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忌讽齐王纳谏只不过是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段子而已。邹忌从他的名字来看,可能是来自邹国,也就是春秋时期的邾国。作为一个外来户居然能爬到齐国相邦的位子上,应该是有著某种过人之处,或者说有著某些特殊的背景。后人所称道的就是他这段用比美来阐述君主所获得的信息是受到歪曲的,需要广开言路才能获得可靠的信息,才能治理好国家。然而齐国作为一个战国时期的大国,君主不可能事无巨细地了解所有事件的真相,然后由其圣断裁决,具体事务还是要交给具体的官员去处理。而邹忌所担任的相邦本身就是干这个事的。换句话说,真正需要纳谏的反而是他邹忌,而不是齐威王。齐威王该干的事情,是评判高级官僚是否认真于本职,有没有偷懒,有没有贪污腐败越权行为。对于这些问题的把控,当然也需要听取不同意见才能裁决,但有时候也未必如此,一旦齐威王觉得这个官员不行,轻则免职,重则使要掉脑袋的。所以关于齐威王还有另一段传说故事,说他封赏了口碑很差的即墨大夫,用鼎烹处决了口碑很好的阿大夫与宠臣周破胡。据说是因为他对外界风评表示怀疑,而向他的爱妃征求了意见后做出的裁决。

其他一些史料表明,邹忌向齐威王「举荐」了一些人担任重要的职务,而这些人大多都是陈氏,也就是田齐宗氏。可见邹忌的作用只不过是让齐王的宗室获得贤明的评价后,好出来做事而已,纳谏么,也主要是宗室这些贤人了。这就决定了邹忌可不是一个单纯以贤明、纳谏作为治理国家的相邦,这其中有自己的利益所在。当然了,所谓勾结庞涓陷害孙膑应该是不存在的,因为庞涓在历史上资料很少,没有他与邹忌交往的证据。而孙膑后来到了齐国,仅仅是个军师而已,入不了邹忌的法眼。真正被邹忌猜忌的,是孙膑的担保人田忌(陈忌)。田忌虽然是齐国宗室,但可能并没有经邹忌保举,而是走了建立军功的路线,与偏向文官风格的邹忌理念不符,故而两者产生矛盾,最终邹忌用计排挤了田忌。孙膑顶多是受到一点点牵连。


邹忌讽齐王纳谏,使齐威王任他为相,重用于他。邹忌辅佐齐威王使齐国强大,齐威王任用邹忌改革,谨修法律而督奸吏。然而后来,孙膑、田忌威望越来越高,邹忌怕自己相位不稳,要置田忌于死地。孙膑劝田忌先发制人,可以国家利益而死忠齐君的田忌怕引发内乱,不肯动手,最终被邹忌排挤,得不到任用。孙膑也被排挤而隐退。具体邹忌如何陷害孙膑,历史并无明确记载,只是孙膑当时已遭膑刑,邹忌虽然感到威胁,却不一定将他视为对手。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