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贺拔岳之死

讲宇文泰之前,就必须提一个人,原来的关西领袖,贺拔岳。北魏末年,六镇起义,打破了北方一统的局面,也揭开了乱世的格局。随著起义被镇压,南梁白袍将军陈庆之北伐失败,最后,以尔朱荣为首的尔朱氏获得了北魏的实权。当时,尔朱荣手下人才济济、名将如云,高欢、贺拔胜、贺拔岳兄弟、慕容绍宗、侯景这些后来影响了历史走向的人,俱在麾下。同这些人比,日后赫赫有名的西魏北周关陇集团「八柱国」还都是小字辈呢。

永安三年,关中万俟丑奴叛乱,尔朱荣以族侄尔朱天光为统帅,贺拔岳、侯莫陈悦为副帅,一起平叛。叛乱结束后,尔朱天光集团就成了实际上的西北王。后尔朱荣被北魏孝庄帝诛杀,尔朱氏纷纷起兵为尔朱荣报仇,从此分裂为几大势力,仍旧实力雄厚。尔朱天光也率军入洛阳,贺拔岳奉命留守西北,此时的官职是骠骑大将军、加侍中、开府仪同三司、清水郡公、兼尚书左仆射、陇右行台,贺拔岳事实上已经是西北第一人。不久,乱世枭雄高欢起兵反抗尔朱氏,手握重兵的尔朱氏三大势力:尔朱兆、尔朱世隆、尔朱天光相继被高欢击败。在胜利无望的情况下,贺拔岳起兵也加入了反抗尔朱氏的行列,拿下了镇守长安的尔朱显寿(尔朱天光之弟)。被高欢立为皇帝的北魏孝武帝元修,为了对抗高欢,册封贺拔岳为关西大行台,从此,贺拔岳雄踞西北。

但此时的关西军派系众多,比如灵州刺史曹泥就公开接受高欢的指挥。而贺拔岳,率其亲军远走平凉以自保,表面上看,进可攻退可守,但侧面也反映出当时西北的乱局,绝非铁板一块,贺拔岳更像是盟主,而非霸主。果不其然,高欢不久就秘密让当年和贺拔岳平起平坐的侯莫陈悦谋杀了贺拔岳。侯莫陈悦一直就不服贺拔岳当领袖,在关西军中也自成一系。当时贺拔岳召侯莫陈悦一起商议进攻灵州刺史曹泥,结果在侯莫陈悦大营内被杀。贺拔岳死的太突然,手下的将领立刻六神无主,纷纷逃弃,其亲军面临被吞并或者消灭的风险。

这时,贺拔岳部将赵贵出马了。赵贵诈降侯莫陈悦,为贺拔岳收了尸。与贺拔岳另一大将寇洛一起收拢残兵,火速奔向平凉大营。这时,第一个被众将拥立接替贺拔岳的人选出现了,就是寇洛。原因无他,寇洛年龄最大资历最长。要知道,寇洛比后来接替贺拔岳的宇文泰,整整年长20岁。但是,寇洛自己拒绝了:没那个金刚钻,不能揽瓷器活。

侯莫陈悦既害岳,欲并其众。时初丧元帅,军中惶扰,洛于诸将之中,最为 旧齿,素为众所信。乃收集将士,志在复仇,共相纠合,遂全众而反。既至原州, 众咸推洛为盟主,统岳之众。洛复自以非才,乃固辞,与赵贵等议迎太祖。 《周书》

二.拥立宇文泰

内有侯莫陈悦想吞并贺拔岳余部,外有高欢虎视眈眈,首领位置是个烫手山芋。平凉大营一时群龙无首,这时候赵贵又发挥了巨大作用。赵贵提议,拥立夏州刺史,宇文泰。为什么是宇文泰呢?其实,宇文泰虽然年轻,但是赵贵拥立宇文泰,还真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首先,宇文泰本身就跟贺拔岳关系亲密。宇文泰父亲宇文肱曾经和贺拔岳之父贺拔度拔一起击杀过卫可孤。后来,宇文泰父兄五人只剩下宇文泰还活著,就投奔了贺拔岳,一直是其心腹。贺拔岳成为西北第一人,为关西大行台的时候,宇文泰的职务是征西将军,行台左丞,是贺拔岳幕府的第一人。这就相当于是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啊。

而且,贺拔岳对宇文泰无比信任,信任到什么程度呢?孝武帝要秘密诛杀高欢,与贺拔岳联络,联系人是谁呢?宇文泰。这也使得,宇文泰有了面圣的经历。宇文泰素有谋略,曾经出使高欢,高欢甚至想把他收为己用。回到关西后,就向贺拔岳建议除掉侯莫陈悦,称霸关西,与高欢对抗。可以说,宇文泰是最早看出,北方东西势必分裂之人。也正是因为这样,贺拔岳死后,其士兵见到宇文泰回来了,才会说「无所忧矣」。

复遣太祖诣阙请事,密陈其状。魏帝深纳之 《周书》

将士且悲且喜,曰:宇文公至,无所忧矣。 《周书》

其次,宇文泰手里有军队。贺拔岳率军驻扎平凉后,想找一干将坐镇夏州。众将都推举宇文泰,结果贺拔岳还不愿意,因为贺拔岳是自己的第一亲信,左右手,离不开。后来没办法,才让其出镇夏州。可见,宇文泰虽然年轻,但是当时威望已经很高了,在关西军中也为一独立藩镇。

岳遂引军西次平凉,谋于其众曰:"夏州邻接寇贼,须加绥抚,安得良刺史以镇之?"众皆曰:"宇文左丞即其人也。"岳曰:"左丞吾之左右手也,如何可废!"沈吟累日,乃从众议。于是表太祖为使持节、武卫将军、夏州刺史。 《周书》

当然,内外形势并非这么简单。内部,赵贵提议立宇文泰之后,另一大将李虎不同意。李虎就是后世唐高祖李渊的祖父。李虎直奔荆州,去联系贺拔岳的哥哥,当时镇守荆州的贺拔胜。但是,贺拔胜错误判断形势,不愿意离开荆州,坐失良机,只派部将独孤信去接收关西军。结果独孤信到达平凉后,宇文泰已经被拥立为新统帅了。独孤信接收失败。

外部,侯莫陈悦犹豫不决,畏惧平凉军实力,不敢强行接收。而高欢从关东派了「宇宙大将军」来接收关西军,结果路上遇到了正赶往平凉的宇文泰,被宇文泰一句「贺拔公虽死,宇文泰尚存,卿何为也」吓得大惊失色,率军退去。

不得不说,宇文泰身上有种天然的领袖气质。侯景这种乱世枭雄,遇到宇文泰也会马失前蹄。另外,当时的平凉军急于复仇。从当时的地理位置看,侯莫陈悦在秦州,和平凉、夏州呈三角形。而贺拔胜远在荆州前线,外接南梁,属于远水解不了近火。所以,关西军选择宇文泰做统帅,是很正确的一种选择。宇文泰做统帅后,迅速灭掉侯莫陈悦,从此成了关西统帅。

三.其他人为什么不合适

先来看一分名单,赫赫有名的未来的西魏八柱国:

1.使持节、太师、柱国大将军、大冢宰、都督中外诸军事、安定郡开国公宇文泰

2.使持节、太傅、柱国大将军、大宗师、大司徒、广陵王元欣3.使持节、太尉、柱国大将军、大都督、陇右行台、少师、陇西郡开国公李虎4.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宗伯、赵郡开国公李弼5.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马、河内郡开国公独孤信6.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寇、南阳郡开国公赵贵7.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大司空、常山郡开国公于谨8.使持节、柱国大将军、大都督、少傅、彭城郡开国公侯莫陈崇

这份名单中,宇文泰最终当选。元欣是宗室,不在关西军。独孤信在荆州军,也不属于关西军。在贺拔岳被刺时,其余五人俱为关西军宿将,为何被拥立的不是他们呢?

首先来说于谨。于谨长宇文泰十五岁,不同于其他人的六镇军人身份,于谨是名门出身,北魏正规军。本来是理想的接班人。但是特殊就特殊在其职位上。当时宇文泰镇守夏州,而于谨是夏州长史,宇文泰的部下。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于谨在尔朱天光和高欢之战中支持了尔朱氏,失败后逃奔关西,投奔了宇文泰(注意,不是贺拔岳,是宇文泰)。所以,于谨充其量是宇文泰的部将,关西军自然也不会以其为领袖。在宇文泰率军进抵平凉之时,于谨为其左膀右臂。这也是为什么宇文泰后来权势稳固后,架空其他柱国,而只有于谨兵权赫赫,权势不减,在后来的北周贵为「三老」。甚至后来帮助宇文护清洗赵贵、独孤信的势力也毫不手软,因为他本身就不是六镇军人,对这些老哥们没什么太深的感情。

其次是李弼,此人是隋唐时期赫赫有名的瓦岗军李密的祖父。他军中资历也极深,但是,很不巧和的是,他不属于贺拔岳系统,而是杀害贺拔岳的侯莫陈悦的部下。后来宇文泰率军讨伐之时,率军投降,才换来了日后八柱国的地位。

最后就是赵贵、李虎、侯莫陈崇(跟侯莫陈悦没关系)。这三人在军中均有地位,甚至都有可能被推举为接班人。按当时的地位而言,赵贵是镇北将军、光禄大夫、都督,封地五百户。李虎为左厢大都督,封地三百户。侯莫陈崇为安北将军、太中大夫、都督,封地八百户。看官职三人相近,论地位貌似侯莫陈崇最高。但是,侯莫陈崇是勇将,而非智主,在推举统帅时直接被忽略。赵贵为贺拔岳收尸,这在当时是极大的威望,最为鼓舞收拢军心,甚至毛遂自荐为帅也未尝不可,但是他极力推举宇文泰,使得地位相当的李虎自然不敢提议自己当主帅。而李虎当时反应激烈,反对宇文泰,直奔荆州去请贺拔胜。可见,李虎对宇文泰接帅印是极其不满的。这也是日后,宇文泰地位稳定后,第一个架空了李家的原因。李虎死后,李家空有柱国之名,而无实权,空当一个陇西郡公(后为唐国公)。好在李渊父子日后建立了唐朝,八柱国中李虎才又显于史前。


贺拔岳意外身故之后,关于他的政治军事遗产该交给谁继承,成为了关陇集团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垂涎这支力量的侯莫陈悦首先被踢出局了,虽然贺拔岳死后,他成了这一区域最名正言顺的统治者,但因为是他设计杀掉了贺拔岳,显然是无法降伏群情激愤的关陇集团的,当时是人人欲杀侯莫陈悦而后快。

正在东边争权夺利的北魏孝武帝和高欢,其实也对贺拔岳的军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毕竟距离太远了,所以一时间也不知道怎么去接收。而关陇集团内的老资历寇洛,虽然在第一时间聚拢了贺拔岳的部众,让队伍没有散,但终究实力不足,自己都没有自信去继承贺拔岳的遗产,更何况于瑾赵贵等人呢。

实际上,最有资格争取贺拔岳军队控制权的,只有贺拔岳的手下宇文泰和贺拔岳的二哥贺拔胜,但他俩当时都不在关中。于是该迎立这二位中的哪一位,关陇集团内部出现了分歧。

李虎自己星夜兼程跑到了荆州,但贺拔胜只派了独孤信来安抚关陇集团,感觉对自己接盘是胸有成竹的。于瑾、赵贵、侯莫陈崇派赫连达去夏州迎接宇文泰,虽然左右人劝他形势未明还是不要轻举妄动,但宇文泰却看得长远,连夜启程赶去接受贺拔岳的部队,这和自信又纠结的贺拔胜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题主问宇文泰是如何取得关西军的领导权,我觉得最主要的就是他比贺拔胜有政治眼光,所以他当机立断第一时间去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如果贺拔胜能和他一样,凭借著坐拥荆襄手握重兵的资本,以及和贺拔岳的殷勤关系,第一时间跟著李虎重返关中,那么关陇集团肯定还是他贺拔家的,怎么也不可能轮到宇文泰。


贺拔岳是除了名的悍将。但是,贺拔岳中了侯莫陈悦的计被杀。关西的军队群龙无首,有将领让宇文泰来凉州接管军队,宇文泰认为现在不去接管,以后就难了,不去的话,将领们会离心离德。

来分析下,宇文泰取得领导权的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

第一,贺拔岳和宇文泰的父亲关系好。

贺拔岳和宇文泰父亲,宇文肱都是武川县的军人,是老相识,关系好。

第二,宇文泰能力强。

贺拔岳也很看重宇文泰。因为宇文泰跟他身经百战。在军事上,不亚于贺拔岳。

第三,宇文泰有文治,有功劳。

宇文泰不但有军事能力,也有文治之才。当时贺拔岳借口放牧凉州,因为夏州是凉州的战略要地,要委派得力的人去夏州管理。结果,宇文泰去了,并且治理得很好,显示了宇文泰的管理能力。

第四,宇文泰的领导力。

当时,去夏州的人选未定,众将都推荐宇文泰。可是,宇文泰的情商也好。贺拔岳死后,也是大家推举宇文泰来领导。甚至侯莫陈悦的弟弟侯莫陈崇也是宇文泰坚定的支持者。

第五,打败侯莫陈悦。

取得领导权后,打败了侯莫陈悦,侯莫陈悦因此自杀了。为贺拔岳报了仇。

第六,武川集团。

六镇之一的武川镇,武川集团是关陇贵族的前身,军中很多将领都是这里出身的。这些人也支持宇文泰。

第七,外敌高欢。

关西军也需要一个领袖来领导,对抗高欢的怀朔镇的军镇集团。

所以,宇文泰就领导了关西军和西魏,与高欢可以说是并世双雄。


首先从宇文泰具有的条件大概说一下

1、宇文泰是贺拔岳的亲信,具有领导全军的威信与军事才能。个人威望也高于其他武川镇豪帅。

贺拔岳任关西大行台的时候,贺拔岳任命宇文泰为行台左丞,领府司马,加散骑常侍。事无巨细,都委任于他。可见,宇文泰的能力与威望都比其他人要高。

2、宇文泰在关陇地区有比较高的政治威望

宇文泰在任行原州刺史与夏州刺史时,赢得当地土豪的支持,这是其他武川镇豪帅所不具备的。

宇文泰如何取代其他豪帅与贺拔胜成为首领

高欢把持朝政之后,贺拔岳的武川镇军队就是唯一不服从高欢的力量,所以贺拔岳被高欢利用与侯莫陈悦的矛盾杀死,之后武川镇的豪帅们赵贵去劝说宇文泰,李虎则去劝说贺拔胜。

宇文泰就在赵贵、侯莫陈崇的推举之下控制了贺拔岳的军队。宇文泰到平凉时出现了贺拔岳军诸将「哭岳甚恸。将士且悲且喜,曰:『宇文公至,无所忧矣』」

贺拔岳死后,李虎去劝说贺拔胜,但是当时贺拔胜正在南下,便派遣亲信独孤信去抚慰贺拔岳军队众人,但是独孤信到的时候,武川镇豪帅早就推举宇文泰为主,贺拔胜失去了掌控贺拔岳军队的机会。


尽管有著一定的地位、人脉和声望,宇文泰最初也不是统领关西军的唯一和最佳人选。是一定形势的存在和变化——包括侯莫陈悦的犹豫、贺拔岳部将的支持和盲从,以及贺拔胜的拒绝让他最终逆袭成功。当然,在这期间,宇文泰的果断和灵活也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侯莫陈悦诱杀贺拔岳后心里没底,没敢去平凉(今甘肃平凉)收编贺拔岳的部队,他率军退据水洛给宇文泰留下了逆袭的时间和空间。而群龙无首的贺拔岳的将领们多数属于盲从者,都督寇洛只因年长几岁便被推选为新首领,可见这事有多随意。寇洛没能力主动提出辞职,人选问题再次提上议程宇文泰才有了机会。

这次人们将目光拓展到外围,产生了三个方案:左厢大都督李虎倾向荆州刺史贺拔胜;大都督赵贵和都督杜朔周支持夏州刺史宇文泰;另有一些人主张禀报朝廷后定夺。向朝廷汇报这事既拖延又不稳妥——就在这些人开会商量的同时,把持朝政的高欢派出来接管部队的侯景已经在路上,因而最先被否决。贺拔胜无论地位、战功还是威望都略胜宇文泰一筹,最重要的他还是贺拔岳的亲哥哥,具有无可比拟的天然优势。

宇文泰的优势就是距离,从夏州(今陕西横山县西)到平凉远比荆州近得多,正如杜朔周发言否定另外两种方案时说的「远水不救近火」。杜朔周快马加鞭赶在李虎前头,保证了宇文泰第一时间到达平凉——当时贺拔胜忙著和南梁作战对这事也没引起重视,他要上心的话也挺难办。

此外果断和灵活的处事方式也是宇文泰的加分项。他获得讯息后没犹豫也没耽搁,率领轻骑火速奔赴平凉,在半路上喝走了后来一度让美丽江南暗无天日的狠角儿侯景。到了军中他也没著急上位,而是先昏天黑地地哭了一通老上司,整得部将情绪激动,直呼「宇文公至,无所忧矣」。具有年龄优势的寇洛首先表态支持,盲从的众将也就思想统一了。

这期间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舆论造势。当时军中流传,贺拔岳被害前有一军官溜达时见到一个白胡子神仙,说这支军队由姓宇文的人统领会兴旺。这当然是宇文泰的支持者制造的舆论了,因为此前人们推举寇洛时还悄无声息,宇文泰来了便众所周知,个中原因不言而喻。不管真假,大家相信天意,宇文泰的领导地位就稳固了。而后宇文泰又取得孝武帝的支持和任命,对关西军的领导也就有了合法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