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4266.jpg 

很多的励志书籍,总是教我们要适时放下,要舍后才会有得。这样,你才能不被「失去」困惑。

但是,若今天这个失去是无预警的降临,你没有办法让它不要失去呢?

最近又看了一次「我想念我自己 - Still Alice」,54 岁的茱莉安摩尔把得到阿兹海默症(失智症 ) 的失落、难过、无助与徬徨心情演得丝丝入扣。

 

失智,是最「严重」的失去。

 

 

你只能感受著记忆一点一滴的消逝,慢慢的侵蚀、崩坏你原来的生活、还有自己──即便原本的你也许是有崇高的地位、丰富的学识或是美丽、帅气的外貌,就正如同一只不吝展现美丽翅膀的彩蝶。

 

如果是癌症,至少还有奇迹发生的微乎希望,而如果是「失智」,就如同犀利人妻的名言:回不去了。

因为,受伤的是大脑。

 

记忆一旦失去,就不是同一个人了。

 

 

记忆一旦失去,就永远的失去了!

 

 

电影中更玩味的片段,我想应该就是 Alice 为自己安排最后一段路的过程。只是很可惜,事与愿违,最后她没有完成「自由意志」时的决定。

 

所以,「自杀」,或者应该说在医疗领域时的用的「安乐死」到底可不可行?

这是一个太过沉重也争议不断的题目,假设自己或是家人,因为意外成为植物人、或因病而无法再像原本一样正常生活,那么:

选择死亡,究竟是对当事者自身的解脱或是对生者良心的惩罚?

加护病房外,应该不免会有这样的故事:医生经过专业考量,希望家属放弃急救,但亲属这边也许是舍不得,又或许是不想背上「不孝、不人道」的大帽子,放不放弃两种声音进行著拉锯战。

 

我认为,适时地「失去」并不是逃避,也不是放弃,反而是对自己或周遭的人,一种大家都好过的选择。

 

因为拖下去,不论精神、身体,或是最现实的经济都可能会往负面的方向发展。

 

影片中,Alice 曾拿出一个蝴蝶项链,对著小女儿说,蝴蝶的一生很短暂,但她知道自己曾经美丽过。给自己保留最后的尊严,也在大家心中留下永远的形象。

 

 

「失去」其实是最好的结局,让短暂的美好,更美好。

 

 

附注:笔者有能力希望能够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最近积极参与一个路跑的公益活动-「Run in Style」,尽一己棉薄之力,也希望有相同心情的人一起来参与。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