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庙,简称孔庙。唐贞观年间(627-649),皇帝下令各州县皆立孔子庙,于是孔子庙遍及全国。唐代封孔子为文宣王,故孔子庙又称文宣王庙。明代改先师庙,又称文庙,清代因袭之,民国复称孔子庙。庙中正殿中间为至圣先师孔子塑像,左右列四配(颜子、思子、曾子、孟子)和朱熹等十哲先贤像,其七十二弟子及历代大儒之衬祀,均列于东本两庑。岁时致祭,祭礼十分庄严隆重,穿全国统一制服,「奏歌陈乐」,乐器、祭器、乐曲也是全国统一的。自古诸侯卿相及地方长官,上任之前必先谒庙,然后从政。州县以太守、县令为主祭,「非有疾不得他委」,不是因病之故不得委托他人主祭。

孔子庙是古代儒家最高的荣誉殿堂,中华文明标志,孔子庙除奉祀万世所尊的孔子外,还配祀从春秋战国至清代二千多年来的贤儒170位,分别为先贤96位、先儒74位,其中闽籍先贤一位(朱熹),先儒10位(杨时、罗从彦、李侗、游酢、李纲、真德秀、蔡沈、黄斡、蔡清、黄道周),7位是闽北人。尚有崇圣祠14位先儒,闽籍有蔡沈之父蔡元定,朱熹之父朱松。

从祀孔子庙的先贤先儒不是永久不变的,由于朝代不同,存有争议的先儒也有被除名罢祀,如明永乐八年,元代理学家吴澄进祀,后来有人说他是南宋的遗臣,又当元朝的官,「不耻事元,名节扫地也。」遂将吴澄从孔子庙里除名。

延平四贤是民间称谓,按从祀孔子庙位次排列,只有朱熹列祀西哲先贤,杨时、罗从彦、李侗均称先儒。

古代申请从祀孔庙,是一件难度很大历时很长的事,它先由高官个人向礼部送奏本,举荐从祀先儒的事迹,经审查后,礼部便奏请皇帝批准,一般不会批准。如清代二百多年,皇帝对从祀的先儒只批准4人。因此,有的从申请到批准,跨越几个朝代,历时几百年,如罗从彦、李侗从祀孔庙,从宋代淳祐开始申请,到明代万历才获准列祀孔子庙,经历了宋、元、明三个朝代,时间长达368年,帮助申请的高官多达十几人,奏本数十个。可见崇祀孔子庙是何等不易,也说明从祀孔子庙贤儒地位的崇高和尊贵,他们不仅是久经考验的历代杰出教育家、哲学家、思想家,同时还是德才兼备的师表和楷模。具备了从祀孔子庙的条件,但还要有高官的推荐,如罗从彦、李侗去世不久,便有福建提刑杨栋的举荐,南宋淳祐六年(1246),他在《请谥罗李先生状》中说:「龟山(杨时)杨文靖公,传之罗先生从彦,传之李先生侗,时朱文公(朱熹)笃志讲学,求师四方。后见李先生,闻听谓默坐澄心,体认天理之说,脱然知道之大本在乎是也。从游累年,往复问辩,而卒传先生之学。」


孔庙的从祀制度相当复杂,因为这是一个不断变动的过程,不同的时期,由于政治和学术环境的不同,导致能够进入孔庙配享和从祀名单的人员不断发生变化。我就大致的讲一讲。

我们知道,孔庙在最初是私家庙宇,在汉代受到皇帝的重视,常常有皇帝亲自莅临孔庙进行祭祀,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孔庙才逐渐走出曲阜阙里的范畴,开始在京师建庙,并祭祀孔子。这标志著孔庙祭祀逐渐由私家祭祖的范畴向国家祭祀典礼范畴的演进。

到了隋唐,孔庙祭祀制度成为定制了,同时我们知道,古代祭祀礼仪中,祭祀对象往往不止一个,有一个主祭的人,同时也有配享和从祀的人,从祭祀礼仪中的地位上来说,主祭者大于配享者大于从祀者。而孔庙祭祀中享受祭祀的人员也大致按照这个顺序排列。孔子地位最为尊崇,所以是孔庙祭祀中享受主祭的人,其次的配享人员,则是孔子以下在中国文化中地位最为尊崇的一批人,到孔庙祭祀制度定型以后,配享的人员就基本固定为四个人了: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而配享之下,又分了从祀人员,从祀人员中又可以分为两等,一等是十哲(一度也有十二哲的情况),十哲之下又是从祀的先贤与先儒,他们都是历史上的大儒。到了唐宋之后,配享的四人名单基本固定了(当然其间也有变动),但是从祀的十哲(十二哲)与先贤先儒的名单,其实是变动相当大的,这和当时具体的政治、学术有关,比如北宋王安石主持变法,实行新政,王安石死后,其政治地位仍旧相当之高,因此得以入孔庙配享名单,但是到了北宋末年朝廷中不少人将国家困境归咎于王安石的新党,南宋初年更是为北宋灭亡寻找借口而大肆攻击王安石,这直接导致其从孔庙配享名单中除名。

(从祀先贤先儒)


孔庙有主祀与从祀,主祀者当然是孔子,至于从祀人员,历代从祀人数、标准不一。以明代为例,从祀人员包括配享、十哲、两庑先贤先儒。

孔庙大成殿(图片均来自百度百科,侵权请删,下同)

配享四人为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子、述圣子思,四配从唐代开始逐步确立,至清末基本不变。「十哲」主要是孔子弟子,来源于《论语》,「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唐李元瓘之说),十哲确立之后,也几乎未发生改变(清代增至十二哲)。主祀者孔子、四配及十哲均在孔庙大殿内部,而在大殿两庑,还有人数不定的先贤先儒。先贤先儒从祀从唐代确立,但直至清代,人员一直发生变动,历朝甚至历任皇帝,对先贤先儒从祀的标准都不统一,如唐代贞观年间以二十二贤有功于圣人之经而从祀,但也可窥见一定规律。

如明代,从祀的标准可以概括出来三点:

一是著作的多少。如薛瑄、吴澄等从祀,都是因为著作较多。在客观上,个人的著作是确实可见的文化遗产,著作的多少,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一个人学识渊博与否,甚至可以说,著作较多,代表一个人对儒家经典的贡献很大,所以理所当然成为从祀的标准。

二是个人品行的好坏。除关注本省著作多少外,也越来越注重从祀者的个人品行,特别是嘉靖年间孔庙改制以后,对从祀者个人品行要求越来越严格。再如吴澄,虽已从祀孔庙,但因曾仕元,被认为德行有亏,所以屡遭罢祀。

三是能够传播孔子思想。这一标准其实是要求从祀者有志于孔子圣学,能够传播孔子思想,换句话说,从祀者思想必须与儒家思想契合。

当然,孔庙从祀标准是复杂的,除上述因素外,其中还掺杂有政治斗争和学术派别的分歧,且上述三个因素,尤其是著作与德行,有时候是德行重于著作,有时候著作重于德行,有时候又需要两者结合。


感谢邀请,说到孔子大家最熟悉的莫过于《论语》了,孔子原名孔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私人讲学的开创者,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剧史料记载孔子有三千多学生,其中身通六艺的有七十二人,被称为:孔门七十二贤。

好了言归正传祭祀孔子的活动是在孔子死后他的后人为了纪念他,将他的故居改建为庙,起初只是私家祭祖的场所。 从春秋时期鲁哀公十七年起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了。公众祭孔活动则开始于汉高祖刘邦时期,据记载:汉高祖刘邦于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十二月,从沛县回京师长安,路过曲阜以太牢祀孔。从此开了帝王祭孔的先河。

从此以后的各朝各代便陆陆续续有帝王和一些官员前往曲阜祭祀孔子。据《兖州志·历代褒崇孔圣典孔》中记载有11位帝王曾经亲自到山东曲阜祭祀孔子,次数多达18次,其中我们所熟悉的就有清代的康熙帝和乾隆帝,据说康熙帝在祭祀孔子时还发生过一次尴尬的事情。

据记载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十一月南巡时路过山东曲阜时带领文武百官到孔庙行三跪九叩大礼,并到孔林孔子墓前行一跪三叩之礼。起初康熙站在孔子墓前迟迟没有进行祭拜,而是用眼睛丝丝的盯著墓碑看,后来一个大臣看出了原因,将墓碑上「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王字用布遮盖住,康熙才跪下祭拜。

民国时期的黎元洪,袁世凯都曾经举行过大型的祭孔活动,直到今天不管是大陆还是台湾或是海外依旧会举行大型的祭孔活动。


孔庙祭祀的从祀,始于东汉永平十五年,即公元72年,当时从祀者为72弟子。唐贞观二十一年,即公元647年,太宗李世民以左丘明、公羊高等22人配享,首开先儒从祀于国学的先例。到民国期间,孔庙配享的先贤、先儒已达到172人,都是历代儒家学派中的著名人物。下面我们就来看看配享孔庙的都是那些人。

四配:「复圣」颜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参、「亚圣」孟轲。

十二哲:子骞、仲弓、子贡、子路、子夏、子若、伯牛、子我、子有、子游、子张和朱熹,除宋儒朱熹外,均为孔子弟子。

东庑先贤:公孙侨、林放、原宪、南宫适、商瞿、漆雕开、司马耕、梁鳣、冉孺、伯虔、冉季、漆雕徒父、漆雕哆、公西赤、任不齐、公良孺、公肩定、枭阝单、罕父黑、荣旗、左人郢、郑国、原亢、廉絜、叔仲会、公西舆如、邽巽、陈亢、琴牢、步叔乘、秦非、颜哙、颜何、县亶、牧皮、乐正克、万章、周敦颐、程颢、邵雍。

西庑先贤:蘧瑗、澹台灭明、宓不齐、公冶长、公皙哀、高柴、樊须、商泽、巫马施、颜辛、曹血阝、公孙龙、秦商、颜高、壤驷赤、石作蜀、公夏首、后处、奚容箴、颜祖、句井疆、秦祖、县成、公祖句兹、燕伋、乐欬、狄黑、孔忠、公西葴、颜之仆、施之常、申枨、左丘明、秦冉、公明义、公都子、公孙丑、张载、程颐。

东庑先儒:公羊高、伏胜、毛亨、孔安国、毛苌、杜子春、郑玄、诸葛亮、王通、韩愈、胡瑗、韩琦、杨时、谢良佐、尹焞、胡安国、李侗、吕祖谦、袁燮、黄干、辅广、何基、文天祥、王柏、刘因、陈澔、方孝儒、薛瑄、胡居仁、罗钦顺、吕柟、刘宗周、孙奇逢、黄宗羲、张履祥、陆陇其、张伯行、汤斌、颜元。

西庑先儒:谷梁赤、高堂生、刘德、董仲舒、后苍、许慎、赵歧、范宁、陆贽、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游酢、吕大临、罗从彦、李纲、张栻、陆九渊、陈淳、真德秀、蔡沈、魏了翁、陆秀夫、赵复、金履祥、许衡、吴澄、许谦、曹端、陈献章、蔡清、王守仁、吕坤、黄道周、王夫之、陆世仪、顾炎武、李塨。

这是一份让人叹为观止的名单,几乎囊括了中国历朝历代所有的文化精英,他们的事迹加在一起,就是一部中国文化史和思想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