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创业,我们公司也没有裁员,还给员工涨薪了。因为我们本身团队比较小,人数紧俏,业务也在上升期。然而身边有在上市公司的朋友被裁员了,上一周才还和我请教业务上的问题,到了新一周突然就告诉我被裁员了,我也挺惊讶的。因为她们公司主要从事金融方面的贷款业务,规模体量很大,在疫情期间无疑是需求增长的状态,而且她们公司一直盈利良好,现金流也不错,没想到也要裁员。

仔细分析了一下,我朋友是在他们公司的品牌部门工作,这种部门一直都是花钱做pr,并不能直接帮助到业绩,主要是提升公司形象,非要说能带来多少对公司的正面影响,是个未知数。这种部门就是和平年代里锦上添花的角色,无关业绩,无关后台核心技术,在经济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公司要开源节流,第一个就会想到这种辅助功能的部门。就算公司现在现金流无忧,但是基于对长远经济情况的判断,也会想到要优化结构。

所以说做找工作的时候,也应该考虑一下不同岗位对于所在公司的职能作用吧。如果担心会因为受到经济的冲击遭遇裁员,应该尽量选择和核心业务有关的部门,在部门中也要尽量做有绩效指标的岗位或者是和公司核心技术打交道的岗位。


谢邀请,裁员再正常不过,疫情不过是加速了公司的转型,有些公司是盲目扩张人数,满足老板「大公司」的虚荣心,有些公司是常识新业务,有些是本来就想裁员。裁员会导致公司人心不稳,结果是,留下的核心骨感心寒,也会离职,疫情过后,国家再干预经济复苏,那么公司裁员过后,自然就是招聘旺季。所以,不必焦虑,持续学习和成长,好工作,不愁。值得反思的是,每个人应该增加副业,睡后收入,要做其他投资。不能完全依靠工作,那是最没有保障的做法。


1. 守饭碗为主,谨慎选择新机会,不要因为压力随意跳槽

2. 遭遇裁员并不可怕,关键是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上,如何把这段故事讲圆满

我们发现,与很多人料想的「保饭碗」的保守策略不一样,现在的人才市场处于严重的供过于求的阶段。经济的震荡非但没有让人才市场变的寂静,反倒激发了大家看机会的热情。这背后的逻辑是,当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环境时,他们愿意尽可能的压缩人力成本,提高单个人工效率和劳动价值,反映到每个员工身上的就表现成为:业务目标设置的更为严苛,一个人开始承担多个人的工作,曾经只抓管理的高管,现在要开始做更多实际执行的工作。在这样的压力之下很多人开始转而向市场寻求帮助。但是,有必要注意的是,这个时候或许并不是一个跳槽的好时机。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1. 如果你是因为上述列举出来的原因而选择跳槽的话,那么在这个时候,新公司可能很大程度上并不能解决你的痛点。因为造成你压力大的主要原因不是某个具体公司的问题,而是一个更加宏观和普遍的经济问题。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之下,企业都会寻求更激进的管理方式,提高单人单产将是每个岗位都会面临的一大挑战。但是,这并不意味著我们完全杜绝外部机会,如果这个机会本身可以帮助你完成向某个更有发展前景的领域的转型的话,那自然值得我们牢牢把握这样的机遇。所以,我们在选择是否跳槽的时候,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选择是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我们某一个职业发展诉求,谨慎做决定。

2. 还没有过试用期的员工在裁员潮中是非常脆弱的一个群体。原因很简单,因为企业不需要给被裁掉的未过试用期的员工支付赔偿金。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公司裁员都会拿新入职的员工开刀的原因,因为成本最低。我们不确定这次疫情会给市场造成多久的冲击,但是常见的试用期多在3-6个月。在这期间还会发生什么我们真的不好做预判。

如果你已不幸成为这波裁员潮的受害者,我们为你提出以下5点建议:

进行心理建设,重建信心。

当得知自己被裁员的时候,震惊与沮丧之余,觉得不太体面很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但是这个时候,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迅速调整心态,将自身能力和被裁员这件事本身进行解绑;并作出3-6个月职业空窗期的心理准备。我们要承认,当经济疲软的大环境下,这件事确实是职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一宗不幸事件,但并不意味著你的能力不被认可。所以这充其量是一段短暂而颠簸的旅途,但绝不是无路可走的悬崖峭壁。有朋友联系到我们,担心这件事情会不会给自己的职业发展减速,或者造成很大影响;而我们想说的是,我们的一生有30-40年在职场里度过,当30年后的你回过头来看到今天,这或许只是我们在一个十字路口遇到红灯而已,减速或许有,但是影响可能真的要远低于你的想像。所以,首先做好心理建设是第一步,接下来步骤的起点都源于你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梳理自身优势,讲好故事,拒绝堕入裁员污名化的陷阱

当我们自己的心理建设完成之后,接下来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我们要把这段经历背后的故事讲完整。这个故事要达到一个核心目的,即裁员与个人的能力没有关系。所以这个时候你需要梳理在过去这些年的职场生涯里你有哪些业绩?以及你建立起了哪些有效经验?所谓「有效经验」通常包括:自我突破的经验、海外工作或学习/交流的经验、带领团队的经验、引领或推动变革的经验、危机管理经验等。通过从这几个角度梳理过去的经验和业绩,总结出自己的核心能力素质,发现自己履历中的闪光点。

及时止损,利用这段时间提高自我,变不利为有利

充分利用这段时间,通过网课、培训、参加执业考试,甚至志愿者等活动为自己的履历加分。我们建议大家最好选择最后可以拿到官方认证或可以被记录在案的课程或者培训,因为这样在履历上回更有说服力。大家不妨浏览各大高校或者MBA学院的官网获取更多信息。

这一步至关重要,因为它是你讲述这段经历时的一个加分项:这一步在上一步的基础之上不仅证明了裁员和自身能力没有关系之外,还印证了通过这段经历,你有了新的收获,变不利局面为有利局面。

稳定心神,不主动自降身价。

遭遇裁员之后,很多人可能因为急于寻找下一个机会,加上担心自己被裁员的经历带来的不利影响,而主动自降身价。关于这种做法我们并不建议。原因有二:

1. 经济有下行期也必然会有上升期,疫情终归会有结束的那一天。但是如果你现在面试新机会的时候主动降价,等到一年之后、三年之后经济复苏的时候你再次谈判的筹码是什么呢?

2. 在谈判之后作出让步,和自己主动降价是两个概念。前者让别人觉得你在帮他一个忙,后者则让别人觉得他在帮你一个忙,哪种对你最有利自不必多言。所以我们的建议是,在看新机会的时候,你可以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和底线价位,但是不要主动或者过于爽快的接受压价。

张开社交触角,盘活资源,了解市场行情。

很多人在职场面临转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猎头,身边有一个靠谱的好猎头固然非常重要,但是有时候我们忽略了一个群体:那些和我们保持弱连接的人脉关系。实际上,那些和我们保持著弱连接的熟人(acquaintance)可能会比你的朋友给你带来更多职场助益,因为你们的互动更商业化,也更为专业,它可以成为一次人情的交换和对人脉资源的长期投资。所以,何不趁著这个时机盘点现有的资源,主动迈出第一步,发条信息打个电话约这些许久未联络的acquaintance出来喝一杯咖啡。你或许会在他们那里得到更多的市场信息,甚至是一个内推的机会。找工作需要你动用周围可以动用的所有资源,不要担心面子问题,因为没有「里子」,面子也不过是一张空壳而已。

遭遇裁员并不可怕,关键是在未来的职业发展之路上,如何把这段故事讲圆满,并且让这段经历发挥价值反败为胜。它可以是一段关于职场失意者苦寻出路而不得的悲伤记忆,也可以是一段勇气者接受挑战扭转局面的光辉战绩。当然,这一切的核心在于你有一个坚不可摧的内核和一个富有弹性的外在。这段经历或许可以成为你跳出舒适区、探索自我的难得机遇。我们一起期待看到一个全新的你!


这要看公司原来的经营情况如何了。如果本来就是存在冗余部门,趁著这个机会裁员是再好不过了,如果不是,那就是不得已之举了。

身在疫情的中心,迟迟收不到复工的通知,身为设计行业,尚可在家中解决一部分事务,但昨日仍收到了公司的通知,并未明确提出裁员,只是说工资按照原来基本工资的60%发放,之前的奖金更是不谈,对于我们这个基本靠奖金活著的行业来说,基本上就是变相裁员了。

心里很塞,但是事情还是要做,哪怕是已经开始物色新的单位也不敢贸然提出离职,时运不济,只能暗度陈仓。趁著机会好好看书,既然这个时节不适合乘风破浪,唯有低调蛰伏。


其实这次疫情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只是一个借口,其实都是自己垃圾没办法才倒闭的变成了有一个体面的借口说再见;

裁员亦是,本来就想裁,无奈找不到借口去应对内外舆论,平时裁你还要争论赔偿,现在有疫情这个冠冕堂皇的借口后,呵呵,此时不裁,更待何时!


企业裁员降薪,受伤的是企业员工,对企业本身并没有太大影响,就事论事,还有降薪问题,拿电商来说,双11的时候电商公司一天赚上千万,都没给员工多发一分钱,疫情期间企业困难了就来这扣员工工资。多赚的时候提成都没有,亏的时候又凭什么去扣钱


他是做咨询的,一时半会我还真介绍不到工作,不过指点他开了家网店。我做副业开网店有几年

了,收入有时候比主业工作都高。这个平台上有一键装修铺货的工具,还有特别便宜的一件代发货

源,随便哪个人随随便便就能把店开起来。


和疫情没有关系,本来这些就是缺乏竞争力的公司。即使没有疫情,这些公司也依然会裁员最后倒闭负债坐牢。

疫情只是借口,我们做一个比喻,武士在黄金时代是家养打手,中期是雇佣打手,后期是临时打手。武士被火药代替了,没有了职业但他们可以做的职业有浪人、军人、强盗、农民。

不是没有路走,这些被裁员的人被时代淘汰了,不敢当浪人,怕死不去当兵、不敢去抢劫,不想当农民。

这还有什么好说的,胆小又不想劳动,那干什么都不行啊。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