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消息称,由于苏宁小店的巨额亏损,间接导致了苏宁集团的大规模裁员,所有部门都不能幸免,本次裁员预计 40%,目前总部和北京大区已经开始有所动作,10 多年兢兢业业的老员工、19 年刚入职 1200 项目的应届毕业生以及社招的专业人才都不能幸免,而且并非按劳动法规定的 N+1 倍赔偿,对此大家有什么看法?


真见怪不怪了,苏宁的很多商业决策往往看起来动作颇大,但实际并不专业。

1、不够真诚的合作

这里举一个例子。

2015年8月10日,阿里与苏宁云商宣布达成战略合作,苏宁云商以140亿元认购阿里相当于新发行股份,同时,阿里以15.17元每股的价格耗资283亿元参与苏宁云商非公开发行,占发行后总股本的19.99%,双方将互换资源全面合作。

截止今日,苏宁云商股价为10.25元/股,以15.17元的认购价计算,阿里浮亏92亿元,这不算什么,重点是苏宁认购阿里的股份,在自身业绩不佳的情况下,借机出售当初合作时认购的股权,从17年12月的出售实现净利润约32.5亿元,苏宁云商得经营4年多才能赚回来。第一次卖出不到半年,18年5月又第二次大举卖出了阿里股权,这次卖出带来了56.01亿净利润,加上上次卖出所赚的32.5亿,两次赚了88.51亿,卖出之后,苏宁易购还持有阿里巴巴集团股份1316.47万股,目前市值依然有200.8亿(当初投入140亿,期间阿里股价从81美元涨至目前的219美元)。

相比之下,反观阿里,在苏宁持续减持和股价下行的趋势下,此番战略合作虽然浮亏近百亿的背景下,依然没有任何减持的动向,反而开放了更多的内部资源给到苏宁,但苏宁期间不断背离的行为让人失望。

2、不切实际的野心

苏宁在线上总爱拿6亿多会员大数据做噱头,线上线下都过于自信,巨头搞什么自己也跟著搞什么,而且噱头不逊于前者,比如新零售、新金融,都有大的动作。

其实苏宁在线下开苏宁小店,本身是和阿里的天猫小店形成商业竞争关系的,这个赛道还有京东便利店,及腾讯入股的便利蜂,还有大量7-11、全家等传统玩家。

苏宁小店近期在线下表现可谓惨烈,以北京地区某新开的苏宁小店为例,100平方米的门店内主要销售休闲食品、酒水饮料,无餐饮和鲜食,这家店的月租金约1万元,3名员工工资约1.5万元,平时水电折算2000元-3000元,在夏季则需要6000元/月。若要维持门店的盈亏平衡,每月需盈利约3万元。但这家店每日营业额才500元左右,每月销售金额为1.5万元。便利店行业毛利好一点的可以达到30%,因此可推算出,这家店的盈利仅为4500元/月,亏损达到2.5万元/月,若开业一年,约亏损30万元。在某苏宁小店所属的片区共有40家店,仅有2家日营业额能达到1万元-3万元,其他门店销售也参差不齐,有6000多元、8000多元,但平均每天的营业额大约是两三千元,一个月大概6-9万元,盈利即便按30%算也只有1.8万~3万,均低于行业平均值,可以说大部分苏宁店都是亏损的。

为什么亏损呢?个人看法有以下几点:

a、商品选品。

线下像7-11、全家这样的便利店,大部分高毛利商品其实是收银台附近的熟食、自制食品、咖啡等,而且已经形成了自建的供应链,不同区域、不同城市根据不同用户的消费饮食习惯,其选品也不同,比如在老人多的区域,部分门店内的商品会更多关怀老人。

在这方面苏宁小店表现的很多时候像个新人,门店内的商品很多都没有竞争力,货架的布局、商品摆放也显得生疏,更重要的原因,是线上没有用户的快消品类消费数据,不清楚周边500米范围内的用户群体主要特征及喜好。而这方面对阿里、京东这样线上起家的玩家来说,不仅连周边用户的收货地址的经纬度能匹配上,还清楚周边用户最近在线上买什么。再对比7-11这样的老玩家,很多是前期调研和用户到店统计后得出进货、选品的优化策略。

b、自营成本高

像阿里、京东的线下便利店,都是走品牌授权的加盟形式,也就是说「天猫小店」、「京东便利店」的招牌可以授权给你,但店铺的盈亏自负,平台提供APP的进货渠道,由菜鸟、本地区域经销商或京东物流等负责发货,平台还提供部分供应链金融服务。

苏宁小店则是自营,往往选在竞争激烈的地段内,以之前关闭的管庄路二店为例,其隔壁是零售店和生鲜店,其马路对面则是购物商城,且对面300米内有两家生鲜店,可谓竞争激烈。在这样高租金的竞争压力下,自身又不具备优势,生存只会变得更艰难。

在这样的趋势下,直到今年8月,才正式推出小店合伙人项目,鼓励小店员工成为小店合伙人。公司承担门店的房租,水电也有一定补贴,但门店的运营交由合伙人,相应地,会给合伙人1.5万元的劳务费,合伙人仍通过苏宁采购,定期有督导进行检查,可自行招聘工作人员运营或自己运营。这种模式,只有在具备品牌、店铺选址、商品竞争力等情况下才有真正的优势,反之依然无法逆转颓势。

c、核心竞争力缺失

苏宁小店目前在用户心中的印象,基本代表著落后和传统,而不是像阿里和京东代表著高新技术,以及像7-11、罗森、全家这样的代表专业。首先商品无竞争力,比如我去过的几家门店,部分店内的橘子干瘪、香蕉皮发黑、蔬菜也不新鲜。相较于其他社区型门店,苏宁小店生鲜品类少且新鲜度不够是有目共睹的,在盒马、每日优鲜、饿了么等新业态的社区覆盖挤压下,苏宁小店想要打造社区店的形象,却在品质和体验上让人失望。

当然,颓势面前,原本不把自己当外行人的苏宁小店也开始调整,还开设了咖啡茶饮,也有门店不再设生鲜专区,转向线上销售。但线上没有阿里系的饿了么、盒马等数字化的能力及物流的东道主优势,配送和商品管理等成本又居高不下,自然逆转不了颓势。

更重要的是数字化的能力差异,苏宁的张老板一直把苏宁当做互联网企业,连企业名称也来回改,尽量往互联网企业靠近,但这方面的能力和对标的互联网巨头相差较大,尤其是在便利店的数字化落地上,号称6亿多用户的苏宁,实际能拿到多少有价值的用户画像呢?无论是门店的POS系统、行为喜好洞察、商品管理、库存管理等,这些都有很多的功课要补。比如阿里在这方面2年前就已经依靠周边门店和用户所属商圈的数据,形成数据图的能力、甚至自动推荐决策的能力,来帮助门店选址和进货。

在仓储物流方面,比如阿里可以利用菜鸟、盒马、天猫超市等传统的合作品牌商的资源,可以利用经销商的网路进行配送,或自建区域、城市、地方仓,苏宁在这方面又落后了半拍。

3、需要更多落地和靠谱的表现

这3年苏宁靠卖阿里股票,才实现净利润的「漂亮表现」,实际刨除卖出股份的获利,整体是走下坡路的,股价不升反降就是市场用脚投票。

今年可能不打算再卖阿里股票了,再卖的话阿里可能就彻底翻脸了,所以6月28日发布公告,将苏宁小店正式从上市体系中剥离, 从业绩上,走完这一步抛弃的棋,苏宁易购在2019年度净利润方面预计可以因此一举增加34.28亿元,又可以完成「漂亮业绩」。

对于持股股东来说,忽悠式、碰运气的企业,不值得尊重。对于员工来说,离开虽不满,也未尝不是好事。企业账上有钱且真不缺钱,却不想给离职员工补偿,除了再次让人失望,也只剩下失望了。


首答送给这个问题。

作为莫名其妙被裁的员工,只想说我目前所看到的被裁的都是女生,公司就是严重的重男轻女,所以部门两人和hr针对我演了一场拙劣的戏,有种看跳梁小丑的感觉。

怎么评价苏宁这家公司,两个字,垃圾。

员工不可能有归属感,严格的人事制度,强制加班,高指标,领导不干实事,人事不干人事等等……

在周六得知自己在裁员名单里之后,周一等领导找谈话等了一天也没等到,直到下班领导派部门另一位同事来找我们谈,还问我是不是在外面有报班学习,是不是考虑转行一类的,我有转岗的想法是在年中私下和领导说过,可以看出他们早就已经通过气。且在苏宁,有自己的想法似乎是一件大逆不道之事。当天领导自己出去喝酒吃饭了。名不正言不顺,拒绝谈话。第二天直接找到领导。

谈话的时候,直接为我省去了调岗的选择,直接说赔偿,其他人都是有调岗选择(虽然我也不稀罕调岗)严重感觉被歧视。领导言语间还作为过来人劝我女孩子要以家庭为重,说职场女性一般混不过男性这样的屁话。(本人未婚),还套近乎说自己很无奈,自己喝酒应酬是为了保住大家这样骗傻子的话(其实只保住了自己)话已至此无须多说什么。我和领导说赔偿我去和人事谈,最后工作日就定今天,后面把年假休完。

回到座位上一身轻松,正处理刚没处理完的工作,人事就假装不知道情况的问我是不是找他,著急给我办流程,我反问是不是我不需要再工作了,人事质问我什么态度。呵呵,这就是苏宁拿著鸡毛当令箭的人事。

和人事谈话也是,我问为何是我,我差在哪里,又在甩锅,反问我又优秀在哪里,拿部门整体绩效没完成说事,(然而最应该走的负责人此时应该在座位上玩手机)一顿怼完,hr无话可说(能力太差)

那些为苏宁洗地说只是优化绩效差的员工的言论,听听就好。本人多次拿到项目目标达成的激励,集团微创新奖3个,不至于优秀,但也不至于因绩效差而被优化。而被苏宁奉为衡量员工能力的重要指标的下班时间,我也不是部门最后一名。以上证据均已截图留存。

最后签了赔偿协议,拍照留存,同时签了离职申请。录音照片都齐全。南京本地人,家庭条件尚可,社会关系也算可以。没在怕的。

关于苏宁其他方面的吐槽可能说也说不完。最后希望自认为得逞的前同事,2020工作顺利。也祝这种毫无人情味,重男轻女的公司越来越好。

1.9最新更新

得知我的绩效在我离职后被改成了中,我想这就是所谓的「优化绩效差的员工」的意思吧,贵司会玩。

最近又听说了很多关于苏宁的丑闻,只能暗自庆幸自己没有被同化,自己还是正常人,也不需要这份工作来维持温饱。再也不用看一群菜鸡互啄,也不用忍受因为领导不作为带来的巨大的压力,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沉淀学习。感觉世界都美好了许多。

最后希望大家新年快乐,来年远离这些烦心事。


裁就裁,谁怕谁,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有N+1就行,没有N+1不干。

劳动关系,说白了就是花时间换取生活物资。公司是希望找最便宜的人做最多的事情,当公司觉得一个员工性价比不高迟早裁掉,华为裁掉35岁以上老员工不也如此么。员工是希望找工资最多的公司,当一个人可以找到更高工资的公司,迟早会跳槽。

双向选择, 遵守契约精神就完了。

对个人来讲,最重要的:做一颗永远成长的苹果树。

一棵苹果树,终于结果了。
第一年,它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
对此,苹果树愤愤不平,于是自断经脉,拒绝成长。
第二年,它结了5个苹果,4个被拿走,自己得到1个。
"哈哈,去年我得到了10%,今年得到20%!翻了一番。"
这棵苹果树心理平衡了。
但是,它还可以这样:继续成长。譬如,第二年,
它结了100个果子,被拿走90个,自己得到10个。
很可能,它被拿走99个,自己得到1个。
但没关系,它还可以继续成长,第三年结1000个果子......
其实,得到多少果子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苹果树在成长!
等苹果树长成参天大树的时候,
那些曾阻碍它成长的力量都会微弱到可以忽略。
真的,不要太在乎果子,成长是最重要的。


在经济持续疲软的时期,企业的裁员也是无奈之举。媒体上可见的都还是那些所谓的知名企业,而现实中那些中小企业减员增效,甚至是关张歇业要多不少。在高速增长的发展过后,生产过剩必然会带来经济危机。咱们国家如是,其他国家也如是,未来几年全球经济都会出现动荡,所以如何在动荡里生存,提升自己等待复苏才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首要问题。


首先我想大声告诉你:欢迎来裁,请给我N+1!!!

下面给大家分析一下企业裁员的本质:

1、成本控制

企业要控制成本,就要精简业务,精简业务,就需要干掉价值比较低的环节和部门,试想如果一个人工资是1w元/月,企业裁员1000人,每月的工资成本就是1000w元,再加上五险一金,公司实际支付约1400w,这样的成本节约了就等于总的利润增加了1400w!!

所以于企业的角度,即使补偿,对于长远的毛利来讲也是划得来的!

2、资本寒冬

2019年是名副其实的资本寒冬年,资方的投资都非常谨慎,所以目前市面上没有盈利能力的公司普遍都会比较难过,而控制成本见效最快的就是裁人,所以大部分企业都在裁员,少部分企业在锁HC,市面上的机会也就会比较少

3、能力至上

如果你的能力ok,永远都不会为工作机会发愁,正所谓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企业用人的原则无非是你的价值大于公司给你的薪资,所以只要你有能力,且你的能力有对口的施展方向,就不愁裁员,就更不愁机会!

希望我的回答对您有帮助,欢迎素质4连--【点赞】-【关注】-【收藏】-【评论】,狼王的信仰,专注您的职场困惑,预祝2020一切顺利!!!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