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言能兴邦,一言也能丧邦的主父偃。

汉高祖刘邦,除去异姓王后,大封同姓王,使的天下诸侯太多,而朝廷的实际管理地方总体少于天下诸侯,天子权力的地位受到极大的威胁。

汉文帝时贾谊提过相同的意思,但当时并没有采用,因为当时朝廷的权力和国力不能和天下诸侯相争。后来汉武帝时,朝廷实力大增经主父偃而提议施行。

文帝之后的景帝,采用遍晁错的建议,施行消蕃令,欲取消天下诸侯。天下诸侯大惊,为求自保,以吴王刘濞为首联合诸侯,共七国。反对朝廷,名号是清君侧,实为出师有名。心里却是反抗朝廷。

汉景帝为了平息此事,听从大臣袁盎建议,腰斩晁错。取消消蕃令。却并能阻止七国来犯。景帝是任命窦婴和周亚夫平叛。最后终于平定七国之乱。虽然消蕃没能施行,但诸侯实力大减,朝廷实力大增。

到武帝时,刘彻为了将来能以全国之力而对抗匈奴,决定攘外必先安内的原则,先安定国内,统一权力。此时的诸侯已非朝廷的对手。

于是听从主父偃的建议,施行推恩令。意思就是诸侯王的封地,蕃王死后,传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儿子在传儿子,直到这个封地消失。身为皇室,却是布衣百姓的刘秀和刘备就是推恩令的缘故。

诸侯国虽然气氛,却也不能跟朝廷反抗,但是主父偃,以权力之变,对刘氏宗亲进行迫害。诸侯和天下皆怨主父偃。如此下去天下将大乱。

当时说主父偃,一言即能兴邦,一言也能丧邦。刘彻为了平息各方的怨恨,最后处死主父偃,但是推恩令并没有取消。


历史课本上是汉武帝时期的主父偃上书提出来的。历史课本上没有给贾谊一个位置。汉文帝时期的贾谊提出:众建诸侯少其力,在原有的封地基础上分封更多的诸侯,一代一代的往下传。直到土地用完为止。这个与推恩令别无二致。恐怕是一位贾谊的主张,当时没有被汉文帝所采纳,历史影响力太小的原因吧。

当时汉文帝没有考虑贾谊的主张,可能有几方面的原因。1、汉文帝当时的刘姓王爷还没有汉景帝、汉武帝时期那么张狂。2、汉文帝没想明白这个事情。

推恩令好是好,但是也有它的两面性:

从刘邦建立汉朝开始分封诸王,到汉景帝时期,这种世袭罔替的分封制度,已经让朝廷不堪重负,汉景帝采用了晁错的建议,开始强力削藩。因为操之过急,最终导致了七国之乱。这给削藩带来一层阴影,一段时间之内,没人敢提及。

汉武帝继位之后,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接受了汉景帝的教训,没有强力削藩,而是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议,施行了推恩令(不知道为什么,我总记得初中的历史课本上写的推恩令是东方朔提出的)。

推恩令的主要内容大体如下:

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由诸侯王的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

推恩令是个好东西,彻底缓解了西汉当时诸侯王的势力过大的问题,而且推恩令让诸侯王不能反对,因为推恩令表面上是对诸侯王的整个家族是有好处的,如果那个诸侯王反对,估计诸侯王家族内部就先打成一团了。不得不说,推恩令实在是解决尾大不掉的一剂良药。

但是凡事都有两面性,推恩令也有他的坏处,这点班固在《汉书》中就有提到。特别是王莽篡权的时候。班固对推恩令的评价是:推恩令彻底的削弱了汉室子孙的势力,导致在汉朝出现变故的时候,没有哪一个王有能力和势力起来反抗。这确实是推恩令的缺点。分化的太重了,在关键时候,都没有能保驾护航的。

真是成也推恩令,败也推恩令。

提一句主父偃吧

主父偃虽然提出了推恩令,但是主父偃最终是身败名裂。主要是主父偃这个人得理不饶人。主父偃因为揭发了齐王和其姐姐的奸事。齐王因为害怕,畏罪自杀。在赵王和公孙弘的怂恿下,汉武帝杀了主父偃。

【欢迎点赞评论,关注东东历史,一起聊聊历史中的那些事】


西汉前期政治的特色,在于诸侯势力膨胀,与中央集权发生矛盾。幸好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几代天子,都是历史上少有的明君,能够及时采取措施,扼制地方势力,强化中央集权,保证了国家和主权的统一。

汉武帝即位的时候,诸侯的实力仍然相当强大,不少大臣上书,认为「诸侯连城数十,泰强」,并向皇帝「数奏其过恶」,请求皇帝对诸侯的权力加以限制。其中最能打动汉武帝的,是主父偃的一番话。

主父偃是齐国人,早年学习纵横之术,晚年学习周易、春秋,被汉武帝重用时,年龄应该已经比较大了。他是典型的「厚积薄发」型人才。汉武帝开始还不怎么待见他,但是看到他写的一封奏折,立马折服,当晚就召见。结果,主父偃「所言九事,其八事为律令」,而且开始拜为郎中,很快晋升为谒者,又升为中大夫,一年之内,四次升官,可见武汉帝对主父偃的重视。

汉武帝对于诸侯的威胁,心知肚明。然而有「七王之乱」的前车之鉴在,如何妥善处理这些王爷们,需要有很高的政治智慧。主父偃提出的建议是: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原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原,上以德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汉武帝一听,便知道这是个好主意。诸侯们妻妾成群,子孙满堂,但是根据律令,只有一个嫡长子可以继承王位。其余的王子,上无爵位,下无土地,不免失落。对于诸侯们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当然也希望雨露均沾,让大小老婆、嫡庶儿子都能够享受到皇家的恩典。现在好了,朝廷允许他们「推恩」,除了让一个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儿子也能封个侯爷当当,名下拥有一县一邑的土地。兄弟们见面,也不至于有太大的反差,真是皆大欢喜。

最欢喜的是汉武帝。他这叫慷他人之慨,自己不花一分钱,不出一寸土,让诸侯把土地分给儿子们,原来的一个诸侯国便变成几个侯国,国力被大大地分散。自打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开始,各诸侯国纷纷提出,愿分部分国土与子弟。朝廷对此,一律批准。汉朝历史上的「推恩令」,正式实施。

推恩令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王子无不封侯而诸侯益弱矣」。十根筷子折不断,一根一根便好对付了。此后数年,汉武帝通过各种手段,先后废除王国九个,侯国一百多个,基本上将诸侯势力,扫得一干二净。可以说,自汉武帝起,汉朝的诸侯便不成为中央政府的心病了,取而代之的另一块心病——外戚。这是题外话。


最近在重温陈保国老师的汉武大帝,一步经典的历史大剧,尊重历史同事刻画人物非常逼真,真的值得闲暇时光看看!推恩令最早模式是西汉著名政治家文帝时的贾谊提出的,但当时的国内条件不成熟,文帝就放弃了,景帝时期景帝的老师晁错提出削藩王政策同样是提高中央集权抑制诸侯王的势力,但诸侯王的七王之乱和晁错的冤死而宣告失败,到了武帝时期,国内政治条件成熟,主父偃提出了推恩令并得以实施!虽然主父偃因倒行逆施被武帝灭了九族,但推恩令政策执行了下去,从此诸侯王对中央集权的威胁彻底解除。希望能 帮到想了解历史的朋友!


推恩令其实跟削藩没有多大区别。众所周知推恩令是汉武帝为了巩固中央集权而颁布的一项重要政策,这一政策要求诸侯王在去世后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所有的子弟。根据这项政策,诸侯国被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其实这项政策在汉文帝时期贾谊就曾经提出过。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就一直想尽办法限制各方诸侯的权利。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事件,曾在《治安策》中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其具体办法是,让诸侯王各分为若干国,使诸侯王的子孙依次分享封土,地尽为止;封土广大而子孙少的人,就虚建国号,待其子孙生后分封。汉朝原来施行的是郡县制,所以制定推恩令是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做的改进,由以前的各诸侯所管辖的区域只由其长子继承,改为由诸侯王的长子,次子等平分,从而使其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小。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大臣主父偃提出的,名义是上施德惠,实际是削弱诸侯的权利,这一建议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一方面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一方面避免了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贾谊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意思是多分诸侯,从而削弱实力。将过去诸侯王只能把爵位和封地传给嫡长子的情况,变更为允许诸侯王将封地分为几部分传给几个儿子,形成直属于中央的更小的王国,从而达到削弱诸侯国实力的效果。汉文帝采纳了贾谊的建议,难免使诸侯王警惕,迫使诸侯王疯狂的增加自己的实力。


谢谢邀请,这个推恩令是有汉武帝时期的有个叫主父偃的人提出的,

西汉初年刘邦分封了很多的诸侯王国,这些诸侯拥有很多的权利,有自己的军队,可以自己收税,发行钱币等,势力很大,严重影响了西汉的统治,汉文帝时期的贾宜,还有汉景帝时期的晁错,都有建议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而晁错直接建议的削藩,甚至直接引发了七王之乱,汉景帝不得不杀了晁错,后来的汉武帝采用了比较温和的推恩令,使得诸侯王国的势力慢慢的变弱,但是推恩令的执行者主父偃为了尽快的完成削藩的任务,是不择手段,引发了诸侯的不满,被人抓住错误,进而被杀,但是推恩令著得到了继续执行,然后就是汉武帝的表演时刻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这是对晁错强力削藩的修正。

不得不说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一个解决朝廷和地方关系的手笔。当然其背景也值得关注。宋以前都一直存在的,就是地方实力强过朝廷,秦隋试图扭转这种状态,但很快就失败,还连累得灭国,汉晋唐也被折腾的半死。

汉武帝时,朝廷实力已经比较强了,为什么不能像景帝那样强力削藩?因为武帝的重点是打击匈奴,没有那么多力量来跟诸侯们较劲,反而需要诸侯大力支持。所以,软刀子割肉就是必然选择。

那么为什么说推恩令精彩呢?就是这个政策非常简单易行。首先从利益上讲,这个政策非常明确地给了诸侯王子嗣们实在的利益,不管诸侯王自己怎么想,一群人对自己的封地和权力合法地期盼时,诸侯王和其长子是没有任何办法的,除非寻罪杀人,但他们恰好没有这个权力。其次,朝廷既然出此政策,就会有人时时盯著各诸侯王,若在此事上稍有不慎,就会被问责,麻烦事一堆。再次,七国之乱后强诸侯进一步被分割或直管,基本上再无哪个诸侯有能力大规模举兵造反,这也是推恩令能执行的现实基础。第四,汉朝号称以孝治天下,必然也要求长辈善待小辈,这也不违反高祖留下的遗训,所以推恩令就有了治国理念基础,谁也无法挑战。

因此,推恩令可以被毫无折扣地执行。加上后来武帝的酌金案,诸侯就再无能力。

不过诸侯被削弱也造成一个问题,就是朝廷的斗争再无制衡力量,所以武帝后权臣又出现了,霍光和王莽都是典型,最后造成西汉灭亡。这大概是汉武帝没有预料到的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