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篇《滕王阁序》让无数人记住了王勃。说到王勃就不得不提及他的才华,除了这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外,那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也是脍炙人口。

在初唐那个人才济济的时代里,涌现出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其中最出名的当属以王勃为首的"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位在时人眼中的天才,因其才学而闻名于世。

文人好胜,"初唐四杰"也不例外。据《新唐书·王勃传》记载:"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 "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在杨炯眼中,自己的才华比起王勃有过之而不及,自己理应排在王勃之前。但是杨炯也清楚比起卢照邻,自己确实有所不知。关于排名上的争议,除了杨炯提出争议之外,卢照邻也曾提出疑义。卢照邻本人曾提出"喜居王后,耻在骆前"的看法。

那么四人真实的排名应当是如何的呢?我们现在所熟知"王、杨、卢、骆"的排名起源自何时。如果不是因为杨炯的那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相信很多人对于初唐四杰的排名都不会去在意,以为这样的排名是根据年龄大小来排列的。但是这句话的出现,恰恰证明了才华在唐朝的重要性,文人们必须依靠自身的才华才能取得对应的地位。

最初唐初四杰的排列顺序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样一种说法,在当时人的眼中,初唐四杰应当是"卢、杨、王、骆"。在《旧唐书》里面关于四杰的记载,多以卢、杨、王、骆为顺序,其中更是以大篇幅来记述杨炯的生平事迹,而关于王勃的记载则是简单序列其生平经历。要知道《旧唐书》是在唐朝时期成书的,更能反映时人对四杰的态度。

同为初唐时期的知名政治家、文学家的张说十分欣赏四杰,在评价四杰时,他也极为认同杨炯的那句"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张说曾经这样评价过杨炯:"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当然在唐初也有支持"王、杨、卢、骆"的文学大家,河东崔氏的崔融以为王勃"文章宏逸,有绝尘之迹,固非常流所及",认为王勃理所应当排名四杰之首,正是因为时人对四杰的各自喜好,才有了多重版本的四杰排名。

到了宋朝时期,随著时间的推移,宋代文学家更加理性化。也正是如此,我们在成书于北宋的《新唐书》看到的关于四杰的排名才会是现在所熟知的"王、杨、卢、骆"。

事实上,时至今日关于四杰的排名又有了新的看法。那个曾经自认为第一的杨炯反倒是成了最后。现在看来,四杰之首无疑是王勃。在王勃短短的二十几年的人生当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最出名的就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跟《滕王阁序》,凭借著两篇诗辞就足以奠定其文学地位。而且王勃也是不可多得的神童,在唐高宗时期,还未成年的王勃就写下了《乾元殿颂》,此文一出连唐高宗都发出了"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的感慨。

四杰其他三人当中,唯一能够挑战王勃榜首之位的只能是卢照邻。卢照邻的成名作在今天远不如王勃的出名,比较出名的当属其《长安古意》里面的那句"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但是奠定卢照邻文坛地位的并不是他的诗辞,而是他对唐朝文学形式的影响。

在《诗学渊源》里面曾这样评价卢照邻:(照邻)与骆宾王、王勃、杨炯,天下称为"四杰",而卢居首。诗有奇气,实出陈隋之上。咏史诸作高古,几窥魏晋之藩。七言长篇,颇似子山。七绝则为李、杜所宗者也。

四杰排名第三的则是骆宾王,"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咏鹅》就是出自七岁的骆宾王之手。除了《咏鹅》之外,他的长篇歌行《帝京篇》在当时就己被称为绝唱。可惜的是因为涉及到政治斗争,因为那篇《为徐敬业讨武曌檄》最终招致杀身之祸。

相比起王勃、卢照邻、骆宾王,杨炯并没有什么出彩的诗辞闻名于世,以致于当今学界很多人认为:杨炯既不如卢照邻,也比不上王勃、骆宾王,只能在事实上位居第四。


初唐四杰指的是王勃、杨炯、卢照邻和骆宾王四人,简称「王杨卢骆」。

所谓初唐,一般说的是唐朝建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王杨卢骆」活动于唐高宗和武则天后期。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幼年就非常聪明,六岁便能作文,且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王勃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代表作有《滕王阁序》等。

杨炯(650年--693年),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杨炯自幼聪明博学,九岁时就应童子举及第。杨炯的诗以五言见长,多边塞征战诗篇。主要作品有《从军行》、《战 城南》等。

卢照邻(约637年--约689年),字升之,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少时即 博学能文。卢照邻在诗歌骈文上都有造诣,以歌行体为佳。代表作有《长安古意》、《十五夜观灯》等。

骆宾王(约619年--约697年),字观光,婺州义乌(今浙江义乌)人。他七岁能诗,有「神童」之称。骆宾王辞采华胆,格律谨严,尤擅长七言歌行。主要作品有《为徐敬业讨武曌檄》、《帝京篇》、《畴昔篇》等。

唐代初期,唐太宗喜欢宫体诗,他写的诗秉承齐梁之风,多为风花雪月之作,受其影响,大臣上官仪开创了「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这种诗重视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但题材多以奉和、应制、咏物为主,内容比较空泛,是一种典型的宫廷诗风。

「王杨卢骆」四人反对这种形式主义诗风的流行,他们以实际行动从形式到内容给诗歌注入了新的活力,把诗歌从狭窄的宫廷、亭台、楼阁带向了喧闹的市井、苍凉的大漠、壮丽的山河。他们在唐诗的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后人所说的声律风骨兼备的唐诗,从他们开始定型。

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四人都是年少成名、才华横溢的诗人,可惜命运多舛,英年早逝。虽然他们在世间只是匆匆过客,却留下了大量传世之作,人们会以一种敬仰的心态去品、去思、去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可以从杜甫的一首诗来

王杨卢骆当时体,

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

不废江河万古流。

初唐四杰就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名句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杨炯

杨炯(约650—约693),名句有: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6-约680),字升之,自号幽忧子。

名句有: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骆宾王

骆宾王(约638—684),字观光。

名句有:

骆宾王七岁写的那首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一贵一贱交情见;

还有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初唐四杰,是指唐朝初年,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

王勃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唐代诗人。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

王勃的文章以《滕王阁序》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最为出名,其中《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千古名句

可惜天妒英才,上元三年(676年)八月,王勃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

杨炯

杨炯,生于公元650年,卒年不详,唐代诗人。华阴(今属陕西)人。工诗,擅长五律,其边塞诗较著名。代表作有《从军行》、《战城南》等。其中《从军行》中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表达出了作者作为文人而无法上阵杀敌的心酸与无奈。

卢照邻

卢照邻(约636~695后),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代表作品为《长安古意》,其中的「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常在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生活的渴望与追求时被引用。

骆宾王

骆宾王,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一说生于约619、卒于约687年;一说其是公元640年出生,逝世日期不祥。骆宾王七岁能属文,尤妙于五言诗。代表作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在狱咏蝉并序》等。《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中的「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和《在狱咏蝉》中的「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