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有一个故事情节是讲述关羽千里走单骑。书中讲述,曹操攻打徐州、下邳。刘备、关羽、张飞三人失散。刘备投靠袁绍,关羽被迫投身曹操,张飞在芒砀山落草。关羽在得知刘备在袁绍那里,不顾曹操挽留,单枪匹马保护二位嫂子千里寻兄。过五关时,杀了孔秀、韩福等六员将领。最终在古城兄弟相会。

千里走单骑重点刻画了关羽的忠义和神勇。关羽保护刘备妻小在土城被曹军包围,关羽几次突围不成功,在张辽劝说下,思考再三答应降曹。但有三个条件,一是只降汉朝,不降曹操。二是供奉二位嫂子。三是知道刘备下落,便去寻他。曹操答应了。曹操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招待关羽,关羽不为所动。曹操送来几名美女,关羽让她们侍奉嫂子。曹操把赤兔马送给关羽,关羽想的是,赤兔马找到刘备更快捷。这些突出了关羽对刘备的忠心。

曹操安排关羽和二个嫂子同室居住,关羽一手持烛,一手拿刀,在室外通宵侍侯。早晚问安,不乱君臣之道。突出了关羽的义。

为了报答曹操厚待之恩,关羽斩颜良,诛文丑。辞行时,留下金银、美女、汉寿亭印。过五关,斩六将。描写了关羽的神勇和义气。

关羽是三国演义中被神化了的人物。忠肝义胆,仁信儒雅,有勇有谋,后世尊之为武圣。


千里走单骑,出现在三国演义,曹操攻打徐州,刘备不敌失败逃走,关羽和他的两个嫂子甘夫人和糜夫人被迫投降曹操,而后关羽斩颜良,诛文丑,曹操解了白马围,知道了大哥刘备的去处,挂印封金,护送两位嫂嫂过五关,斩六将,期间没有一点非份之想,去寻找大哥刘备。

关羽,字云长,山西解良人,后世尊称为「武圣人」因在老家打抱不平,失手打死了人,逃离山西,后遇到刘备,张飞,三人一个头磕在地上成了生死兄弟,随刘备南征北战,与三弟张飞并称为「万人敌」。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威震华夏,后被吴国吕蒙偷袭荆州,败走麦城,被吕蒙部下潘璋所杀。

其实历史上关羽并没有千里走单骑,包括杀华雄(华雄其实是被孙坚所杀),都是罗贯中老先生强加给关羽的,但是当时关羽确是和张飞被人称为「万人敌」,的确历害,但是为什么罗贯中老先生要强加给关羽呢?无非是两点,第一,要让人们觉得关羽历害,武功超群,吕布之后,三国里唯一一个战神。第二,忠义,曹操高管厚禄给他,没有动摇他的忠,两位貌美如花的嫂嫂没有让他忘了兄弟的义,武功又高,又有忠义的人,才可受后世万

人敬仰。

空空认为,关羽能成为后世万人敬仰的「武圣人」,罗贯中老先生功不可没啊!所以说,社会路难走,交友别交狗,要交就交关羽这样的,够忠,够义,够男人,够兄弟!

我是空空,喜欢我的加关注,动动你们发财的小手点个赞吧!??


从文学角度来讲,关羽千里走单骑这段写的非常好,因为把中国的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写的是淋漓尽致。

适逢乱世,难兄难弟的刘备、关羽、张飞,在市井中不打不相识,为了恢复大汗的正统,不被奸人当道,不想老百姓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桃源中结义,这是仁义,愿对大汗国家的安全,维护大汗的名义,而艰苦奋斗。

下邳战败,关羽和刘备、张飞走散,不得已在曹操手下做一名虎将,当得知刘备、张飞的消息后,放弃曹操的高官厚禄,也要直奔苦难、颠沛流离的兄长刘备,对朋友来说这是忠义,在你困难时,朋友之间的友谊,信义,显的更为珍重。

在曹操手下时,对外只承认自己是大汗皇帝的臣民,不接受曹操的封赏,只为朝廷做事,不为曹操做事,一直以在曹操手下为耻,因为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大奸,在国家大难,平时自己在菜园种菜,吃自己种的粮食,这是廉洁。

古人云:长兄为父,为了保护嫂嫂,而进曹操集团,为了保护嫂嫂,护送嫂嫂千里走单骑,这是一种忠孝,对兄辈的孝,现在还在讲孝,不是吗?

不管对谁,关羽讲礼节,在千里走单骑之前,很多人劝他不要和曹操告别,害怕曹操不允许,不放他走,悄悄的走最好,但关羽非要和曹操告别才走,这种礼节换成你我能做到吗?

过五关斩六将,出于无奈,关羽能不打,就不打,兵少将少,这也是保存实力,非的打时,在疲劳奔波,受伤的情况下,也是英勇作战,这是勇,不顾艰难险阻,也要走下去。

综上所述,在文学中必须要有这么一段,塑造一个具有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高品格的人,塑造一个典型,一个模范。


谢邀。结合《三国演义》回答这个问题。

关云长自从被曹操逼降之后,就一直在找刘备。后来袁绍进攻白马,关云长斩颜良、诛文丑解了白马之围,同时,打探到刘玄德在袁绍处,立即采取行动去找刘备。

首先按照当初投降时约定的山歌条件去找曹操告辞,结果曹操高悬回避牌,几次去都没见著曹操。无奈关云长挂印封金,开始了千里走单骑。这段描写主要是前期准备工作,表现出关云长的忠义,不为曹操的高官厚禄所动,一心要找到刘备,共扶汉室。这就是孟子说的「富贵不能淫」。

关云长保著两位嫂子,开始了寻找刘备的征程。在路上过了五关,斩了六将。这个过程表现出关云长的超凡武艺和坚定信心。虽然一路上有很多的艰难险阻,但是这并不能阻挡关云长千里寻兄的脚步,不能改变他对汉朝的耿耿忠心。这是「威武不能屈」。

同时作者在描写关云长勇武和坚定的同时,也对曹孟德进行了精心的刻画,曹孟德接到关云长的辞别信后,对关云长的评价是来去明白,大丈夫也。然后亲自带人给关云长送去了路费和战袍。这表现出曹孟德的爱才之心,对于凝聚人心有很好的作用,曹孟德手下的文官武将都会更加忠诚于曹孟德。

关云长走后,曹孟德对各位谋士的追杀关云长的计策都没有接受,原因是自己已经答应过关云长一旦找到刘备下落,关云长可以不受阻拦的去找刘玄德。这也表现出曹孟德重承诺、守信用的一面。

曹孟德手下战将蔡阳和他外甥秦琪都对关云长的出走很不服气,于是去追击,也都被关云长斩杀。正在夏侯惇带兵截住关云长准备厮杀时,连接三道曹孟德的命令,要求沿路把关将士对关云长予以放行。这进一步表现出曹操对关云长的关心与爱护。虽然来得有点晚但是还是起了作用,化解了一场龙争虎斗。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这一情节,很大程度上表现了曹孟德的正面形象,给人一个很讲信用、重感情的仁厚长者的感觉。关云长的忠义之心和超群武艺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同时也触及了曹营内部的矛盾斗争。

一家之言,欢迎点赞,欢迎关注。


《三国演义》中的千里走单骑这个情节很好地体现了关羽关云长的忠义与神勇。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当然这个情节是有前面的封金挂印的情节作铺垫的。

同时作者采用了对比,抑扬,制造悬念等笔法,读来一波三折,十分生动。

在体现关羽的忠字,在千里千单骑前就设了伏笔。先有曹操对关羽的宠爱。上马提金,下马提银,赠美女十人给关羽,又封关羽为汉寿亭侯。可以说关羽在曹操那里金钱,美女,地位都有。可是关羽在得知袁绍手下故人陈震来访,告之大哥刘备在袁绍处时,并出具大哥刘备书信时,大哭。随后封金挂印。关羽用行动告诉世人,他是忠于大哥刘备的。关羽之义还体现在临走时。不挖曹操的墙脚,所带走的只是自己原来带来的手下,而曹操分配给他的员工一个也没带走。

在体现刘羽的义时。他跟刘备的义就不多讲了。他跟曹操后,为了回报曹操对自己的厚爱,斩袁绍手下大将颜良文丑。在得知大哥消息后,并不是不辞而别,而是去见曹操,当面告辞。曹操不见他,关羽又写了一封信给曹操。以至后来华容道义释曹操等。

在铺垫了关羽的忠义之后,就开始著笔他的千里走单骑的勇猛超人的武艺。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倒述,插叙等手法。而并不是直接只写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同时,对五关六将阻止关羽过关的方式方法各有不同。关羽面对的不只是六个武将,还有他们的阴谋诡计。

关羽携二位嫂嫂出门后,曹操带众将来相送,关羽误以为曹操率众将来阻止。面对曹操背后的许褚,徐晃,李典,于禁等大将,并不胆怯。在曹操送他黄金作为盘缠时,断然不受。令曹操对他肃然起敬。为他后面路遇廖化的归顺作好了铺垫。

关羽携二位嫂嫂过关并非只是关卡之难,作者先用廖化的归顺采用倒述的手法,描述了二位嫂嫂被强盗劫上山的惊险,向读者暗示了此去路途之艰险。同时,上山投宿,偶遇老人胡华,为后面老人胡班救关羽埋下伏笔。

关羽在过五关斩六将时,体现了自己的神勇。过第一关东岭时,只一刀杀了守关将领孔秀,过第二关,洛阳太守韩福和手下将领孟坦知道关羽神勇用计暗箭射伤关羽,关羽也只是一刀一个斩了他俩。第三关汜水关将领卞喜又知道关羽神勇,在镇国寺设计埋伏刀斧手,结果刀斧手和卞喜尽被关羽所杀。当然幸亏有老乡普净的暗示指点,过程十分惊险刺激。

第四关荥阳太守王植为人更是诡诈,先对关羽一行客客气气,然后安排关羽一行在驿站休息。既没有在驿站安排刀斧手,也没有酒中下毒。但是,王植更歹毒,安排手下胡班堆柴放火烧死关羽。好在胡班久闻关羽大名,偷窥关羽,被他英武形象所折服。加上关羽有他父亲胡华的书信,说破王植诡计。关羽又只一刀结果了王植性命。

第五关,体现了关羽并非滥杀无辜。滑州太守刘延是个懦弱之人,关羽没有为难他。到了黄河渡口,秦琪自负自己神勇,阻拦关羽渡河。关羽提醒秦琪:「你的武艺跟颜良文丑能比吗?」怎奈秦琪自负,主动杀向关羽,被关羽一刀劈于马下。

关羽过了五关,回首去路,一声长叹,他并不想杀人,但是守关人想杀他,不得已而为之。

过完五关后,又有夏侯惇带人马来追杀,三次被曹操派来的使者所制止,曹操怕使者表达不了自己的意思,又派张辽前来护送。足见关羽之忠义惊天动地。要知道关羽回去是到袁绍阵营的刘备身边。是敌对阵营。

从关羽的千里走单骑,让我们见识了忠义神勇的关羽关云长,为关羽成为老百姓中的神像奠定了基础。


关羽千里走单骑,护嫂过五关斩六将,这个情节是罗贯中老先生虚构的,不用多讲,自然表现出的是关羽的忠义无双。

从另一个反面人物的角度看待问题。

《三国演义》中曹操得关羽,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金银器皿、绫罗锦缎、美女十人均送给关公,曹操送锦袍,又送赤兔马,又封「汉寿亭侯」,真可谓天高地厚之恩啊!

后来关羽解救曹操白马之围,斩颜良诛文丑。得知刘备还活著,就准备跟曹操辞行,曹操张辽均在回避,关公挂印封金而去。

这表现出来的是关羽对刘备誓死也不会背叛的情义。

但是关羽留下来金银器物美女汉寿亭侯印,为什么不留下赤兔马啊,这赤兔马可比其他的贵重的多啊?再有,曹操听说关羽走了,立马带人去送,未带军马,只带了几员大将和几个随从,而且都未带兵器,再次送锦袍和金银,可见曹操对关羽是真爱啊!关公过五关斩六将

第一关:东岭关杀了孔秀,第二关:洛阳关杀了太守韩福,牙将孟坦,第三关:汜水关镇国寺内杀了卞喜,第四关:荥阳关杀了太守王植,第五关:黄河渡口杀秦琪。

人人都说关公过关斩将,是忠义,可是骑的是曹操送去的赤兔马,就杀了曹操六员守将,曹操却并没有怪罪,这份胸怀气度,天下谁人可比。

再看刘备,关羽杀了颜良文丑后,刘备派陈震送信,说:备与足下,自桃园缔盟,誓以同死;今何中道相违,割恩断义?君必欲取功名,图富贵,愿献备首级以成全功!书不尽言,死待来命!

意思就是:咱们结拜时同生共死,今天你为什么要违背誓言,如果你想求富贵,我愿献出我的人头成全你,信中写不完我想说的话,我在这等你来取命!这话说的太假了,刘备只考虑自己的生死,不想想关羽的难处,为了你老婆才投降曹操,如果我一个人,早像张飞那样逃掉了,刘备却如此侮辱关羽,觉得关羽是这样贪图富贵的人,刘备真小人啊,不配有关羽张飞这样的兄弟辅佐。

我想说的是:关羽千里走单骑,是让后人学会要忠义,但是更深的是人要有宽大的胸怀,才能成就大事,用人上,曹操可比拟汉高祖刘邦了。这件事中,刘备关羽比起曹操那绝对是天差地别啊,怪不得三国后期,蜀国最先灭亡,刘备只考虑自己不考虑别人。对关羽都能说出这样的话,对蜀国其他人就更好不到哪了。

以上就是我的一点看法,如有不合适之处,请留言指正。


千里走单骑是关羽义气智勇的完美展现。

千里寻刘备是真实事件,曹操放任关羽去投刘备,并未设卡阻拦。过五关斩六将虽然是虚构情节,但是三国演义的这段描写,充分展现了关羽勇、义、节、智的全方面表现。下面按照这几点来详细地分析一下:

千里走单骑之前,曹操对关羽极度拉拢,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赠金下马赠银,又美女与赤兔马。唯一打动关羽的是赤兔马,原因是能行千里,可以快速见到刘备,此话令曹操懊悔不已。之后斩颜良诛文丑、挂印封金,这是关羽忠义、气节的体现。不过关羽挂印封金也有个逻辑错误,既然挂印了,为什么还自称汉寿亭侯?只好理解为接受汉献帝的封爵,没有接受曹操给的官位。官与爵是两个概念,请网友自行脑补。

接下来的灞桥挑袍体现了关羽的智:「(曹操)令一将下马,双手捧袍过来。云长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曰:蒙丞相赐袍,异日更得相会。遂下桥望北而去。许褚曰:此人无礼太甚,何不擒之?操曰:彼一人一骑,吾数十余人,安得不疑?吾言既出,不可追也。」虽然曹操一直厚待关羽,但真到分别的时候,如果扣下关羽,便会前功尽弃,千里寻兄便成空话了。

之后关羽保护二位嫂嫂在东岭关杀孔秀;洛阳杀孟坦,韩福用暗箭射中关羽左臂,关羽用口拔箭飞马斩韩福;汜水关镇国寺怒斩卞喜、荥阳杀王植、黄河渡口杀秦琪,都体现了关羽的武勇。后续情节是收周仓、古城会斩蔡阳。

三国演义叙事的连续性、逻辑性非常好,一环扣一环,层层铺开,过五关所斩六将所用方式,五关守将对待关羽的手段各不相同,这里是其中的看点。有胡华家书的帮忙、普净和尚的暗示,有马上战斗有步下战斗,还有中暗箭情节,绝无重复,这是作者笔法精湛的地方。三国演义的天下第一才子书称号,在这一桥段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个人感觉这段故事把曹操的奸诈和关羽的忠勇表现的淋漓尽致。

曹操不想让关羽走,但是又要信守承诺。怕天下人耻笑,所以耍了不少手段。

第一,就是和张辽故意不见关羽。

他知道关羽是明礼仪的人,所以故意不见他让关羽不能当面辞行。希望能拖延时间,冷了其心。哪知道关羽坚决要走,还挂印封金,甚至不辞而别。

第二,就是故意不给通关文牒。

他也是两手准备。如果关羽知难而退重新回来最好,如果关羽执意要走,那么收关将军杀关二爷也正常。可惜的是关羽去意已决。而边关将军多使手段还是被杀。有韩福放冷箭,卞喜摆鸿门宴,还有王植放火烧死他们。最后都被关羽幸运躲过,有惊无险地过关。

过关之后曹操也无可奈何,只能后给通关文牒,而且不一会就连派三个人报告通关文牒,可见也是知道关羽过关杀人之后才无奈颁发的文书。显示自己的公正

至于后面的兄弟相聚很是感人,可是其中艰辛也是更加艰难。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

关云长辞曹归汉的情节实际上包括第26回的下半回「关云长挂印封金」,可以称之为情节的发端;第27回一整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可称之为情节的发展;第28回的上半回「斩蔡阳兄弟释疑」,可称之为情节的结局。整个情节的中心犹如聚光灯投照在关羽身上,形成由他的活动为线索的情节过程。

「千里」表示路途之远,「五关」表明困阻之多,「单骑」则突出力量之少。远、多与少之间构成巨大反差,这便是作者所设计的情节框架。这一情节框架是作者著意为他心目中的英雄人物构筑的,从而也就在情节展开中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三个组合情节各有侧重地表现了关羽的性格层面:挂印封金——磊落;过五关斩六将——神勇;古城会——忠信。早在《屯土山关公约三事》中张辽在关羽兵败被困的危境提出「三便」,关羽提出「三约」。其中第一约:「只降汉帝,不降曹操」是一则奇妙逻辑,为他日后开路埋下伏笔。他拒美女,封金银,独独对曹操所赠赤兔马「再拜称谢」,理由是:「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果然,一且得知「兄长下落」,便「千里走单骑」。临行前,挂印封金,降要降得光明,走要走得磊落。「丞相所拨人役,皆不带去,只带原跟从人,及随身行李」,这便显示出「单」的涵义。在这以前,数次去丞相府辞行,在无法见到曹操的情况下,又往张辽家相探,张辽托疾不出,最后「奉书告辞」,走的原因写得清清楚楚,这些情节交代都显示了关羽的性格:坦荡、明白,不是不辞而别,而是如毛宗岗所评点的那样,「作事如青天白日」。

关云长千里走单骑的情节是以一个个情节组接成一个具有连续性的情节链索。

作为五关斩六将的引子是曹操赠袍、赠金,关羽拒金收袍,作者用一个细节:「云长恐有他变,不敢下马,用青龙刀尖挑锦袍披于身上,勒马回头称谢」,表现了他的精细性格。

关羽所过五关是:东岭关、洛阳、汜水关、荥阳、滑州;所斩六将是:韩福、孔秀、孟坦、卞喜、王植、秦琪。本来关羽坐骑赤兔马日行千里,那么「千里」寻兄一日可到,却为何在途中盘桓多日呢?细心的作者作了交代:「因欲护送车仗,不敢纵马,按辔徐行。」 这样便使情节的构成具备了合理性。五关斩六将都是快速决战,人快刀快马快,眨眼之间解决问题,这是共同特点。但五关取胜的五个情节互不雷同,体现了情节的多样和丰富。

东岭关斩孔秀,速战速决,「关公约退车仗,纵马提刀,竟不打话,直取孔秀。秀挺枪来迎。两马相交,只一合,钢刀起处,孔秀尸横马下。」何等利索! 杀死守将尚不忘安抚众军:「吾杀孔秀,不得已也,与汝等无干。」并「借汝众军之口,传语曹丞相,言孔秀欲害我,我故杀之。」杀人也杀得明白,杀得有理,对得起守将的统帅曹丞相。

洛阳杀二将情节有所变化。守将预设伏兵,佯败诱追,用暗箭射杀。这一仗关公被暗箭射中,作者正是通过这一情节表现关羽的勇力和性格。「韩福闪在门首,尽力放了一箭,正射中关公左臂」。神奇般的性格力量就在此处焕发出来:「公用口拔出箭,血流不止,飞马径奔韩福,冲散众军,韩福急走不迭,关公手起刀落,带头连肩,斩于马下。」这是以非常情境来增添关羽非凡性格的描写笔墨。

汜水关杀机暗伏,守将卞喜设计「镇国寺中,埋伏下刀斧手二百余人,诱关公至寺,约击盏为号,欲图相害」。这场斗争的方式跟上面两次有所不同。卞喜先是麻痹关羽,肉麻捧场:「将军名震天下,谁不敬仰!」对「今归皇叔,足见忠义」大加赞赏,竟至对斩孔秀、韩福之事也深表理解:「将军杀之是也」,竟至表示:「某见丞相,代禀衷曲。」通情达理,言词恳挚,布起的迷魂阵使关羽「甚喜」,一时也受到迷惑,「同上马过了汜水关」,情节出现危机。普净和尚的出现,他和关羽认了同乡,情节有所转机,但「卞喜见普净叙出乡里之情,恐有走泄,乃叱之」,情节复归危机。「普净以手举所佩戒刀,以目视关公,公会意,命左右持刀紧随」,关公从危机中猛醒过来。这里,作者用「会意」来表现关羽的机敏和警惕。然后,他以猝不及防之势先发制人,将这场暗害活动粉碎于青苹之末,打乱对方的阵脚。斩卞喜不在马上交锋,而是徒步迎战,「卞喜暗取飞锤掷打关公。关公用刀隔开锤,赶将入去,一刀劈卞喜为两段」,这便以一个特写镜头表现关羽的武艺高强。

荥阳关斩王植,虽然对手采取的方式和汜水关设计有相似之处——暗害,但具体表现则有差别,一者是用伏兵,一者是用火烧,同中有异,犯中见避。王植的「喜笑相迎」,殷勤接待,「关公亦解甲憩息」,情节出现松弛状态。但外松内紧,一场阴险的密谋在暗中进行,使事态充满了杀机,情节表现得紧凑。王植密令胡班「今晚点一千军围住馆驿,一人一个火把,待三更时分,一齐放火;不问是谁,尽皆烧死」,这场阴谋活动十分狠毒。最后出现矛盾的转化契机也有不同。汜水关因识同乡,转危为安;荥阳则是赖于关羽自身的因素使形势化险为夷。「胡班潜至厅前,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凭几看书」,这个画面极有光彩,如同毛宗岗《读三国志法》所说:「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一员儒将风采在简单的线条勾勒中映现眼目。于是,奇迹发生了,胡班「失声叹曰:『真天人也!』」被关羽青灯夜读所折服,透露了全部秘密,遂使危机得以解除。

滑州关斩秦琪是在黄河渡口进行的,突出的是夺路抢渡的特点,交锋双方都有一股「怒」气,秦琪的藐视:「你便插翅,也飞不过去」,「你只杀得无名小将,敢杀我么」,激惹得关羽怒火冲天,他是怀著一种不可侵犯的自尊感和怒的情绪特征,飞起青龙刀,这很符合关羽的性格特点。

最后是古城会中关羽在「一通鼓未尽」时,刀劈蔡阳,表明了自己的心迹,消释了张飞的疑窦。

五关斩六将的情节各有不同,遂从不同的情节视角表现了关羽的性格:神勇、机敏、儒雅,等等,组合成性格的完整风貌。

与之同时,小说作者还成功地描绘了曹操的性格。曹操收留关羽,为了达到既能收住身、又能收住心的目的,可谓用尽心机、不惜血本。当关羽辞行时,先是采取回避政策,避而不见。当势不可免时,曹操表现得极为通脱、潇洒:「吾昔已许之,岂可失信! 彼各为其主,勿追也。」他不是指责关羽义薄,而是反责自己「福薄」。他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个难得的典型事例,借以教育部将,「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他审时度势,决不强人所难,反而乘船下篙,顺水推舟,「一发结识他做个人情」,下达公文,一路绿灯,又是亲送,又是赠金,又是赠袍,这项顺水人情做足了,做到了家,后来确实得到赤壁鏖兵败走华容道得以生还的酬报。这一切都显示了曹操作为政治领袖、军事统帅的识见、眼光、气度。

除此之外,虽然刻画张飞的笔墨不多,但性格表现得栩栩如生。他一见关羽便「圆睁环眼,倒竖虎须,吼声如雷」,不问青红皂白,挺起长矛杀将过来。他怒斥关羽「无义」,倒显示出他义字当头,是桃园三结义的最忠实维护者,他根本听不进甘糜二夫人和孙干的说明,他的「义」表现为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以「莽」的形式体现出来,显得格外急切。他亲见关羽刀劈蔡阳,疑窦才有所消释,直至「细问小卒」又得二夫人的细致「诉说」,才予以相信。这时,他表现出完全不同的性格,「大哭」「参拜云长」,知错即改,增添了他那令人可爱可喜的性格光彩。

「千里走单骑」虽然以斩关夺隘为主线,但时有战斗间歇的情节穿插,如遇廖化、收周仓等。毛宗岗《读三国志法》说:「《三国》一书,有隔年下种先时伏著之妙。善圃者投种于地,待时而发;善奕者下一闲著于数十著之前,而其应在数十著之后。文章叙事之法亦犹是已。」「千里走单骑」亦得此法之妙。如前有曹操路送关羽,后有关羽华容释曹操,前后相隔二十余回。前有胡华托关羽传书其子胡班,后有荥阳关胡班密告,免除祸害,等等。前后呼应即前有伏笔后有呼应,使情节肌理细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形成完整的结体。


你喜欢《三国演义》哪些情节?留言说一说。

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著你我

↓↓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千里走单骑是三国演义中非常重要的故事情节,说的是关羽投降曹操之后,在得知大哥刘备的消息之后不顾一切赶去相会的故事。正因为千里走单骑情节,关羽的忠义更加鲜明,人物更丰满,刻画了一个重情重义,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

建安五年,刘备兵败投袁绍,关羽被曹操围困,不得已投降,但关羽提出了条件,降汉不降曹,如有一天得知刘备下落立刻去投,曹操太喜爱关羽都接受了,为报曹操知遇之恩,杀颜良,诛文丑,解曹军白马之围,曹操上表封为汉寿亭侯。

在得知大哥刘备消息之后,想立刻前去投奔,想见曹操辞行,但曹操不见,无奈之下封金挂印,留书而去,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化解种种危险,终于与刘备相会与古城。

千里走单骑呼应了开始的桃园结义,自始至终义字当头,无论是降汉,还是离开都有理有节,光明磊落,义字为先,从未考虑个人生死,无论多么艰难也要遵守和兄弟的约定,千古忠义的形象流传至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