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霸王薛举曾是秦王李世民的一个强劲对手,甚至一度大败唐军,只是在准备攻取长安的时候突然暴毙死亡,这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倘若薛举没有死,是不是就能顺利灭掉大唐,进而一统天下呢?

薛举原本是河东人,他的父亲后来在金城定居,并在此发家致富,成了当地的富户。薛举这个人长得很是雄壮,而且喜欢骑射,性格颇为豪爽,在西北地区结交了不少英雄豪杰,这为他在隋末起义提供了人力支持。他曾做过金城校尉,是金城县令郝瑗的部下,隋末时期,各地盗匪猖獗、起义不断,郝瑗为此招募勇士上千人,让薛举做将领来讨伐盗寇。

薛举觉得这是个机会,就和自己的儿子薛仁杲以及结交的豪杰们劫持了郝瑗,开仓放粮赈济百姓,这为薛举赢得了普遍的好感,起义也就这么开始了。

薛举自称西秦霸王,然后招降附近的盗寇,还真就有不少的团伙来投靠薛举,其中最早最强大的一支归顺贼寇是宗罗睺率领的,他投靠薛举之后被封了义兴公。他们所到之处,皆攻城略地,史载:「兵锋锐甚,所徇皆下。」

大败隋将皇甫绾,又岷山的钟利俗率两万人马来投,不过十天时间,薛举已经拥兵十三万,近占陇西之地。然后617年的七月,薛举就称帝了。但这之后,西秦对外的战事有胜有败。薛仁越败给了萧瑀,常仲兴败给了李轨,薛仁杲攻克了秦州,然后进攻扶风郡吞并了唐弼的十万大军,这时候的薛举号称三十万大军,开始图谋长安,只是李渊快薛举一步入主长安。

之后薛仁杲在和李世民的对决中大败。薛举对李世民很是忌惮,甚至产生了消极的情绪,对部下说"古来天子有降事否?"

翻译一下就是:古代有没有投降的天子呢?要是朕也投降的话会怎样?要不朕就投降了吧?可见当时薛举是有些气馁的。这个时候黄门侍郎褚亮就说有啊,而且还转祸为福了呢。褚亮可能很多人不知道他,但应该很多人知道他的儿子褚遂良,后来做了大唐的宰相。

但是郝瑗却和褚亮的意见不同,他认为「安得一战不捷,而为亡国之计也!"不就是打个败仗吗,至于这么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吗。一语惊醒梦中人,薛举就将郝瑗引为谋主。郝瑗建议薛举和梁师都联合,并且借兵于突厥,不过,当时突厥可汗答应了出兵,最后又改变主意,并没有助薛举一臂之力。

618年的六月开始,发生了著名的浅水原之战,在这一战中,李世民驻军在高墌城,正好赶上生病,然后吩咐刘文静和殷开山要坚壁不出等薛举军队疲乏了再开战,因为薛举大军的粮草跟不上,他们最希望的就是速战速决。

不过刘文静和殷开山并没有听李世民的,在薛举的一再引诱下终于出兵了,这一仗可以说是唐军惨败,一半以上的士兵阵亡,八位唐军总管都败下阵来,刘弘基更是被俘虏。这是唐军败得最彻底的一次,李世民见败局已定回师长安。

之后,郝瑗建议薛举趁机大举进攻长安,这个时候李世民刚刚打了打败仗,损兵折将不说,还造成了人心动摇,这个时候要是进攻长安的,十有八九是会攻陷的,所以薛举也认同郝瑗的建议,准备攻打长安,但就在这个时候,薛举病了,而且是很严重的疾病。薛举求助于巫师,得到的答复是唐军作祟,不几天,薛举就死了。然后薛仁杲继位。

薛仁杲的军事能力远不及薛举,而且并不能威服诸军,所以很快就被李世民给灭了。

试想,倘若薛举没有得病,如期出兵的话,是极有可能攻进长安的,但是,要说到和唐军争天下的机会,四姑娘认为薛举的胜算很小,他攻进了长安打败了唐军,不代表就能灭掉大唐。

而且薛举这个人刻薄寡恩,非常残暴,他每次打下一个地方,所俘虏的士兵全部都要杀死,杀人的时候断舌、割鼻或者碓捣。而且他的皇后鞠氏也是相当的残忍,常常鞭笞下人,要是在打的过程中哀嚎或者四肢动弹,她就把那人的脚埋在土里,只露出脊背,继续鞭打。

这样的行径只会导致人心不附,即便取得了一时的胜利,也不会长久下去。所以,最终取得天下的不会是薛举。


不可否认的是,薛举曾经有机会争天下,薛举不死的话,虽说争夺天下的机会仍旧不大,但不要忘了,李唐的敌人不止薛举一个,王世充、窦建德,那个都不是好对付的——如果薛举不死,必然给李唐方面造成巨大的麻烦。当然,那是不死的情况了。

《新唐书》载,「薛举,兰州金城人。容貌魁岸,武敢善射。殖产巨万,好结纳边豪,为长雄」,《旧唐书》「薛举,河东汾阴人也。其父汪,徙居金城。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看来史料对薛举的印象大同小异,「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这样的一个人,在决定性的战役前病死了,难道各位没有闻到阴谋的味道?尽信书不如无书,本文便放肆一些,对薛举的其人其事进行浅显的讨论。

这里再给大家一个抛开正史的由头,殷峤,也就是殷开山,不错,就是乘李世民卧床不起贸然出战的那个。此战对关中和薛举,其实都算关键性的一战,另外,此时的李唐正与王世充方面比拼扩张的速度,可说是许胜不许败——偏偏李世民「因病」缺席,李唐就败了。按照常理,若真是殷开山等人之过,恐怕早死了八遍不止,可这货不仅是因病而死,还得以配飨唐高祖庙庭。另外,此次贸然出战的另一个主要人物,刘文静,也不是因为此战之败而死。——这绝对绝对是给某些人背了锅。

《旧唐书》评价,「薛举容貌瑰伟,凶悍善射,骁武绝伦,家产巨万,交结豪猾,雄于边朔。……薛举父子勇悍绝伦,性皆好杀,仁杲尤甚,无恩众叛,虽猛何为?」你说争夺天下,仅是个人勇武,只要不像网路小说那种战斗力突破天际的人物,其实是没有太多益处的,不过,勇武总还是有些好处,至少对疾病的抵抗力要强一些。

薛举和李唐撕起来的时候,其实陇右和关中的硬实力是相去不远的,薛举手下谋士郝瑗就曾说过,唐军新败,士气低落,可设法直取长安。然后薛举就病了,病了不久就死了——你敢信?薛举死后,其子薛仁杲上位,不过这货是真的残忍酷烈而无能,与唐军一战,战败也就罢了,居然无能逃命。薛举尚未被安葬,薛氏就灭了。

名将动手,多是谋定而后动,正所谓「上兵伐谋」。两军交战,手段无不用极,刺杀,或者说斩首也是其中一项,薛举大约便是被斩首了——他死的实在太诡异,也太是时候了。所以,薛举不死,是有著非常的可能改变天下大势的,他当然很难争天下,却是李唐的大麻烦,唐室出手暗中搞死他很正常。

所以,就算重来一次,薛举想要活下去不大可能,斩首行动执行的太成功,甚至少有消息传出来。无论李渊还是李世民,都不是孤注一掷的人物,既然实施斩首行动,那必然有著备选方案——从薛举的表现来看,想躲过杀身之祸,可能性不大。


这个很难说,如果浅水原之战后,薛举没有突然发病而死,那么遭遇惨败的唐朝极可能会迅速灭亡。那么浅水原之战是怎么回事?唐军的伤亡到底有多惨?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纷起,强者著跨州连郡,弱者宰割县邑,相互间征伐攻讨,使得海内乱成一锅粥。在这超级大乱世当中,隋炀帝的表弟李渊自太原起兵,没多久便攻取长安,在关中创建帝业。随后,李渊又派次子李世民等人南征北讨,积数年之功,才换回削平群雄、海内基本一统的局面,历史由此进入唐朝时代。

不过唐朝在创建之初,根基并不稳固,在关陇、凉州一带与之同时并存的势力还很多,其中实力最强者有薛举、李轨两大集团,尤其以前者对李唐的威胁最大。薛举起初担任金城(今兰州市)校尉,于大业十三年(617年)起兵,在占据金城后自立为西秦霸王,并开仓散粮以赈济贫乏,以此深得民心。薛举不久又称帝,随即向外扩张,短短时间内便占据陇右全境,拥兵十三万人,势力极为强盛。

隋大业末,任金城府校尉。会岁凶,陇西盗起,金城令郝瑗将讨贼,募兵数千,檄举将。始授甲,大会置酒,举与子仁杲及其党劫瑗于坐,矫称捕反者,即起兵,囚郡县官,发粟以赈贫乏,自号西秦霸王,建元秦兴...兵锋锐甚,所徇皆下。不阕旬,尽有陇西地,众十三万。见《新唐书·卷八十六·列传第十一》。

就在薛举踌躇满志,准备向西攻取关中之际,却得到李渊已占据长安的消息,心中颇为愤恨。薛举与李渊皆有占据关陇、创建帝业的意图,在一山难容二虎的情况下,双方间的战争已变得不可避免。早在李渊称帝之前,双方便有了大规模的冲突。等到武德元年(618年)六月,李渊称帝后的第二个月,薛举倾尽国中全部精锐东侵,目标直指长安。

此时,薛举将兵力分为三部,其中主力向高墌(今陕西长武县北)方向前进,而在东北、西南两翼,则派机动骑兵袭扰北地、扶风二郡。面对来势汹汹的秦军,唐高祖不敢怠慢,命秦王李世民为元帅,统领八总管、约四万人的兵力前往迎战,期冀阻挡住敌军的攻势。

按照正史的说法,李世民到达高墌城后不久,便因罹患疟疾而病倒,无奈之下只好将指挥权临时交与行军长史刘文静、司马殷开山,并告诫二人以逸待劳,切不可冒险出击。然而殷开山却并不以为然,怂恿刘文静做出出城交战的决定,结果在混战中被薛举从背后偷袭,在浅水原(今陕西长武县东北)大败亏输。

经此一战,唐军死亡率高达50%-60%,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阵亡。战后,李世民狼狈逃回长安,薛举则乘胜占领高墌,并收集唐兵的死尸堆成京观(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以此来夸耀战绩。战后,刘文静、殷开山被罢官。但根据李世民在位时有大量篡改历史的「黑」记录,我们有理由怀疑,浅水原之战的指挥者就是他本人,而刘文静、殷开山不过是「背锅侠」而已。

乃陈于高西南,恃众而不设备。举潜师掩其后,壬子,战于浅水原,八总管皆败,士卒死者什五六,大将军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皆没。世民引兵还长安,举遂拔高,收唐兵死者为京观。」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五·唐纪一》。

浅水原之战的惨败令唐朝上下震动不已,关中骚动不安,薛举在大谋士郝瑗的建议下,决定乘胜东进,彻底击灭李渊集团。可惜天不假年,正当薛举准备出兵之际,却突然患病而死,此时距他大胜唐军才一个月而已。或许冥冥之中自有天意,才使得唐朝避免在建立之初便灭亡的命运。

薛举病死后,其子薛仁杲即位,由于生性残暴、果于杀戮,在国中并不得人心,加之大谋士郝瑗病故,使得西秦国势迅速下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李世民发动绝地反击,在高墌城完败秦军,重拾在此地丢失的尊严。不久,薛仁杲兵败出降,被押解至长安处斩,时在武德元年(618年)十一月,距浅水原之战才不过四个月时间。

薛仁杲被杀后,西秦帝国随之灭亡,不久割据凉州的李轨也败于唐朝,关陇、凉州一带自此全部归属唐朝。随著关陇、凉州的平定,唐军遂将注意力集中于关东、江南等地区,没几年的时间便陆续削平群雄,实现海内一统。


隋朝末年,因隋炀帝暴虐无道、横征暴敛,加上天灾人祸,各地纷纷爆发农民起义,形成了多路农民起义军,像比较著名的农民起义军有瓦岗寨的李密、王世充等。要是跟大家说薛举也是农民起义军的领袖,还是评书中被列为隋朝十八路反王之一的西秦霸王,想必很多人不知道,毕竟其他主角光芒万丈,不了解他很正常,那就让我跟大家说说这是怎么样的一个人?

薛举此人容貌魁梧,骁勇善射,他起义以后,所至之处城池皆被攻下。而且他家里有钱,交结了很多边地豪杰。薛举因为结交朋友多,家里又有钱,所以起兵时有著不错的底子。他作为农民起义军领袖,一开始自然是心系农民,还常常开仓散粮以赈济贫乏。可是当他称霸陇西时,招纳了大量士兵后,他就走向堕落之路,个人的权欲膨胀起来,甚至称王称帝,想的都是关于自己的利益,压根不顾百姓们的初衷。而且薛举性情极为残暴,我们都知道要优待俘虏,可是薛举「每破阵,所获士卒皆杀之,杀人多断舌割鼻,或碓捣之」,要是薛举能优待俘虏,可能他们就会投靠薛举,这对他巩固力量是很有利的,可他只顾一时的享受,不会长期考虑,大肆杀害士兵。

薛举曾打败过李世民,还俘获他手底下的几名大将,可是上天没有眷恋他,他在乘胜追击时,因为生病,不久就去世了。要是他能活著,可能李世民的命运就会改变了,唐朝也没有机会出关夺天下。


我认为机会不大。或者说没有机会!

首先,薛举在浅水原之所以能大败唐军,是因为当时恰好李世民身体有恙,薛举诱惑了李的部将出战,违背了李世民守战不出拖垮薛举之兵的方针。以李世民之兵机谋略,实远胜薛举,薛举曾大败于李世民并心生畏惧。

其次,得民心者得天下,薛举初期还能顾及民心,但后来私欲膨胀,在天下群雄并起之时,只顾自己称王称帝,无视百姓之所思所求,不惜得收买人心,不分析天下大势,嗜杀成性。

史载薛举「每破阵,所获士卒皆杀之,杀人多断舌割鼻,或碓捣之」,其子薛仁杲「所至多杀人」,如此没有战略眼光鼠目寸光之辈,很快被唐所灭,战祸延时不长。

窦建德宽容厚道得人心,尚且被李世民打败且被俘,薛举远逊窦建德,更加不是李唐对手。

由此可见,薛举在浅水原大败唐军纯属侥幸,根本就不具备和李唐争天下的本钱。


百度里也有类似提问和答案,我个人对此没多少了解,但也知道即便他活著也不可能争得了大唐!

其实,就是战略和战术的分析问题。一次胜利只是战术,从战略上看,李世民占据的优势太明显了。只是耗后勤,就能把薛举耗死。

谢谢邀请,历史非本人所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