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是忠于汉室的,但他有一点看错了曹操。

1.荀彧是曹操的谋主。曹操外出征战,一般都是荀彧居中主持后方。在献计、谋划、匡政、荐才等方面,荀彧对曹操的帮助是最大的。平定中原、迎接献帝、官渡之战、统一北方等等,这些大战略基本都出自荀彧。曹操视荀彧为吾之子房。

2.荀彧与曹操的隔痎。在北方统一这段时间,两人配合极好。但曹操的野心逐渐暴露,想要加九锡。以往加九锡的重臣,不是篡位就是独揽大权,虽然荣耀,但也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失去民心。因此荀彧劝阻,导致曹操对荀彧的忠诚产生了怀疑。

3.荀彧看走眼了。荀彧在当时可谓看人极准,当初家族和同乡众人投奔袁绍时,独荀彧投了曹操,认为只有曹操能安定汉室。他荐举的荀攸、郭嘉、司马懿等人,俱是良才。但荀彧没有想到,曹操一时豪杰,居然有了谋位的打算,这与荀彧的观点产生了分歧。最后被曹操疏远自尽。

但在当时,汉室已名存实亡,荀彧也没有料到,自己一心扶助汉室,最后却扶助了汉贼。


荀彧,字文若,出生在诸侯割据、群雄争霸、战乱不断的三国时期。

那时,汉室政权被奸臣篡夺,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荀彧便辞官还乡,经过一番辗转,最后效力于曹操。

荀彧一生为曹操立下不少赫赫战功,可最后却不得善终,这是为什么?揭开了荀彧的死因,就为问题找到了答案。

首先不得不否认,荀彧本人拥有非于常人的远见卓识和满腹韬略。

荀彧死后,曹操率曹丕亲自祭拜,满含悼念哀伤之情。在荀彧的灵位前,曹操将其比喻为自己的「张良张子房」,还一一细数了荀彧的卓越战功:

兴平元年,曹操征陶谦,荀彧以州司马留守兖州,费尽心机保曹军大军的粮饷供给;

张邈反叛时,各郡县纷纷响应,又是荀彧率军坚守,保曹军大营不失;

建安五年,官渡之战,曹军粮尽,军心大乱,所有将领都劝曹操退兵,只有荀彧劝曹操坚守待变,并连夜给曹军送来了粮草军械,最后曹操才得以出奇制胜,大败袁绍。

可见,荀彧不顺从曹操,并非因他看不清事态行情。如若他是忠于王道,他没有理由不顺应趋势拥立曹操做魏王。

然而,在许昌城中,群臣皆上奏汉献帝,封曹操为王时,唯老臣荀彧力谏不从,荀彧说;「异姓不能称王,不要陷丞相于不义!」 汉献帝也无奈,封曹操为魏王之后,在群臣都对曹操行跪拜之礼时,荀彧巍然站立于朝堂之上,曰:「食汉禄,不忘国恩,今日却成一派枯木败草,无一骨节矣!」说完便哀叹而去。

城门外,曹植不守礼法,执意欲从白马门入城。白马门素来都只有天子车驾才能通行。曹植的行为遭到荀彧的厉声斥责:「天大的事,也不要坏朝廷的规矩!朝廷的规矩是天子所立,你要是想过的话,就从我身上碾过去吧!父亲不守规矩,儿子也不守规矩,这天下成何体统!请公子给我退回去!」

曹操到来,下令斩杀白马门的门卫。荀彧反驳道:「坏规矩的是公子,为什么要杀死门吏?门吏开门该杀,那朝廷上为丞相大开封王之门的百官该不该杀?」 最后,曹操决意拆除白马门,荀彧悲愤倒地。一个门吏将他扶起,荀彧哀叹:「汉臣没死绝啊!」之后,他便一直病倒家中。

由此可见,荀彧与曹操「道不同不相为谋」,他的存在已然成了曹操称王的绊脚石。虽然荀彧此时以垂垂老矣,但曹操依然派人为病倒家中的荀彧送去了一个装糕点的空盒,荀彧通过空盒读出了曹操的心意,他没有选择臣服于曹操,却选择了自行了断。

荀彧的一生,都在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为了汉室的复兴,他呕心沥血,不敢有丝毫懈怠。他之所以效忠于曹操,其实是变相借曹操之手,挑起各诸侯的争斗,逐个击破剿灭。因为要重振大汉,结束当下四分五裂的局面就成了首要重任。但如今,曹操势力大增到权倾朝野,百官无不俯首称臣,荀彧自知已无力回天,但为表自己对汉室的忠心,他只好以死明志。其耿耿忠心,天地可鉴。

所以,个人认为荀彧是忠于汉室。


应该说,荀彧是忠于汉室的。

对于荀彧来说,如果他是忠于王道的话,以他的才华,不可能看不到当时最好的选择就是跟随曹操,辅佐曹操成为新的统治者,只有曹操才能终结这个乱世,回复上古王道。但是荀彧虽然跟随了曹操,但是当曹操准备晋位为魏王的时候,荀彧还是义无反顾的阻止了,也导致曹操将其赐死,结束了自己的一生。如果他是忠于王道的话,那么他就应该支持曹操称王,甚至登帝。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证明他是忠于汉室的。

在东汉末年,随著张角引发的黄巾之乱爆发,天下重新陷入了战火纷纭的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天下群雄并起,烽烟重燃。而汉室朝廷已经失去了对天下的控制力,桓灵之后,更是孺子为帝,权臣乱国,天下彻底打乱。在这样的背景下,曹操从号召天下十八路诸侯共讨董卓开始,逐步建立了强大的势力,纵观整个天下,能结束这个乱世,还天下太平的人,非曹操莫属。所以荀彧辅佐曹操,更是献计迎接汉献帝,让曹操成为汉朝的丞相。这一切的行为,都证明荀彧是心向汉室的。

荀彧,被曹操成为「吾之子房」的人,一生为曹操献计献策无数,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他和很多儒生一样,都是传统君权的坚定卫道士。不管天下几人称王,几人称帝,只有刘氏汉朝,才是天下正朔。他可以帮助他认为值得的人去终结这个乱世,但是当这个人露出不臣之心的时候,他还是会毫不犹豫的出言反对,捍卫自己心中的理想。这就是一个人问人的风骨。


这个问题没水准,忠于王道的话,荀彧还会死吗?荀彧忠于汉室属于愚忠,看中的不过是汉臣的名节,可谁说天下就得姓刘?刘备打著匡扶汉室的大旗,其实还不是自己想做皇帝。曹操才是真英雄,不要玩虚伪的假面具,道貌岸然!古代也好,现代也好,有几个是傻子的?


荀彧是汉臣他忠于的当然是汉室,我们在军师联盟上面看的,荀彧临死前说的那句话就是,荀彧一生忠于汉室,今日终无汉禄可食,其中可以看出他内心还是希望汉室强大的,但是又改变不了什么,毕竟曹操那么强大!曹操也很尊重他的选择,一直把他当做自己的知己,曾几次让他投靠自己,但都被他拒绝了,说道荀彧世受皇恩,又怎能背弃旧主,可以看出他真是忠于汉室的,就像诸葛亮始终忠于刘备一样的!


汉末已像当初的秦朝摇摇欲坠,他不会忠于即将衰落的王朝,他追随曹操是在当时认为除了曹操别人不配当英雄。认为曹操能干出一番刘邦一样的大事业。他与程昱,荀攸乐于辅佐,并介绍智者郭嘉加入。他建议曹操在郭汜,李傕打时挟天子有刘邦封义帝获贤名。不挟持白不挟持,否则被人白利用。因此曹操才挟天子令诸侯。但曹操后来的表现令荀彧失望,不但不贤,反而许昌犳猎故意骑马冲献帝前边,以露狼子野心,又想称帝。被徐彧制止,天下未平。所以曹操罢,而杀害于吉董皇妃及一些人七八百。令人发指。杀伏皇后及其父。早已不义。荀彧本义让他有义帝之贤揽名招人。而曹操又想称魏王,荀彧阻拦而被迫自杀。后来荀攸也制止其加封九锡王,被训而抑郁死。程昱也想制止,后人劝而止。荀彧遵循的王者之路也堵死,曹操其人后来面目与荀彧几人先认为的不一致, 所以对于辅佐曹操也没有热情。而曹操看出以杀为由。


荀令君妥妥的汉之忠臣,出身自颍川荀氏,父辈荀氏八龙名声在外。党锢之祸一解,荀氏一族风生水起,荀彧一举孝廉便为守宫令,直达天庭,前途无量。好景不长,董卓乱政,荀彧弃官归乡,迁宗族至冀州。不久后,荀彧弃袁归曹,找到了志同道合的明主(不论以后如何,曹操初衷是匡扶汉室),这时的曹荀真真「天作之合」。

迎汉献帝驾于许都后,荀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而不再任曹操府中属官,自此曹荀关系出现缝隙。曹操打败袁绍后,天下形势明朗,那个最高的座位曹氏伸手可及,曹荀之间矛盾见长。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九锡,曹荀矛盾集中爆发,于是借劳军一事让荀彧远离中枢,注意参丞相军事一职,曹操应该还想缓和关系,但接下来不久荀彧死于寿春,我不太愿意相信荀令君死于曹操赐空盒一事。


个人认为荀彧从感性上讲是忠于王室,毕竟初心是报效朝廷,并且他认为曹操也是忠于王室的,他应该是最了解曹操的,知道曹操也是想守忠诚之节,所以荀彧从忠贞守节的角度劝说曹操不要进魏公,换了董卓、袁绍之辈就是笑话了。

从理性上讲荀彧还是忠于王道的,当初汉献帝和伏皇后欲除掉曹操的时候曾经找过荀彧,荀彧却把消息告诉了曹操,并且在伏皇后被杀之后荀彧劝说曹操把女儿嫁给汉献帝为后。荀彧不可能不清楚以曹操的权势再加上国丈的身份意味著什么?


这个很难讲,他忠于的可能是自己的书生理想,比王道更现实,仅仅是在乱世中尽量保持王道。也就是说他是具有正确认知并妥协现实的。这种半王道体现于当时或那一时的表现形式是忠于汉室。


感谢邀请,荀彧是汉臣,肯定是忠于汉室只是他的表现有点激进,毕竟为了自己理想和抱负失去了自己生命,也代表一个士大夫对朝廷的忠心。自古文臣和武将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自己对王朝的忠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