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音可见历史流动。

广东话有不少押韵童谣,是不少港人集体回忆。当中一首「大笨象揸支枪去打仗」,因最近有电视节目主持提出,引起网上掀起热话。主持说凭「大笨象揸支枪去打仗」下一句的答案,就测到究竟是香港岛还是九龙或新界区长大的小朋友,如果下一句是「打完仗,返嚟食碗辣椒酱」就是港岛长大的;「打唔赢,返嚟食碗辣椒酱」就是九龙或新界区长大的。说法掀起网民讨论。

一种「语言」或说法在不同地区有差异的现象时有发生,这类现象早在西汉末年语言学家扬雄所撰的《方言》有载,著作亦被视为最早记录汉语词汇在地理上差异。而我们也能透过这些有趣的现象,来看世界的历史流动,最具代表的必然数到「茶」。

南宋刘松年《撵茶图》(网上图片)

茶文化发源于中国,再传播至世界。由于中国语言中对「茶」的发音不尽相同,茶传播开去后,在全球各地的叫法也不同。汉字文化圈以外对「茶」的称呼的起源,主要有「cha」及「tea」两种,均可看出历史来。

据了解,在几乎全世界所有的语言中,「茶」的说法只有两种,一种发音类似英语的「tea」,西班牙语中的「té」和南非荷兰语中的「tee」;另一种发音类似「cha」,例如印地语中的「chya」,毫无疑问两种发音都来自中国,正揭示古代茶叶「全球化」流动的路线。从陆上丝绸之路传递的茶叶,所到之处几乎都叫「cha」,而在大航海时代期间,从海路传送的茶叶,所到之处几乎都叫「tea」。

南宋刘松年《斗茶图轴》(网上图片)

「茶」(cha)这个词是汉语,在很多不同汉语方言中发音都是类似。它来自中国,穿越中亚,最终在波斯语中变为「chya」,这是由于沿丝绸之路的贸易。事实上,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经有茶叶贸易。「茶」这个名词的传播范围,超越了波斯语,在乌尔都语中成为「chay」,在阿拉伯语中成为「shay」,在俄语中成为「chay」。它甚至传到了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斯瓦希利语中成为「chai」。受影响地方包括西藏、尼泊尔、印度、孟加拉、伊朗、土耳其、阿拉伯、希腊、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克罗地亚、捷克及俄罗斯等。

14世纪丝绸之路商旅 (网上图片)

至于在东亚,日语和韩语中「茶」的说法也以cha为基础,但他们用这个词的历史可能比波斯人更久。

但以上的解释,不能说明「tea」这种发音的由来。在汉字文化圈,「茶」在不同方言中,读音是不同的,在闽南话中,它的发音类似「te」,闽南语是在中国沿海省份福建所说的方言。而这种沿海方言的发音,说在大航海时代由荷兰人将之带到欧洲。

比利时画家1720年绘画英国家庭喝茶 (网上图片)

荷兰在17世纪时,是欧亚间最主要的茶叶贸易者。据《世界语言结构地图集》(The World Atlas of Language Structures)解释,荷兰在东亚使用的主要港口位于福建和台湾,当地「茶」的发音都是「te」。当年,荷兰人向欧洲等大规模输送茶叶,故现今多存在「te」的发音,因此一般认为「te」音多由海路传出,也造成了英文中「tea」这个词的由来,也才有了法语中的「thé」及德语中的「tee」。受影响的地方除了英、法、德,还有匈牙利、丹麦、挪威、瑞典、芬兰、西班牙等。在西欧国家中,葡萄牙却与别不同,他们「茶」的发音为「cha」,因为他们主要从澳门进口茶,从澳门引入粤语词汇为「cha」就是理所当然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