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有六器,取量器物以茶则为名

古书《茶经·四之器》有云「则者,量也,准也,度也。」

今人非茶道者少见之,笑称其为,铲铲。

此言也非差矣,茶本就铺於则内。度量之,均分之,得杯好茶。

心细谨慎也非迟缓,豪迈粗狂者更非皆是壮气。

多数世俗之人饮茶皆是以指为夹,以掌为称。一把茶入杯,开水滚烫而下,数分钟后茶叶绽开即饮,是浓是淡入口才知。若淡,再抓一把,若浓,一声叫骂。可作一副都市白领晨间画。

器物若自古传今,定有其理。若以茶则来论,便是为了能饮一杯浓淡恰好的茶。倘若时间有余,邀友人闲坐,左边热水一壶,身前茶台一座。取几盏精致杯,再从罐中取茶置于茶则内,以茶匙为准均分于杯中。水下,读秒,饮下。定是余香悠长茶汤一杯。

但凡为人,便不可能毫无停歇。

若有闲时何不选择自行拉慢时间,水热行必慢,得空聊几句。莫嘲仿古是迂腐,但问又有几人不想在醉时论道醒来折花江湖快马。

再加之,此器又是千百年前种下今才可得的海黄,更是见过当时的江湖社稷兴衰变化。那水波纹是不小心扰乱前的平静水面,暗波汹涌只有从头处的异色可得。

一木造一器,世界无二物,若是寂寞起,更与何人说。

「美」指一种概念,并因人而异。就似月的阴晴圆圈,虽是同一事物但给人的感觉却大有不同。

红木之美大抵是来自一种庄重之感,色泽稳重视觉上不易造成疲劳感,这也是因为材料取自于自然之物。历经数千年乃至万年磨砺而成为最适宜的色泽与质地。

如这茶则与茶匙,为海南黄花梨所制。颜色深沉,却又带有蜜糖感。棕色传达即味感,在茶入口前便似已有茶味。

而近乎金色那一部分更如闪电破空,硬生生的将沉撕裂,使视觉点转移更具观赏性。一眼望去是沉稳的棕褐色,再仔细看过又见一处与众不同更是值得细细观察。

故以海黄至茶则,除去实用便也为观赏。

烽烟落幕是非说

铁蹄踏过江湖客

未得一杯千金酿

以茶代酒又何妨

世人皆是陌路者

痛饮还需时节好

茶中看尽社稷迭

是说书人纸上话


没有具体的规定或者限制,也没有那个茶类冲泡时仅使用这两样。介于茶类的不同才有了从重的选择。干泡法与湿泡法只是冲泡表现形式上的差异,实际冲泡之前的取茶、投茶并没有差异。多数散茶茶匙和茶则就足够,而一些细小的散茶或者芽茶则要配合茶漏,如果普洱茶的话茶针配合手就足够…所以说,具体也看茶,看方便使用度。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