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在2019全员会上宣布过冬,预计裁员15%,超过2000人将离开程维柳青的出行帝国。

  巧的是,几乎同一时间,网上流传一份来自滴滴内部的财务报告,数据是看似令人扎心的“滴滴2018年全年亏损109亿人民币,补贴司机超过113亿元”。

  经历了郑州空姐、乐清女孩等恶性事件,滴滴的口碑一落千丈。程维柳青亲自出面道歉,全面下线整改滴滴最赚钱的顺风车业务,再加上最近两天爆出的亏损新闻,滴滴好像真的不行了。

  然而,央视曾经报道滴滴用户数量超过4.5亿,在中国400多个城市开展服务,每天的订单量高达2500万。近几年滴滴又全面拓展版图,触角延伸到了大数据、共享经济、二手车、租车、人工智能等等领域,收购国内最大的竞争对手Uber之后又在海外市场疯狂扩张。

  这样一看,滴滴俨然又是一副君临天下的姿态。

  赚钱?亏钱?大多数人,只是雾里看花罢了。

  滴滴就像一台巨大的、永不停息的印钞机,一点点碾碎着乘客、司机还有他们自己。

  滴滴裁员只是开始,上市无望才是致命打击

  在13000多名滴滴员工的幻想中,2019年2月的这场月度全员会的场景,本应该是程维意气风发的演讲、拿到股份的员工疯狂呐喊,结果他们等来的是裁员2000人的消息。

  时针倒拨至2018年4月,滴滴估值超过800亿美元,程维化身智能出行扛把子,所有的滴滴员工都在等待着这只巨无霸上市。届时,他们可以欢呼、呐喊、狂欢,手中的钞票会越来越多,职业生涯的前景也越来越光明。

  可是就在滴滴出尽风头的时候,5·6郑州空姐顺风车遇害事件席卷全网,大家在为花季少女痛惜的同时,滴滴存在的各种安全隐患相继被曝光。在全网的狂轰滥炸之下,滴滴宣布了一系列整改措施,下架顺风车业务、停业自查整改一周。

  公众刚刚觉得滴滴有所醒悟,命案再发。8月,乐清一女孩乘坐顺风车遇害,滴滴再次长文道歉,并决定彻底关闭顺风车业务。但是网友们并不买账,滴滴本应该在空姐案后加强客服对紧急事件的应急处理,结果乐清女孩的朋友先后7次致电滴滴客服得到的都是“请您耐心等待”、“客服没有权限”等回复。

  事已至此,滴滴的口碑已跌落谷底,再长的道歉信也遮掩不了网友的怒火,再好的公关稿也填补不了安全系统的漏洞。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出面,全国范围约谈滴滴,要求其全面整改网约车管理模式,确保司机和乘客的安全,如果滴滴整改不到位就会按照规定申请国家有关部门撤销经营许可证、下架APP、停止互联网服务。

  巧的是,2018年年末正是互联网寒冬,90%的互联网企业都开始瘦身精简,就连BAT也难逃此劫。滴滴在这一年从估值超过800亿美元到接连遭受重创、恰逢行业寒冬,上市的梦想,可能已经就此破灭了。

  全年亏损109亿,补贴司机113亿,滴滴的文字游戏?

  和裁员消息一起爆出的,是一份来自滴滴内部的财务数据报告。

  报告上明晃晃的写着:“滴滴2018年持续巨额亏损,全年亏损高达109亿元人民币。同时,2018年全年滴滴在司机补贴方面投入共计113亿元。”亏损和补贴前后紧密衔接,打眼一看去好像滴滴的持续亏损都是因为补贴司机而造成的。

  然而事实却是,早在2017年,央视就曾报道滴滴平台用户超过4.5亿,随后滴滴通过收购+投资的方式吞并了业内最大竞争对手Uber,神州系首汽系又无法对滴滴构成威胁,滴滴市场占比超过90%,成为了实至名归的垄断企业。

  垄断之后,即是资本的游戏。

  滴滴接近30%的凶狠抽成早已经让很多司机苦不堪言。如果你身边有滴滴司机,不妨问一下2018年他们每完成一单能拿到多少补贴?网上曾有爆料,滴滴在拼车上的抽成更加恐怖,总车费的2/3都会被抽走,司机只会拿到1名乘客的订单收益,拼车单纯只是为了凑够订单数,拿到订单数奖励而已,而这个奖励在高峰时期也不过3、4元。

  按照滴滴2017年的数据,年度GMV高达1800亿,每天2000万订单,这其中的抽成会有多恐怖?2018年滴滴虽然遭到重创,但仍然是国内网约车行业说一不二的老大,113亿补贴在惊人的抽成面前,根本算不了什么。

  事实是,司机的补贴并不是滴滴亏损的主要原因,疯狂扩张才是真因。

  滴滴在称霸了国内网约车行业之后,还把触角伸向了更多更远的地方:

  进军海外,布局美国、南美、东南亚等市场。

  研发大数据平台,发布400城交通管理平台。

  注资ofo、人人车,进军共享单车、二手车,但ofo凉的太快戴维也不甘于受控,自己又推单车平台和青桔单车,二手车市场水也很深。

  汽车金融、汽车后市场、汽车电商、汽车租赁、外卖等行业……

  如此极速的扩张,再加上自身安全问题的暴雷,滴滴手里的银子越来越不够用,只能变本加厉的抽用户的血,头铁无比的冲击上市,期待有接盘侠持续注资,这样才可以维持住他们岌岌可危的出行帝国。

  除了明面上的原因,我还曾试想过一种“阴谋论”:有关部门约谈滴滴后,很多城市都要求滴滴司机必须是本地人有本地牌照开本地车,这就导致许多滴滴司机只能租车,这其中的可操作空间可就大了。

  不论阴谋阳谋,只要滴滴永远不公布抽成数据,我们能看到的,就永远是他们想让我们看到的了。

  网约车的现实撑不起滴滴的野心

  网约车的蛋糕极大,但也极难做,滴滴在2016年这个网约车行业爆炸式增长的时间点取得了先机,所有人都觉得滴滴的盘子只会越来越大,却很少在意他们极速扩张的同时已经埋下了很多隐患。

  在网约车出现之前,人们出行除了公共交通和自己开车之外,最多的就是依靠出租车,出租车行业就像街头巷尾的苍蝇小馆一样,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利益链和极有特点的地区文化,早期疯狂补贴司机的网约车极速吞噬着传统出租车的利益,网约车行业还未稳固,就先给自己树了一个大敌。

  同时,高额的补贴也滋养了一些危险人员,他们依靠平台漏洞换车、换人、换身份,埋下了极大的安全隐患,郑州空姐、乐清女孩就是这些隐患的牺牲品。政府介入后滴滴只能勒紧裤腰带做人,削减业务、加大安全技术投资,同时又要兼顾已经扩张的其他业务。

  至此,一个“完美”的恶性循环就诞生了。

  投资人投资

  滴滴垄断市场

  隐患爆发,削减业务,成本提高

  成本过高,持续亏损

  加大抽成力度,扩张业务版图,维持资金,吸引投资

  盘子越大,成本越高,抽成越狠

  司机收入减少,乘客支出增加,政府监管加强,基本业务受创

  裁员,寻找接盘侠

  上市受阻,资本失望,无人投资

  如何跳出这个循环,是滴滴当下最该解决的问题。这几天又曝出早在2018年12月,滴滴与大众在上海嘉定成了合资公司——上海桔众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有消息称,大众汽车期望的目标是,提供约 10 万辆电动化或具备自动驾驶功能的产品与滴滴共同组建一个运营车队,并且为车队提供其管理经验。新合资公司不会涉及目前滴滴的现有业务,但会参与滴滴的全球化布局和服务。

  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注定了网约车永远都是一块肥肉,就算滴滴一而再再而三的出事,大家还是不得不选择滴滴,因为出行是刚需。滴滴深夜停运之后,有不少人发现黑车加价的情况更加严重,这很有可能是滴滴竞争对手的反扑,但最终遭受损失的还是普通用户。

  滴滴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巨头企业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裁员也好,亏损也罢,滴滴应该反思的是为什么大家要一边骂一边用,怎么才能让用户用的更舒服、更安全,而不是一味的放出烟雾弹掩盖自己病态抽成的事实。只有承担了相应的社会责任,公信力才会越来越强,用户才会重新选择相信滴滴。

  值得深思的是,据不完全统计,滴滴2012年成立以来已经完成了17轮融资,总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而滴滴这7年来发布的亏损报告总金额超过500亿人民币,也就是说滴滴7年来至少花了1800亿人民币。最近,又传出滴滴内部进一步控制办公成本开支。看来滴滴除了布局整个出行产业链,渗透到各个环节花了不少钱。但大家还是会问2个问题——

  这7年来司机的抽成又是多少?乘车的费用为什么越来越贵?

  很多人都在等待滴滴回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