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恩伯与李宗仁的交恶,主要是抗日战争期间。1938年,徐州会战爆发后,时任中国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团长的汤恩伯,被调到李宗仁任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受李节制。台儿庄战役打响,李宗仁命汤恩伯所部夹击日军,汤恩伯竟然抗命不从,结果贻误战机,致使台儿庄守军已伤亡殆尽,从此,李宗仁对汤恩伯深恶痛绝。

为什么大敌当前却意气用事?这就是国民党的派系斗争了。我们知道,汤恩伯与蒋介石是老乡,又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友,又多年跟随蒋介石鞍前马后,已成蒋介石谪系和心腹。而李宗仁作为桂系,军阀出身,与蒋介石明争暗斗多年,汤恩伯虽被调至李宗仁的第五战区,但汤恩伯依然唯蒋介石之命是从,对李宗仁则认为对就从,认为不对就不从,而且从者少而不从者多,蒋介石对此心知肚明,却听之任之,这就是汤恩伯在台儿庄一战中按兵不动的基本原因。台儿庄一战,中方伤亡5万多将士,代价是惨烈而沉痛的。

汤恩伯虽一武将,职业军人,但说起他的经历,倒有些趣事。汤恩伯是浙江武义人,农民家庭出身,父亲健谈,母亲少语,但母亲意志坚定,孩子们不听话,她就绝食数日,直到孩子们听话为止。

辛亥革命爆发,汤恩伯在武义读小学,当时老百姓响应革命最简单的方式就是剪辫子,汤恩伯看到人家剪辫子,他没经父母同意,就用割牛草的弯刀将自己的辫子给剪掉了,也够当机立断的。

21岁时,汤恩伯做过一件轰动全县的事情。他从杭州私立体育学校读书回家,在路上听朋友说,朋友的父亲因与当地一有名的恶霸发生冲突,被恶霸恶人先告状,告到县里,正在法庭受审,因恶霸买通了法庭,朋友的父亲,即将判刑入狱。

汤恩伯听说后,非常气愤,审判的当天,汤恩伯去旁听,就在要判决的时候,汤恩伯从外面抱起一块大石头,气愤地砸向了审判席,把法官当场砸伤,法庭顿时大乱,汤恩伯乘机跑得无影无踪。这充分显示了汤恩伯嫉恶如仇的性格。

因为大闹法庭,县政府便下令通缉他,在这种情况下,汤恩伯加入了援闽浙军,军门一入深似海,从此汤哥是路人。

汤恩伯留学日本,也是一堆励志故事。汤恩伯有理想,也有机遇,更有执著精神。他一直想到日本留学,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进日本最著名的军校:日本士官学校。汤恩伯父亲是农民,当然没钱送他留学,当时恰恰有一个童姓同乡,要送儿子去日本留学,苦于无人同伴,听说汤恩伯想去,就答应给汤资助学费,让他给儿子当伴读,汤恩伯就这样去了日本留学。

然而,进士官学校,必须有中方的大军阀或大官僚保送,汤恩伯也没有,所以这次留学,他入了明治大学学法科,主修政治经济。但这不是他的兴趣,所以不久就回国了。回国后,再三给军阀孙传芳写信,请对方保荐自己入日本士官学校,但无果,后辗转请求浙江前任督军吕公望,得到了吕公望的保荐信。有了信,却没有学费,他又在同学的建议下,向素不相识的浙军第一师师长陈仪求助,不想竟然得到了学费资助。就这样,经过不懈的努力,1925年,汤恩伯终于东渡扶桑,入日本士官学校第十八期步兵科学习。汤恩伯原名克勤,为感谢陈仪的慷慨相助,特改名恩伯。可见他也是一个重恩有义的人。

李宗仁与汤恩伯在台儿庄一役中交恶后,公开私下,对汤的评价都不是很好,尤其是在后来写的《李宗仁回忆录》中,对汤恩伯也多有微词。


李宗仁是桂系老大,汤恩伯是黄埔三小,这两人只有怨没有恩!

新桂系军阀从北伐战争中第七军创立,就是李宗仁黄绍竑白崇禧三足鼎立,后来黄绍竑叛变归顺了蒋介石,李白两人秤不离砣砣不离称,互相扶持,在蒋介石的挤压下,成为唯一两个能够活过抗日战争的军阀之一,另一个是阎锡山的晋系军阀。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李宗仁对桂系的强大掌控力。

汤恩伯是黄埔三小,这是因为黄埔有一大三小,黄埔军校初建,教务长何应钦地位仅次于蒋介石,成了黄埔系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老二,在他的领导下,黄埔军校的毕业生们都是言必称校长。但是1927年宁汉合流何应钦逼宫,1936年西安事变又轰炸西安。蒋介石不得已忍了何应钦十年,最终用黄埔三小取代了何应钦。这黄埔三小就是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这三人,无一例外都是浙江人,蒋公公还是喜欢老乡啊!

李宗仁和汤恩伯的第一次交集是台儿庄会战。

台儿庄会战期间,李宗仁担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而汤恩伯担任中央军20军团司令,可是汤恩伯这个军团司令,居然敢骑在李宗仁头上,不听号令。

徐州会战的参战部队中,除了汤恩伯20军团,还有第二集团军孙连仲(西北军旧部)、59军张自忠(西北军旧部)、第三军团庞炳勋(西北军旧部)、第3集团军孙桐萱(韩复矩旧部)。这些军队,都是苦哈哈的西北军出身,汤恩伯不仅是土豪出身装备精良,还拥有了13军、52军、75军、85军四个军的兵力,兵多将广。

台儿庄会战中,孙连仲所部担任了绝对主力,在台儿庄这个血肉磨坊中,与濑谷支队交战的主要是池峰城所部,池峰城从长城抗战开始,从来就没怂过,可是在台儿庄愣是牺牲了70%部队,苦苦哀求孙连仲要求撤下来。孙连仲则向李宗仁请示,李宗仁回复很简单,看看韩复矩先例就行!

韩复矩被杀后,旧部第三集团军就在侧翼,孙连仲虽然号称「孙钢头」,但也怕枪毙啊!孙连仲回复李宗仁「服从命令,第二集团军将战至最后一人!!!」

孙连仲和池峰城正在台儿庄苦战时,李宗仁打电话给汤恩伯,要求驰援。汤恩伯则是各种借口推脱。李宗仁拿出韩复矩先例恐吓,汤恩伯直接挂电话!李宗仁无奈,只好打电话给蒋介石。蒋介石对汤恩伯给上司穿小鞋的行为大加赞赏后,指示汤恩伯听从李宗仁军令。

最让李宗仁晕厥的是,孙连仲、汤恩伯、池峰城等11人因为台儿庄大捷而授予了青天白日勋章,差点害死友军的汤恩伯,居然恬不知耻的站在了正中间,李宗仁孙连仲被挤到了一边。

汤恩伯和李宗仁注定没办法在一起,徐州会战后,蒋介石就让他自立门户到河南主持第一战区,成为了河南人民心目中最可怕的「水旱汤蝗」四大害之一。

汤恩伯这个小黄埔系算是最悲催的,他带出的13军被调给别人指挥,以至于他后来官越做越大,却没有一个长期能够控制的军队和群体。在针对山东解放区的战争中,汤恩伯授意张灵甫不必管李天霞等友军,一头扎进了解放军的包围圈,随后全军覆没。战后,蒋介石要汤恩伯跪在他面前,用棍子打他,打得满脸是血。

汤恩伯即使被蒋公公打死了,也是蒋公公的好奴才!

1949年,渡江战役中,汤恩伯再次给上司李宗仁穿小鞋。

1948年年底,蒋公公在三大战役中主力全部被歼灭,面对1949年北京和谈的邀请,蒋公公又没胆子去,只好下野当寓公了。和谈破裂后,李宗仁组织兵力抵御我军渡江战役,担任京沪杭警备司令的汤恩伯,这次直接给李宗仁代总统穿小鞋,李宗仁只能依靠桂系军抵抗,广西战役后连老家都丢了,事不可为,直接逃到美国去了。

汤恩伯为总司令的京沪杭警备司令部,统一指挥江苏、浙江、安徽3省和江西省东部的军事,会同华中「剿匪」总司令部白崇禧集团组织长江防御。可是,汤恩伯此时的主要精力,很明显不是给李宗仁扛活,保李家江山,而是把蒋介石搜刮的金银财宝、古玩字画运送到台湾岛,所以,长江天险和和南京都城不重要,上海四战之地却被武装到牙齿,因为,这些钱都是蒋总统的,必须打包带走!

1949年,李宗仁位列第二号战犯,1965年回国,受到礼遇,1969年病逝于北京;

1949年,汤恩伯位列第37号战犯,1954年赴日本医治胃病,用了一个月被日本医生毒死了。


应该这么问吧,李宗仁和汤恩伯到底有著怎样的恩怨?李宗仁晚年提起台儿庄战役,指责汤恩伯在三令五申之后,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最后,我训诫汤军团长说,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当照韩复矩的前例严办,汤军团才全师南下"。言下之意,汤恩伯避战不前,表现很糟糕。

1939年随枣会战,据《李宗仁回忆录》,按照第五战区作战计划,"待我军正面将敌人主力吸入随枣地区后,汤军团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自桐柏山冲出,一举截断襄花公路,会同正面我军,将敌人包围而歼灭之"。汤恩伯不同意,"不行,不行,你不能胡乱拿我的部队来牺牲"。李宗仁很脑火,"在任何战争中,当前线危急之时,部将不听主官约束而擅自行动,都是犯法的。可是抗战期中,如胡宗南、汤恩伯等,皆习以为常"。

不过我挺呐闷,李长官在回忆录中说尽汤恩伯坏话,当年可不是这样的,他打电报给蒋委员长,一个劲夸汤恩伯好样的。真的,千真万确!电报内容都在档案馆存著呢。台儿庄战役取得胜利之后,李宗仁致电蒋介石,"汤军团长恩伯指挥主力迂回枣峄,行动敏捷,侧击敌军,果敢攻击,获取胜利之基础";认为汤和负责防守台儿庄正面的孙连仲一样,"忠勇奋发,指挥洽当,寔己开国军胜利之途径,袍泽奋门之楷模,恳予特别褒奖"。这??看完电报我毫不犹豫点了"赞"。但是几十年后,李长官怎么就突然改口了,汤恩伯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几乎一无是处,你说这是什么仇什么怨?我的"赞"要不要取消呢,好想听听大家的意见。对了,前几天,我有一位朋友去台儿庄大战纪念馆参加活动,看到关于汤恩伯的展板内容,还是充分肯定中央军在台儿庄战役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的。显然,纪念馆并未跟著《李宗仁回忆录》照本宣科。因此,我们在分析所谓李、汤恩怨时,还需疏理档案文献尽量回到历史现场去评判。同意的朋友请点赞,请转发,不同意的朋友可以拍砖。


桂系首脑李宗仁与蒋介石嫡系大将汤恩伯交集不是很多,主要集中在抗战时期。李宗仁担任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时,汤恩伯部归第五战区指挥,直到汤部划归第一战区蒋鼎文手下。

李宗仁与白崇禧在台儿庄

徐州会战爆发后,汤恩伯的20军团调入第五战区,第20军团下辖关麟征的第52军和王仲廉的第81军,兵员充足,装备齐全,是国军中的精华。汤恩伯部到达徐州后,李宗仁计划让汤部与从藤县南下的日军稍作抵抗,即让开正面,退入抱犊崮山区,待台儿庄守军与敌交战时,再出其不意从敌背后出击,南北夹击,包围而歼灭之。

但自1938年3月27日始,我军与日军在台儿庄展开拉锯战时,李宗仁命令汤恩伯军团迅速出击,夹击日军。但汤恩伯不知出于什么考虑,一直按兵不动,李宗仁大怒,训诫汤说,如果不听军令,贻误战机,将按韩复矩前例查办。汤恩伯这才全师南下,但台儿庄守军已伤亡殆尽,如果按照李宗仁预先的设计,汤部早一点南下,进攻台儿庄之日军可能会全军覆没。李宗仁对汤恩伯此举非常恼火,后来曾多次提及,此事乃两人交恶之始。

前面提过,汤恩伯是蒋介石中央军的嫡系部队,汤本人又和蒋介石是浙江老乡兼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校友,深受蒋之恩宠。而李宗仁历史上曾多次反蒋,是蒋介石的对手。鉴于这些原因,汤恩伯经常不听从李宗仁的命令,有事直接向蒋介石汇报。而蒋介石对此不但不制止,甚至还怂恿、鼓励,致使将帅不和,他好分化控制。

李宗仁(前右1)与五战区部分将领合影

第五战区移驻湖北、河南一带后,汤恩伯驻军桐柏山,军纪败坏,搅得当地百姓鸡犬不宁。据李宗仁在回忆录中透露,当地一位叫石毓灵的专员请李宗仁下令约束,李宗仁苦笑著回答,他无可奈何。

后来汤恩伯调到蒋鼎文的第一战区,又与蒋鼎文不和,最后甚至连面也不见。有一次,汤恩伯邀请李宗仁到其驻地叶县公干,李宗仁趁机对他说:「论军界资历,蒋鼎文是你前辈;论私谊,你们都是蒋委员长同乡。你和他尚不能合作,又能和谁合作呢?作为下级,你和蒋鼎文的摩擦,纵然无过,也是不对,何况你还不一定无过呢!」李宗仁这番话语重心长,汤恩伯听了很受感动,后来主动与蒋鼎文改善了关系。

总体来说,李宗仁对汤恩伯评价不高。当然,对李宗仁的话也不可全信,汤恩伯虽然飞扬跋扈,但也并非李宗仁说的那样不堪,并且汤在抗战中的表现也颇为不俗。李宗仁之所以如此评价,与两人分属不同阵营有关。


汤、李二人的恩怨本质上还是蒋介石和李宗仁的内部争斗引发的连锁反应。汤恩伯虽然不是黄埔科班出身,又曾经是孙传芳手下的人,这种背景的将领原本蒋介石是看不上的。但是汤是浙江人又是日本士官学校的毕业生,又是老蒋的校友又是老乡,所以最终还混成了黄埔系将领。汤恩伯挂在嘴边的常话就是只忠于蒋委员长,在李宗仁和蒋介石的种种冲突之中,汤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台儿庄战役之中,两人第一次合作已经是各怀心思、矛盾重重。李宗仁是当时的司令,官压汤恩伯一级。但是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两人产生了分歧。其实就战局上来看,李宗仁的战术不无道理,还能取得更好的作战效果。但是当时他和老蒋政治上不和,汤恩伯故意作对其实也有做给老蒋看的意思,以证明自己只听老蒋的调遣。

徐州会战之时,汤恩伯升任32集团总司令,也就更不把李宗仁放在眼里了。汤恩伯所作所为都是跳过李宗仁直接对蒋介石负责,军中人人知晓汤恩伯「中原王」,李宗仁糟了冷落,对汤恩伯越加敌视。

1942年 ,李宗仁等到了掰倒汤恩伯的机会,当年河南大灾,汤恩伯处理不善,被李宗仁告到白崇禧处。而蒋介石不但没动汤恩伯,过了一阵子还给他升职了。

1949年,李宗仁乘著老蒋手下黄埔精英所剩无期逼迫老蒋下野,他如愿以偿当上了坐上了一把手的位置,但是对于「代总统」这个职称还是膈应得慌。当然,老蒋也没有诚心让位给他,他在下台之前还给汤恩伯找到了个非常合适的职位京沪杭警备总司令部。汤恩伯本就和李宗仁不对盘,当然不会听这个代总统的指挥。汤恩伯不去守江防也不去守南京,而是去上海掩护蒋经国将财产全部转移到了台湾。

老蒋第三次下野,充分利用了汤恩伯对李宗仁的敌意。在老蒋的授意之下,汤恩伯逮捕浙江省主席。即便老蒋已经前往台湾,汤恩伯还前往福州挟持了福建省主席,代任了福建主席和绥靖主任。李宗仁忍无可忍,在军事会议上对汤恩伯破口大骂,而汤恩伯还是那句话,他只听蒋委员长的命令。

同年,李宗仁因心力交瘁引起了胃溃疡,住院了一个多月。这个时候的老蒋还几次三番催促李宗仁去台湾,蒋介石最终在台湾召开国民大会,罢免李宗仁副总统一职,李宗仁只得前往美国。1965年,李宗仁回到祖国。他的回忆录中是这么写的

「我们的最高统帅蒋委员长的一贯作风,便是鼓励他部下将帅不和,以便分化控制。汤恩伯、胡宗南等不服从我的命令,是蒋先生所最高兴的。」


一个老蒋的人,一个是地方派系的,能和就怪了,有恩怨是一定的。汤恩伯所部奉蒋介石令扩编为第二十军团,汤任军团长,下辖第十三军、关麟征第五十二军、王 仲廉第八十五军。1938年3月,第二十军团编入李宗仁为司令长官的第五战区序列,与孙连仲的第二集 团军及其他部队,在徐州外围阻击进犯的日军。李宗仁组织台儿庄战役。汤恩伯部 配合守城的孙连仲部击溃进攻台儿庄之敌,取得了歼敌万余的胜利。5月24日,汤恩伯被任命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

不久,又改任第三十一集团军总司令,负责指挥张自忠及其他部队保卫郑州以南铁路沿线地区。随后参加了武汉会战和随、枣战役。 汤恩伯在抗日战争台儿庄战役中的并不存在著违抗军令、保存实力的问题!李宗仁在其回忆录中说:「二十四日.敌人开始猛烈炮轰我防御工事……汤军团仍在姑婆山逡巡不进,最后,我训诫汤军团长说,如再不听军令.致误戎机,!与照韩复矩的前例严办 汤军团才全师南下,然此时台儿庄的守军已伤亡殆尽 ……」「这是有关汤恩伯抗命不遵的最明确的记载,大陆史学界也基本沿用的主流说法。

但笔者也注意到.有的史料(包括孙连仲及其部将的回忆)中,并术明确提及此事 ,从国民党军自己的战斗详报和战役总结中也很难看出汤恩伯有违抗军令、保存实力的蛛丝马迹;相反,这些资料给人的印象倒是汤部贯彻军令,全力赴战。


个人很不喜欢汤恩伯这个人,虽然汤恩伯在抗日战争的时候确实立下不少战功,但此人受人诟病的地方也很多:他的军队在河南弄得河南人民民不聊生,河南人民以「水,害,蝗,汤」并称四害,汤恩伯的部队甚至逼得很多人民宁可投奔日军也不愿待在汤这里,这无疑是极大地污点;而后来他为了自己的权势出卖恩师陈仪,卖师求荣,使得陈仪死难,从品格上也可以说是小人一个。

但是汤恩伯对蒋介石忠诚,这一点也是他能被重用的原因;好了,既然汤恩伯对蒋介石忠诚,李宗仁又是蒋介石的政敌,那么汤李二人关系自然好不到哪里去。

到了民国后期,李宗仁是相当讨厌汤恩伯的,1949年1月21日,蒋发表文告宣布引退。代总统李宗仁对汤能否胜任表示质疑,在《李宗仁回忆录》中曾说:「汤恩伯当一师长已嫌过分,你(蒋介石)竟还把这种人引为心腹。」

他们的龃龉来自哪里呢?台儿庄!汤恩伯在台儿庄之战不服从指挥,拒不增援,使得李宗仁十分厌恶,汤恩伯的见死不救并导致川军,西北军,滇军大量伤亡,王铭章将军牺牲。

汤恩伯自己的下场也不好,解放战争中表现一塌糊涂,使得蒋介石不满;在河南扩军又引发蒋介石的猜疑,之后蒋介石就开始对付他了,孟良崮之战后。蒋介石竟当著众将领的面,勒令对孟良崮惨败负有责任的汤恩伯跪下,举起手杖就打,致使汤恩伯满头是血。

所以他去了台湾之后一直就没被重用,1954年,汤恩伯客死日本,下场凄惨。


李宗仁是地方军阀,属于桂系一派。汤恩伯毕业于保定军校,后为了攀上老将加入南京中央陆军军官学校(实际上就是黄埔军校),因此汤恩伯站在蒋介石这一边,属于中央军一派。

汤恩伯与李宗仁的恩怨由他们的立场就已经决定了。与其说汤恩伯与李宗仁的恩怨,不如说蒋介石与李宗仁的恩怨,又或者是中央军与地方军的恩怨。

汤恩伯与李宗仁第一次合作便已经互生怨恨,那是在台儿庄战役。淞沪会战之后,蒋介石将汤恩伯划拨给李宗仁指挥,当时汤恩伯是20军团军团长,人数超过7万人,且装备是国军中是最精良的,算得上是中央军的精锐部队。台儿庄战役,孙连仲部在台儿庄抵抗日军,此时汤恩伯若率领20军团从背后夹击日军,日军则必败。可是李宗仁多次命令汤恩伯夹击,汤恩伯却率领20军团七万人在姑婆山区游山玩水。

汤恩伯与李宗仁的第二次恩怨是在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损耗殆尽,李宗仁趁此机会再次逼迫蒋介石下野,自个当起了代总统。李宗仁虽然是代总统,却依旧指挥不动汤恩伯。汤恩伯那时是京沪杭警备司令,手握四十五万大军,说白了汤恩伯就是蒋介石留下的一张牌,一方面把大陆的金银珠宝大量送往台湾;另一方面,防止李宗仁撤回西南。

(麦地传奇撰写)


汤恩伯和李宗仁之间的恩怨始于抗战期间。前后有三。

第一次是台儿庄战役,指挥外线机动兵团的汤恩伯迟迟不发兵台儿庄。因此李宗仁电报指责汤恩伯「在三令五申之后,仍在姑婆山区逡巡不进,如果不听军令,贻误战机,将按韩复矩前例查办」如此严厉的军令使得汤恩伯不得不遵令行事。

但事实上是各在其位各谋其事,手握国军精锐集团的汤恩伯在台儿庄战役中,指挥所部先肃清峄县、枣庄等地的日军之后才救援孙部 ,解除了手中主力陷于被夹击的态势后再出兵台儿庄无疑是正确的。如果直接救援,汤部会被峄县枣庄的日军夹击,怕是台儿庄战役也会变成一场败仗。但是这封电报却使得汤恩伯在历史上背了大半个世纪作战不力的黑锅,也等同于告了汤恩伯一次「黑状」。

第二次是随枣会战,此战前蒋介石命令汤恩伯部为五战区总预备队使用,因为汤部装备相对精良,整体作战能力较强,作为预备队是比较合适的。但此时李宗仁已经判断出岗村宁次的意图,仍然坚持选择最弱的川军22集团军作为总预备队,这个举动引起了汤恩伯的不满,一旦各部被突破造成日军合围,汤部只有撤往山区一途,若如此重装备较多行动不便的汤恩伯部在日军围剿之下,势必遭受惨重损失。

后来的战况不出所料,左右两翼均溃散,汤对两翼溃散尚不知情,也不知道日军此战目的就是要围歼他,就在日军围歼31集团军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的情况下,李宗仁只告诉汤可相机撤退,但把日军合围的目的告诉了李品仙却没告诉汤。汤恩伯回电李宗仁表示:"战况尚且良好,为什么要撤?"李宗仁则直接下令让桂系84军撤退。84军所部直接丢下汤部溃逃,军长与两个师失去联系,异常狼狈。

汤恩伯才意识到情况不对,向五战区司令部求证,程潜刚好代为指挥,就把情况通报给了汤,汤立即要求北撤,李宗仁竟然不许,却坚持汤撤往山区。汤恩伯干脆拒绝听令下令北撤。幸运的是负责合围的日军骑兵战力不高,碰上了南下支援的孙连仲第二集团军,最终日军合围失败,汤恩伯部才逃出生天。

战后看即便是扔下汤恩伯掉头就跑的桂系84军也差点没撤出来,时候李宗仁以拒不听令为由再次告了汤恩伯一状,此战后面的反攻作战中,汤恩伯对李宗仁更是恨之入骨,直至多次拒绝听令。汤恩伯后来成为「中原王」后如日中天,手握重庆直辖的机动力量更是不买李宗仁的帐,豫湘桂溃败李宗仁抓住机会又参了一本。互相拆台成为常态。二人矛盾激化不可调和。

第三次是在解放战争渡江战役前期,一生官迷的李宗仁得偿所愿出任代总统,再次被启用而时任京沪警备司令的汤恩伯,此时手中牢牢控制掌握蒋介石嫡系部队,守卫上海不保南京成了汤恩伯报复李宗仁的两箭之仇是不二选择。南京失守直接导致「划江而治」梦想破灭的李宗仁无奈出走。历史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凡事有因果,李宗仁无奈之下大骂汤恩伯不顾党国利益。国民政府派系林立,互相拆台这却是无奈中的必然。冤冤相报而已。


如果说蒋介石是李宗仁一生政治上的对手的话,那么汤恩伯就是蒋介石留在李宗仁手下一直恶心李宗仁的一枚棋子。

我们都知道台儿庄战役是中国抗战历史上面一次重要的大的胜利,这一次战役我们知道当时的主要指挥官是李宗仁,但事实上,李宗仁指挥台儿庄战役也是一肚子的憋屈。

我们都知道在台儿庄战役最前端作战的是川军和西北军,其中包括庞炳勋将军,穿军和西北军在前线浴血奋战,这个时候很多人就会说李宗仁将军打仗没有脑子,为什么只知道在前面硬顶?李宗仁这个时候内心也苦啊,真正应该拿来跟日本人进行决一死战的是汤恩伯手底下,蒋介石的嫡系部队,但这个时候汤博在那根据作战前的命令,汤恩伯应该去包抄敌人的后路,然后等台儿庄战役正面战场进入白热化。阶段汤恩伯在出兵去包抄敌人,但汤恩伯在干嘛?在山区里面绕弯子。

原来是汤恩伯蒋介石所谓的保存实力,这个说法置国家安危于不顾,置前血作战的那些将士于不顾,放任日本的侵略者屠杀川军河西北军,真不愧是蒋大校长的好学生啊,做事情真是替蒋大校长争脸呐!李宗仁把自己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的命令已经扔到了汤恩伯的桌子上,汤恩伯就是不听,最后李宗仁被逼急了,直接找蒋介石说里,蒋介石迫于全国的压力,然后命令汤恩伯出兵,结果日本人一看汤恩伯出病了,赶紧逃了,就这样,汤恩伯的中央军一下子成为了台儿庄战役的功臣,但是熟知台儿庄战役整个战争过程的人都会觉得搞笑,这算啥?

后来徐州会战失败以后,第五战区选择转移,这个时候汤恩伯仍然还是属于李宗仁的手下,汤恩伯手里的军队仍然还属于第五战区的管制,但是他不就是不听从李宗仁的命令,老子是蒋介石的学生,你敢来管我!

李宗仁,这个第五战区司令长官,简直就是一个空摆子,下的什么命令?蒋介石都得过问一下,生怕李宗仁的风头抢了自己的,结果造成了我们看到李宗仁在指挥完台儿庄战役以后,接下来那一场徐州会战的失利,实际上也是蒋介石越过了李宗仁自己直接指挥。(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后来徐州会战失利以后,李宗仁甚至直接被拉到一个架空的位子上。

之后,河南闹出旱灾,汤恩伯作为蒋介石的好学生,自然是要卖力的为蒋介石作各种干的事情,水旱蝗汤,这最后一个字就是汤恩伯的代称,李宗仁和白崇禧选择直接根据这个事情参了汤恩伯一本,蒋介石愣是看都没看,直接将汤恩伯划归到第一战区的名下!李宗仁是恨到牙痒痒,但是对汤恩伯实在是无可奈何。

解放战争末期,李宗仁从蒋介石手上抢下国民党主席的位子,当时蒋介石命令汤恩伯主要防守长江南段的防务,并且临走的时候还让汤恩伯保存实力,遇到共军攻过长江攻到南京不要抵抗,直接撤让李宗仁自己一个人去想办法,我的大好江山我不要了。

面对一直放在自己手底下军事上面的这颗棋子,李宗仁是一点儿办法都没有,军队牢牢的掌握在汤恩伯的手里,汤恩伯只听蒋介石的命令,做到遇到任何大事情,根本不顾大局观,直接就是一股脑的跟著蒋介石走了!

蒋介石是要求自己手底下的将军做一条狗,但问题是你一条狗能打的赢战争吗?放言整个中国历史由哪一个雄霸天下之主是靠自己一个人打下整个天下的。朱元璋也得靠他那些淮西勋贵,还有他那些干儿子干孙子!你没有一两个能够帮助你有的自我思维的能干之臣,你凭什么去拿天下?最后不冤枉!

李宗仁与其说在那里骂汤恩伯,到还不如说把汤恩伯后面的蒋介石也一块儿给骂了!没有任何大局观,占著茅坑不拉屎,你给我拿著手底下最精锐的士兵,天天给我找堵,你仗能打的赢,那真的是神仙下凡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