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句源自《宋书·后废帝本纪》「(元徽二年九月)丁酉,以尚书令、新除卫将军袁粲为中书监,即本号开府仪同三司,领司徒」,亦见于《袁粲传》。

以我所知,南朝宋的开府仪同三司还未像北朝一样发展为独立的散官系统,也就是说还是字面意思。

那么就有问题了:已经「领司徒」了,干嘛还「仪同三司」呢?

帝纪后面提到,袁粲的这个司徒似乎只是「兼司徒」。难道说,兼司徒不属于「三司」范畴吗?

还是说这里的「开府仪同三司」性质地位已经开始发生转变了呢?

欢迎各位长者指点迷津。


谢 @Kuchler 邀。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袁粲以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然后再领司徒。

下面简单说下开府仪同三司的变化,可以跳过到最后结论,应该影响不大。


开府,即设置府署,征辟掾属,汉制三公、太傅、大将军开府,合称五府。

但注意的是,三公与太傅、大将军虽然事实开府,但并不被称为开府。事实上最开始被称为开府的汉末混战时,劫持朝廷而有将军号者为提升自己地位而使用的特权。可能这些武人自知家世寒素,无能自为三公,故用此堪比三公的开府权力增加自身权势。

(李)傕,迁车骑将军,开府,领司隶校尉,假节。(郭)汜后将军,(樊)稠右将军……稠及郭汜开府,与三公合为六府,皆参选举。

张(杨)、杨(奉)为安国将军,皆假节、开府。董承为车骑将军,开府。

仪同三司

拜(邓)骘车骑将军、仪同三司

这是仪同三司最早出现的地方,即可以使用三公的服饰、俸禄、仪仗,可如三公一样置掾吏,从而类似三司,但在后汉时地位是低于三公的。

至曹魏三公权力弱化,开府者则扩大到了诸大将军,当然最初出现可能是因为这几个人是奉了曹丕遗诏辅政,方便办事。陈群为镇军大将军,领中护军,录尚书事。陈群与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等并受遗诏辅政。不过很快曹休为大司马、曹真为大将军、陈群为司空,并列为上公、三公,是否再开府也就无所谓了。至于司马懿并不清楚,我倾向于没有,因为后来是黄权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仪同三司遂成定制。

司马代魏之后,对于开府仪同三司有一个重要的转变,就是可以变成赠官了。很显然,人已经死了,就不可能开府办公置僚佐了,那么赠开府仪同三司就只能是赠予如三公一般的死后待遇礼仪了。

范阳卢氏卢钦:不幸薨没,朕甚悼之。其赠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布五十匹、钱三十万。

泰山羊氏羊琇:不幸早薨,朕甚悼之。其追赠辅国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赐东园秘器,朝服一袭,钱三十万,布百匹。京兆杜氏杜预:帝甚嗟悼,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曰成。

另一个变化则是可以出现文官职开府仪同三司了,不在局限于将军号。出现了光禄大夫、左右光禄大夫开府的情况。

魏司徒何曾为丞相,镇南将军王沈为御史大夫,中护军贾充为卫将军,议郎裴秀为尚书令、光禄大夫,皆开府

之所以不说开府仪同三司,因为丞相、御史大夫已经为三公了,所以只说开府。其中贾充是以卫将军为开府仪同三司,而裴秀是以尚书令、光禄大夫获得了开府仪同三司

河东裴氏裴楷:就加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张华:及玮诛,张华以首谋有功,拜右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侍中、中书监,金章紫绶。

最后也就形成了晋制:

开府仪同三司,汉官也。殇帝延平元年,郑骘为车骑将军,仪同三司;仪同之名,始自此也。及魏黄权以车骑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开府之名,起于此也。

骠骑、车骑、卫将军、伏波、抚军、都护、镇军、中军、四征、四镇、龙骧、典军、上军、辅国等大将军,左右光禄、光禄三大夫,开府者皆为位从公。 太宰、太傅、太保、司徒、司空、左右光禄大夫、光禄大夫,开府位从公者为文官公,冠进贤三梁,黑介帻。 大司马、大将军、太尉、骠骑、车骑、卫将军、诸大将军,开府位从公者为武官公,皆著武冠,平上黑帻。

元帝过江后,东晋皇权孱弱,为笼络诸门阀等实力派,多给予文武重臣加官开府仪同三司。于是开府仪同三司开始泛滥,变成没有太大意义的荣誉名称了。一般还是会按照惯例加将军号然后开府仪同三司,如迁卫将军或左光禄大夫,都会按照惯例加官开府仪同三司,只不过实际意义不大。

刘宋基本继承晋制,所以那句话的意思就是袁粲以【卫将军本号】加官【开府仪同三司】,然后兼领司徒。顺便,话虽然是一起连续下来说的,但时间上未必是一起的。类似的是

济阳蔡氏蔡谟:康帝即位,征拜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领司徒。

然而从时间顺序上是咸康八年(342年)康帝即位,蔡谟入朝为左光禄大夫,加官开府仪同三司;永和二年(346)蔡谟以左光禄大夫身份兼领司徒,与会稽王司马昱辅政;永和五年(349),蔡谟才正式继承司徒。而蔡谟在开府期间,是不辟僚属的。


以上。


修正一下,本号应指卫将军,不是我之前说的中书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