削藩是一个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政治手段。

康熙不学汉武帝的推恩令进行削藩,我认为这不仅有深刻的时代背景,还因为在当时已经没有和平解决的基础,唯有武力才能解决三藩。

汉朝的藩国和清朝的三藩是两个不同时代的产物。它们产生的背后,映射的历史意义是不同的。

汉朝藩王是刘邦为了刘氏江山能够千秋万代,在总结周朝和秦朝灭亡的经验上,采取的政治手段,和郡县制一起构成了汉朝的政权体系!

清朝三藩是满洲贵族为了快速平定天下,利用明朝降将作为八旗军的补充,以镇压南方的抗清力量,采取的「以汉治汉」的政治手段。

所以汉朝的藩国都是刘姓子孙,怎么折腾都是家里人;清朝的三藩是异姓异族,在清初的「满汉有别」的政治气氛中,不实行推恩令就很好理解了。

汉武帝时期的藩国势力已经无法威胁到汉朝的中央统治;康熙时期的三藩已经严重影响了清王朝的统治。

汉朝经历了「文景之治」,以及汉景帝时期的「七王之乱」,汉朝的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藩王势力得到大肆削弱。

到了汉武帝时期,因为铁、盐、铸造钱币等权利回收中央,各地的藩王犹如待宰的羔羊,已经无法和中央抗衡,这对推恩令的施行提供了基础。

清朝不同。因为三藩镇守南方,对地方上拥有政权、财权、军权,势力已经可以和清王朝分庭抗礼。尤其是三藩之首的吴三桂,更是留下了「西选之官遍天下」的历史痕迹。

这种影响并没有因为康熙的登基而减弱,反而因为各据一方,互通声气,事实上已经成为割据势力。

三藩这种桀骜不驯,又有割土分疆的趋势下,康熙是无法学习汉武帝用推恩令削藩的,能做的只有武力!

论时势看风云,我认为清初三藩在当时的那个状态,康熙如果采取和平的方式,试图以怀柔的手段削藩,是根本解决不了问题的。

历史已经证明,唯有武力才是彻底解决三藩意图割土分疆,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最好手段!

【我是江东汪郎,带给你不一样的历史视觉!坚持原创,喜欢我就请关注我吧!】


这种比较没有意义。

如果康熙翦除三藩的行动失败了,我们当然可以问问为什么他不学汉武帝;但是,结果证明康熙成功了,就没有任何必要做这种假设。

真正应该去学汉武帝的人,或许是明朝的建文皇帝朱允文,他激烈的削藩手段,最终使自己众叛亲离,丢掉了皇位。

对于三藩之乱,在康熙二十年(1681)十二月十四日的《起居注》中,康熙本人评价道:

吴三桂背恩反叛,天下骚动,伪檄一传,在在响应,八年之间,兵疲民困。幸荷上天眷佑,祖宗福庇,逆贼遂尔荡平。倘复再延数年,将若之何?

康熙认为,倘若再不解决三藩问题,延迟数年以后,局势恐怕会变得更糟糕。

原来,在平定三藩之乱的过程中,各省都有云集响应的叛乱者。例如,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三藩之乱后清廷的首次大计,各省布政使以下依八法处置者,从贼官员竟然有522名。这个数目可谓是触目惊心。

倘若康熙学汉武帝,采取推恩令,推迟个几十年再做解决,那么这个数目会不会再扩大呢?

汉武帝和诸侯王的关系是亲族,康熙跟三藩可没有任何关系,甚至作为异族入主中原的统治者,必须要千防万防,他们面临不同的情景,自然有不同的解决手段。


我是历史问答达人青言论史,乐于为您解答中国古代史的问题。


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挺好笑的,因为题主没太搞明白汉朝的「藩」和康熙的「藩」,压根不是一回事。

由于周代分封制的残余,以及刘邦「异姓不王」的祖训,再加上对吕雉大肆残害刘姓宗室的拨乱反正,导致文帝时期,国家的藩王众多。他们权力很大,甚至包括募兵权和铸币权。 但是这些藩王再怎么混账,也都是刘家自己的人,并不是外人,而且在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时候,他老爸景帝已经打了一仗,把这些人给好好地修理了一遍了。所以到汉武帝的时候,颁布「推恩令」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反观吴三桂们,他们不要说和爱新觉罗家不是一个姓,连种族都不是一个族,封他们为王只是处于以汉制汉的考虑,迟早要废除这种做法的。跟这些人「推恩」?还要把他们的子子孙孙也封王?不存在的,爱新觉罗家对自己人都没这么好,怎么可能容许这些汉人这么牛逼?

更何况,要推恩也可以,至少得先打一架吧?没留神,把你们三家全给打死了,那就不推恩了吧,毕竟人都死了嘛!


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青言论史」,也欢迎您的批评指正。


所谓推恩令,最核心的宗旨就是,本来由长子继承的诸侯国地盘,变成了诸侯王的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这样一个相对大的诸侯国变成了数个小诸侯国后就再也无力于中央对抗了。

推恩令和削藩的主要区别是一个表达比较含蓄,一个是强制「一刀切」,宗旨都是只有一个,加强中央集权统治。

其实这两种方式都容易激反诸侯国,那么为什么康熙时期的「三藩之乱」大清险些丢了半壁江山,而汉武帝却相对比较成功呢?

主要是因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基础已经打好了,他的父亲汉景帝采纳了晁错的建议,推行「削藩策」,当时吴王刘濞就联合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诸侯国就曾打出「诛晁错清君侧」的口号,武力反抗,史称「七国之乱」。

可惜被周亚夫剿灭,七个参与反叛的诸侯王全部被杀,之后又采取了一系列削弱诸侯国的措施,诸侯王实力大减已经无法再掀起风浪了。


中国历史上一共有四次大的削藩行动,第一是西汉景帝和武帝的削藩;第二是唐朝安史之乱后的多次削藩;第三是明朝建文帝和永乐帝两次削藩;第四是清朝的康熙削藩。

康熙皇帝的削藩是影响最大,波及最广,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削藩,没有之一!

为什么康熙不学汉武帝采用「推恩令」?你看唐朝和明朝哪个采取推恩令了?

汉景帝前期采用晁错的「削藩策」,结果造成七国之乱,汉景帝杀晁错以平息诸侯的怒气没成,只得派周亚夫平定了七国之乱,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汉武帝才能够实行「推恩令」,也就是如果实行推恩令中央必须掌握绝对主动权。即使是如此,实行推恩令的削藩的汉朝后期也没有摆脱军阀割据的事实,而且最终没能抑制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么长时间的乱战。

朱允炆时期中央对地方也是有明显的优势,铁血政策削藩是必然的,只不过朱棣不一般,来个靖难,一下子就干翻了朱允炆。在朱棣登基之后,立即著手削藩,不得不说,朱棣的削藩政策和汉武帝的推恩令有相似之处,而且是藩王不降档的承袭爵位,结果可想而知,明末朱明后裔已经达数十万之重,给朝廷带来了极大的财政负担。

康熙削藩的时候借鉴了历史上的削藩经验,提出了「稳」「准」「狠」的削藩政策,就是不管你三七二十一,就是削藩,管你反不反,你不反死了还能有个全尸,你反就干你!

被逼无奈之下,已经年过花甲的吴三桂又穿上盔甲,走上沙场去造反,打著反清复明的口号(吴三桂打南明残余势力好不心慈手软,现在还要打明朝的旗号,你说可笑不可笑),但是这平西王的名号还真就不是盖的,真就是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一度曾经控制中国半壁江山,但是三桂老矣,最终没能完成反清大业!

康熙的削藩政策虽然过程有点惊险刺激,但是结果是好的,彻底的打破了地方的藩镇政权,地方政权再也不会危及到中央政权,这是历史上最彻底的削藩政策。

正是彻底解决了三藩这个隐患,康熙才能够腾出手来收复台湾,抗击沙俄,平定准噶尔,开创康乾盛世。如果康熙采取的是怀柔措施的「推恩令」,结果可想而知,虽然短暂时间不能爆发三藩之乱,但是长期来看,是避免不了的!

用晁错的《削藩策》说:「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明白,三藩之乱爆发的导火索是什么,吴三桂其实并不是蓄意反叛,三藩之乱是因为康熙皇帝削藩而引起的,吴三桂、耿精忠、尚之信等人,只想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吴三桂想效法明朝的沐英世守云南,让他的子孙后代在云南永享荣华富贵,耿精忠、尚之信等人,只不过想让其子孙后代继承其爵位,三藩之中,没有谁想当皇帝,也没有谁有实力能当皇帝。

(吴三桂画像)

清朝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与西汉初年的「吴楚七国之乱」有著很大的区别,西汉初年,在地方行政制度上实行的是「郡国并行」的制度,当时的朝廷还不能直接控制辽阔疆域的版图,只能在郡县之外,分封诸侯,刘邦等人认为分封异姓诸侯王,风险较大,分封同姓诸侯王,既能起到拱卫朝廷的作用,又不至于发生叛乱,然而,令刘邦等人没想到的是,随著时间的推移,刘姓子孙之间的感情也会越来越疏远,到了汉文帝、汉景帝之时,同姓诸侯王并不觉得自己与天子有多亲近,而且分封同姓诸侯王,叛乱的风险更大,因为他们与皇室同姓,都是开国君主的后代,篡位起来更有正统性、合法性可言。

西汉武帝初年,因汉初以来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朝廷直接控制的人口、土地、财富,并不比各诸侯王多,诸侯的势力强盛,而郡县则比较弱,所以,必须施行「推恩令」,改变过去诸侯王的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的制度,允许诸侯王把其封地分成若干部分,分封给他的儿子们,让他们都称王,起到变相削藩的目的,如果直接削藩的话,可能会重蹈「吴楚七国」之乱的覆辙。

(青年时代的康熙皇帝)

而在清朝初年,清廷直接控制的区域已经远远超过了三藩控制的区域,且三藩之中耿藩和尚藩实力都比较弱,只有吴藩最强,清廷的绝对实力,实际上远在三藩之上,三藩都是异姓王,而且他们都已经反叛了明朝,如果再觊觎皇位,毫无正统性和合法性可言,三藩之乱的起因,是平南王尚可喜与其子尚之信不和,请求归老辽东,让其子继承爵位,继续留守广东,但康熙皇帝顺势而为,却撤了尚藩,这引起了吴藩和耿藩的不满,吴三桂原以为其实力强大,主动要求撤藩的话,清廷会让其世守云南,但是没想到,康熙皇帝却答应了吴三桂、耿精忠假意撤藩的请求,于是,吴三桂决定铤而走险,遂酿成三藩之乱。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康熙皇帝是早有准备,而吴三桂等人是没有准备的,康熙之所以决意撤藩,就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鳌拜的问题之后,把焦点对准了三藩,康熙皇帝明知三藩没有实力推翻清廷,对撤藩早有准备,那为什么要学习汉武帝,多此一举,搞推恩令呢?


这个是要考虑时代背景的,削藩是每一个亲政之后的帝王都想要做的事情,藩王手握重兵对皇权处处形成掣踵,而且对于王朝有著无尽的危害,在他们尚不强大亦或是朝廷吏治清明,国力军事强大的时候,削藩往往就被提上了日程,否则时间一久,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将再也难以实施。

安史之乱就是因为边境的势力过于庞大,形成外重内轻的局势,后来更是藩镇割据,帝王有心削藩,却也无能为力,最后吵吵嚷嚷直到唐王朝覆灭而形成了五代十国的历史格局,可见削藩对于一个王朝的重要性。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时候,是先有著汉景帝的削藩政策,那时晁错的主张直接导致了七国之乱,朝廷震恐,幸亏国有将才,最终在周亚夫的领导下平定了叛乱,强大的藩王势力被清剿,而剩下的一些藩王自然就只能唯唯诺诺。而此时再加上汉武帝实行推恩令,虽然一定基础上削弱了藩王的势力,但是却是慢慢的实施,没有那种压迫感,需要时间的逐渐沉淀,方会显现出其作用,所以藩王也就听之任之了。

而康熙时期不同,三藩各自镇守一地,俨然成为了国中之国,各地精兵强将,朝廷也不可能用所谓的推恩令,让其束手待毙,沙场征伐,这些汉人王爷们都是踏著同胞的尸体和鲜血而成就的功勋,对于他们而言,兵权是最大的安全感,是他们各自的立足之本,推恩令的方式是温柔慢性的,而削藩是强势快速的,推恩令的前提是朝廷的震慑令得藩王不敢造次,而反观此时的朝廷,已经数十年没有大战了,入关之后八旗兵已经被腐蚀殆尽了,而反观三藩却是精兵强将,虎狼之师,所以在试探出康熙有意削藩之后,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就反了。

而最终吴三桂的失败,并非其战力的羸弱,而是输在了他的天真和战略意图不明之上,如果他一早就有著逐鹿中原的想法,那清帝国能不能支撑下来还是未知之数。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推恩令以削藩是一个很好的政策,引起的动荡也最小,但是要实施推恩令,是要有几个非常重要前提。没有这些前提,推恩令是实施不下去的。

首先是朝廷必须足够强大,强大到地方藩镇起不了野心。那些藩王都不是傻瓜,不会看不到推恩令的作用和意义的,所以藩王拒绝推恩令怎么办?汉武帝时期能够顺利实施推恩令的前提,是汉景帝把吴楚七国之乱平定之后的事情,汉武帝手中掌握著震慑诸藩的强大的军队,所以才能把推恩令推行下去,藩王没有胆量和能力拒绝推恩。康熙时期的朝廷对平西王吴三桂形不成绝对的震慑,吴三桂难道就不知道汉武帝推恩令的故事么?假如吴三桂拒绝推恩,那个时候朝廷如何反应?!

其次是朝廷有足够的耐心来实施推恩令。推恩令需要在几代人之后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削弱藩国。汉武帝等得起,但是康熙可等不起,三藩和朝廷之间的矛盾已经不小了,有财政后勤的矛盾、有所谓「西选」官员的矛盾等等,坐视这些矛盾发展,最终的后果到底是谁胜利还不好说呢,此外还有台湾郑氏政权的问题、西北准噶尔帝国的威胁、东北俄罗斯的威胁等等,所以康熙没办法慢慢等下去。

三藩之乱时期的形势图

所以康熙才下定决心直接削藩,而不是慢腾腾地推恩令。当然,康熙的决策即便在今天看来,也是相当冒险的。


推恩令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那就是诸侯王实力弱小,不足以支撑他造反,只能被动接受推恩,眼睁睁的看著自己权力被削弱。

谁都知道推恩的目的是什么,结果是什么,那为什么还有接受推恩呢?我有能力,我肯定选择造反了。

很多人觉得满清的秘密建储制度很好,问题是,这么浅显的道理,别的皇帝想不到?只是之前的皇帝所处的环境不同罢了、

康熙也是一样,他未必不知道推恩效果很好?但他敢发布推恩令,结果一样也是吴三桂造反。所以吴三桂上书请求撤番,来试探康熙的态度,康熙同意了,吴三桂马上就造反了。他有实力,凭什么乖乖的听话?

我们很多人只知道主父偃的推恩令,只知道汉武帝削蕃成功,殊不知,最早提出推恩令的,是文帝时期的贾谊,他的神文《治安策》里,「众建诸侯少其力」,就是推恩的意思。

实际上,汉文帝一直就是这样做的。

文帝十六年(前164年),齐文王刘则死,无子嗣位,文帝趁机将最大的齐国分为七国(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淮南王刘长造反,又封刘长的三子刘安、刘勃、刘赐等为王,将淮南国一分为三。

后来的汉景帝和晁错,也是这么干的。景帝利用晁错逼反诸侯王,引发「吴楚七国之乱」,平定后,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了。

到了汉武帝,诸侯王统治的地盘大的也就几个县的地盘,虽然也有少量军队,但以这样的实力,再想撼动汉朝的政府,几乎是不可能的了。

这才是汉武帝推恩令能成功的原因,是因为经过文帝、景帝几十年的削蕃,到了汉武帝时期,诸侯王势力很小了,已经不足以造反,如果没有文帝、景帝的削蕃,汉武帝贸然削蕃,随时被打翻船的。

要知道,「七国之乱」的七国,吴王、楚王、赵王、济南王、淄川王、胶西王、胶东王,有四个是原齐国分裂的,如果汉文帝不推恩,一个齐国都够喝一壶的。

所以,并不是汉武帝多高明,多么神功盖世,也不是主父偃多聪明,能想出这么好的办法,只是几代人的努力的结果,

就如赵匡胤可以「杯酒释兵权」,也是前面五代的帝王轮番削蕃,让武将不足以造反,他才可以杯酒释兵权,不然随时都会被武将打翻船的。

康熙不用推恩令,是因为没有那个条件罢了,即使推恩,也不过是逼反他们罢了。他唯一没做好的,是三藩并削,所以差点被打翻船了。


清朝藩王制度与汉不同,汉以国王藩,国王除上贡外几乎自治,有很大的权力,军政经一把抓,而清朝藩王不同,以省镇就藩,注意一个是王藩一个是镇藩,中央派有政工专员,比如巡抚,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等人主要管军兼财政,财政收入按中央要求先入中央,再下拨,中央兵部可管其兵,但实际有出入,三藩势力较大又守边陲,善收买当地官员,如果边陲无战事,中央有权撤军,命三藩另外安置的,这与汉的小王国不同,那是封地,除非改封地,汉朝想撤消一个王国又于祖宗家法不合,藩王必以不合祖制抗拒,所以只能施行推恩令,慢慢小化国王封地,清朝是可以撤藩的,这不违祖制,藩王除了以造反抗拒别无他法,谁又敢轻易冒险呢?再说清朝还有镇守东北和蒙古的几个铁帽子亲王,都带兵的,其他多数省份只有听命于中央的督抚,清朝想撤藩有法有理,一旦有变又有军有财供其灭叛,无论体制还是中央集权的高低程度,清与汉肯定很大区别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