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单单看纯粹理性批判的B版(知性概念的演绎),那么我们会得到一个简单结构:统觉是把所有杂多统一起来的「同一性」自身。但这个同一性自身不能被「意识」到,换而言之,唯有通过知性的联结作用,这种同一性才能被思维。而知性对感性所进行的这种规定,就是想像力。这样,统觉是同一性自身,知性是这种同一性对一般对象的活动(综合),想像力就是这种活动在表象(内感官形式)中的具体应用。

一旦我们返回到A版,问题反而变得复杂起来。

A版中可以看到,想像力使表象能够被当做一个整体看待,而知性则使表象能够具有一种同一性,使之在时间中保持同一。如果纯粹从这一点加以考虑,那么知性并非起综合作用,而是在综合中的自身同一性,并鉴于这种同一性而有表象之间的差别。在前面康德也说到如果没有时间,一切表象都在一瞬间被给予,则处在绝对统一性之中。更进一步地说,直观具有一种统一性(或许我们可以在这个统一性直观中考虑统觉),必须通过时间,才有表象杂多(时间在此意指一种复数的直观活动)。而这种杂多通过想像力的综合被置入同一性之中,知性则使这些表象在联结(同一化)中保持自身的同一性,即坚持一种区别。在B版中,杂多是作为一种给与的质料被接受下来的,并且想像力并不具有独立性而是隶属于知性,知性唯一的功能就是综合活动。反之,在A版中,杂多是知性的分解活动(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正是从分解的角度来界定知性)的结果,想像力则完全代替了原先知性的功能。如果说A版有什么地方让康德不能接受,大概就在于通过想像力的独立性,主体不再能像知性一样指向对一般对象的综合,即我们尽管不能认识一对象时还能思维它这一情况,这样理性在纯思维中的自身超越就成为一个问题。

当然在A版中,康德依旧主张知性的联结作用,只不过如果我们把这些说明挪到想像力之中,再坚持康德把表象的同一性作为知性运作的结果,就会得出A版的这一更加合理的三元结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