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提出了他的伦理学核心——著名的「绝对命令」。

绝对命令式(kategorisches Imperativ)原文为:「行事必依同时能够成为普遍立法原则的个人意志为准则。」

康德的长句语法在当时就让让很多人吐槽,看不懂,不明觉厉。

其实就是一个自由人该怎么做呢?

排除所有的利益关系,你该怎么做,那么,在有利害关系的情况下,还是要这么做。就是善良,行善。此思想源自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所有认识到善的人,都将受到良心的压力而被迫行善。

除了从动机判断,这个行为还应符合「普遍原则」。就是你做的这个行为,也是你希望人人都做的行为。如果你不希望你的行为人人都做,那你就是不道德。

有人翻译成中文,就直接用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很相近,不是吗?

这和孔子「推己及人」的「仁恕」思想还是有区别的。

东方的「仁恕」、「推己及人」可以看作是西方的社会契约,是绝对命令的结果。

康德认为人类区分善恶的能力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类只有完全服从「绝对命令」才能达至幸福。帮助他人获得幸福是我们的义务。只有自觉遵守内心的道德律令,我们才能自由。自由决定的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服从道德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为所欲为的人并没有自由,因为这时的你已经是欲望的奴隶。

康德的「绝对命令」其实和老子的「德」更近似。

道是先天的、绝对的,体现出来的是德。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其实同时老子也作出了先后概念的区分,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