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第二次机会是隆武时期,那第一次机会就是弘光政权(弘光政权的局势要比隆武强很多,倘若联合大顺军,不至于此)。那就说说第二次机会。

清军确实战斗力强悍,在多尔衮的指挥下,其多铎部和阿济格部展现了极强的作战能力,被崇祯皇帝喜爱的明朝大将们,当了「贰臣」后也积极响应反击汉人,大顺军之前作为清军南下的屏障在客观上保护了南明一段时间,但大顺溃败,李自成死亡,南明就面对清军的直接打击。外部环境恶劣,内部也不好,弘光政府瓦解后,掀起了唐王鲁王的夺位之争,直接断送了南明反扑的第二次机会。

隆武帝剧照

弘光朝廷覆亡,以皇帝为标志的国家再次中断。南方汉人宛如晴天霹雳,真是多事之秋。为了南明的延续和官绅他们自己的利益,唐王朱聿键、鲁王朱以海分别被福建、浙江将领拥戴续写明祚。信息不便和利益所驱造成了一国二主,但江南普遍在名义上承认隆武政权为正统(隆武被拥护的时间稍早一些)。

鲁监国所在的浙东处于抗清前线,他又不被大多数地区所承认,局面困难,面对强敌虽有进取之心(曾经北上,以失败告终,从此断了北伐念头转为守势)但却无能为力。

多尔衮剧照

鲁监国骑虎难下,手下的大臣分为两派,一种同意在名义上承认隆武政权,一种反对。隆武帝也被拥立大臣挟制,权力不集中。隆武帝曾派使者去浙江,但是死在监国的将领手中,矛盾愈加深重。隆武帝和鲁监国纷纷像对方将领抛去橄榄枝,可谓是互挖墙脚。他们以高官作为条件换取支持,使朝廷一片乌烟瘴气。

隆武政权权臣郑芝龙仅仅想维持自己的既得利益(郑氏兄弟拥护唐王也夹杂私心,是一种政治投机),毫无大局意识,鲁监国在前线抗清,他则选择按兵不动,这样的明军怎能有作为?南方松散政权不能形成强有力的抗清力量,权力的争夺也愈发的让各地实权人物处于观望的态度,对统一战线形成极为不利。

隆武帝很多政策还是好的,对待剃发的南逃汉人也是一种宽容的态度(不同于弘光政权),他也想有一番作为,一度要迁都去到明清争夺激烈的前方地区(这么做也想摆脱权臣郑氏兄弟的挟制)有中兴之主的样子。和鲁王的内部斗争消耗了很多精力,葬送了南明的第二次机会。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