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周邦彦,大家恐怕不熟悉,但是说起一个故事,很多人一定是听过。

风流倜傥的周邦彦和李师师你侬我侬,这时候,宋徽宗也从密道来到了李师师的住处,周邦彦急中生智藏到了床底下去,宋徽宗带著新鲜的水果来到了李师师身旁,并州如水般明亮锋利的刀子,吴地的白盐胜似雪,李师师那一双如玉般的纤纤玉指切开了江南进献的橙子,锦绣的帷帐刚刚被兽形制的香炉里冒出的烟霭所温暖,男女二人对坐著调著笙箫。男女之间欢愉的时间总是很短(底下藏著的周邦彦时间一定不短,笑。)宋徽宗还要上朝,便准备离开师师。李师师问道:「你现在哪里入宿呢?现在已经是三更时分了,外面寒风凛冽,马容易打滑,寒霜逼人,很少有人行走,不如就别走了吧。」周邦彦记录下这一切,然后填了一首词,后来宋徽宗听到这首词,明白了床下藏有人,敢跟老子抢女人!于是周邦彦一生经常在各地奔波,远离朝廷。(在山西长治,浙江宁波,安徽阜阳等地都当过官)

这首词如下:

北宋周邦彦的《少年游》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  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

当然这个故事多半是编造的,但是这首词和故事给人一种印象深刻的感觉。话归正题,而题目里这个「词中老杜」一个称号,这是海宁王静安先生(王国维)的话「以宋词比唐诗,则东坡似太白,欧、秦似摩诘,耆卿似乐天,方回、叔原则大历十子之流,南宋惟一稼轩可比昌黎, 而词中老杜,非先生不可。读先生之词,于文字之外,须更味其音律。今其声虽亡,读其词者,犹觉拗怒之中,自饶和婉,曼声促节,繁会相宣,清浊抑扬,辘轳交往,两宋之间,一人而已。」

对于这个说法,周邦彦在词方面跟诗方面的杜甫是否可以对等呢?个人见解就是文科就是开放性的,只要言之成理就行,那么我们先说,周邦彦和杜甫的相似之处。

周邦彦创作讲求词作艺术规范,正如沈义父所说「下字运意,皆有法度」。比如这首词

西河·金陵怀古

周邦彦

  佳丽地,南朝盛事谁记。山围故国绕清江,髻鬟对起。怒涛寂寞打孤城,风樯遥度天际。  断崖树、犹倒倚,莫愁艇子曾系。空余旧迹郁苍苍,雾沉半垒。 夜深月过女墙来,伤心东望淮水。  酒旗戏鼓甚处市?想依稀、王谢邻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

这首词化用刘禹锡的《石头城》和《乌衣巷》以及乐府《莫愁乐》(这三首诗放在文章最后,方面理解又不妨碍大家阅读文本),不知道这三首诗,你觉得周邦彦写得好,写的自然,知道他是化用前人的诗句,你更要佩服他的不露痕迹。这种不露痕迹,就是建立于诗人对于字句的锤炼的基础上,同样的杜甫也是一个锤炼字句比较厉害的诗人比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两句历来各家解读颇多,我理解是明明是鹦鹉啄香稻,凤凰栖碧梧,却要把重点的两个字放在句首,看似是语病,其实,也是锤炼字句给读者新奇独特的艺术感受。

关于杜甫的诗歌艺术特点,《浮生六记》里倒是有一段对话,颇有意思:「余曰:「唐以诗取士,而诗之宗匠必推李、杜,卿爱宗何人?」芸发议曰:「杜诗锤炼精纯,李诗激洒落拓.与其学杜之森严,不如学李之活泼。」余曰:「工部为诗家之大成,学者多宗之,卿独取李,何也?」芸曰:「格律谨严,词旨老当,诚杜所独擅。但李诗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种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爱。非杜亚于李,不过妾之私心宗杜心浅,爱李心深。」杜甫的格律严谨(杜甫写的最好的就是律诗)和周邦彦格律严谨这点颇为相似,周邦彦当年提举大晟府(相当于汉代乐府,官方音乐机构),对于音律及其注意,而我们知道词配上曲调是可以唱的,所以,词类似于流行音乐很多都是男女「离别之情」的基调。苏轼和辛弃疾把词当作案头文学,这些人在宋代毕竟是少数,而周邦彦代表的是另一类严守曲调格律的词人。(再比如柳永,姜夔)还有就是,两个人都喜欢拗句,通过声音抑扬顿挫表达情感(朗诵,唱歌您能感觉到的)

杜甫在唐诗史的地位是无人撼动,而且很多人学习律诗都喜欢模仿杜甫(比如钱谦益等),周邦彦在词学方面也是有一定影响的,清代常州词派比较崇尚清真。(不是你想的那个清真。周邦彦号清真居士)但是,周邦彦论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力也还是比不上杜甫。

要说还有一点点不同就是杜甫诗歌忧国忧民,这种情怀后来理学家朱熹比较推崇,拿得上台面。周邦彦写男女之情,这在古代也还是不为人称道的。

这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事情,一切言之成理就好,只要论证严密,观点充分,事实清楚,同意「词中老杜」或者不同意,都是可以的。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注释:乐府《莫愁乐》云:「莫愁在何处,莫愁石城西;艇子打两桨,催送莫愁来。

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我是「红雨说历史」,周邦彦被誉为「宋词集大成者」(清·周济),他的词被称为「昆山之片珍」。老杜,杜甫被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史,诗文几乎集大成,擅长各种风格。所以周邦彦就是老杜,苏轼就是李白。

词在隋唐开始,到了宋代大成,唐诗宋词一直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两朵奇葩。周邦彦在北宋末年,基本学习了,宋300年以来,众家所长,他吸收了五代时期「花间派」的靡丽,晏殊的雍容典雅,欧阳修的古典雅致,秦观的缠绵悱恻,苏轼的浑厚等等,形成了自己厚重典雅,又细腻典丽的风格。周邦彦学到了柳永的铺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一系列景色铺垫,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我们来举例一首周邦彦《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沉思前事,似梦里,泪暗滴。

我们在词中看到了景色铺叙,「登临望故国」「愁一箭风快」这是苏轼的深沉,「泪暗滴」这是秦观的绵密,「隋堤」「春无极」「露桥闻笛」全诗曲折迂回,似浅实深,又是晏殊欧阳的典雅。

周邦彦精通音律,平上去入,清浊严格区分,而且周邦彦在朝中掌管乐律,认真总结和创作曲调。他的格律慢慢被后来人奉为一宗。

但因为周邦彦在朝为官,限制了他的题材,多舞榭歌台,爱情伤别之作,偶有登临怀古,他的创作,加上后人的推崇和学习反而缩小了词的涉猎范围,这是不好的地方。

欢迎大家讨论周邦彦。

文/红雨说历史


周邦彦(1057[1]—1121),北宋著名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神宗赵顼元丰初,在汴京作太学生,写了一篇《汴都赋》,描述当时汴京盛况,歌颂了新法,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以后十余年间,在外飘流,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苏省)县令等。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又外调顺昌府、处州等地。后死于南京(今河南商丘市南)。[1]

周邦彦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词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是公认「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周邦彦在两宋词坛上起到承北启南的作用。「词中老杜」一说出自王国维《人间词话》。他精通音乐,执掌北宋的最高音乐机构大晟府,格律派词人视为开山祖师,对南宋姜夔,张炎,吴文英等词人影响深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