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

1300多年前,西藏历史上出现了一位空前绝后的英明赞普,他熟络唐朝和印度文化中的精髓,将西藏文明记录在了历史的卷章中。

文成公主许配给松赞干布后,把唐朝先进的造纸技术带入了西藏。令人意外的是,造纸术在高原水土不服,高原上没有办法找到纸张所需要的竹子等原料。但经过藏族人民日复一日的探索,几百年的经文得以保育良好,离不开一种带有“毒性”的草本植物,狼毒草。

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

- -

是毒又是宝

狼毒草,一听名字就让人望而生畏,名字透露着野性,羊群见了这朵鲜花,都会害怕,但它却是西藏最夺目的“高原红”,是制作藏纸的好原料

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

生长在海拔3500~4600米的山坡、草地上的狼毒草,生命力异常顽强。它常年缺水又饱受日照、冰雪等恶劣气候环境的影响,却能在高原上占据一席之地。在青藏高原上造纸原料稀少,狼毒草随处可见的情况下,故改用其造纸。

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

狼毒草有毒的部分是根,提取狼毒草制作成狼毒纸,真是西藏先民极为大胆的尝试。可谓带刺的玫瑰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怒放的狼毒草,开着红色或黄色的花,其根部和茎部含有纤维,然而根茎有毒,与眼睛、嘴巴接触后均有针刺感。

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

经过工艺匠人加工制作,狼毒草变“毒”为宝,成为西藏三大藏纸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狼毒纸有一个其他藏纸无法匹敌的功能,用它抄写或印刷的文字,经历多年仍然保存完好,这与它体内“抗体”有莫大关联。

- -

狼毒草的匮乏

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

位于尼木县的雪拉村曾是著名的造纸村,2009年,尼木藏纸的传承人次仁多杰被文化部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据了解,截止2018年雪拉村只剩下格桑丹增兄弟的一家作坊。

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

由于现在狼毒草越来越难寻,造纸的成本增加,手工制作的狼毒纸难以在市场上生存。狼毒纸经过12个步骤,即采料、泡洗、捣碎、去皮、撕料、煮料、捶打、打浆、浇造、晾干、揭纸以及砑光。

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

将采集来的狼毒草用小刀剥开根部的表皮,剔除掉硬皮杂质,将纤维分离,然后放入铁锅煮两小时,再用石头将煮过的纤维砸成纸浆,加水搅拌,均匀地浇在纱布框里,放在太阳下晒干,揭下来,一张手工藏纸就诞生了。

- -

文史经典,是手工艺者的坚持

新鲜狼毒草的毒性较大,对制造者的皮肤和身体造成一定影响,但为了将手艺能够很好的流传下去,他们不惜劳累日复一日制作,看到成品出来时,都会变成幸福感和成就感,而赋予它新的生命。

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

┇图 / 德格印经院 源自中国国家地理

要是有谁想写一封可以流传百年的家谱,狼毒纸或许是最佳选择了,它不遭虫蛀,千年不腐不变色,历经时间流逝,仍然保留完好。在西藏,大大小小寺庙里经书不胜枚举,著名的雪巴尔康印经院中采用的藏纸正是狼毒纸。从藏经阁中取下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的留下书籍,都能看见经书最初的模样。作为藏区三大印经院之首的德格印经院,累计收藏各类典籍830余部,当纸张与雕刻相遇的瞬间,藏民族便进入了文明发展的新时期。

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

┇图 /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作坊 源自中国国家地理

穿越历史,人们常常感慨如何才能将记忆永久的保存下来。如今,大数据能将所有信息储存下来,但是却少了手指尖情感的温度。幸运的是,早在一千多年前,藏族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智慧,将狼毒草特性改良,使我们得以看到西藏的历史文明。

又恨又爱的西藏“狼毒草”

作者:阿瑶(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