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这个评价,千古第一也太不值钱了,高力士无非是寄生在李隆基身上、寄生在盛世大唐的一个庸人而已。

高力士最大的功绩

年轻时支持李隆基兵变掌权就不算了,当年李隆基从龙功臣不少,除了陈玄礼、高力士等少数几个,其他大多在漫长的四十余年李隆基在位期间失去信任。高力士一生最大的功绩有两点,第一是对李隆基忠诚一生,第二是没干过什么太过分的坏事。

高力士实在是没什么功绩可以总结,只有这两点勉强拿得出手,加分项少的可怜。

高力士与李隆基就是一种寄生关系

高力士可是李隆基的身边第一红人,几十年陪伴从未失宠过,几乎从来没有惹过李隆基不高兴。李隆基对高力士也是非常信任,小到吃什么、喝什么,大到宰相任免、太子确立,高力士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而且很多时候恰好搔到了李隆基的痒处,李隆基往往会按高力士的意见去下决心。

但高力士最大的优点也在于此,或者说是高力士能在李隆基身边陪伴四十余年的原因,是他的小心谨慎决定的。用现代的词就是求生欲特别强,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情不做。这些话或者事情,判断标准并非道德公理,而仅仅看李隆基的好恶。

也就是说,高力士是寄生在李隆基身上的一个特殊的存在,能够放大李隆基心底最细微的感觉和欲望,无论是好的还是坏的。任何时候高力士都不会反著李隆基的想法来说话办事,而是办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都特别让李隆基满意。

因此,当李隆基前期还是个好皇帝的时候,高力士是能够起到正面作用的,放大了李隆基心底求上进、走正路的想法;而后期李隆基已经昏聩糊涂,高力士就放大了李隆基心底求安逸、好虚荣、追求享乐、嫌麻烦、偏听偏信的各种负面欲望。

高力士只是个能力和道德感都一般的庸人

这几十年当中,高力士在钱财上多拿多占一些、在生活上奢侈享受一些、在亲人方面多得到一些特权和额外的关照,自己多受到一些人的巴结和尊重,都不算罪过,高力士也从来不在这些方面对李隆基有所隐瞒。毕竟盛唐大河水满,高力士这种小小的沟渠多些水不算什么,但是,盛唐奢侈腐化的风气就是高力士这样的皇帝身边近臣带起来的。

高力士是世界上最了解李隆基的一个人,甚至应该是唯一一个了解李隆基的人,这方面远远在武惠妃或者杨贵妃这些所谓的李隆基真爱之上。但正因为对李隆基过于了解,加上担心自己地位失去,高力士不敢直接向李隆基劝谏,只能与李隆基君唱臣随。

而高力士这样重要而关键的位置,陪伴李隆基四十余年,竟然在盛唐没有留下什么正面、深远的烙印,既没有减分项,也没有加分项,只能说明高力士只是个庸人。

(《贵妃上马图》,高力士就是那个牵马的)

总之,千古第一贤宦绝对是过分了,高力士可当不起这个荣誉。这种缺乏政治远见和识人之明的普通人,只是凭自己喜好、凭揣摩出主子的喜好来说话办事,也就是盛唐还经得起李隆基君臣的折腾,换个别的时候高力士与赵高、黄皓之流没什么太大的区别。

用数学和工程的思维方式去解读历史,妄图以古喻今。理工男读历史,欢迎关注和讨论。


高力士是「千古第一贤宦」?不知道这种称呼出自何处!《新唐书》对其评价:「权倾朝野,生前无大过」。

根据《旧唐书》134篇记载:「高力士,天宝初,加力士冠军大将军、右监门卫大将军,进封渤海郡公。七载,加骠骑大将军。力士资产殷厚,非王侯能拟.....玄宗幸蜀,思艺走投禄山,力士从幸成都,进封齐国公。从上皇还京,加开府仪同三司,赐实封五百户....肃宗在春宫,呼为二兄,诸王公主皆呼「阿翁」,驸马辈呼为「爷」.....力士北望号恸,呕血而卒。代宗以其耆宿,保护先朝,赠扬州大都督,陪葬泰陵。」唐朝时除过汉朝以外宦官干政最严重的朝代,根据《旧唐书》记载:高力士作为宦官,当大将军、封齐国公、唐肃宗称其为「二兄」,王爷公主称其「阿翁」,驸马要称其为「爷」,可见高力士权称朝野四字实至名归。但是高力士所处的唐玄宗时期,把持朝政祸乱朝纲的人是宰相李林甫和杨国忠,高力士还真没干什么出格的坏事。对于高力士的正面评价,主要在于其忠心护主方面。唐肃宗李亨继位后,玄宗李隆基被迫当了太上皇,还都长安。李辅国想趁机杀掉唐玄宗,遭高力士怒斥。李隆基哭著拉住了高力士的手说:"多亏你呀!若不,我已成刀下鬼了。"正因如此高力士才被李辅国矫诏都流放烟瘴之地,听闻唐玄宗死,高力士吐血而亡。明代大儒李贽称赞:「高力士真忠臣也,谁谓阉宦无人。」可见高力士是一个忠臣,「千古第一贤宦」的说法,有些言过其实。毕竟《新唐书》《旧唐书》没有高力士,主政朝局,中兴唐室,造福于民的贤良之举。


【文藏来答】高力士也能算「千古第一贤宦」?谁评的?他如果算贤宦,那蔡伦、郑和等真正有作为的宦官,又该用什么来评价?在文藏家的历史小迷糊看来,也别动不动就千古第一了,只怕高力士是否称得上「贤宦」都有待商榷。

高力士在大唐那可是权倾朝野的存在,虽然表面上看他没做什么罪大恶极的事,但大唐的腐败衰颓,还真跟高力士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网路配图)

玄宗宠信,位高权重

大家都听说过李白不畏权贵,让杨贵妃研磨,让高力士脱靴的故事。那么高力士的地位到底有多高?

高力士年纪与唐玄宗李隆基相仿,在李隆基就藩期间,尽心侍奉,很快成为李隆基身边的红人。随后,高力士又在李隆基铲除韦皇后、太平公主的过程中,表现突出,更受宠信。李隆基很器重宦官,即位后就提拔了一大批宠信的太监,其中便有高力士。高力士被破格提拔为银青光禄大夫,这可是朝廷从三品的正经文官职位,虽然没有实权,但地位很高;高力士还兼任右监门卫将军,协同掌管皇宫各大宫门的禁卫;同时他还执掌内侍省,管理宫廷内部事务。也就是说,高力士在文官、兵权、宫禁这三方面,都要身份有身份,要权力有权力,其地位可见一斑。

(网路配图)

插手政务,趁机作妖

因唐玄宗的信任,高力士逐渐参与机要,全国各地的奏折必先由他过目,其中一些小事全凭他自行裁决,他筛选过后才呈送给唐玄宗。高力士就像一个大管家似的,宫内朝外的大事小情,都离不开他,以至于他基本上就住在皇宫,几乎不回宫外的自己家。唐玄宗常常为自己的偷懒而感慨:「多亏了力士替我应承,我才能安安稳稳地休息。」

唐玄宗在为前期,对朝政把控的还算严,再加上张九龄、姚崇、宋璟、张说等几位宰相很有才干,高力士倒也掀不起大浪。可是唐玄宗后期自我膨胀,沉迷美色,不理朝政,高力士作为他的忠仆和身边第一红人,当然也要跟著作妖了。唐玄宗要美人,他便当起掮客,广搜天下美女,取悦玄宗。杨贵妃与唐玄宗的旷世不伦之恋,他扮演重要角色,而传说中的梅妃入宫,亦是他的手笔。

(网路配图)

假公济私,胡乱推荐

除了后宫,高力士的手还伸到前朝,因他十分受唐玄宗宠信,很多人便巴结攀附他,以求他在玄宗面前多多美言。高力士不辨贤愚忠奸,来者不拒,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安思顺、高仙芝等人,都因他的举荐步步高升,位至将相。因高力士而得到其他官职的人,不知凡几。其中李林甫、杨国忠、安禄山是什么货色,此处不多赘言。至于高力士举荐的其他人,很多都是玩弄权术,相互倾轧的高手,高力士虽然自己在处理政事上没有多大过失,但唐玄宗后期朝纲败坏,跟他的引荐脱不了关系。

高力士不仅在宫外有豪宅,还名正言顺地娶了一个绝色的官家小姐做老婆。唐朝宦官娶妻较为普遍,高力士的妻子吕氏为啥想不开嫁太监,当然是贪图高力士的权势地位了。高力士的岳父从京城小吏,摇身一变,成为一方太守(唐玄宗时称刺史),吕家子弟也都因为这层裙带关系,各个飞黄腾达。吕氏去世时,丧礼上车水马龙,还记得《红楼梦》秦可卿的丧礼场面吗,跟吕氏的丧礼相比,那是小巫见大巫。

(网路配图)

权倾朝野,耀武扬威

唐玄宗信任他,宠妃们倚仗他,朝廷大臣很多与他有牵扯,高力士可谓权倾朝野,即便是当朝太子见了他,也得恭恭敬敬叫一声「二兄」;其他皇子、公主们,为了表达对高力士的亲切孺慕之情,称他为「阿翁」,即对父辈的尊称;驸马们见了高力士,干脆直接装孙子,各个喊他「爷」。

(网路配图)

会做人的好处

不过,高力士虽然位高权重,但很懂进退,与他亲近的人犯了事,他一概不救,只一门心思看唐玄宗脸色行事,因此地位能够长盛不衰。再加上安史之乱时和新帝即位后,高力士对唐玄宗一直忠心不二,甚至因听到玄宗的死讯而吐血身亡,他生前那些耀武扬威的事,不仅不被人们提及,反倒得了个「千古贤宦第一人」的名头。

本文系原创文章,版权归【文藏】所有,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想了解更多艺术推介与艺术收藏,欢迎使用【文藏APP】,关注【文藏】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头条号更多精彩内容等著你!


高力士对唐玄宗的拳拳之心,还真是少见,从这个角度说他是「贤宦」没错。但是评价历史人物用「最」「千古第一」等词语,反倒让他们不够丰满。

在武则天执政时期,高力士曾经闪现了一点点火花。但他真正发达起来实在唐玄宗李隆基时代。因为给玄宗皇帝收拾韦后和太平公主助过一臂之力,深得玄宗赏识。此后,他和玄宗基本上形影不离,是关系很铁的一对君臣。以致于各地奏上来的文书,一般先由高力士过目,小事情,他直接就办了。就连皇帝都把他叫做「将军」,可见他受信任的程度超过了其他臣子。

高力士这个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善于把握和皇帝打交道的分寸,他「顺而不谀,谏而不犯」,也就是说能察言观色,给皇帝说话不显得是迎奉巴结,提建议而不冒犯尊严,或者说让皇帝听了很舒服。历史上能做到这一点的人还真不是很多。在唐玄宗一头扎进杨玉环怀里之后,朝政出现了麻烦,高力士多次提醒暗示他,要对宰相李林甫和边将严加提防,不能盲目乐观。

而玄宗躺在开元盛世的宏业上,自以为问题不大。那时候的高力士心里那个郁闷啊,真是的。就这样,他没有离开玄宗,一路西逃,马嵬兵变后随玄宗入蜀,没有二心。这时候,玄宗和高力士有过一次对话,「悔不该当初不听你的话,才导致了今天的祸患缠身。」

在玄宗返回长安后,日子很是凄苦。高力士没有另投新主,二是始终在他的身边,陪他走完了人生之路。正像有人评价的那样,「他有历史局限性,但他也为唐王朝的中兴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对比唐王朝尔虞我诈、亲情泯灭的残酷斗争,他对唐玄宗致死不渝的忠诚,无疑是闪烁著人性光辉的一个亮点。」

一个宦官能够如此忠于主人,还真是没人谁了。至于后来文学作品中的高力士,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很小时看过一部电视剧叫《珍珠传奇》,可能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部电视说的是唐朝安史之乱前后唐朝的宫廷轶事。也是通过这部电视剧知道了有高力士这么个地位很高的宦官,记得在电视剧中就连皇孙李豫也管高力士叫爷爷的,可见其地位之高。

有关高力士,《旧唐书》是这么记载的:高力士,潘州人,本姓冯名元一,长寿二年(693年)因岭南流人谋反案年幼被阉割。于圣历元年(698年)被岭南讨击使李千里进奉入宫,武则天嘉赏其聪慧机敏,让他在身边供奉。

景龙年间,李隆基还在藩国时,高力士倾心侍奉,获得李隆基恩宠相待。到唐隆年间(710年)因平定韦后之乱有功,晋封为太子太保,李隆基表奏高力士进入太子内坊局,每日侍奉左右,被提拔为朝散大夫、内给事。李隆基即位后,高力士参与诛杀萧至忠、岑羲等人有功,破格授官银青光禄大夫,任内侍省同正员。开元初年,兼任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

从史书的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高力士先是得识于武则天,后又得宠于李隆基,最高官位做到了右监门卫将军,执掌内侍省事务,这可是大权在握的三品大员啊,在我国古代的历史上,能够享受这么高品秩官阶、且是实权在握的宦官屈指可数,就连清末的当红太监李莲英也不过是得过一个二品的虚衔。

我们再来看下高力士的部分历史功绩

景龙四年高力士协助李隆基谋划实施了宫廷政变,杀韦皇后、安乐公主和武氏党羽,使得唐睿宗得以复位,立李隆基为皇太子;

先天二年(713年),李隆基在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的帮助下,先发制人,诛杀了太平公主及党羽,李隆基终于摆脱了有名无实的尴尬境地,当上了名副其实的真皇帝

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发动安史之乱陷两京,力士兵随玄宗入蜀,行至马嵬坡,将士哗变,杀杨国忠,并胁迫玄宗杀杨贵妃,玄宗犹豫不决,力士力劝玄宗而缢杀之。

从历史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高力士虽然是个宦官,却拥有著非凡的政治眼光,他文武双全,果断干练,协助李隆基登上皇位,稳定李唐江山,自始至终对唐玄宗忠心耿耿,可谓功勋卓著。和历史上那些靠著谄媚之术得到恩宠,恃宠而骄祸国殃民的宦官相比,高力士被称为「千古第一贤宦」一点也不为过。


自古封建社会皇帝专权,不仅活著的时候霸权,死了一样也要风光。陪葬墓的多寡也是皇帝生前死后是否风光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位于蒲城县蒲城县东北十五公里处五龙山余脉金粟山南唐玄宗泰陵却只有两座的陪葬墓,里面分别埋葬著元献杨皇后和宦官高力士。

唐玄宗何许人也?开元盛世唐朝第六代皇帝李隆基。他祖母武则天都有十七个陪葬墓,仅有孤零零两座陪葬墓反应出李隆基凄凉的晚年结局。

元献杨皇后乃宗皇后杨氏,肃宗李亨的生母。唐玄宗的老婆之一。 高力士,想必大家都不陌生。贵妃醉酒,力士脱靴中的丑角,很多人口里弄权的奸臣死太监。

这篇文章的主角就是高力士。今天我要为他报不平。 高力士壮年的飞黄腾达拜李隆基所赐,而死也是与李隆基脱不了关系。

高力士墓志铭记载: 宝应元年,有制追赴上都,中路闻天崩地圻,二圣下席,长号泣血,勺饮不入口,惜攀髯(rán)而无及,俄易箦(zé)而长辞。其八月八日终于朗州龙兴寺。他是在知悉玄宗上皇驾崩后,面朝北哀恸(tòng)呕血而卒。

高力士一生的荣辱与武则天也有不可以脱离的关系。年幼流落街头,最后阉割净身进宫当太监的悲惨童年也是由于武则天间接造成。

高力士原不姓高名不是力士。本名冯元一。 冯氏家族,原是岭南地区,也就是现在的广东高州一带,当时当地的强家望族,高力士的曾祖冯盎,曾是「皇唐初高州都督、耿国公,广韶等十八州总管」,拥有「颐指万家,手据千里」的实权。之后让位给了高力士的父亲。

元宝二年,是岭南地区一个腥风血雨人心惶惶黑暗的年头。由于武则天听到密报说岭南的流人正在密谋造反,派了酷吏去查办。

流人,流放之人也,古代犯人的一种,流放是古代刑罚的一种类型。岭南流人当中也有不少高祖李渊,太宗世民的子孙后代。因此武则天特别紧张此事。

武则天在临朝称帝的前期,为了对付潜在的反对派势力,运用了铁的手腕,残忍的手段,实行了长达十余年的「酷吏政治」。只要有谁稍微显露出一点儿反对武则天的形迹,立刻就连根铲除。

通过专访制度,武则天很快培养出一批酷吏。这些人大都出身无赖,性情残忍,专以造谣生事、无端陷害为能事。酷吏,就是是中国古代中称呼用严刑峻法的官吏。

当年高力士的冯氏家族体系就是因「流人事件」诛连,在按察使的严刑迫供和诬告造反,惨遭「家遂籍没」的灭顶之灾。查办此案的酷吏把当时所谓涉案的两百多名流人一律问斩!

高力士从一个不愁衣食的富家公子流落成街边温不饱逆水寒乞讨的小要饭。后因长的清秀俊俏,被人献进宫中当了小太监,当时十岁。

他的姓也跟随宫中养父高延福之姓改之为高。高延福原是武则天弟弟武三思的家奴。由于高力士在宫中当差的日子里谨言慎行,大事小事无不妥善处理,并且在当时宫里为太监宫女设置的学堂里学习成绩优异,身材孔武高大的他还善于射箭,因此得到了武则天的发掘抬爱,恩赐「力士」之名。武则天信佛,力士之名乃源于佛教神话人物金刚力士那罗延。大力之神,坚固力士,天之力士也。

高力士为人行事端慎,一直受身边的人好评如潮。他自称:「供扫酒之余,遂蒙侍从之顾,扶戴明皇,逼畏艰难,大固不敢不密,小亦不敢不诚,事必记心,言无漏口,日慎一日,将二十年。」史书称他「性和谨少过,善观时俯仰,不敢骄横,故天子终亲任之,士大夫亦不疾恶也」。故得武则天,唐玄宗的厚爱。

高力士的墓志铭也有记载对武则天的感恩之辞。很多人不理解,为何明明是因她而家道中落为何还要感恩戴德。其实我想高力士的心情应该与在武则天身边那个得宠的忠心耿耿的女官上官婉儿是一样的道理。

上官婉儿童年的悲惨也是武则天一手造成的。祖父上官仪曾是唐高宗时宰相,因替高宗起草将废武则天的诏书,与父亲上官廷芝一起被武则天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一起被配没掖廷为奴,因明达吏事,聪敏异常,后被武则天得于信任委以重任。

他们俩真谓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武则天最大的本事就是重视人才,可以化敌为友,这点是不能不令人称啧的。

我想之所以能得到唐玄宗的如此宠爱信任委于重任擢右监门卫将军,知内侍省事,累授骠骑大将军,封渤海郡公。不仅仅是因为高力士的才识胆识,不仅仅是因为高力士帮助平定韦太后,太平公主之乱,更多的应该是念旧,念一种对家奴的依赖跟信任,念家奴的忠心不二。

宫中的小王子小公主虽然含著金汤匙出世,看似尊贵雍华,令人羡慕。但却有寻常人家道不出的心悲。见奶妈的面比见自己亲爹娘的面还多。从小都要面对手足亲情为了皇权利益,一个不小心都会引来杀身之祸的奸诈斗争,每个人都诚惶诚恐小心翼翼的为安全活下来而活著。

这些金枝玉叶在宫中心里感情上能信任能依赖的也就是难有野心卑贱活著从小陪伴自己身边长大对自己忠心耿耿的宫女太监,也就是所谓的家奴了。 高力士年纪跟唐玄宗相仿,唐玄宗年幼也在宫中寄养过几年,因而我猜他们应该是年幼就相识并私交甚好的旧识。

唐玄宗曾说:力士当上,我寝乃安。意思说高力士当值的夜晚,我睡觉才觉得安稳。还为此在寝殿处搭了个纬帐给高,可见是该有多么的信任宠爱与依赖。

历届很多皇帝之所以喜欢重用太监宦官的更主要原因就是心里认为朝野大臣毕竟是外臣,是外人,是正常的男人,随时会有叛变争权夺位自称为王的可能性。宦官不同,宦官是内臣,是义犬般忠诚的家奴,是自己家里面住的下人,是不健全的男人,无法传宗接代,无法有自己的血肉骨亲,因而最多也就是争个宠而已,威胁性相对来说没那么大。

历来宦官弄权危国危民的事件屡见不爽。很多人认为这与太监身体残缺导致心理扭曲有关。因而把唐玄宗晚年的政治腐败的责任往他身边的人身上推,高力士的弄臣形象就是这样塑成的。当年唐玄宗的丞相姚崇献上的十策有一条就是针对宦官干政的。

但唐玄宗一样重用高力士。当时身为太监最高领导人的高力士也以身作则,与唐玄宗不离不弃,忠心耿耿,一切以唐玄宗的利益为利益忠心护主。高力士向唐玄宗推荐的人才不少,但只要这些人一旦犯事,高力士一个不保,一个不捞,绝不参与,一切以唐的利益为最大前提,决不附会权臣奸相,任由他人秉公办理。

唐玄宗当政后期重用奸臣杨贵妃的堂哥杨国忠,并想放权给当时的丞相李林甫,然后带著美人去云游四海。话说李林甫得于唐玄宗重用也得赖于高力士的极力推荐。但当唐玄宗犯迷糊想如此决定时,就算人是自己推荐的,高力士一样极力奉劝主上此行不可为,曰:军国之柄,未可假人,威权之声,振于中外,得失之议,谁敢兴言?伏惟陛下图之。

高力士还曾多次警示忠告唐玄宗应提防安禄山拥兵自重,心怀叵测,劝唐玄宗收回边事大权。

安史之乱时,先前与高力士同样受宠信官居三品的内侍监袁思艺却临危叛变背信弃主投靠了乱党安禄山。

忠言总是逆耳,杨贵妃殒命马嵬(wéi)坡时,唐玄宗悔恨交加对著高曰:悔不听卿言,致有今日之祸!

安史之乱平息以后,儿子肃宗不希望唐玄宗干涉朝政,一般的旧臣宦官,早都忙著投靠新主子邀宠去了。寂寞老人唐玄宗陪伴左右的人,那就也只剩下了高力士。

唐玄宗晚年曾遭受以拥戴肃宗有功的大宦官李辅国的轻辱。领著五百禁军强行让唐移居玄宗太极宫。还一刀砍死了高力士身边的一个小太监。唐玄宗因此还受了惊吓,几乎掉下马。

高力士面对李辅国的威胁面不改色,直接对那五百骑兵喊话道:「太上皇诰曰,将士各得好生!(大家辛苦了!你们在太上皇面前拔刀拦路,就不怕犯王法么?)」他的气概把李辅国和五百禁军纷纷镇住了,皆慌忙收刀下马跪倒齐呼「太上皇万福」。 才得以平安把玄宗护送到了太极宫。宫门关上之后,李辅国才带兵离去。玄宗泪流满面,握住高力士的手曰:微将军,阿瞒(玄宗小名)已为兵死鬼矣!

唐玄宗当位之年,呼高力士为将军,太子李亨呼之为二兄,诸王、公主呼之为阿翁,驸马辈呼之为爷,高力士可谓权倾朝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他李白何许人? 先任六品芝麻官,县小吏。换做现在来说就是一个小县县长的助手,担任抄写记录的职务,属于文职岗位。 李白在任职期间,还经常作诗讥讽自己的上司,县令本人及其妻子。

后被唐玄宗诏令入殿为翰林供奉,文词待诏,史称「翰林待诏」。也就是住在宫中翰林院内随时等待皇帝传召陪伴咏诗作乐的文化人。属于一种无品阶的差事职,连官都不算。

当年的翰林院初成立,相对来说并不属于重要职能部门,里面供职的大多数是陪皇帝诗词歌赋,玩耍娱乐,有点才干的闲人。什么斗鸡斗蟋蟀厉害点的人也在其中。

可李白毕生的政治愿望就是妄想能当任皇帝的秘书总管,最高新闻发言人。

由古至今,诗人总是具备持才傲物,性格狂野,奔放不羁的特质,李白跟屈原一样,性格使然注定无法成为一名优秀的政治家,诗人或许更适合他们。屈原好美,而李白好酒,经常几杯黄汤入肚,就忘乎所以,口出狂言,根本不是唐玄宗可以重用的人选。

《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云:玄宗爱其才,或虑乘醉出入省中。不能不言温室树,恐掇后患,惜而遂之。 意思说,唐玄宗确实欣赏李白的才华,但却担心委以重任后喝酒误事,随口就透露了宫中大事,国家机密。所以才舍之不用。

不言温室树,唐玄宗引用是一个历史典故。

西汉时,皇上和臣子们议事的地方,称之为温室殿。汉成帝的大臣孔光,为人十分周密谨慎,每天回家与兄弟妻子一起闲话时,从不谈及朝中的政事,有一次跟妻子闲聊,妻子无意中问到他,温室殿中都种了什么树呀,他却默默无语,守口如瓶。并严肃地对妻子说以后不要过问宫中任何事物。因为他心里明白,如果讲了温室树,那接下来讲的就是温室事,拿国家机密当茶余饭后的谈资,会干扰政事,危机国家。

"口不言温室树"已成为典故,成为古代官员坚持原则不忘纪律的经典。

就凭李白那点芝麻绿豆的职位,试问,哪里借的胆量让权倾朝野的高力士为他脱鞋?

并且也有人说,李白因此得罪了高力士才遭受到政治迫害被贬官流放。

害李白针对他的人早有人做书明言另有其人。魏颢在《李翰林集序》中云:上皇豫游,召白。白时为贵门邀饮,比至半醉。令制出师诏,不草而成。许中书舍人。以张垍谗逐。

张垍是何许人?乃故丞相张说之子,明皇帝之娇婿,当朝驸马、卫尉卿。也就是李白当时的同事,因为看不惯李白的作风,才去皇帝面前告状的。

因而我认为因为李白要力士为他脱鞋因而被怀恨报复的事实并不可能真实存在,简直野史当正史了。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危难之际,高力士却依旧对唐玄宗忠心耿耿,追随身旁,又能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把握时机,及时进谏,提醒玄宗。主上落难无权时,一样不离不弃,奋不顾己。闻听主人噩耗,悲嘁吐血。死后墓陵也得以陪葬。 唐玄宗在阴曹地府的日子并不会孤单害怕,因为有著值得他信赖的高力士左右跟随服侍,生是主的奴,死是主的鬼,君臣生死两相依。

敢问,这样的人如何还不被称作忠臣呢。


高力士(684—762年),广东高州人,本姓冯。武则天圣历元年(698年)入宫,被宦官高延福收为养子,故改姓高。宦官本质上是皇帝的家奴,其最大的本分就是为皇帝尽忠。高力士能够被称为「千古第一贤宦」,正是因为他对玄宗的忠诚,对朝局的正面影响。

高力士平素为人谨慎,善于揣度时势。玄宗李隆基还是藩王的时候,高力士就积极奉承结纳,参与宫廷政变。像唐隆元年(710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合力发动政变铲除韦后集团,713年太子李隆基政变诛杀太平公主,高力士出力颇多。李隆基登基称帝后,论功受高力士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官从三品。对于玄宗朝的许多重大决策,高力士也多有参与,并很早就预见到了安禄山有反叛之心。

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狼狈逃离长安,而高力士也是紧紧随扈左右。马嵬坡之变,为了安稳军心,保障玄宗安全,高力士暗中参与了诛杀杨国忠、杨贵妃之事。后又扈从玄宗至成都。回京后,高力士遭人排挤,流放至巫州。宝应元年(762年),赦还,途中闻玄宗死讯,呕血恸哭而卒。


「千古第一贤宦」的说法有点夸张,但高力士自中宗年间开始侍奉还是临淄郡王的李隆基开始,一直陪著玄宗走过了五十年漫长生涯。而安史之乱后,玄宗被迫退出政治舞台,一直忠诚地维护玄宗、和玄宗相依为命的只有高力士。玄宗驾崩后,高力士也悲痛欲绝跟随而去。玄宗漫长而复杂的一生之中,有众多兄弟姐妹、无数后妃子女,数不清的大臣僚属,但在政治上对他最忠诚、感情上最真挚的就是高力士了,所以高力士去世后,唐代宗特意赐他陪葬玄宗泰陵,主仆二人千载相随。

高力士能得到玄宗宠信和后世好评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高力士是唐朝最有才识气度的宦官

高力士首先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所以他才能得到玄宗的赏识。先天年间,玄宗和太平公主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阶段,高力士以内给事的身份参与了诛灭太平公主集团的斗争,且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玄宗封赏他为右监门将军、知内侍省事。

高力士除了负责宫廷禁卫,还负责传达圣旨和掌管内务。高力士传达圣旨时,从不挑拨离间,也并非一味唯唯诺诺,而是奔走君臣之间,努力协调关系,可谓思虑周全。比如他曾主动为玄宗和宰相姚崇之间解除双方误会,又曾为宰相张说说情。因此唐人赞美他「传王言而有度」。

开元末期,武惠妃僭杀玄宗三子,玄宗为立寿王还是立忠王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一度茶饭不思。这时高力士私下说道:「推长而立,谁复敢争?」立长子显然最有利于此时朝局的稳定,果然玄宗听后非常高兴,下定决心立了忠王李亨为皇太子。

天宝末年,玄宗宠信宰相杨国忠,杨国忠专擅朝政、蒙蔽皇帝,唐朝军队在云南全军覆没,杨国忠居然能吹成胜利;当年秋天又发生了严重的水灾,杨国忠仍然隐没灾情,百官无人敢出声。愤怒的高力士两度尖锐指出实情,多次提醒玄宗威权不能假手他人,反对边将拥兵,反对奸相专权,表现了远见与卓识。

高力士对唐玄宗无与伦比的忠诚和爱护

高力士对玄宗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他曾这样剖白过心迹:

臣生于夷狄之国,长自升平之代。一承恩渥,三十余年。尝愿粉骨碎身,以裨玄化;竭诚尽节,上答皇慈。

这是出自他的肺腑之言,而且也用一生的行动奉行了此言。

高力士长期负责宫廷警卫,玄宗曾说:「力士当上,我寝则稳。」意思就是高力士不仅办事精明强干,而且他的忠诚也让玄宗放心,可以睡得安稳,这对靠多次政变上台的玄宗来说,真的是极高赞美了。

而且,玄宗还把高力士留在禁中,四方的上表和奏文,先让高力士处理,然后才向玄宗报告。高力士可以单独处理小事,部分代天子行事。他权势如此显赫,当时皇太子称呼他为「二兄」,诸王公主呼他为「阿翁」,但高力士却小心恭谨,不仅性格和蔼,得宠却从不骄横,得势而不专断,因此得到了从玄宗到士大夫的一致好评。

安史之乱后,玄宗带著亲信逃跑到蜀地时,刚出发不久,玄宗另外一个宠爱的宦官袁思艺就偷偷溜走投奔了叛军,不仅如此,玄宗宠信的大臣陈希烈、宠爱的女婿张垍等都投奔了安禄山,玄宗的落魄可想而知,但高力士一直坚定地维护玄宗,马嵬之变时,在陈玄礼和韦见素叩首流血的苦谏之下,面对著还试图保住杨贵妃的玄宗,也最终是高力士开口之后,玄宗才明白已经无可奈何。

在肃宗收复两京,玄宗回銮长安后,高力士一直忠心耿耿地维护著失去了权势的太上皇。肃宗一直对父亲玄宗有很深的猜忌之心,他的心腹宦官李辅国曾带著五百兵士持刀威胁玄宗从兴庆宫迁居太极宫。在这个千钧一发的紧张时刻,又是高力士当机立断呵斥住李辅国,恩威并施软化兵士态度,最终让玄宗平安体面地实现了迁居。事后玄宗老泪纵横地对高力士说:没有你,阿瞒(玄宗小名)今天就成了刀下鬼!

正是因为高力士才高又有胆气,而且对玄宗忠心耿耿,所以猜忌成性的肃宗不顾父亲和高力士已经年高近八旬的事实,仍然强行把高力士从玄宗身边带走,以其「潜通逆党」的罪名流放到巫州(今湖南黔阳一带),幽禁在太极宫的玄宗在孤独寂寞中去世。

玄宗去世后不久,遇赦回来的高力士,行到朗州时,听到太上皇驾崩的消息,当时就悲号不已,伤心过度的高力士当即病倒,不到一个月就呕血而死。时人都为他和玄宗的主仆情谊感慨不已,唐代宗恢复了高力士的官爵,追赠他为广州都督,并赐他陪葬玄宗泰陵。

由于安史之乱导致唐朝国力衰退,因此玄宗的泰陵制度非常卑小冷清,但陪著他的还有一个高力士,这是很合适的,毕竟毕生忠诚于玄宗的,唯有老奴高力士一人。


关于高力士的评价,历史上一直是有争议的,首先高力士做微唐玄宗的进士第一宦官,他的诠释是非常大的。

在唐玄宗鼎盛时期,高力士一直作为一个有身份的人,在唐朝的宫廷出入,那他最有名的是被李白逼著给他脱掉了靴子。但这个人其实历史上也并不显坏。并没有洗,有关于高力士挤压他人,排挤打压以及作恶的证据。

安史之乱之后,唐玄宗被迫退位,其还是这个高力士依然兢兢业业的守候在唐玄宗身边,为唐玄宗的暮年带来了意识温暖,毕竟当时的唐玄宗并不招人待见。所以高力士对于唐玄宗来说,也算是忠心耿耿。


不管高力士是不是第一贤宦,能够让李隆基这样有才能的帝皇放心的贴身重宦,应该是个能够提出一些利国利民策略的谋士。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