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得能在悟空问答的大众平台,参加诗词的点评建议,或讨论修改「诗歌作者自原拿出来展示请教」的作品,挺好。以前我从未参加过此类活动,是觉得自己也是学生。现将自己的修改意见,融入修改后的诗歌《夜思》如下(括弧内是原创)。

  • 明月高悬蛙声浅(明月依旧蛙声浅),

  • 露湿麦穗青芒间(露落麦穗拔节间)。

  • 春夏牡丹彤彤火(樱花牡丹彤彤火),

  • 不打秋收吃黄连(不打庄稼吃黄连)。

作者最后一句点题,「不打庄稼吃黄连」其实是修辞,即以「牡丹」象征幸福火红的生活,用「黄连」借代苦日子,很有民歌风。是的,有打油诗为证:牡丹艳丽饱眼福,颗粒不收要饿肚,春花秋月虽然好,盘中美餐要辛劳。

本来想把《夜思》改为七绝,可为他人做嫁衣裳,是诗歌编辑的活,太费裁剪功夫了。


我来大致解释一下这首小诗:

题目是《夜思》,顾名思义,在夜里的一些自己的想法,遐思。

明月句——皎洁的明月依旧在星空中高挂,低沉的蛙叫声此起彼伏,天气慢慢变凉,露水凝结,在麦穗节间滑落,湿润了干燥的大地。

前两句很明显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用明月的静和蛙声的动相互衬托,体现秋夜的静,后一句露水滴落,也是点名了这首诗的时间和天气的寒冷,进一步为诗的背景做铺垫。

樱花句——樱花,牡丹争奇斗艳,争相展现著自己傲人的火红,在这时候农人也不做农活了,在家里悠闲地吃著黄连小菜,享受农闲的片刻宁静。

这两句我不知道诗人的意思,樱花和牡丹是秋天开的?经本人百度,樱花是三月份开放,牡丹花是在四五月份左右开放,而这首诗的时间明显是在秋天,这里有一些矛盾,可能诗人想描写这时候的心情吧,毕竟秋季是丰收的季节。但是吃黄连我又不懂了,吃黄连不是表示有苦说不出吗?难道在这个丰收的季节使人有什么难言之隐,根据前两句描写的景色。可以看出,很明显诗人的心情是优哉游哉的,这里又有了大问题。


总结

这首诗前两句描写的还可以,后两句简直就是憋不出来了,凑得字数,还可能是想要押韵,但是词穷,就用了黄连二字,这首诗也没有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一个感情,没有主题,希望作者好好看看宋词吧,再接再厉哦


喜欢答主回答的可以关注我哦

不定期更新美妙的诗词故事


虽然经常读诗,读词

但对于传统古诗的韵律格调平仄研究不多

所以对于这一首《夜思》,无法从专业的诗词学角度进行评价。况且,自古名篇诗句大多有不按规矩出牌的姿态。跳出樊笼,才能得大自在。

不谈韵律格调,直言这首七言律诗所写内容,实在是称不上好诗。诗歌固然是文学体裁,可以使用夸张修辞手法,但也有浪漫和现实之分,即静安先生所说的「境」与「写境」。《夜思》是一首现实主义的七言律诗,所写内容应切合现实。静安先生认为「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但这首七言律诗最大的问题,既是「不合乎自然」。

第一句,明月,蛙声,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用意思为「跟过去一致一样的」的依旧联系不妥。

第二句,在我国露水是在农历九月份。而不论是春小麦还是冬小麦,农历九月份满目大地上已经没有小麦,更不会出现麦穗。把在时间上相互冲突的露水与麦穗放在一起,大错特错。

第三句,樱花,牡丹花期为5月。可知作者描述是5月份左右的时间。所以与第二句露水所描述的场景矛盾。且5月份的时节,应该是不会出现蛙声的。蛙声一般在6月才会慢慢出现。

第四句,作者可能想表达的意思是,不搭理庄家,或是收获的时候不忙碌,会有苦自吃。「黄连」在这里的意象就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的「苦」。这种生搬硬套的意象,太过低浅。

总的来说,

这首七言律诗

立意浅淡

且内容不和自然

不算佳品


古人定规矩/今人在争吵/格律与意境/究竟哪为高/才高八斗者/须按格律绕/真才写就后人传/那才是才高/才疏学浅者/不必按规唠/绕来绕去/云里雾里/兴趣全没了/文化慧民众/不是空口号/生搬硬套回原史/今人读不了/时代在发展/文化须继承/要有高人继发展/吵闹不是招/文化要发展/俱进才是妙/法律不合时宜都在改/何况诗词了/百花齐芳/哪都少不了/发展发展发展最重要/门外之人/也在凑热闹/喜则品之/嫌便弃之/大家笑笑/??


走过路过,不忍错过。

读诗审意,大致可通,只是意思不够晓畅,诗味亦不足。试遵原意而改之。

明月依旧蛙声浅,霜打麦穗心底寒。

忍看樱芍彤彤火,庄稼无收咋过年。

如果想学做律诗,依《中华新韵》,可略作修订如下:

明月依稀蛙语浅,霜侵麦穗彻心寒。

忍看樱苑彤彤火,庄稼无收咋过年。

农事入诗,以浅白、晓畅为佳。欲依此意,取前而舍后者可也。


网路评诗,动辄平仄。似乎平仄概括诗的全部,成为作诗的标准。这种本末倒置的眼光与评价,形成误导,酿造诗的悲哀。这四行诗句虽不能荐为精品,但立意鲜明,表达清楚,远胜于自命不凡者那些四平八稳的无病哼吟和天书一般的莫名其妙。诗的体裁类于打油。前二行标明时间为初夏,后两行直抒胸意,言樱花牡丹虽艳丽夺目,实用价值不如粮食,生命依存离不了它。诗的语言比较简练而且稍带含蓄,言之有物,具可读性。作者如果是农民,这诗的水平在中上,当予鼓励。诗歌本属大众,非任何阶层的垄断品。不管真懂或似懂非懂或不懂装懂者,都不必以平仄唬人,谁取得了这项专利权?


先不论平仄,诗也要文理,蛙声不能是浅,露不能是落,你要表达的是一种农民的心态,这其实很好,要多借鉴古诗,从中汲取营养,打好基础,写出的诗才能有味道。用你的立意重作一段,见笑。

月夜蛙声乱,千亩麦香传,春花红胜火,快意庆丰年。


你好,这位诗友,我是格律主张派。既然敢让人点评诗作,那么就意味著能够承受打击,那接下来的话可能会让你难受,不过不用担心,憋口气就看完了也就蜕变了。希望你的抗打击能力强些,我也是被打击过来的。

一、分析此诗的形式

首先,从此诗的字数可知,该诗属于七绝。其次,从一个「月」字所属的位置为仄声来看,知该诗又满足仄起式的形式。最后,由首句的最后一个字为仄声可知该诗又符合首句不入韵的形式。综上分析,此诗为七绝仄起首句不入韵的形式。这种形式属于绝句格律诗被接受的四种形式中的一种。

二、分析该诗是否押韵

从古人或者近体诗时代留下来的韵部工具书来看,韵部书分为旧韵(平水韵)和新韵(中华新韵)两种。在大多数人心里,这两种韵部书被接受的程度同等。从该诗的颔联(第二句)和尾联(后一句)的后一个押韵字来看。「间」和「连」在旧韵中不属于同一个韵部,也就是说如果以旧韵来评判,该诗是不押韵的。但从新韵来看,这两个字都属于同一个韵部【八寒】。「间」和「连」分别属于平水韵中的【十五删】和【一先】,如下图。

三、分析该诗的格律是否符合规则

从以上的分析中可知此诗按照新韵来写毛病会少一些。因为在出律的情况下,此诗对于新韵来说是押韵的。所以,我们只对新韵格律做些分析,旧韵恕不赘述。

此诗要符合以下中华新韵的规则才算是合律的。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规则-
  • 明月依旧蛙声浅,露落麦穗拔节间。樱花牡丹彤彤火,不打庄稼吃黄连。-作品-

在作品与规则的对比中,我们发现平仄存在8个问题。第4字 旧 应用平声。第6字 声 应用仄声。第9字 落 应平。第12字 拔 应仄。第18字 丹 应仄。第25字 稼 应平。第26字 吃 可平可仄,建议用仄。第27字 黄 应仄。此外,规则中画底线的字表示该处可平可仄。

存在的多音字:落 和 间,请根据词意判断平仄,一般词意不同,平仄是不同的。如「弹」作仄声时是名词,作平声时是动词。

四、对原诗做些修改,最大程度不改变原诗的意思

夜思

明月依然蛙鼓浅,风涵麦穗日夕间。 牡丹富贵樱花灿,不作淤泥对苦连。

谈谈这样改动的原因,以便初诗者能从中有所裨益,那我就算不白讲了。为了最大限度忠于原诗,把「依旧」易为「依然」。而「拔节」易为「日夕」是由于该词语在诗中的节奏搭配不太正确,受了音律的约束。故「露」也易为了「风」,不能露和日夕同在吧,这是不符合大自然规律的。而颈联的「樱花牡丹」属于专有名词,在平仄上不好改动,所以只能换了一下位置,也从侧面用另一些文字表达了尾联。(至少原诗的尾联,我是这样理解的)。

五、做些没有必要声名的声名

之前发现太多人在头条讨论诗词、对联,以我的经验这种自由言论的方式肯定会产生争论矛盾,所以选择了科技领域去了,后来才发现做自己擅长的是最好的。大家虽然是抱著一种娱乐的心态在玩,但也难免有些「有个性」的无格律党派大发异论。

本人在此欢迎大家讨论,但言语莫进行人身攻击就行,这些短的诗评只是为了更多的帮助想学习中华传统诗词的诗友更好更快的掌握写诗的技巧而做的,以后这样的短评还会持续更新,欢迎有幸阅读到这段话的诗词爱好者关注我,我将会免费为大家指导,也算是满足自己的一点私心:一则弘扬古典,二则涨点粉丝。让我们一起来互相学习和讨论吧!


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麦穗拔节应该是春季,春季里很少有大雨的。没有大雨就没有水坑,水塘之类场所。所以没有蛙声叫。

樱花,牡丹都同时开放了吗?我不知道。红彤彤不和韵律。太突兀。

不打庄稼吃黄莲,是什么梗。思维跳跃性太强烈。没有连贯性。不明白什么意思?

权当做是打油诗吧!

自己高兴就好。

一己之言,不要生气。


明月依旧蛙声浅,露落麦穗拔节间。

樱花牡丹彤彤火,不打庄稼吃黄连。

――――――――――前面很多人大谈平仄格律,可是人家题主根本没说此为格律诗,一群人瞎操心。

我不谈平仄,因为我也不通平仄。只说文字本身的表述。

1,逻辑错误。

诗中提到了几个有季节性的表述,蛙声,麦穗拔节,樱花,牡丹。有标志性的是麦穗拔节,可视作芒种。蛙叫和牡丹花也都可表夏天。樱花是明显的春天植物。四个标志性描述中有三个指向夏天,那这个春天的意向自然就是有待商榷的。在看诗句写到「樱花牡丹彤彤火」,明显指的就是盛开的樱花,所以是明显的逻辑错误。夏天怎么会有春天的花开的彤彤如火呢?

2,诗眼何处?整首诗立意不明确,既不是寄情于景,也不是纯粹观景写景。所以给人的感觉不知其所言。

3,这首小诗并不是没有优点。在景色描述上,作者从远到近,一步步递进。

先是天上「明月」在到月下远处「蛙声」,因远而声「浅」。

再到中景的「麦田」,因广而显,因趋近而察觉「露落」。

最后到近景「牡丹」。牡丹彤彤火,说明正是花艳色娇的时候。三句诗如一幅中国画,从远处清浅明月的留白,到中间隐露微微麦田的过渡,再到眼前浓艳不俗的牡丹,怎生的好看。

――――――――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