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势力被司马家取代,其实背后是门阀士族的作用。曹魏势力兴起虽有曹操南征北战的功业,但门阀士族依然是看不起曹魏势力。门阀士族的兴起是秦灭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后,西汉、东汉在地方上形成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大族。本质上是经济发展后,中央朝廷管不过来后形成的地方豪强势力。通过把持汉朝的选官制荐举、察举的方式,控制了地方的政治形态。

汉末到魏晋南北朝就是地方士族豪强兴起时期。就是这些势力是统一的阻力,他们的存在阻碍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其本质上当年士族势力控制著中下层社会,只有得到士族的支持才能有根基。所谓的人心向背其实是控制于这些人之手。

既然是得到士族的支持才有天下,那么也就受制于士族。士族不是一个单一一个人或什么家族,本质上是就是多个地方豪强势力,本身就统一的最大阻碍。而且他们之间就是纷争不断,东汉末年到魏晋南北朝的战乱不休,就有他们的影子。可以笼统的讲门阀士族最大的问题是谁当皇帝无所谓,但别影响我家的利益。在这背景下世家大族的争斗不断,这之后西晋八王之乱,东晋以及其之后宋齐梁陈内部杀戮不断,就是世家大族矛盾激化的结果。

一个经济利益冲突说得有些笼统,实际情况比这复杂。世家大族形成门阀以后的最大问题不是简简单单腐朽、落后、奢侈可以概括的。这里面有人的本性在起作用,基于经济基础上阶层会有一系列文化、礼仪、婚姻等来固化阶层利益。具体到某个人和地方,简单来说就是歧视链,这些和人与生俱来的傲慢与偏见有关。我们现在网上的地域黑、地图炮等,以及与之类似的一起看不起某省的人;某省江南看不起江北的人;某市看不起所有外地人等,还有豆腐脑吃甜吃咸,吃大米还是吃面好南北之争等之类都可以在网上吵成一片,就是此类问题。但这些问题在我们现在也只是打打嘴皮子仗,是不能放在正式场合说的,这是政治不正确的表现。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就不是这个样子了,门阀士族们是正式把这些东西刻在脑门上的。本来中国就比较大,十里不同俗是很正常的事情,但在那时,你一个走路不同,礼节不对,口音不对,用词不当等等诸多屁大事情可能成为耻笑你的借口。并且这一切还不看事情对错,只看门第和姓氏,姓氏高了什么都对,是名士风范,是寒族做什么都是被嘲笑的借口。说句实话这种歧视链就是这些所谓门阀大族想形成自然而然掠夺你寒族的借口,再经文化上(在印度是宗教)固化可能会形成这些事是天然的感觉,类似的例子就是印度的种姓制度。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中国已经形成类似种姓的阶层固化的现象。这一现象一旦形成就会造成实际上的思想、政治、经济的分裂,魏晋南北朝一直无法统一的道理就是门阀士族。

但中国为什么这一现象没有持续下去,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地缘政治原因。先说简单的,首先,中国一直都是同一种族,虽有白匈奴但也是少数,不会形成印度由于肤色的原因形成天然的歧视链。

本来这些歧视就是经不起推敲的,但这种歧视链会严重影响对事情的看法,不说魏晋南北朝的事情,魏晋南北朝这类事情世说新语写了很多。单就北宋时王安石变法就可以看出这些问题的危害,王安石是南方人,所以支持变法的都是南方人,反对的都是北方人。本来变法就是一件大事,其中肯定是有利有弊,大家应该静下心来,认真讨论变法的弊与利,多少要干事的样子!但实际呢,以地域分成旧党新党,不说对错只问党同。苏轼说句公道话都弄得里外不是人。这类事情唐朝牛李党争,明朝的东林党人也有这现象。这已经后世皇权已经加强的情况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那就不是党争了,那就是赤裸裸的歧视蔑视。你寒族说一句话,人家鼻子一哼,对你就是爱理不理,就像印度高种姓对贱民一样。

那事情咋办,中国不像印度就一个印度次大陆,基本上热带亚热带气候,没啥事。中国比印度大多了,从气候角度讲也不稳定,就到现代不也一样,年年不是这里涝就是那里旱,仔细查查就会发现几乎每年都又不同程度的灾害。在地理上也是从温带、寒带、热带、亚热带,平原、山地、丘陵、草原、江河什么都有。管理这么大国家,每年的事情会少了吗!中国还有一个很特殊的黄河,这是一条大家都知道的河流,不仅仅是含沙量大的问题,黄河其实在有人类以前,一出郑州花园口是没有固定河道的,是漫流状态,自己想咋流就咋流,以泰山为中心,今年夺淮河往南流,一旦淤积多了,明年就漫流往北夺海河入渤海,在一个从河北到安徽的大范围内漫流。我们现在的河道是人工挖的,简单的说,就是为了治理黄河,就需要我们形成一个上下游地方人统一起来一起全流域治理的国家。否则是没有任何办法的,就这一直到现在虽然黄河流量小了,但治理黄河依然是国家大事,何况魏晋时期。

说这些事情就是说,治理国家干大事需要的是,从基层干起,明白治理国家问题核心在哪里的人才,干实事的人。不需要那些谈论玄学,谈吠陀经的人;中国不是印度没什么事情的国家。

门阀士族们侃侃而谈,不屑于谈实务的才是最大的问题,魏晋南北朝往往都是,士族居高位不干实事,皇帝任用寒族去干实事,掌握机枢的反而是寒族。对比曹操和司马懿就是:曹操是那个寒族干事的人,司马懿是哪个不干实事的士族的人。相比其他门阀士族司马懿是比较能干的人了,但对于一个帝王来讲还是差很多,帝王不是能忍能熬会残酷就可以的了。


当然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取消,中国古代传统上都说士农工商,但实际在这四大阶级下还有更低的阶级,如「浙江惰民、陕西乐籍、北京乐户、广东疍(dàn)户」。一般最早都是历次改朝换代后前朝的遗民后裔。

虽然古代中国的阶级固化相对没有印度严重,但实际上这些受歧视阶级的形成原因,却和印度贱民相似,印度经历的外来入侵和战争甚至比中国更多,被征服者往往就成了贱民。

虽然中国的很多朝代如清雍正时期从法令上废除了贱民。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乐户、惰民、丐户、世仆、伴当、疍户等,命令除籍,开豁为民,编入正户。但雍正自己也经常「全家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时间一长不又是一个新的贱民阶级出现了?

所以哪怕是实现法律上的人人平等,指望封建王朝都是不可能的。1947年民国宪法制定,规定中国国民于法律上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别,均为平等。这才开始在法律上正式承认人人平等。

一直到1949年后,疍家人上岸居住,孩子们进了学校读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帮助疍家的青壮年读书识字,并帮助他们发展生产,使他们在生活上有了很大的改观,使疍家人能正常地溶入现代社会。到今天我们才可以说,中国确实在人人平等上真正进入了现代社会,这也是我们能领先印度的根本原因。


楼上说的极端了,把印度的极端种姓制度和前朝相比……自隋代以来,科举制是打破贵族垄断的最重要的制度。你们可以看欧洲,中世纪以后才有文明,历代贵族都龟缩到城堡里,打劫农民,强迫缴税、交粮,不给就打劫。哪里有保护普通群百姓城市?中国的城市是保护百姓的,一旦打仗百姓是要撤回城市的。欧洲贵族只有城堡,保护的是贵族利益,一旦战争死守城堡是不会估计百姓利益的,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与欧洲的文化不同点。所谓种姓制度在中国历史上不存在,只有文化鄙视没有种性鄙视。尊我华夏文化、尊我华夏衣食……都是中国人!中国历代的容文化也是华夏儿女传承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古老的「钻木取火」「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无不透著民族不怕鬼不怕邪的斗争精神,中国人从来不是什么「神」的奴才,更不是羔羊。中国人的精神就是斗志!西方的神是西人主宰,东方的神是和人类平等(敬而远之)东方的神需要人皇的册封,西人的神需要人类献身。中国人是精神贵族,西人是精神奴才。


中国古代能和印度对比的种姓制度只有夏商周了,从秦汉时期就已经没有这种绝对的种姓制度了,虽然阶层在但是和种姓完全两码事

种姓制度代表著血统身份,是什么血统在什么位置,低血统服务于高血统的,生生世世不可变,这点倒是和古代夏商周的封建奴隶制类似。

但是在秦朝时期就开始实行军功制,能力强者封官加爵,给了底层士兵可以翻身上去途径。

另外郡县制让官员进入地方成为地方长官,打破了当地大家族绝对独大的情况,印度现在邦的长老比地方长官权利还大。

所以楼主的题目非常不准确中国古代有阶级,但是类似种姓的制服很早前就没有了


其实有,不过你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变换身份,最简单的生孩子,男丁多,通过劳动;其次也简单的通过科举,还有简单的通过好的主子,东家赏给一大笔钱,买点低,买点房子,但一般都不会碰到,最后最后不行还可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呢。之少你的身份可以转换,而印度,你是转不了的,莫迪虽然是总理,但他还是首陀罗,一辈子改不了,永远也变不成婆罗门,如是而已


中国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种姓制度,但有职业歧视,如工匠之类。

社会上普通的阶级歧视自秦代就不再存在,因为国家均属一个人所有。而随朝建立的科举制更是中央政府阉割门阀势力的利器,间接地推动了社会平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