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搞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霍光和鳌拜的不同,汉昭帝和康熙的不同。而且,题主确定是汉昭帝,而不是汉宣帝?

康熙和鳌拜

鳌拜是大清的三朝元老,顺治驾崩后,他是四大辅臣之一。然而四位辅臣都各怀私心,不能团结。康熙14岁时,开始亲征。鳌拜却恋战权位,不愿放权。于是他打击了苏克萨哈,朝廷上一时无人可以遏制他。康熙便训练儿童,将鳌拜的亲信都掉出去,最后在皇宫擒住鳌拜,宣布了他的罪证,囚禁他至死。

霍光与昭宣中兴

霍光是霍去病的弟弟,早年立下战功,颇受武帝重视。武帝临终前将大事托付给他,他和上官桀、金日单、桑弘羊成为托孤大臣。几人本有姻亲关系,却由于官场的人事安排而逐渐产生矛盾。上官桀等人便诬陷霍光,昭帝并没有轻信他们。后来上官桀等发动政变,被霍光搞定,霍光把握了朝政。

昭帝登基时,只有8岁,当了13年皇帝后西去。霍光受到了昭帝的信任,二人可谓良君贤臣的好搭档。之后,霍光立昌邑王,又废他为海昏侯,改立刘病已为帝,是为汉宣帝。此时霍光的威望达到鼎盛,连皇帝都坐立不安。霍光虽然提议归政,却被否决。此时发生了他老婆杀害刘病已结发之妻的事情,宣帝也隐忍不发。此后数载,霍光寿终正寝,死后葬于茂陵,被人称为萧何。

不久,霍光家族造反,被皇帝清算,满门抄斩。霍光终其一生,可谓对得起天下,但有没有对不起皇帝就不好说了。

回到问题,康熙要除鳌拜,昭宣二帝为何没有除掉他?为什么没用那种手段?

一、皇帝的靠山不同。汉昭帝和汉宣帝都是霍光一手扶持上去的,他俩都没有老妈的支持。权力就来自霍光。没有霍光,他们可能就是汉献帝那样的傀儡。而康熙则是有孝庄太后的支持,鳌拜专权的行为也让很多人厌恶他。刚要亲政的康熙,自然要除掉这个祸患。

二、两人的性格不同。霍光做事很周密,让汉武帝赞叹不已。鳌拜则是利用自己的身份,胡作非为,颇似三国事情的曹爽。鳌拜被抓了,他的党羽就闹不起来了。而霍光的恩泽遍及天下,贸然处置他,反而让天下齿冷。

三、信仰不同。霍光骨子里还是没有反意的,他辅政30多年,天下百姓逐渐安顿,国力蒸蒸日上,皇帝不能瞎定罪,不然就和《琅琊榜》的梁帝一样,会降低威望。鳌拜纵使没有反意,但是结党营私,肯定得有人收拾。康熙不收拾,以后来个人收拾了鳌拜,那个人不就成了司马懿了吗?

其实究其根本,鳌拜是结党营私,霍光是专权擅政。如果霍光像王莽那样瞎搞的话,不用皇帝出面,老百姓就把他灭了。而鳌拜,只能成为皇帝树立威望的台阶。


谢邀,「历史长河,微观陪您看历史!」

自古以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权利,财富是大多数人的毕生追求,虽然大多数人都是死在追名逐利的道路上,但是这并不妨碍有人大胆的尝试,尤其是在皇权至上的时代,谁不想端坐金字塔尖。

好了,回归正题。回答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两件事情。

1、康熙、鳌拜

顺治十八年,年幼的三皇子玄烨继承皇位,做了「子皇帝」。当时康熙年纪尚幼,因此在顺治去世前就留下遗诏,勒令索尼、遏必隆、鳌拜、苏克萨哈为辅政大臣,一方面辅佐年幼的皇子,另一方面实现了权利的相互制衡,尽量避免「臣大于君」的局面。

虽然顺治「相互制约」的安排非常机智,但是终究人算不如天算。位居四大辅臣之首的索尼是四朝元老,位高权重,但是却年事已高,畏事避祸,在很多事上都疏于过问;而多尔衮则是与苏克萨哈是 一条船上,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虽然积极出来检举,但却是已经失去人心,并且苏克萨哈与鳌拜还经常政见不合,犹如仇敌;遏必隆则更是无所是处,为人庸儒,毫无主见。因此也就造成了鳌拜以「末位」身份开始了专政的道路。

康熙六年,玄烨开始亲政。玄烨早知道鳌拜弄权的事实,因此刚登基就开始著手准备清除鳌拜势力,因为他已经威胁到了皇权,这是一个上位者最不能忍受的事情。

2、汉昭帝、霍光

公元前87年,汉昭帝刘弗陵被立为太子,武帝刘彻还为其选拔了一批辅政大臣,而霍光就是其中之一。公元前81年,在霍光的帮助之下,汉昭帝刘弗陵顺利出去燕王刘旦平定内乱,此后霍光的到了汉昭帝的充分信任,一时间霍光成了最高的实际统治者。

不过与鳌拜不同,虽然霍光对权利也有野心,但是他在刘弗陵执政前期却不急于铲除异己,反而对国家的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方面在汉昭帝的重用之下,霍光改革政策制度,缓和了武帝遗留下的社会矛盾,使得衰弱的大汉国力慢慢恢复;另一方面,汉昭帝虽有聪明之资,但却身体衰弱、命短,去世时仅仅二十一岁,根本没有精力去铲除「功臣」。


鳌拜和霍光的政治才干是不能同日而语,信任程度,环境都不一样。

信任程度。

汉昭帝对霍光还是比较信任的,证据就是上官桀父子伙同燕王,在昭帝面前诬陷霍光,还做好杀霍光准备。汉昭帝那时才14岁呀,毅然支持霍光,打击上官桀。

(霍光)

鳌拜在废另外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时,康熙是很不情愿的,被鳌拜逼的。信任程度不一样。

环境不同。

霍光当政的时期,是汉武帝穷兵黩武后,大汉急切需要休养生息的。所以,朝廷以稳定,无为为主。

鳌拜的时期也是中原初定的时期,但是还有很多统治上的隐患,这更需要一位有韬略的帝王,打击不安定的蕃王,用包容性的儒家文化去统治。

政治才干。

鳌拜是勇猛的武将出身,性格直接霸道,对小皇帝的态度强硬。这让康熙的幼小的心灵很受伤,要扬眉吐气,必须解决鳌拜,才能让康熙成熟起来。即使没有反心,鳌拜非除不可。

霍光和汉昭帝也有矛盾,皇后之争,许平君被毒死的事,昭帝不可能无动于衷。但是,霍光是个美男子,文质彬彬,又有才干。从国家稳定,恢复生产的角度出发,汉昭帝采取了隐忍,这也是汉昭帝的伟大之处。

(刘病己和许平君)


少年登基,英年早逝

汉昭帝刘弗陵八岁就当了皇帝,康熙也是八岁当的皇帝。两人不同的是刘弗陵没有康熙那么长寿了,年仅21岁就英年早逝了。虽然康熙在很早的时候就除去了鳌拜,但是刘弗陵早期不除霍光也是有原因的。

霍光vs鳌拜

霍光虽然专政,但是没有妨碍汉朝复兴的大计。从辅佐汉昭帝到废刘贺立汉宣帝就可知,霍光是一个有极大的理想抱负之人,汉朝在武帝大伤元气之后能够得以恢复霍光是有贡献的,毕竟在武帝后期那么西汉从那么强盛一下子变得衰落不堪,这之后是需要人来恢复经济的。

而鳌拜就是一介武夫,都不知道怎么治理国家,故而康熙干嘛要留一个对自己没有用的「定时炸弹」在身旁妨碍自己的亲政了,所以有机会当然就是除之了。

经过多年的经营,汉宣帝时期霍光的权力已经大到了通天的地步了,基本上朝廷上下都是他的人了。在王朝鼎盛时期为人臣都可以行废立之事的古来就没有几个,可见霍光的权力之大。

所以说在昭帝时期开始,恢复经济是第一要务,而霍光又有这方面的才能。故而昭帝就没有杀霍光。但是昭帝却英年早逝,而宣帝则是霍光一手扶上位的,这时候霍光的权力已经通天了,所以汉宣帝也只能逼其锋芒了。


鳌拜怎么能和霍光比呢?

鳌拜这个辅政大臣属于奸臣,操握权柄、结党营私。严重威胁到康熙的皇权,和八旗内部的团结。所以,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开始主政,并且最后擒拿鳌拜。康熙能成功,这后面也有八旗(除了鳌拜的镶黄旗)力量的支持。

而霍光是汉朝麒麟阁十一功臣之首,深得汉昭帝的信任。班固在《汉书·昭帝纪》曾评价汉昭帝和霍光:「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时以成名,大矣哉!」意思是,汉昭帝是周成王,霍光是周公,汉昭帝信任霍光,委以重任。

而且,在汉武帝死前,也命画工画了一幅周公背负周成王的图画赐予霍光。可见,霍光没有辜负汉武帝,辅佐汉昭帝是很忠心的。

汉昭帝也信任霍光。同样是辅政大臣的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勾结燕王刘旦,找人上书检举说:霍光从外地调了很多都尉到京都,还让军队把京都戒严了。他这是准备和匈奴人联合起来谋反。但是,汉昭帝根本没信。

第二天,汉昭帝上朝时,就明白告诉大臣们。霍光要是造反,不可能准备那么久。也不需要调那么多兵,我是信任霍光的。

霍光一直是支持汉昭帝的,汉昭帝也需要霍光的辅佐。毕竟,外面还有以燕王刘旦和长公主为首的两股势力威胁皇权。没有霍光,汉昭帝帝位不保啊!

(文/勇战王聊历史)


霍光是武帝托孤的核心人物,在昭帝时期总领朝政,手握江山,同时也忠心耿耿,没有什么把柄。而鳌拜不同,他是居功自傲,逐步除掉其他辅臣,而且自己也多有违法乱纪的事情,失去了人心。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