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昭的性格比司马师要更沉静一点,更具有政治谋略一点,更像一个政治家。说起来,司马懿选择是司马昭而不司马师当接班人,似乎更恰当一点。那么,为什么司马懿最终选择了司马师呢?

(司马懿剧照)

我觉得司马懿最终选择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有以下一些考虑。

一、避免内部纷争。

司马懿虽然通过高平陵政变夺取了权力,后来又打击了以王凌为首的反对者,还把曹魏皇室大都监控起来。但整个曹魏依然很不太平。反对司马家族,想把司马家族搞下来的人,依然非常多。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司马家族内部再出现纷争,肯定会给敌人以可乘之机。司马家族的人,只有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才能保住权位不倒。

传位给司马师,显然是加强内部团结的重要措施。一来,司马师是嫡长子。嫡长子是天经地义的接班人,传位给嫡长子,其他儿子都不会有太大的意见。若传位给次子司马昭,司马师肯定不服。只要儿子们有人不服,内部就会闹分裂。

还有一点,司马师没有儿子。司马懿传位给司马师,司马师去世后,最终肯定是司马昭接班。也就是说,司马昭其实并不著急。不著急,他就绝对不会起来反对司马师,而且还会一心一意地帮助司马师打江山。因为他这样做,其实就在为自己打江山,只不过先储存在那里而已。

(司马师剧照)

二,延续发展策略。

司马懿夺取曹魏江山,可以说下的是一盘大棋。下急了和下缓了都不行。他知道江山不是在他那一代能够夺得的。甚至在他儿子那一代,也不一定能够夺得。所以这棋路绝对不能乱。

司马懿已经通过政变夺取了政权,接下来最重要的是保卫政权。要想保卫司马家族的政权,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严厉打击,第二步是拉拢服帖。

司马懿夺政权的办法,和曹操是不一样的。曹操当年在当了丞相以后,没有人和他争位。那些人才,大都是他选拔起来归附于他的。也就是说,他在曹魏国内是没有什么敌人的,敌人都是外部的诸侯。曹操在国内不需要进行严厉打击。

司马懿不一样,司马懿的政权一开始都是夺过来的。要是不进行严厉打压,刚夺取不久的政权,肯定很容易就被政敌给推翻。而要完成这个任务,性格刚强,敢作敢为的司马师,肯定比司马昭更恰当一点。

等到司马师严厉打压,把政敌都打压下去以后,司马家族可以再进行第二步,实施仁政,拉拢更多的人。而这个工作,司马昭会更恰当。

(后来,晋朝建立以后,司马家族因为封赏了不少人,造成了权力分散,最后造成全国性动乱,这显然是把二步棋下过了的缘故。)

(司马昭剧照)

三、功劳决定地位。

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夺位的过程中,司马师的功劳无疑是最大的。

当年司马懿父子是分工合作,完成这一场大戏的。司马懿负责装病,把病装得越重越好。而司马师就负责「蓄养死士」,拉拢其他愿意跟著司马家族干的大臣。拉拢大臣这件事,司马昭也可以干,但是「蓄养死士」这件事,就只是司马师一个人干的,最后也是司马师组织起来的,所以说司马师的功劳最大。

同时,司马师在征战过程中,所立的功劳也最多。他在朝廷中所任的官职,也比司马昭大。

既然司马师功劳大,职位高,他接司马懿的班,司马家族里的人没有意见,别人也不会有什么意见。

(参考资料:《晋书》《三国志》)


因为司马师的能力比司马昭更强,而且司马师是一个有理想的政治家,他实际上在很多地方继承了曹操的做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大量提拔和任用寒族出身的人当官:著名的有邓艾、石苞、王基等人。如果历史给予司马师时间的话,他很可能继承曹操的遗志,建立起一种完全不同于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

可惜,司马师死的太早,很多事情没有来得及做。他的弟弟司马昭就是一个纯粹的官僚政客,政治家和政客的区别就在于理想。政治家心心念念的是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政客想到的则是个人前途、家族命运。司马昭想做的就是简单篡位,把曹丕和东汉办过的手续再办一遍,他更需要士族尤其是大士族的支持,于是他推出了一个比九品中正制更让他们满意的制度——五等爵制。这是一个在东周末年就已经要死亡的制度,司马昭在这里再度拿出来实际上是利用公、侯、伯、子、男的层级对士族的特权进行划分,让司马家拥有对士族等级再支配的权力。这个建立在分封制之上的制度让整个中国被划分为千万个小家族,国的概念因为离得太远不再重要,家才是第一位的。于此同时,为了彻底掌控政权,司马家开始让自己的亲戚占据曹魏帝国的个个重要位置,关中都督司马望就是开始。代魏称帝后,晋武帝司马炎在亲戚当中大封王爵,而且是实封,不是虚封,每个王都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这实际上是开了历史的倒车,西晋的灭亡和五胡乱华的祸根就在于此。


四朝元老两次托孤,三马同槽以晋代魏。公元249年,魏国太傅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陪皇帝曹芳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之时,以「阴养的三千死士」发动政变,说服郭太后,进而控制京城,诛灭曹爽及其党羽何晏、邓飏、丁谧等人三族。此后,以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父子三人为首的司马家族掌握了曹魏大权,两年后,司马懿病逝,将大权交给了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这其中有什么原因?下面根据《三国演义》、《晋书》和《三国志》中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见解,简要分析如下。

首先,司马师是曹魏宗室有姻亲,能有效缓和与曹魏宗室的紧张关系。

司马师,字子元,是司马懿与正妻张春华的长子,司马昭的同母兄。他与曹魏宗室有姻亲关系,曾经迎娶夏侯尚之女夏侯徽。夏侯尚是夏侯渊的侄儿,是曹操的夏侯本家,也是曹魏宗室。他与魏文帝曹丕关系密切,领荆州刺史,假节、都督南方诸军事,曾夺取蜀汉上庸、平定三郡九县、击败吴国诸葛瑾,因功封昌陵乡侯。

司马师与夏侯尚的女儿夏侯徽,婚后两人关系应该还不错,要不怎么会有五个孩子,只不过都是女儿。至于《晋书》记载的,夏侯徽知道司马师不是曹魏的忠臣,被司马师毒杀。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因为当时才公元234年,正是正当壮年的曹叡当政,司马懿在前线与蜀汉丞相诸葛亮征战,司马家族怎么可能生出不臣之心。距公元239年曹叡病逝有五年,距公元249年高平陵政变还有15年,当时司马家族是不可能生出反叛之心的,现实情况也不允许,谁也想不到正值壮年的曹叡会一命呜呼。

「《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后无男,生五女。」

因此,司马懿选择司马师继承自己的爵位,是因为司马师不但是司马家的掌权人,还是曹魏宗亲,可以调和司马家族与曹魏宗室的紧张关系。事实正是如此,在诛灭曹爽后,司马懿利用司马昭与夏侯玄的私人及姻亲关系,将其征召回朝,兵不血刃杰出其军权。

其次,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司马昭不同于司马懿和司马师,他是真的有狼子野心。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的初衷只是为了自保,为了除掉已有反叛之心的曹爽,并不是为了取而代之。事实可以证明,司马懿在诛灭曹爽集团后,并没有废立皇帝之心,仍然奉其为主。而司马师掌权后,也没有取而代之的欲望,即使在中书令李丰与皇后父光禄大夫张缉密谋反叛事件后,他只是想到废黜曹芳。司马师本想立彭城王曹据为帝,但郭太后坚持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他便放弃自己的想法,迎立曹髦到洛阳登基。

反观司马昭,在高贵乡公曹髦和自己摊牌,率军杀向司马府时,默许自己的手下中护军贾充和太子舍人成济杀害了皇帝曹髦。这在古代是十恶不赦的弑君大罪,他却明目张胆地干了,还脸不红心不跳。事后,他仅仅杀了小小的成济来善后弑君这样的大罪,安抚天下人之口。这样的权臣,已经到了可以随意弑杀皇帝的地步,还有什么事是不敢干的吗?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最后,司马师与司马昭才能不分上下,遇大事比司马昭沉著冷静。

在决定司马家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中,司马师率领「阴养的三千死士」,占据京城各门,稳定局势,是这次政变能否成功的关键力量。在政变前一天,司马师从容安排各项事宜,安然入睡,而刚刚得知即将政变的司马昭由于过度紧张,彻夜未眠。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受到司马懿的器重,然而从政变前两个儿子的表现中,他看到司马师遇大事沉著冷静,将大权交给司马师更加合适,更加放心。

至于司马师是嫡长子,司马昭是嫡次子,古代立长不立幼,司马懿才将大权交给司马师。并不是没有这种考虑,可是这并不是决定性因素。三国时期,像司马家族、钟家等门阀世家,为了家族的长盛不衰,继承者并非必须是嫡子,像袁绍、钟会等都是庶出,依然有很大的权势。因此,司马师只是恰巧是嫡长子而已,主要还是看司马师和司马昭两个人中谁的能力强,谁才能继承权势。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师和司马昭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总的来说,有两个大原因,第一,司马师是哥哥,司马昭是弟弟,古代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而两个都是嫡子,所以是哥哥司马师继承,第二,司马师的能力要强于司马昭,所以继承司马懿大权必然是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

那为什么司马师死前,大权要交给司马昭呢?原因也很简单,那就是司马师的第一任妻子夏侯徽给司马师生了五个女儿,没有儿子,而司马师的第二任吴氏,第三任羊徽瑜都没有为司马师生下一儿半女。

所以司马师只能传给司马昭,不过司马昭将次子司马攸(长子是司马炎)过继给了司马师,不过司马师死的时候,司马攸才八岁,所以是不可能继承的,而是由司马昭来继承。

司马昭死的时候,一度在司马炎与司马攸这两个人选上面犹豫,因为他知道他的位子是从哥哥司马师那边继承过来的,所以有过传给司马师那一支的想法(虽然司马攸也是他的亲儿子)。

不过,司马昭还是有私心的,最终还是传位传给了司马炎。而司马炎在死的时候,也面临这个问题,是传给自己的弟弟,还是传给自己的儿子司马衷,同样也是由于私心,最终还是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司马衷,也就是后来的晋惠帝。

司马懿生于公元179年,死于公元251年,而司马师生于公元208年,司马昭生于公元211年,也就是说司马师大司马昭三岁,司马懿死的时候,司马师是44岁,司马昭是41岁。

司马师,根据《晋书》的记载,年轻的时候就沉著冷静,有雄才大略,与夏侯玄、何晏等人齐名。司马师的妻子是夏侯徽,出自夏侯家,司马师在公元234年的时候,将其毒杀。

司马师担任中护军,推举人才都是根据才能,而不是根据私人关系的。公元249年的高平陵之变,司马师亲自率军驻守最重要的司马门,这样就控制了整个宫中,司马懿将计划告诉两兄弟的时候,司马昭一夜睡不著,而司马师却能安然入睡。


简单来说,因为司马师是嫡长子且能力出众。

开个天眼从后往前看,我们可以知道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父子三人都不是善茬,如果真要论个高低的话,可能真是按年龄排的,早出生几年的司马师,手段远比司马昭要强。

司马师跟司马昭是同母兄弟,司马师比司马昭大三岁,许多时候年龄大不一定能力强,但在司马师这里,年龄大局势能力强,而且强的不是一星半点。

司马师虽然出身名门,父亲又是曹魏高官,可他也遭遇过挫折,在司马师19岁时,魏文帝曹丕去世,司马懿成为了托孤重臣之一,司马师依仗父荫,成了曹魏最顶级的公子哥。

据《晋书》记载,司马师「雅有风彩,沈毅多大略,少流美誉」,也就是气质不凡、内涵丰富、名声远扬,而在曹魏,这种身份无疑是仕途的拍门砖,飞黄腾达不过时间问题。

进入仕途自然少不了与人交往,司马师在当时有两个好友,一个是何晏,另一个是夏侯玄,夏侯玄还是司马师的大舅哥。

何晏给了这个三人团体很夸张的评价:「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夏侯泰初是也;唯几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司马子元是也;惟神也,不疾而速,不行而至,吾闻其语,未见其人。」(最后一个是何晏形容自己的)

三个年轻气盛又负有盛名的公子哥聚在一起,自然也会吸引洛阳城内的其他高官子弟,这帮人聚在一起谈什么呢?显然不会是奢侈无用的事,这不符合他们心中的抱负,更可能的是谈论一些跟时政、学术相关的话题。

年轻人的观念与老臣们总是不同的,再加上他们在年轻人当中的影响力,他们提出的一些观点势必会对当时的主流思想和政治方针造成影响,从而招致老臣们的反感,大臣们的态度还算轻的,关键是皇帝不爽,朕辛辛苦苦设立的制度,一帮小子就妄加议论,简直不知天高地厚!

得罪了皇帝,司马师等一帮人全都被以行事浮华的名义被贬,司马师这一颗冉冉升起的政坛新星骤然坠落,25岁的他回家造人去了,到27岁,他已经有了5个女儿。

27岁那年,司马师的妻子夏侯徽去世,《晋书》给出的说法是夏侯徽看出丈夫和公公有不臣之心,然后司马师狠心杀妻,可关键是这一年魏明帝曹叡才满三十岁,正值壮年,司马懿在前线带兵跟诸葛亮死耗(此年诸葛亮去世),司马师在家蹲著,没有官职,这就敢有不臣之心了?

更可能的情况应该是夏侯徽死于伤病或者难产之类,而从两人育有五女来看,夫妻的感情非常好,此后司马师又娶过两任妻子,但再没有生育孩子。从这里引申,妻子去世对司马师就可能造成很大打击,进而引发他性格的剧变,因为再次入仕的司马师跟当初已经判若两人。

司马师再次入仕是在司马懿再次成为辅政大臣后,也就是曹叡去世,曹芳继位后。这一次,司马师的职位是中护军。

中护军的职权有两部分,一是掌握一部分都城外的禁军,二是负责选拔武官。这个时期,司马师的本职工作倒是不重要(尽管他做的很好),重要的是他做了一件很吓人的事——养死士,一养就是三千!

三千死士可不是个小数目,拿来干嘛呢?自然是为了夺权。曹叡任命的辅政大臣有两位,司马炎个曹爽,一山不容二虎,随著时间推移,两人的明争暗斗趋近于白热化,这三千死士,就是司马师养来帮助父亲夺权的。

死士出场,是在那场改变司马氏命运的政变——高平陵之变中,此时司马懿已经被解除大部分权力,曹爽这才放心地跟皇帝出城去祭拜高平陵。发动政变的主力就是司马师手中的禁军和死士,如果没有他,政变基本不用搞。

因为动用的是司马师的死士,司马师自然是从头到尾参与了整个密谋,那司马昭在干什么呢?《晋书》记载:「宣帝(司马懿)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司马师)潜画,文帝(司马昭)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

在政变前一晚,司马懿把安排告诉了司马昭,当晚入睡后,司马懿派人去查看两个儿子的情况,发现司马师安然入睡,而司马昭则彻夜难眠。

造反这么大的事司马昭刚刚知晓,睡不著也很正常,可他跟司马师反应的不同可以说明司马师的心理素质有多可怕,从头策划到尾,临发动了,竟然还能安稳入睡,对现代人而言,简简单单一个高考就能让不少人睡不好觉了,更何况失败了就诛九族的政变。

从这场政变中就可以看出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分别,也可以看出他们在司马懿心中的地位,政变时「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这小子真能干。

政变后两年司马懿就去世了,司马氏虽然权倾朝野,但还达不到改朝换代的程度,这时候把权力交给谁,司马懿清楚得很。


即使司马懿本人,临终时也没有能力将大权交给司马昭而不是司马师,司马昭本人,在哥哥司马师突然去世前,对自己有机会做上那把椅子恐怕也没啥幻想。

司马师在司马家的地位,可不仅仅是嫡长子,在高平陵政变中,司马师是司马氏阴谋集团里仅次于司马懿的重要人物。

高平陵政变前,司马懿已经离开权力中心多年,不再直接掌握军权。司马懿争取的同盟蒋济、高柔等人,和司马懿一样是很有资历威望名位崇高但已经离开权力中心也不直接掌握军权的人。司马氏阴谋集团里,唯一掌握一定兵权的是司马懿的嫡长子司马师。

司马师当时担任中护军,中护军这个职位掌握首都禁军的部分兵权和人事权,负责首都禁军的武官典选工作,是个十分重要的职位。曹爽让司马师长期担任中护军,是其最大的失误。

利用司马家的势力和中护军职位的便利,司马师同时还阴养死士三千。

三千死士和司马师以中护军职位掌握的部分兵力,是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时直接掌握的全部军事力量。

高平陵事变中司马师的地位如此重要,自然很早就参与了政变的谋划。而司马昭是政变发动前夕才被正式通知政变的消息,在政变中起到的作用很有限。作为高平陵政变中仅次于司马懿的重要人物,司马师自然也形成了自己的势力,加上嫡长子的身份,司马昭没有任何可能挑战司马师的继承人位置。

司马师继位后,也没有兄终弟及把司马昭作为继承人的想法。司马昭后来能继位纯粹是天上掉馅饼的意外。

司马师自己没有亲生儿子,过继了司马昭的一个儿子司马攸作为自己的儿子。正元二年(255年),司马师在平定毌丘俭发动的淮南叛乱(第二次淮南叛乱)中,战场上遭遇文鸯带兵袭营,惊吓过度后眼睛被震出眼眶,不久死去。司马师的死是一个意外,他自己之前也没想到。此时司马攸只有7岁,显然无法继承位置。司马昭作为司马懿儿子中的嫡子年龄又仅次于司马师,司马师只能选择让司马昭继承位置。


司马懿为什么把大权交给司马师而不是司马昭?反问一句,司马懿为什么要把大权交给司马昭?中国古代,除了部分少数民族政权,基本上都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大框架下,继承皇位、爵位乃至权力的只能是嫡长子,在嫡长子去世或者被废的情况下才轮得到嫡次子、嫡三子……在没有嫡子的情况下才会轮到庶出的儿子。

司马师和司马昭都是司马懿原配夫人、也就是后来追谥宣穆皇后张氏所生,皆为嫡子。但是,司马师居长,是如假包换的嫡长子!因此,司马懿的继承人只能是司马师。除非司马师有问题,而且是大问题。多年之后,晋武帝司马炎的儿子晋惠帝司马衷智商有点低都没有被否决继承资格,更何况是司马师?

司马师不但没问题,而且能力非常强悍,颇得乃父真传。司马懿在发动「高平陵政变」之后没多久便去世了,他仅仅是为司马氏谋取江山奠定了一个基础而已,之后架空曹氏、完全控制曹魏政权以及对其他两国作战、稳定局面等等这些事情基本上都是司马师完成了。等到司马昭接班时,实际上就是捡现成的,费力不讨好的、得罪人的、担恶名的事情基本上都让司马师干了。司马昭接班后,司马氏已经完全架空了曹氏、控制住了曹魏政权的各个角落,司马师所立的曹髦已经毫无招架之力,这也是司马昭敢于公开「弑君」、杀掉曹髦的原因所在。

当然,在「嫡长子继承制」的大框架下,司马师活著时司马昭根本没有什么发挥的空间,我们并不能因此就否定司马昭,认为司马昭能力不行。能够稳坐权臣之位,并且灭掉蜀汉政权,司马昭也绝非泛泛之辈。虽然吃的是父兄留下的「现成饭」,司马昭却不是不思进取的守成之主,这一点我们必须认清。

那么,为什么司马师去世之后没有让儿子接班,而是选择了胞弟司马昭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司马师的「儿子」就是司马昭生的!别误会,司马师头顶上并没有一片大草原。司马师虽然生育能力还可以,生了五个孩子,但却都是女儿,直到去世也没能生出儿子来。而在中国古代,女儿是没有继承权的。因此,司马师只能从兄弟房头过继一个侄子充当嗣子,而这个嗣子就是司马昭的儿子司马攸。

说到这里想必大家也都明白了,传给儿子,也不是自己的亲儿子,江山依然胞弟司马昭家的。与其传位给这个过继儿子,司马师倒不如做个顺水人情,直接把位子传给他亲爹司马昭。毕竟彼时司马昭的权势远在俩人共同的的「儿子」司马攸之上,即便传强行给司马攸,估计他也坐不稳。而且,司马师还会给胞弟司马昭留下挑拨他们父子矛盾的印象,弊大于利。

有人就此认为,司马懿当初让司马师接班正是因为司马师没有儿子,不会造成兄弟阋墙的局面。个人并不赞同,司马师去世时才四十七岁,而司马懿去世时司马师才四十三岁。更何况,司马师已经有好几个女儿了,司马懿凭什么就认定司马师就永远生不出儿子了?这一点根本说不通。因此,司马懿选择司马师接班,主要还是因为「嫡长子继承制」。当然,司马师的能力出众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晋朝的开国皇帝虽然是司马炎,但真正的奠基人,却是他的祖父司马懿、伯父司马师和父亲司马昭三人。在司马懿父子三人中,司马师作为「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对于继承乃父遗志、发展篡位事业,发挥著极为重要的「中间人」角色。

其实,司马懿儿子众多,他之所以选定司马师来接班,并不仅仅是考虑到他的长子身份,更重要的是在他身上发现很多「长处」,而这些「长处」正是接班人必备的要件,缺一不可。这些「长处」,归结起来无外乎以下两点:

1.心狠手辣、果于杀戮

司马懿深知欲将谋朝篡位的大事业继续下去,那么在选择接班人时必须慎之又慎,因为中间一旦有所闪失,必定会让整个家族落得被屠灭的下场。这个接班人,除了需要才能卓绝之外,在对待政敌时还必须心狠手辣,唯此方能不被对手反制,使大好局势翻盘。司马懿通过对诸子的考察,发现唯有长子司马师堪当此任。

司马师外饰忠顺、内实阴诈,不仅对待政敌果于杀戮、毫不手软,而且对于身边最亲近的人,一旦发觉有可能阻碍其实施阴谋,也会无情地予以铲除,是个嗜血如命的无耻之徒。司马师在发迹前及执政后,曾以最残忍的方式杀死过很多人,其中便包括他的爱妻夏侯徽,真可谓冷血至极。

夏侯徽自从嫁入司马家后,跟司马师情投意合、如胶似漆,恩爱的不得了,两人婚后没几年时间便连生五女。夏侯徽偶然间发觉公爹和丈夫有谋逆之举,出于好心便对司马师进行旁敲侧击,希望他能悬崖勒马。然而对于夏侯徽的一番好意,司马师非但没有幡然醒悟,反而大起杀心,最终竟将爱妻鸩杀。

景怀夏侯皇后,讳徽,字媛容,沛国谯人也...后知帝非魏之纯臣,而后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青龙二年,遂以鸩崩,时年二十四,葬峻平陵...后无男,生五女。见《晋书·卷三十一·列传第一·后妃上》。

等到司马师执政后,为彻底铲除夏侯家的势力,竟然又诬告大舅哥夏侯玄「谋反」,不仅将他处死,还诛灭他的三族。夏侯玄是名震海内的大名士,起初跟司马师关系非常好,如今却因为跟曹魏皇室关系亲近的缘故,竟然落得身死族灭的下场,实在是令人寒心。

司马师对待自己的爱妻、大舅哥尚且如此狠毒,对于其他人会怎样,可想而知。不过从司马懿对儿子的期望方面来看,司马师的确没有令父亲失望,对于延续家族事业来讲,实在是再好不过的人选。

2.内心强大、心沉似海

但凡谋朝篡位的「大人物」,除了要心狠手黑、果于杀戮外,还要有一个强大的心脏,要具备超强、超稳定的心理素质,要能做到「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唯此才能沉稳地处理各种变故。司马师的心理素质有多强?可以从正史记载中窥见一二。

高平陵之变的前夜,当司马懿将政变计划告知两个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后,两人的反应却大不相同。其中,司马昭在得到消息后恐惧不安,以至于整晚都睡不著。可反观司马师,根本就没把此事放在心上,饮食休息一如往常,晚上睡觉时甚至还鼾声大作。司马师内心之强大,可见一斑。

宣帝之将诛曹爽,深谋秘策,独与帝潜画,文帝弗之知也。将发夕乃告之,既而使人觇之,帝寝如常,而文帝不能安席。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见《晋书·卷二·帝纪第二》。

不仅如此,司马师心沉似海、行事隐秘,跟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点可从他暗中豢养死士一事得到验证。因受大将军曹爽的排挤,司马懿父子曾在家闲居十年时间,期间屡受猜忌。在此期间,司马师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以极为隐秘的方式,在民间豢养了三千死士以备不时之需,这件事绝少人知道,甚至连司马昭都被蒙在鼓里。

等到政变发生时,三千死士接到司马师的召唤,一夜间便聚集在洛阳城,并在随后的战斗中立下奇功(「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引文同上)。至此众人方知司马师早蓄不臣之心,而其行事之隐秘,更是超出常人想像。

由以上两点来看,司马师之所以被司马懿选中,绝非仅仅是长子的缘故,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心狠手辣、果于杀戮的作风,以及心理素质超强、行事隐秘的性格,实在是再好不过的「接班人」。

史料来源:《三国志》、《晋书》、《资治通鉴》等


我记得电视剧《虎啸龙吟》里面,司马懿曾经对候吉说过一句话:刀已不在我手。什么意思呢?司马昭杀了候吉的未婚妻小沅,司马懿要为候吉报仇,但是司马师阻止了司马懿,司马懿感叹:自己已经控制不了局势了,儿子毕竟已经长大,尤其是司马师。

这句话也能很好的解释司马懿死后,为什么是司马师接权,而不是司马昭。换句话说,司马师是凭借实力自然上位,而非司马懿有意安排的。为什么呢?当时司马懿死后,司马师接权,朝中流传这么一句话:

及宣帝薨,议者咸云「伊尹既卒,伊陟嗣事」,天子命帝以抚军大将军辅政。

伊尹比喻的是司马懿,说司马懿像伊尹辅佐商君一样辅佐魏国皇帝。伊陟是伊尹之子,伊尹死后,伊陟继续接权辅佐商君。伊陟比喻的是司马师,说司马师像司马懿一样有实力,能够继续辅佐魏国皇帝。如此看来,大家对司马师的评价是一致的:司马师接权,理所当然,实力使然。那么司马师有这么厉害吗?让我来给大家分析一下。

我们先来看一下曹叡死后的权利分配问题,曹叡任命了两位顾命大臣,一个是曹爽,一个是司马懿。两人各有控制3000禁兵的兵权。曹叡的意图就是让两人相互制衡,防止有人专权。

曹爽的禁兵由其弟弟曹羲统领,职位为中领军。司马懿的禁兵由司马师统领,其职位为中护军。相比而言,中领军权利要大于中护军,两人虽然都有总领禁军的权利,但中领军是禁军将领的长官,统领下面的中护军、五校尉以及武卫、中垒、骁骑、中坚、游击等禁军首领。

虽然名义上曹羲职位比司马师要高,但其实两人实力相当。各自代表曹爽和司马懿,统领的禁兵数目也都是3000人。请记住这个数字,后期司马师就是利用这个数字来发动的政变。

曹爽为了压制司马懿,推荐司马懿做了太傅,位列三公。名义上升官了,但是权利却失去了。后来曹爽为了掌控军队,故意策划了一次伐蜀行动,虽然失败了,但是曹爽的势力已经渗透入魏国军队内。那么曹爽为什么后来被司马懿篡权了呢?

主要原因在于曹爽太自大了,司马懿装病后,曹爽肆意张狂,利用手中的权利培植私人势力,甚至欺负皇室成员,搞乱社会风气:

妻妾盈后庭,又私取先帝才人七八人,及将吏、师工、鼓吹、良家子女三十三人,皆以为伎乐。诈作诏书,发才人五十七人送邺台,使先帝婕妤教习为伎。擅取太乐乐器,武库禁兵。作窟室,绮疏四周,数与晏等会其中,饮酒作乐。

先帝曹叡的后宫妃子被曹爽安排去当歌姬、舞姬。曹爽还擅取武库兵器,组建自己的私人练兵场。曹爽的行径引起皇室成员及朝廷大臣的反感,慢慢的人心所向转向司马懿,于是司马懿开始谋划清君侧,除掉曹爽。司马懿找司马师商讨如何对付曹爽,商讨一开始,司马懿就震惊了,原来司马师早有准备:

帝(景帝司马师)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

那么司马师为什么要提前阴养死士呢?而且数目是3000人?司马师认为司马懿被架空以后,接下来就该轮到自己了,只是曹爽暂时不想做这么绝而已。自己处于中护军的位置,迟早要被曹爽拿掉,而且自己的家族也有可能要遭到屠杀,作为家里的长子,作为朝中最后一道屏障,司马师必须做准备,以预防最坏的结果。

而司马师只统领3000禁军,曹羲也同样统领3000禁军,而且曹羲还有优先控制其他禁军的权利,因此,司马师只有自己组织力量,于是司马师阴养3000死士,以备不测。

曹爽做梦也想不到,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竟然有人敢谋反。因此,当高平陵政变那一天,曹爽带著所有的弟弟和皇帝出洛阳城时,总领军曹羲也在其中。谋士桓范提醒他,应该留下曹羲,控制禁军。万一有人谋反呢?曹爽大笑说道:谁敢?

桓范谓曰:「总万机,典禁兵,不宜并出,若有闭城门,谁复内入者?」爽曰:「谁敢尔邪!」由此不复并行。至是乃尽出也。

于是,趁著这个机会,司马懿领著司马师等人,迅速占据了司马门,阻断了洛阳浮桥,发动了高平陵政变。在这个过程中,司马师指挥3000死士迅速控制京城各门,处事果断干练,连司马懿都称赞道:这小子可以!

晨会兵司马门,镇静内外,置阵甚整。宣帝曰:「此子竟可也。」

因此,从整个高平陵政变来看,司马懿是一面旗帜,真正的主力其实是司马师。如果没有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没有司马师临危不乱的指挥,这次政变能不能成功还真的不一定。

当司马炎接受禅让开创晋朝后,除了追封自己的父亲司马昭为文皇帝外,还追封了司马师为景皇帝,因为司马师受得起这个称号,他是西晋最主要的奠基人。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司马懿有两个儿子,高平陵政变之前,司马昭为典农中郎将,而司马师为中护军。两个儿子相比而言,司马师才是父亲司马懿的重要依靠。后来发动高平陵政变,正是由于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司马懿才得以发动政变成功。在整个过程中,司马师指挥得当,镇静自若。而司马昭则恐慌的整夜睡不著觉。因此司马懿死后,司马师顺利接权,这在当时是公认的实力所然,不存在任何争议,甚至连司马昭也认为应该这样。

本回答独发于悟空问答,觉得写得好请随手点赞,谢谢!

喜欢请随手关注我的头条号,谢谢!


首先很荣幸看够在茫茫题海中看到你的问题,并且一下子就被你的问题吸引住了。很高兴为你解答这个问题。

如果您也喜欢历史,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渊跃讲堂。一个专心致力于普及百科的讲堂。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话就十分适用来回答这个问题。

当司马懿被曹爽架空后,司马懿开始称病不问政事。这让一向孤傲的曹爽更加横行霸道、肆无忌惮。比如,曹爽擅取武库兵器,组建自己的私人练兵场等等一系列目中无人的行为,引起皇室成员及朝廷大臣的反感。慢慢的,大家开始想起了司马懿,渐渐地请司马懿出山的呼声越来越高。于是司马懿开始谋划清君侧,除掉曹爽。当司马懿找到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商讨对策的时候,惊奇地发现司马师原来早有准备。

司马师早已经秘密组建一支由三千名敢死人员的队伍,随时准备防止曹爽的灭门屠杀。曹爽做梦都没有想到竟然有人敢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发动政变——高平陵政变。司马师指挥3000死士迅速控制京城各门,处事果断干练,一举取到夺权的胜利。从整个高平陵政变来看,司马懿是一面旗帜,真正的主力其实是司马师。如果没有司马师阴养的3000死士,没有司马师临危不乱的指挥,这次政变不一定能成功。而整个事件中,司马昭则恐慌的整夜睡不著觉。

经过这个事件,司马懿肯定是让自己有能力的孩子继承权力,以保司马家族千秋万世。而且,司马师的领导能力也都被群臣所折服。可以说大权交给司马师也是人心所向的必然结果。

以上我分享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看法,在这里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

在这里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同时也希望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我们一起交流探讨。

在此,祝愿大家在2019年有美好的生活,每天开开心心的生活,快快乐乐,谢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