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在黄河流域。

黄帝部落沿著黄河从上游向中游,再由中游到下游,逐水而生。黄帝部落由游牧到半游牧半农耕再到农耕逐步转化为农耕部落。所以黄帝似应生于黄河上游的陕甘一带。随后东移南下到黄河中游一带。与原在陕甘后到山西再到中原的炎帝部落农耕部落相遇,打败了炎帝,形成炎黄部落。炎帝部落继续东移,遇到蚩尤部落又被打败,炎帝求救于黄帝部落,黄帝在黄河下游今河北张家口涿鹿与蚩尤激战,蚩尤是战神又有风神雨神相助刮起漫天风沙,打败了黄帝以各类猛兽为图腾的部落联盟军队。这时黄帝得天神九天玄女帮助制造了指南针,率领部落军队走出蚩尤迷魂阵,双方从涿鹿一直打到邯郸,最后黄帝以智取胜,决坝水淹蚩尤大军,将蚩尤彻底打败并捉住杀死。然后炎黄蚩三部落融合一体,合符为炎黄部落。黄帝功成名就,年老之后又叶落归根率领部落部分成员返回陕西。并在黄陵县羽化成神,升天而去。所以黄帝陵只是衣冠冢。还有一种神化传说,涿鹿之战之后,黄帝在涿鹿生活几十年。现在涿鹿县矾山有黄帝城遗址,城墙基础尚存。有黄帝泉,泉眼为北斗七星状,在高寒张垣冬不结冰,泉水四季长流,确实神秘。还有蚩尤墓,炎黄蚩三祖殿,合符坛。黄帝死后葬于桥山,是涿鹿的桥山。桥山是由两个山脚下天然形成的有桥洞有桥架有桥面的大石桥而得名,不远处观看,确实象桥。此处有个山丘叫黄帝墓。一种说法汉武帝北征返回长安祭黄帝,因当年涿鹿黄帝墓在长城外即塞外是匈奴地界,祭祖受阻,所以在陕西黄陵县建个黄帝衣冠冢用于祭祖。笔者在那做过知职,亲眼所见所闻。

现在公认黄帝出生地为陕西姬水,征战生活地为河北涿鹿。争议最大的是河南新郑,理由是河南新郑历史文献记载黄帝又叫有雄氏在新郑生活过,且按黄帝不是一个人,是一个部落的多个人多代人。如此说来就是黄帝部落的任何一个任何一任的黄帝的出生地生活地陵寝地,都可以说是黄帝出生地、黄帝故里、黄帝陵,再争论哪里是出生地、哪里是故里、哪里是黄帝陵就没有意思没有意义了。就有无数处故里陵寝了。

因此,可以说,陕西是黄帝第一故乡,河南是黄帝第二故乡,河北是黄帝第三故乡。故乡就是故里,就是出生、生活过的地方。黄帝故里在黄河两岸黄河流域,陕西、河南、河北都是黄帝故里。陕西姫水、河南新郑、河北涿鹿都是黄帝故里。黄帝陵是春秋战国两汉以来列祖列宗近代现代历代领袖约定俗成习以为常的祭祖大典之地。祭祖只能在此为好。其他故里作为中华民族始祖圣地搞纪念大典为好。一家之言,供有兴趣各位同仁参考。


我认为,黄帝故里的四大争议地点,最具有权威性的当然是河南新郑。

黄帝「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国于有熊,故亦曰有熊氏」已经成为了共识,但是轩辕丘在哪?有熊国又在哪?又成为了一个争论的焦点。

「有熊国」与河南新郑。

「黄帝者,有熊国君少典之子」,可见轩辕黄帝起家的资本就是「有熊国」,也就是后来轩辕黄帝「国于有熊」的根本原因。

而河南新郑是公认的「有熊之墟」,经过了很多史书、特别是汉朝史书的认证,具有权威性。

这显然是黄帝故里的一个极大的证据。

汉朝轩辕庙与河南新郑。

在汉朝时期,为了祭祀人文始祖轩辕,就在河南新郑建造轩辕庙。而之后的历朝历代都曾在此祭祀轩辕黄帝,可见对「轩辕庙」极为认可。

刘邦自封「沛公」以后,立刻就「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可见对「祭祀」极为看重,不可能不对「轩辕庙」进行考证。

现在,河南新郑经过历朝的扩建,已经成为了一处4A级景区,从春秋时期到现在,河南新郑一直都有「拜轩辕」的习俗,已经成为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处圣地。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皇帝」,想了解「皇帝」真实的一面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炎黄发源于黄河上游渭水流域的黄土高原,这个几千年共识从来没有发生改变过。

黄河、黄土、黄土高原和黄帝有著千丝万缕的联系,明白人一看就明白黄帝为什么不叫红帝、白帝和黑帝,为何偏偏称谓黄帝。

黄帝和黄土地的源渊是任何势力和个人包括金钱是分不开的。翻开史书关于黄帝的记载,大家都在把本地地理和人文向黄帝身上靠,但有很重要的一点大家不要忘了,这就是黄帝为何叫黄帝,轩辕黄帝为什么要埋在陕西,在陕西及其周边地区为何发现黄帝时期的遗址和文物最多,黄帝时期人们在此活动的最为频繁。

中国上古时候人们何以喜欢生活在黄土高原,这是因为人是由古猿变成与生产力不发达决定的。黄土高原土质厚实,有利于当时人们的生活和居住,在石山、平地难以挖洞建屋,还不利于防风避雨。故中国远古时期,三皇五帝从黄河上游起源,并选择在这里生产和生活就可想而知和不难理解了。

具体黄帝故里在什么地方,由于距今太远,又没有留下具体的记载,只是《史记》和其他书中稍有记载,但也只是一些传闻和听说,在用词上也只能用大概、可能、大约和传说之类的辞汇。

但有一点,炎黄起源于黄河上游渭水流域的黄土高原亘古未变,是几千年中华民族之共识。

黄帝故里在黄土高原应该没有什么置疑,因为黄帝葬在陕西黄陵县桥山,这符合中国古人生于斯、葬于斯,落叶归根的习俗。

二月二,龙抬头,黄帝降生轩辕谷……至于三月三,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上巳节,新郑关于三月三从2003年到2007年每年一个说法,我们不尽要问,三月三到底是什么日子?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的祖先,这一点不会有什么分歧的!河南陕西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如果因为对祖先的崇拜敬仰而争执!都值得尊重,但是因为利益或名誉而争论的确有些不够意思啦。

若在河南,河南能成为世界上的发达文明之地吗?若在陕西,陕西就能成为华盛顿吗?

陕西黄陵是陵墓,而河南新郑是诞生地,那就以不同的时间和方式进行敬拜祖先,实际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都应以各种方式来敬拜的。吵来吵去有什么意义?


这里面姬水、姜水之说最不可靠。关于姜水姬水,先有「黄帝姬水成,炎帝姜水成」的记载,然后才按图索骥找的结果。另外关于「黄帝崩,葬桥山」的说法也类似。

上古之时,三皇五帝所在都邑传说,多在中原东南和山东,以及山西。伏羲、神农、黄帝部族所在,也不会错的太远。后面关于五帝都邑迁徙,亦在河南、山东和山西之间。

新郑,古为有熊之墟,又为祝融之墟,祝融之墟在史书中提到的并不比黄帝有熊之墟少。后世历经夏商周,祝融与黄帝的世系犹在。

帝喾之时,封重黎祝融之后于郐国,妘姓,一直延续到了后世的夏商周,这也是祝融之墟最直接的由来。

《毛诗谱》云:「昔高辛之士,祝融之虚,历唐至周,重黎之后妘姓处其地,是为郐国。」

《今本竹书纪年》:(帝喾)十六年,帝使重帅师灭有郐。(《逸周书·史记解》:『昔有郐君,啬俭灭爵,损禄群臣,卑让上下,不临后□小弱,禁罚不行,重氏伐之,郐君以亡。』案:重氏,盖国名,作伪者删『氏』字,以为重黎之重,遂系之帝喾时。)

《国语·周语上》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融,祝融也;崇山,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

《左传》昭公十七年:"郑,祝融之墟也。"

汉·司马迁《史记·楚世家》:「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

祝融之族活动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区,其范围包括今新郑、新密、登封、郑州一带。夏朝之时,祝融八姓环处中原,夏商之时亦有「昆吾霸于夏,大彭豕韦霸于商」的说法。

后晋·刘昫《旧唐书·天文志》:「柳、七星、张,鹑火也。初,柳七度,余四百六十四秒七少。中,七星七度,终,张十四度。北自荥泽、荥阳,并京、索,暨山南,得新郑、密县,至外方山东隅。斜至方城(裕州),抵桐柏,北自宛、叶,南暨汉东,尽汉南阳之地。又自洛邑负北河之南,西至函谷,逾南纪,达武当,汉水之阴,尽宏农郡,以淮源、桐柏、东阳为限,而申州属寿星,古成周、虢、郑、管、郐、东虢、密、滑、焦、唐、随、申、邓及祝融氏之都。新郑为轩辕、祝融之墟,其东鄙则入寿星。柳,在舆鬼东,又接汉源,当商、洛之阳,接南河上流。七星系轩辕,得土行正位,中岳象也,河南之分。张直南阳,汉东与鹑尾同占。」

唐·杜佑《通典·州郡七》:「新郑,汉旧县,春秋郑国,至韩哀侯灭郑,自平阳徙都之。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地,本郑国之地。」

清华简《楚居》:季连初降于騩山,抵于空穷,前出于乔山,宅处爰波。逆上汌水。见盘庚之子,处于方山,女曰妣隹(音zhui)……季连闻其有聘,从及之盘(泮),爰生结伯、远仲。游徜徉,先处于京宗。

按季连见于现在 《大戴礼记》中的 《帝系》:

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馈氏,产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为昆吾;其二日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日,是为彭祖;其四日莱言,是为云刽人;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其六日季连,是为芈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刽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部氏也;季连者,楚氏也。" 这个帝系也是司马迁《五帝本纪》,《三代世表》及《楚世家》的依据。

季连降生的騩山就是山海经里老童居住的騩山,也叫騩隅,大隗,具茨。

季连降于騩山,当与其为祝融之子的传说有关:

《中次三经》:又东十里,曰騩(guī)山,其上有美枣,其阴有?琈之玉。正回之水出 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飞鱼,其状如豚而赤文,服之不畏雷,可以 御兵。

《中次七经》:又东三十里,曰大騩(guī)之山,其阴多铁、美玉、青垩。有草焉,其状如蓍(shī)而毛,青华而白实,其名曰榖,服之不夭,可以为腹病。

《西次三经》: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方山

在今河南荥阳市西南 (汜水镇东南三十二里)。另外,南面的禹州亦有方山镇。

《山海经·中山经》:又东三十里,曰浮戏之山。有木焉,叶状如樗而赤实,名曰亢木,食之不蛊。汜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东有谷,因名曰蛇谷,上多少辛。

《水经注》卷五:河水又东,合汜水。水南出浮戏山,世谓之曰方山也。

方雷氏:

黄帝妃,生玄嚣,是为青阳。黄帝妃方雷氏是神农炎帝十一世孙即八代帝榆罔长子雷的女儿,雷因借轩辕之兵大败蚩尤,所以把女儿许配给轩辕。

雷被封方山,后世因地而得名。方氏的后人在夏、商时在东部今山东一代建方国,当时人称鬼方。大隗之「隗」亦与此有关。

另外,早于司马迁数百年的《庄子·徐无鬼》亦有关于黄帝和大隗的记载:

黄帝将见大隗乎具茨之山,方明为御,昌寓骖乘,张若、囗(左「言」右「习」)朋前马,昆阍、滑稽后车。至于襄城之野,七圣皆迷,无所问涂。

其中提到了大隗、具茨山和襄城之野。

大隗、具茨之山,具茨山位于新郑西南,与新密、禹州交界。

襄城之野,襄城地,就在禹州东南,距离新郑亦不过几十公里。

庄子在写这篇寓言之时,显然知道具茨山周边有关黄帝的传说,亦参考了新郑周边地理知识。


黄帝故里和黄帝帝都当然都在新郑有熊,因为古文献的证据是在是太多啦。有些网友说,网上的证据有作假,不足信,好,那就只看看科学院的研究成果好啦。你不能说科学院也作假吧?更不能说科学院没有辨别力,采信了假的文献证据吧?科学院的研究课题,顾问组里有最权威最顶级的历史学家。

2014年科学院立项研究了黄帝元年,并于2015年3月发表了论文,确定元前4414年,15岁的黄帝在新郑有熊登基作为黄帝元年。

科学院的研究成果,直接导致2017年下半年新郑黄帝故里正式进入初中教材。造假之声可以休止啦,可是炒作之声居然是愈演愈烈。

科学院亲自立项研究,并把黄帝有熊登基,作为黄帝元年,意义就在于认可了古文献中众多的有关新郑有熊是黄帝帝都和黄帝故里的记载可信真实。新郑黄帝故里迅速进入教材,也反映了我国文教部门对于宣传我国悠久历史的迫切愿望。

河南省是历史文化大省,郑州市东部有成片的大河村遗址,南部的县市新石器文化遗址众多,根据文献和考古证据来看,这里无疑就是黄帝有熊部落的活动场所

郑州市也展开了仰韶文化遗址的调查,希望早日揭开黄帝部族在中原活动的面纱。我国五千年历史的证明,无疑落在了郑州市的肩上。


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这个问题已经不可考。各地方传说的所谓故里,都是后人纪念先祖的精神寄托,无论是天水还是新郑,愿意相信,就相信好了。

不过,有些事情还是要探讨的。

炎黄炎黄,炎在前,就先讨论一下炎帝。炎帝系出于古羌,炎帝姜姓,远古「羌」「姜」是同一个字,自然也是同一个姓。也就是说,在生物学意义上讲,炎帝其实是「夷狄」之子。在历史学上,羌藏汉一体,汉源于羌,几乎已是定论。

那么,再看看「黄帝」。假如战国以来的史书记载正确,黄帝姓公孙,氏有熊,号轩辕,「生于轩辕之丘」,「少典氏之子」,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有些问题就值得注意了。

首先,公孙之姓,并不合于华夏上古「姜、姚、姒、嬴」等有母系氏族痕迹的从「女」规律,而是父系痕迹明显的「官职」姓氏。由此可见,黄帝一系,很可能是外来户。加之黄帝与炎帝争天下的行为,就更加证明其「外来户」的身份。

黄帝名「轩辕」,生于「轩辕之丘」,很多人去考证「轩辕之丘」在哪里。上古之「丘」,可不是小土包,而是「岳」,是大山。而这座大山属于「轩辕」!由此可以推断,轩辕应是部族的称号。那么,轩辕部族有历史记载吗?

有意思的是,有周至汉代的文献,记载了大量的部族名称:西戎、犬戎、荤粥、猃狁、匈奴、肃慎、兴安、鲜卑、锡伯等等,再加上一个「有熊」,读者自行比较其读音,这些都是一个部族的称呼。最大的可能是,「轩辕」就是「猃狁」。

《史记》云匈奴为「黄帝之苗裔」,应该是记反了,准确地说应该是「黄帝为匈奴之苗裔」。换句话说,农耕的华夏部族应该是游牧的西戎部族的支脉。为什么匈奴跟华夏争斗融合了几千年,其源头就在于此。

最后,「轩辕之丘」即「黄帝故里」到底在哪里?肯定不会在新郑,这个地方太晚近了。荤粥之意为「天」,那么轩辕之丘应该是祁连山、昆仑山、天山(祁连、昆仑都是「天山」之意),甚至还要向西,在境外。

总之,华夏之源,是狄羌荤粥,与藏缅有血亲,平凡的很,这才是历史本来的样子。


黄帝生于天水市清水县,清水河古名叫姬水。新郑是黄帝之父有熊氏所在地,曲阜是五帝中另一个帝的出生地。为什么黄帝出生在天水,而又生长在新郑,这牵扯上古的婚姻制度。假如说,新郑称为黄帝故里,也说的过去,毕竟黄帝的青少年时代,是在新郑度过的。但正宗的黄帝故里在天水,曲阜是黄帝故里八竿子打不著了,出生于曲阜的某帝,是黄帝的第九代玄孙。原谅冷清不能详解,敬请期待冷清专著,《华夏源考、三皇五帝纪》的出版正在运作中。


一提起新郑黄帝故里,以及郑州的拜祖大典,陕西人就开始一边倒的批判、吐槽、挖苦、否认。下面两张图说明一切。原来是动了吃老本的三秦懒汉们的蛋糕了。能不鸡飞狗跳嘛。利用中华民族人文始祖的影响力,进行圈地收钱。啧啧啧!

陕西黄帝陵门票75元。淡季50元。

河南新郑黄帝故里免费参观:

知道因为什么了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