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想要从一个相对轻松的角度走入哲学的世界,那这本书一定不能错过。

  哲学在故事的讲述里传递,不晦涩,也不高深莫测,作为通读的入门,再合适不过。

  《苏菲的世界》

  很多人错过《苏菲的世界》,是因为简单将其当作一本青少年读物。实际上,这是一本由浅入深的哲学启蒙读物,追随故事,叩响哲学的大门。

  即是引人入胜的小说,又全面覆盖哲学解析,不失为一本入门哲学的精彩读物。

  电影《苏菲的世界》

  苏菲,是一位14岁的小女孩。某天,两封来历不明的信打破了她平凡的生活。信里写着: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在这两个最基础的哲学问题之外,还有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写着“请把生日卡转交给席德”,邮戳来自黎巴嫩。

  前两封信的寄件人,其实是一位哲学老师,名叫艾伯特。在他与苏菲不断沟通的过程里,我们也追随着苏菲的脚步,开始一场西方哲学发展史的探索。

  世界就此如画卷般,在苏菲面前铺展开来。

  既有远古的希腊神话,又有德谟克利特斯院子理论,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挖掘了笛卡尔那著名的“我思故我在”,又认识了敢于挑战宗教的斯宾诺莎。

  艾伯特用各种方式,让苏菲漫游在这场哲学史的海洋里。

  用艾伯特的话说,想要成为一名哲学家,只需要一个条件,那就是永不丧失你的好奇心。

  当哲学课程持续进行着,各种奇怪的事情也不断发生。

  那封古怪明信片里提到的“席德”的名字,总是在苏菲身边以不可思议的方式频繁出现。

  除了生日贺卡,还有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以及错把苏菲唤作席德的艾伯特,这些超乎寻常的事情,都像灵异事件一般,不断提醒着苏菲,还有一个名为“席德”的人的存在。

  哲学家柏克莱

  随着哲学课的深入推进,苏菲了解到哲学家柏克莱所提出的“存在既被感知”这一观点。

  怎么理解这一观点呢?

  柏克莱认为物质不是客观的,物质只是在被人感知的范围内存在。以他经验主义的逻辑来说,人无法直接感受到“物质”,也无法认定感知到的事物存在一个实体。

  不仅仅是物质的真实性,人对于时间和空间的认知可能也只是心灵虚构的产物,时间和空间并不一定绝对存在或独立存在。

  这多少有点“庄周梦蝶”的意味在其中,那就是我们人类究竟如何认识真实。

  电影《楚门的世界》

  这不免让人陷入沉思——我们究竟是什么?我们真的是拥有血肉之躯的人类吗?我们的世界真的是由真实事物组成的吗?

  于是在艾伯特与柏克莱的启发之下,苏菲渐渐意识到,自己仅仅是书中虚构的人物,只是在黎巴嫩联合国部队工作的挪威少校为庆祝自己女儿席德生日而虚构出来的哲学故事书中的主人公。

  她的命运,完全是由作者的笔操控。

  当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虚构人物的苏菲,陷入了深深的烦恼与焦虑之中。原来自己不过是他人手中的一颗棋子,任由别人轻易掌控自己的命运。

  电影《盗梦空间》

  得知真相的苏菲,决心要逃出这个被人为操控命运的世界。

  但事情真的会那么顺利吗?作为“上帝”角色的少校,是这个虚拟世界的创建者,他们的一举一动都被少校尽收眼底。

  反抗,自然充满了各种挑战和不易。

  哲学课仍在进行着,哲学导师艾伯特和苏菲,计划用哲学作为工具,逃离这个世界。

  此时在《苏菲的世界》里,有两条线索在运行着,一条线索是艾伯特与苏菲的哲学课程,另一条就是苏菲自我认识、觉醒到反抗的过程。

  这其中,最让读者感到脊背一凉的是——作为“上帝”的上校创造了主人公的世界,而这本书的作者乔斯坦又创造了上校和女儿席德的世界,会不会我们与作者也属于“他者”所构建起来的一个世界呢?

  这简直就是一个哲学版《爱丽丝梦游仙境》的再现,在苏菲追寻自己命运的同时,我们也在哲学里不断对自我和世界进行叩问和求索。

  苏菲的出逃与反抗,来自于人类渴望逃脱某种束缚困境的力量。它既可能是《玩偶之家》觉醒出走的娜拉,也有可能是《楚门世界》里认清真相选择逃离的楚门。

  电影《魔术师》

  乔斯坦在《苏菲的世界》里写道:

  这世界就像魔术师从他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白兔。只是这白兔的体积极其庞大,因此这场戏法要数十亿年才变得出来。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予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当他们年纪愈长,也就愈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安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唯有哲学家才会踏上此一危险的旅程,迈向语言与存在所能达到的顶峰。其中有些人掉了下来,但也有些人死命攀住兔毛不放,并对那些窝在舒适柔软的兔毛的深处、尽情吃喝的人们大声吼叫。

  好奇心,是哲学家的驱动力。当我们对周围的一切习以为常的时候,好奇心也在随着我们的麻木而丧失。

  在乔斯坦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想过哲学性的问题,却并不是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哲学家。由于种种理由,大多数人疲于奔忙在日常琐事里,对世界的好奇也逐渐蒙尘。

  电影《小王子》

  所以为什么这本书值得一读,我想,可以用《苏菲的世界》里艾伯特导师的话回答:

  你已经太过习惯这个世界,以至于不再对它感到惊讶了。

  果真如此,你得小心,因为你正处于一个危险的阶段,这也是为何你要上这门哲学课的原因。

  因为我们要以防万一。我不会听任你变得像其他人一样没有感觉、无动于衷。

  我希望你有一个好奇、充满求知欲的心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