箫的历史很悠久,它是一种古老的民族乐器,用竹子制成,有洞箫(北箫)和南箫之分。

洞箫,直径2.2厘米左右,长60~80厘米,传统上是6孔,也有7孔,现在多见的是8孔。顶端是吹孔,一般多是U型吹口,也叫凤凰箫。

箫的历史非常久远,早在汉代陶俑中已出现。其后的壁画、石刻中多有所见。汉代以前横吹竖吹的单管乐器统称为笛或篷,所称箫的是排箫。

汉代时,箫被称为「羌笛」,羌笛原为居住在四川、甘肃一带的羌族人民的乐器,公元前1世纪时流传到黄河流域,经过发展,逐渐演变成6孔,和今天的箫非常相似。

西晋乐工列和、中书监荀勖所改革的笛为6孔(前五、后一),其形制与今天的箫已非常相似了。东晋的桓伊擅长音乐,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箫),是江南数第一的吹箫名手,地位和声望都已很高。

魏、晋、南北朝时,箫已用于独奏、合奏,并在乐队中使用。

唐宋时期的尺八、箫管和竖篷,则是明清时期以至现代箫的前身。为区别横吹的笛子,明代将竖吹之篷称为箫。到了清代,箫的形制与现在就完全一样了。

箫的品种很多,常见的有紫竹洞箫、玉屏箫、九节箫等许多种。

【个人观点,欢迎朋友们评论区交流,更多历史趣闻请关注「丝路说」】


洞箫在我国的民族乐器中,别称「竖吹」、「尺八」、「竖篴」、「通洞」等。中国传统乐器中洞箫类的乐器品种繁多,篴、长笛、短笛、秦始笛、尺八、箫、洞箫、楚等,都是在不同文献中记载的洞箫类乐器的名称。据考证,箫还是我国吹管乐器的始祖,如新石器时代的出土文物三孔骨箫便是佐证,在我国汉代以前就出现并广为使用。汉代以前的箫多指排箫,在汉代陶俑及墓室砖画上我们可以看到这件乐器。但单管箫当时多称「笛」。

我国古代文献资料中对洞箫类乐器有大量的记载。先秦时期《周礼》中的籥、篴等无背孔洞箫类乐器,汉代马融《长笛赋》中的长笛,《旧唐书》中的尺八,陈旸《乐书》中的太常笛、尺八管、竖笛、中管,《元史·礼乐志》中的箫等,都是不同历史时期文献资料对洞箫类乐器的记载。这些乐器只是在长度、厚度、吹口形式、指孔数等形制方面有所不同而已。从汉代的一些文物资料,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洞箫已有独奏、琴箫合奏等多种演奏形式。如今,箫发展到现在,由之前单一的六孔发展到八孔,还有的制箫师傅研究出了九孔,材质由竹制发展到,木、铜、钛合金、树脂等,在民间器乐合奏中广泛应用。如北方的弦索十三套,南方的江南丝竹、福建南音、潮州弦诗等等。不过不少乐曲中洞箫的部分逐渐被笛等乐器取代,然而在福建南音等几个音乐类型中,洞箫类乐器在乐队中仍然发挥著重要的作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