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宝十四年,繁荣昌盛的大唐终于被安史之乱扯下了虚假的外衣,内部的腐朽在安禄山军队的冲击下一览无余。

玄宗李隆基

第二年六月,潼关被安禄山军队攻破,玄宗李隆基仓皇出逃,时任唐朝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杜甫暂时放下了对国家破碎的忧愤,逃往鄜州羌村避难。

七月玄宗被迫于灵武传位太子李亨,世称唐肃宗。肃宗继位后,我们的「诗圣」杜甫立刻动身只身北上,希望投奔肃宗,施展心中抱负,救国家于危难之中。不料被叛军俘虏,送到长安关押,只是因为官小,看管较为松懈。被关押期间杜甫仍旧是一心忧国,殚精竭虑。

至德二年四月,郭子仪领军至长安北部与叛军交战,杜甫闻讯,冒险出逃,历经凶险总于到凤翔(今陕西宝鸡),回归朝廷怀抱。。

回归朝廷后,杜甫被肃宗封为左拾遗,史称「杜拾遗」。受到朝廷重用(相较之前),杜甫心中自然欣喜。不料好友房琯领兵不力,在陈涛斜大败而归。肃宗大怒,罢免了房琯的相位,想要治他的罪。杜甫一看好友要被定罪,急忙上谏帮助房琯开脱。这一举动触怒了肃宗,杜甫被贬华县。

就算之后新任宰相张镐为杜甫求情,也难变肃宗态度,再也不得重用,重回愁苦状态。

这就是「诗圣」杜甫的失意一生,空有抱负,却难以实现,生在唐朝混乱年代,他的诗记叙了那一段不堪的年代,也抒发了他自己愁苦的心情。

希望大家多多关注,多多点赞建议,谢谢谢谢!!


首先谢过悟空邀请。

杜甫(712年—770年),安史之乱爆发于755年年底,结束于763年年初。可知,安史之乱爆发于杜甫中年时期,其时43岁。但在他中年时期,依然只是担任一个小小的官职,《新唐书》上说「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旧唐书》上说「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即使说法又说不同,但「什么什么参军」在唐朝时期只是一个负责掌管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等之类的芝麻小官。这段时期他的生活十分拮据,至于连自己的小儿子也饿死。虽然,杜甫的祖父是杜审言,但杜甫的一生都是困顿的,从小时候即如此,「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贫和困正是他一生的缩影。

那么杜甫是怎样落实叛军手中的呢?当安史之乱攻破潼关时,唐玄宗避难到四川,太子李亨即位,是为唐肃宗。正是这时,杜甫想投奔唐肃宗,在途中被叛军抓获。但新旧《唐书 杜甫传》中,并没有明确记载是唐肃宗解救杜甫的,《新唐书》上记载为「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右拾遗」;《旧唐书》上记载为「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左拾遗」。可见,是杜甫自己逃走,去投奔唐肃宗的,并被唐肃宗起用为「拾遗」的官,「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议,小则上封事」。可见这时是可以在唐肃宗周围议事。但可惜好景不长,就在当年杜甫因为上疏为准备罢相的房琯美言,惹怒了唐肃宗,于是被唐肃宗贬官,「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年少时,杜甫与尚为布衣的房琯结交过,且认为房琯虽然兵败,但「罪细,不宜免大臣。」还说了一大通冠冕堂皇的大道理,又不明白唐肃宗借机清理旧臣的心思,被贬就避免不了。「然帝自是不甚省录」,杜甫从此再也没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机会了,过著颠沛流离的生活,直至59岁时客死他乡。

其实,在封建社会为官,无论忠奸,都有被贬的经历。以杜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的性格,就算不为房琯事件牵连,也总会有其它原因被贬的。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个性,因为他流离颠沛的经历,才有可能写出关注人民疾苦的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才会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的感慨,才会吟诵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千古绝唱。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一生可谓是充满坎坷,天宝六年(747年)唐玄宗下诏「通一艺者」到长安应试,杜甫也参加了,可就是因为李林甫「野无遗贤」的闹剧,断送了杜甫的科举之路。

杜甫一生忧国忧民,可是仕途并不顺利,虽然后来被唐肃宗封了官职,可是并没有给他相应的权力。

因为当时唐朝的忧患很多,所以杜甫经常直言进谏,久而久之的就惹怒了唐肃宗,因此被贬。


更多历史社会资讯,欢迎关注:政说历史那些事儿


杜甫的布衣之交房琯获罪,杜甫向肃宗求情,得罪了肃宗。后来唐肃宗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他把他的父亲唐玄宗软禁了起来,并且开始清算前朝遗老,就把房琯和杜甫都划在其中,所以才有杜甫被贬。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