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秦,很多人都会认为它是二世而亡的,但鲜为人知的是,还有这么一个君主,在秦将覆之时临危受命,试图力挽狂澜,但最终身死国灭。

人物生平

姓赢,名子婴,一说名婴。我取前者说法,称其为子婴。

他的身世之谜一直困扰著古今史学家。有人说他是秦二世胡亥哥哥的儿子,这种说法流传最广;有人说他是秦始皇的弟弟,有人说他是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的哥哥。持以上三种说法的人都认为他名子婴。还有一种说法是他是秦始皇弟弟的儿子,名婴。

秦始皇一统六国,建立秦朝。后来秦二世继位,据说他是矫遗诏篡夺皇位的。为了巩固皇位,他囚禁与原本最有可能继承皇位的皇子扶苏亲近的蒙恬与蒙毅,并打算将他们杀死。

这时,子婴出来劝谏,但胡亥没有听从。详见《史记·蒙恬列传》。

史家多认为子婴是对的。蒙氏兄弟是良臣,杀了良臣,不仅削弱了大秦的力量,还使文武心寒。有人说,若蒙恬未死,可能也就没有后来刘邦项羽什么事了。

最是无情帝王家,胡亥为了保全皇位,又杀死了一批有资格继承皇位的皇室。子婴离奇地逃过一劫。

跳转到三年后,秦朝风雨飘泊。于内,丞相赵高一手遮天,胡亥沦为傀儡。于外,秦朝土地千疮百孔,各路起义军渐成燎原之势。

赵高眼见秦将亡,为了保全自己,出卖秦朝,与起义头领刘邦通商。

他也感到胡亥日加不好控制,便发动政变,弑杀胡亥,更立皇族子婴为秦王。因为秦地已日益狭小,王朝危在旦夕,他便让子婴去帝号,只称王。

子婴可谓生不逢时。此时,秦内部,他不过是个弑君再立的傀儡,而起义君已兵临城下。

新君登基前需要五天的斋戒,在他斋戒满五天时,他称病不去登基。赵高差人来催,他坚持不去,最终,赵高亲自来请。而他正要赵高如此。赵高来见子婴,子婴趁此将其杀死。随即,子婴即位,诛赵高三族,稳定了朝纲。

为祸一世的大奸臣,竟被他凭身边数人,诛杀于一室之内!那时,子婴还未继位,但已在青史上留下精彩的一笔。

子婴继位后,调动最后的几万人马守峣关,望力挽狂澜。但主将倒戈,秦大败。

他最终不得不投降刘邦,此时,距他为秦王,不过过了46天。

刘邦没有杀他。但后来的项羽却屠咸阳城,烧毁建筑书籍,并杀了子婴与众王室。

至此,便是子婴悲剧的一生。

千秋评价

有人认为,子婴作为秦最后的君主,必须对秦亡负责任。若他能向西退守,等待起义军起内江,再东山再起,秦大可不会如此。

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因为各种为外原因,多年的衰败与长久的腐朽,衰败是定局,便如树木已烂了根基。子婴在灭亡关头,凭一人之力难以回天,但谏二世、杀赵高等行为,已体现出他非凡的魄力。

汉代的班固认为:「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虽有周旦之才,无所复陈其巧。而以责一日之孤,误哉。」(《秦纪论》)

译文:秦的衰败是一代代积累而成的,那时天下已土崩瓦解。即便子婴有周文王的才干,也无法展现出来。因此责怪一个仅仅继位几天的子婴,真是错误。

个人愚见

风雨飘泊的王朝,摇摇欲坠的朝纲。子婴于乱世喧嚣中即位,有心挽回,无力挽救。一室之内,得诛奸臣。本欲一整朝政,奈何起义军已兵临城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投降刘邦却被项羽所杀。秦日渐衰败,最终灭亡,其责却要由一个在末代欲挽救它的人背负!

(四方读者皆是客,关注我者皆为友。小编在此祝各位身心健康,事业有成,全家幸福安康!有同样喜欢历史的朋友,可以与我一起交流,一起畅游史海。若有评论,我一定尽力及时回复,给您最好的刷悟空感觉。)


子婴,帝国的最后一任「经理人」

写在开篇:

公元前770年,秦襄公助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历经500余年,32代君王,至前207年,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那个发迹于秦谷(今甘肃天水市),险象环生于春秋诸侯各国之间,励精图治于「战国七雄」之列,一统天下的大秦帝国退出了历史舞台。

秦的功过留予后人评说!

然,秦亡!谁之过?

秦朝的覆灭,子婴之过在于谋有余,而勇不足。

【子婴,帝国的最后一任「经理人」】

  前207年10月,刘邦率大军破武关、下峣关、屯兵灞上,兵临咸阳。子婴深知大势已去,便身著殓服,乘白马素车,手捧镌刻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玉玺、兵符等物,从轵道亲自到刘邦军前投降,一个月后,被挥兵赶来的项羽杀害。秦朝灭亡,在位四十六天的子婴成了大秦帝国的「末代皇帝」。

秦朝是在子婴手中沦丧的,作为嬴姓子孙,自然难辞其咎。然而,彼时的帝国已如疾入骨髓的病患,任华佗再世恐怕也回天乏术。

洞察朝局力谏二世,足见其谋

仅蒙氏之事,足见子婴的深谋远虑,绝非尸位素餐。二世胡亥听信赵高谗言矫诏篡位后,欲铲除蒙恬、蒙毅兄弟,子婴向二世进谏说:「我听说以前赵王迁杀良臣李牧,而改用颜聚;燕王喜暗用荆轲的计策,而违背秦国的条约;齐王建杀他的先世忠臣,而用后胜的谋议。这三位君王,都各自因为改变旧规而丧失国家,殃祸降到自身。现在蒙氏一族,都是秦国的大臣和谋士,君主却要在一时之内舍弃他们,除掉他们,我认为这不可以。我听说轻于思虑的人不可以治理国家,不能广纳众智的人不可以保全君王。诛杀忠臣而任用没有节操品行的人,这是对内让群臣不能相互信任,对外让战士的斗志分离!我认为不可以这样。」劝说中,引经据典、苦口婆心,怎奈二世眼中只有老师赵高,根本不听子婴的劝谏,依然杀死了蒙氏兄弟。但子婴能权衡朝局,审视蒙氏兄弟之于政局的砥柱作用,并能旁征博引,用列国的例子告诫胡亥,即便是最后胡亥不纳谏言,也足以看出子婴的睿智。

覆巢之下竟有完卵,足证其谋

二世深知其帝位来路不正,赵高又扇阴风点鬼火,终于酿成了嬴姓子孙的大灾难。二人沆瀣一气,认为只要嬴姓子嗣都死绝了,便不会有人能威胁到自己的皇位,也不用担心易主后自己被清算。所以,二人展开了对嬴姓子孙的大清洗,先后屠杀兄弟姐妹二十八人之多。在这样的情形下,子婴不但做到了自己的苟且偷生,而且有史称其秘密保护了包括其两个儿子在内的近六十多始皇子嗣。为大秦保留了王室血脉,应了那句「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最后自己假借赵高要挟其称王之际,成功斩杀赵高,并将赵高的无头尸体再行车裂之法,灭其三族。也算是亲手惩治了谋朝篡位的罪魁祸首,即便死于项羽刀下,九泉之下也有颜面再见列祖列宗了。

唯唯诺诺丧尽先机,有失勇猛

都说人的潜能是无穷的,偏要等到绝处才能逢生。子婴不缺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勇气,然而这份勇气来的太晚了!害了自家性命,也害了大秦!试想,若无赵高杀死胡亥,自己称帝不成,硬将子婴摆到台面,让其登基称王,他也许还在自保,也许还在筹划著秘密转移,将东山再起之事交于后辈。「兔子急了也咬人」,最终在赵高的逼迫下,子婴没有选择在沉默中死亡,而是选择了爆发。那一刻,也许是流淌在他体内的嬴姓血脉中豪迈因子裂变使然。他一边稳住赵高,一边缜密铺排。声称要在宗祠沐斋五日方能登基,待「良辰吉日」时又谎称生病,长久以来的示弱,他算准了赵高必不会提防。果不其然,赵高只身前去问罪,那场未经彩排,却一步到位的刺杀一击成功,宦官韩谈刺出了那姗姗来迟的一剑。

这一剑,未能挽救大秦,只能是让大秦亡的稍稍体面些,她完成覆灭前的拨乱反正,大秦江山又短暂的回到了嬴姓子孙。

倘使蒙氏兄弟蒙难前,子婴若有勇气游走在九原边军和咸阳禁军间,以他的智慧,抽丝剥茧般找出「伪诏」的端倪,蒙恬麾下的边军南下问政,蒙毅掌管的禁军入宫清君侧;或是在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大将军冯劫已对二世不满欲采取行动时,果敢地挑起大纛;或是在陈胜反、项氏出,六国遗老贵胄纷纷复辟时与章邯、王离共谋良策......历史也许将是另外的样子!

正所谓,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内有蒙氏兄弟、冯氏父子、丞相李氏、频阳王氏这些大秦的中流砥柱一一被赵高拔除;外有各路反兵虎视眈眈、磨拳霍霍。内忧外患下,大秦怎能回还!

史学家司马迁对子婴的评价是:「向使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蔡东藩也评价道:「子婴不动声色,能诛赵高,未始非英明主;假使秦尚可为,子婴得在位数年,兴利除害,救衰起弊,则秦亦不至遽亡。」


我们多数人应该是对「秦,二世而亡」这句话的印象更深吧,所谓二世即指胡亥,意即秦朝亡于胡亥,很少有人说秦亡乃是子婴之故。题主之所以认为秦亡于子婴之手,我想应该是因为秦朝亡于子婴在位时期,但是如果追究因果的话,秦亡于子婴之手这种说法则显偏颇。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秦始皇这位天下无双的雄主,鞭笞天下诸侯,扫六合以拥四海,江山社稷尽入手中。在贾生看来,秦朝的亡国之祸事实上在始皇时期便已经埋下了。何也?普遍认为是秦始皇在坐江山以后,实行苛政暴政,倾天下所有而私己欲,使天下百姓苦不堪言,最终为天下百姓揭竿而起提供了最有力的现实依据。

是二世之过也。

《过秦论》: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裂地分民以封功臣之后,建国立君以礼天下;虚囹圄而免刑戮,去收孥污秽之罪,使各反其乡里;发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即四海之内皆欢然各自安乐其处,惟恐有变。虽有狡害之民,无离上之心,则不轨之臣无以饰其智,而暴乱之奸弭矣。

秦始皇因为扶苏反对他焚书坑儒等「无道」政策,被秦始皇派到上郡监修长城,所以秦始皇在东巡路上驾崩的时候,扶苏正在「望长城内外」心中郁郁不欢,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失了先机。李斯和赵高当时也曾因为秦始皇的突然死亡略有失措,但是知道秦始皇要将皇位传给扶苏时,他们反而冷静下来,扶苏与他们素来不合,倘若由扶苏继位,那么他们即便不死,也会丢了权势和富贵,最终两人狼狈为奸改立胡亥,并矫诏赐死扶苏。扶苏也不知是单纯,还是愚蠢,手起刀落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胡亥并没有帝王之才,他在即位以后,基本将国事扔给了李斯和赵高,如果是让李斯主持政务也许只是皇权旁落,也不至于亡国,可是偏偏李斯又被赵高杀了。胡亥只顾著骄奢淫逸、醉生梦死,赵高则试图取秦而代之,甚至导演了「指鹿为马」这场闹剧。赵高为了利益,无所不用其极地压榨著天下的百姓,相比始皇有过之而无不及。倘若胡亥有丝毫帝王之才,即使只是庸君,亲贤臣而远奸臣,与民休养生息的话,或有可能挽救秦朝于倾塌之前。可惜胡亥并没有,最终也被赵高杀了。胡亥、李斯、赵高这三人是点燃毁掉秦朝基业的炸药包的直接责任人,胡亥作为皇帝,负有最重的责任。

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

赵高在杀了胡亥以后,他仍然没有直接坐上皇帝的宝座,毕竟秦朝宗室仍有人,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所以他将存在感极低的子婴推到了皇位上。在子婴即位时,秦朝江山早已经摇摇欲坠了,天下对秦朝本便没有完全归心,此时更是人人皆希望秦朝能够早日成为历史的尘埃。正如贾生所说,子婴即位以后,陷入了孤立无援的无奈的状态中,因为在胡亥时期,赵高为了掌权,借胡亥的手铲除异己,子婴几乎无人可用。在即位以后,子婴当然也努力救亡图存,诛杀赵高,想以此重收人心,但是很可惜时间已经太晚了,无论他做什么都已经来不及了。刘邦率兵攻至咸阳,绝望的子婴只好出城投降,当时的子婴即位只有短短的46天。

秦朝灭亡是谁之错?

秦始皇有错,胡亥更错,子婴却成了最后的背锅侠,让人唏嘘不已,因为子婴即位以后的天下大势的走向基本已经明确了,秦朝灭亡已经是必然的定局。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深深的触碰到了传统贵族已经紧紧拿在手中的利益,所以刘邦坐江山以后,吸取了秦朝的教训,对既得利益阶层采取了妥协的政策,实行分封制和郡县制并存的策略,秦朝后期无数「豪杰」借光复旧国的名义起兵,汉朝时为何却不谈复国了?便是此理。隋朝实行科举制以结束「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最终被推翻,而唐朝选择妥协,太宗修《氏族志》以保全科举制,亦是此理。胡亥时期,赵高对天下实行高压统治,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百姓,贵族开始时还慑于秦军灭六国的威势不敢造反,等到陈吴揭竿起兵后才发现此时的秦朝早已不是昔日秦始皇手里的秦朝了。

古代百姓造反的原因很简单,没饭吃了,活不下去了。老百姓的饭在谁的锅里?在贵族、士绅、地主的锅里。当朝廷的政策与传统贵族的利益相背、有损传统贵族的既得利益时,传统贵族便将锅盖盖上,让百姓忍饥受饿,百姓虽然实际上是跟著这些贵族混饭吃的,可名义上还是朝廷的百姓,他们便得以鼓动百姓起兵并借助百姓的力量推翻朝廷,然后再选择不会损害他们利益的人坐上江山的宝座。

秦朝的灭亡虽然是上层贵族几方势力之间角逐的结果,但是,秦朝灭亡的最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秦朝自身,因为是秦朝让反对者找到了突破口。


秦始皇年间,方士卢生从东方回到咸阳,带回一本《录图书》,这本谶书上记录著一个惊天秘密:「亡秦者胡也。」东汉以来的近两千年来,很多迷信宿命论的文人都认为秦二世胡亥应验了这一预言,把秦朝灭亡的所有责任一股脑儿推到了他的身上。然而,细究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亡秦者非胡也,乃子婴也。

  纵观历史,子婴巧计杀赵高同崇祯灭魏忠贤颇为相似,不仅如此,这两位君主以后的表现也如出一辙:前明后昏,都成了各自王朝的掘墓人。

  子婴诛杀赵高之际,项羽、刘邦两支大军正从东、南两面逼近秦都咸阳,于是子婴派兵据守峣关,抵御东方起义军。没料到,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一面派遣郦食其、陆贾游说守关将领,用重利引诱他们投降,使他们放松了防务;一面又命军士悄悄绕过峣关,从背后偷袭秦军。刘邦大军占领峣关后继续北进,在蓝田南一战中取得重大胜利,秦军溃退至蓝田以北。刘邦一边「益张疑兵旗帜」,制造声势,一边重申军纪,受到秦地百姓的欢迎。秦军懈怠之时,起义军连续猛攻,再获全胜,全歼蓝田秦军。至此,咸阳附近秦军的最后一点有生力量也损失殆尽,子婴手中再也没有什么力量能阻止刘邦夺取咸阳了。

  历代诸多史学家都认为子婴对秦朝的灭亡没有责任,称他即位时已无力回天,然而,他们忽视了最重要的一点,即子婴本可退守巴蜀或陇西。 子婴如果能认清形势,就不该战蓝田,以至于把自己手上的兵力全都消耗殆尽,而应直接放弃咸阳,退入巴蜀地区。退守巴蜀至少有三大好处:一、可借地利防守,蜀中资源丰富,易守难攻,即使子婴一时间无法反攻,也可以在那里延续秦朝基业。二、等待部分岭南秦军回援。岭南秦军当时并不是铁板一块,有一些将领不赞同赵佗立国称王。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三郡分治,赵佗一开始只控制了南海郡,其他两郡则处于观望状态。三、等天下诸侯内斗,诸侯大国的实力消耗得差不多的时候,子婴可再出巴蜀平定三秦。毫无疑问,子婴退守巴蜀的结果肯定比他投降要好得多!

  正如西汉初年著名才子贾谊在一篇论著中所言,子婴是使秦朝完全灭亡的人,只要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并得到中等之臣的辅佐,山东(函谷关以东)地区虽然丢失,但秦仍能保有关中。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也对贾谊的论点表示赞同。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