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我们结束了在安达卢斯的穆斯林建筑后,这一期我们来继续说说与安达卢斯隔海相望的马格里布地区。

这一时期的北非和此前一期我们所叙述的【伊斯兰建筑】9:西部伊斯兰世界-北非(上)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统一的穆瓦希德帝国(al-Muwahhidūn)此时已经分裂为了三个各自为政的割据政府,他们是今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西亚的前身。更加本土化的地方政权伴随著安达卢斯穆斯林难民的不断涌入,给这一地区的建筑形式带来了新的变化。与此同时,教经学院(madrasa)这一类来自东方伊斯兰世界的建筑形式差不多在同一时间进入了北非,它将会在之后北非的建筑里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喷泉教经学院(Al-sharjj madrasa) 位于摩洛哥菲斯 修建于马林王朝时期

进入大航海时代后,北非在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基督徒和穆斯林激烈冲突的地区,当地海盗势力的猖獗和北非本地经济和发展的衰退也制约了北非地区建筑的发展,北非开始变得越来越闭塞并逐渐落后于伊斯兰世界,直到沦为列强的殖民地……


穆瓦希德王朝的遗产

随著1212年阿尔摩哈德王朝(Almohad Caliphate,1121-1269,又称穆瓦希德王朝,有关这个王朝的故事我们在【伊斯兰建筑】9:西部伊斯兰世界-北非(上)中有提及)在托洛萨之战(Battle of Las Navas de Tolosa)中的惨败,阿尔摩哈德王朝在西班牙和北非的统治也随之土崩瓦解:四个地方政权蚕食了穆瓦希德的遗骸,除去在西班牙格拉纳达(Granada)的奈斯尔王朝(Nasrid dynasty,1238-1492)外,三个崛起的地方势力瓜分了穆瓦希德在北非的领土:

统治摩洛哥菲斯(Fez)的马林王朝(Marinid dynasty,1229-1549)

统治阿尔及利亚特莱姆森(Tlemcen)的瓦迪德王朝(Abdalwadid dynasty,1236-1556)

统治突尼西亚哈夫斯王朝(Hafsid dynasty,1229-1574)

在这三个分别统治今天摩洛哥、阿尔及利亚和突尼西亚的王朝中,控制东面的哈夫斯王朝和控制西面的马林王朝都宣称自己是穆瓦希德王朝的继承人,有权继承该王朝的所有遗产,这使得在两者之间的特莱姆森只能在夹缝中求生存,很难有时间和经历进行建设和投资。相比之下,另外两个王朝在建设方面就显得更加宽容大度。

(如果有玩过P社大作欧陆风云4(简称EU4)的玩家对这三个国家的旗帜一定不会陌生,在EU4发行他们差评过半的新资料片「黄金世纪」(Golden century)之前,北非地区的三个大国——摩洛哥、特雷姆森和突尼西亚曾以其150%的造核花费和时不时掠夺临近异教海岸的特性让玩家头疼不已,亲切的将其称为「北非贵族哥」「北非三贱客」……)

欧陆风云1444年开局的北非三基佬

在这一时期的北非,统治者的生活没有像西班牙的泰法时代那样奢侈铺张,对于宗教建筑的建设显得更能增加施主的功德和后期的长期维护。这也是这一时期北非所留存下来的建筑中,宗教建筑居多的原因。

突尼西亚的哈夫斯王朝(Hafsid dynasty)

哈夫斯家族的历史源於穆瓦希德时期在今天突尼西亚设立的易弗里基业总督。随著1212年后穆瓦希德王朝的崩溃,哈夫斯家族的叶海亚一世(Abu Zakariya Yahya,1229-1249年在位)也随之宣布独立,定都突尼西亚城(Tunis)。

突尼西亚城 盖斯贝清真寺宣礼塔

在这一时期,突尼西亚地区传统的内陆政治中心凯鲁万(Kairouan)已经失去了它的重要地位,倒是例如突尼西亚城和苏塞、斯法克斯这样的沿海城市因为海上商品贸易的发达而繁荣起来。这些城市的贸易对象除了西班牙和埃及的穆斯林国家之外,海对岸的基督教国家也是它们贸易的主要目标。而与埃及马穆鲁克王朝的交流和大量西班牙摩尔人难民的涌入使得突尼西亚城成为了一个文化交汇之地,这一时期的建筑所体现的就是这样的文化融合。

突尼西亚城的盖斯贝清真寺(Kasbah Mosque)是这一时期所修建的最主要清真寺。在座清真寺宣礼塔菱形网状的嵌板图案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自西方西班牙和摩洛哥的建筑装饰影响。而绿瓦覆盖的角锥形屋顶则可以看作穆瓦希德王朝时期建筑的留存。

盖斯贝清真寺 宣礼塔上的菱形花纹细部

哈夫斯王朝的另一个成就,就是将教经学院(madrasa)这种建筑形式引入了马格里布地区(Magreb)突尼西亚境内的第一所教经学院是1294年修建的舍迈教经学院(Shammar iyya madrasa)此外,于1434年开始兴建的蒙泰西尔教经学院(Muntasiriyya)平面还采用了四敞厅的形制,这很可能是从埃及引入的。

摩洛哥的马林王朝(Marinid dynasty)

马林王朝源于在撒哈拉沙漠中进行游牧生活的泽奈泰(Zenata)柏柏尔人部落。几乎就在穆瓦希德人从西班牙战败撤出的同时,马林人就开始从撒哈拉沙漠入侵摩洛哥,并于1250年占领了菲斯(Fez),1269年占领了马拉喀什(Marrakesh),建立了自己的王朝。占据了摩洛哥沿海低地地区肥沃富庶土地的马林王朝是北非三国中实力最强大的,他们在1336年拿下了特莱姆森——直到在1347年才被哈夫斯人在突尼西亚所击败。

马林王朝的最大统治范围

马林王朝的强盛时期大约在1269年占领马拉喀什至1358年遭一系列军事上的失败。大部分建筑都是修建于这一时期的,马林王朝物质上的繁荣主要来自农业、城市工业和贸易,特别是与今天西非马里(Mali)地区的黄金贸易。这一时期的统治者也修建了大量宗教建筑,以表明自己马格里布地区宗教捍卫者的形象。

新菲斯的聚礼清真寺

新菲斯 聚礼清真寺 平面(据Marcais,1954年)

新菲斯(Fes Jdid,现为菲斯三个城区中的一个)建立于1276年,其作用是作为马林人帝国的新首都,原先的首都马拉喀什也随之降格为二流城市。新菲斯城内的大多数建筑现在已经无迹可寻,只剩下宽阔的聚礼清真寺(Friday mosque of Fes Jdid)聚礼清真寺使用了传统的「T」型平面。内部有7条垂直拜向龛的廊道,最外侧的廊道向外伸出构成围合院落。宣礼塔位于内院的西北角,这也是当时马林王朝清真寺的典型布局。

菲斯城内的教经学院

和临近突尼西亚的统治者一样,摩洛哥的统治者也对教经学院这种新的建筑类型抱有很大的兴趣。一方面,这种只有统治者才有财力修建的大型建筑能够防止异端思想的蔓延和宣扬正统观念;另一方面,在摩洛哥日益强大的苏菲派(Sufism)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势力也鼓励对地方「圣徒」(marabouts)的崇拜,将他们的墓葬和教经学院安置在一起。

非斯市中心区 总平面 图中:1墓地清真寺 2、民居 3、主要商业街,4、香料市场学院5、男子学校6.卫生间 7、浴室8盖雷维因清真寺内院 9、梅什巴希亚学院 10.商业建筑,1.商人住宅, 12.法官宅邸 13、铜匠作坊 14、塞费里奈教经学院, 15、清真寺图书馆 16、葬仪清真寺 17、色拉廷学院 18、盖雷维因清真寺

马林王朝的统治者非常热衷于退行教经学院的建设——仅仅是在菲斯城内14世纪就修建了30所教经学院。从1271-1280年开始修建的塞费里奈教经学院(Seffarine Madrasa)到1350-1355年所修建的布伊奈尼耶教经学院(Bu Inaniya Madrasa)……

在这些教经学院中,修建的最重要也是最美丽的是位于菲斯市中心区盖雷维因清真寺(Qarawiyyin mosque)对面的香料市场教经学院(Al-Attarine Madrasa)修建于1323-1325年期间。

香料市场教经学院 院落

香料市场教经学院的主体建筑是一所带有喷泉水池和拱廊的院落,和一所方形的礼拜厅,香料市场教经学院的体量很小,但是它的装饰却十分的缤纷绚丽,几乎可以说是全摩洛哥能找到的最精美的内部装饰了。马赛克、石雕和灰泥装饰都在这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位置。其中有一些马赛克的尺度已经达到了微型的水平。堪称奇观。

菲斯 香料市场教经学院 平面(据Terrasse,1927年)

菲斯城内的另一所重要教经学院是修建于1355年的布-伊奈尼耶教经学院(Bu Inaniya Madrasa)这是马林王朝时期所修建的最宏伟,也是最复杂精巧的一所教经学院。它位于连接菲斯老城和新菲斯的主干道上,这是整个菲斯唯一配备了宣礼塔的教经学院,在高高的宣礼塔上可以俯瞰全菲斯的风景。

从「菲斯门」处俯瞰到的布伊奈尼耶教经学院

菲斯 布-伊奈尼耶教经学院内部的钟琴,由13个可供敲打的铜钟组成。

这所教经学院的平面是全菲斯最复杂的。一座拱桥连接了教经学院的主入口和街道,两层的教经学院主体结构上开有飘窗(mushrabiyya)可供俯瞰中庭的院落。礼拜厅和院落之间用一条被称为「菲斯渠」(wadi Fez)的水渠区分开。菲斯渠上架设两座桥,渠水也可以供信徒沐浴净身。

非斯 布伊奈尼耶教经学院(1350~ 1355年) 平面及剖面(平面据Terrasse, 1927年,经改绘,图中: 1.主入口,2、院落, 3.厅堂, 4.清真寺,5、宣礼塔,6.背面入口 剖面据Marcais, 1954年)

布-伊奈尼耶教经学院虽然缺少了香料市场教经学院的那种精美雅致,但却多了一分宏伟大气。体现出马林王朝盛期的帝国气象。尽管修建布-伊奈尼耶教经学院时,马林王朝已经开始走向衰落的下坡路,但是能将不同要素纳入一个统一的宏伟平面在,也说明它确实有可圈可点之处。

希拉(chellah)的马林王朝墓地

这一时期的马林王朝苏丹们已经开始学习东部伊斯兰世界的做法,将自己的墓地建设为带有教经学院和救济院等附属设施的建筑组群。位于拉巴特附近希拉(chellah)的墓地埋葬著马林王朝早期的苏丹们和其家族的所有成员。

希拉墓地遗址,主体建筑毁于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中

希拉的墓地包括了一座清真寺,一座宣礼塔,几座墓地和一所苏菲派的救济院。尽管墓地的大部分建筑都因为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1755 Lisbon earthquake,欧洲历史最大的地震)而沦为废墟,但是根据现存的遗迹来判断,这座建筑曾经的装饰也极其豪华。马林王朝的第六位苏丹阿布·哈桑·阿里(Abu al-Hasan Ali ibn Othman,1331-1351年在位)还下令用一道围墙将墓地和教经学院围起来,并称其为城堡(ribat),以表示其和圣战的联系。

自1358年至1465年,马林王朝开始走向衰弱,原先集权的管理也开始松动,内部的分裂加剧,各地的地方政府开始独立脱离管辖。西班牙人和葡萄牙对沿海的入侵也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王朝的统治。不仅仅是马林王朝,在15-16世纪的马格里布,一系列事件将打破原先的格局,北非成为了以西班牙为代表的基督教势力和奥斯曼为代表的穆斯林势力斗争的前沿。一个长达数百年的混乱时代也随之拉开帷幕……

大航海时代的北非

随著1492年统一的西班牙王国将穆斯林彻底赶出伊比利亚,并在同年发现了通往新大陆的航路之后,大航海的时代也随之拉开帷幕,欧洲和其他大陆之间的远洋贸易开始取代原先环地中海的贸易圈。作为原先向欧洲提供非洲象牙和黄金的通道,穿越北非穆斯林领地的路上贸易也随之被更为便捷的海上贸易所取代,这导致了大航海时代的北非开始逐渐远离繁荣和富有。本地势力之间无休止的争斗又进一步衰弱了马格里布诸国的自身实力,这给了外部渴望输出武力的基督教势力可乘之机,以1534年西班牙对突尼西亚的征服为例,西班牙和葡萄牙这两大新兴的海洋帝国开始将北非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和掠夺目标……

入侵摩洛哥的葡萄牙骑士

面对基督教势力对北非的步步紧逼,北非的地方势力开始积极寻求区域外的强权——奥斯曼帝国( Ottoman Empire )的求助,而奥斯曼帝国也乐于将自己的势力延伸到西地中海区域:阿尔及尔(Algiers)、的黎波里(Tripoli)和突尼西亚(Tunis)相继投诚奥斯曼帝国,成为奥斯曼帝国的臣属和总督辖区。奥斯曼通过扶持海盗舰队劫掠基督徒的地中海沿岸区域,作为对基督徒侵略北非的惩罚。基督教世界和奥斯曼世界的共同影响,在北非的建筑上都得到了体现……

奥斯曼影响下的北非建筑:利比亚、突尼西亚和阿尔及利亚

奥斯曼帝国从15世纪开始就已经尝试和北非地区的穆斯林海盗取得联系。在奥斯曼帝国的资金支持下,的黎波里和阿尔及尔的沿海开始成为名声恶劣的海盗盘踞之地。这其中就包括了以利比亚的杰尔巴岛(Jarbah)为基地活动的声名狼藉的海盗巴巴罗萨(Hayreddin Barbarossa,1478-1546)

令欧洲人闻之色变的海盗巴巴罗萨

对于北非地中海沿岸的重要城市,例如的黎波里和阿尔及尔这样中世纪繁荣的贸易中心,奥斯曼帝国的做法是将其纳入行省,由派遣的总督进行管辖。这些奥斯曼派遣的地方总督(由中央政府出身的帕夏Pasha担任)在掌管地方权利的同时,也负责对当地城市的投资和建设活动。最早这些总督都有自己的任免期限,三年的期限一到,他们就要被轮换。但随著奥斯曼帝国对北非兴趣的降低和影响力的衰退,到了17世纪后期,由中央政府派出的总督逐渐被自治的地方统治者所取代。

赫姆德帕夏清真寺

赫穆德帕夏清真寺的宣礼塔,可以看出明显有别于马格里布地区的方形宣礼塔样式

这些地方崛起的王朝势力不乏有才干的统治者,他们各自将自己的领地通过贸易或农业发展繁荣了起来,并将盈利用来投资进行宗教建筑的修建,的黎波里1738-1738年修建的艾哈迈德帕夏建筑群(Complex of Ahmed pasha)和突尼西亚城1655年修建的赫姆德帕夏清真寺(Hammouda Pacha Mosque)是这一时期建设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的黎波里 艾哈迈德帕夏建筑群(1736-1738年) 聚礼清真寺平面(取自George Michell:《Architecture of the Islamic World》, 2000年)

突尼西亚城 赫穆德帕夏清真寺 平面

在这一时期的建筑中,来自奥斯曼帝国、欧洲和北非的建筑题材第一次发生了交流和融合。突尼西亚城里于1692年修建的西迪-马赫雷兹清真寺(Sidi Mahrez Mosque)就是完全的奥斯曼风格集中式清真寺风格。而1660年在阿尔及尔所修建的新聚礼清真寺(Djamaa el Djedid)则融合了欧洲中的装饰题材——来自义大利样式的栏杆、垂花装饰和涡卷(事实上清真寺使用的大理石就是从义大利进口的)尽管不同形式的创新发展带来了不一样的气象,但是由于只是机械的照搬模仿,而没有融合交汇之后的创新,因此这一时代的建筑也并没有什么可圈可点之处。

1899年拍摄的西迪·马赫雷兹清真寺

阿尔及尔的新聚礼清真寺

15世纪后的摩洛哥建筑

和成为奥斯曼势力范围的突尼西亚不一样,摩洛哥的形势更为错综复杂,大西洋不同于风平浪静的地中海,奥斯曼势力对摩洛哥也鞭长莫及。由于缺乏联系,大航海时代的摩洛哥开始越来越倾向于闭塞和保守,同东方伊斯兰世界的交流也基本断绝。人们固守成规的重复著此前的风格和传统,建筑形式在这时也显得平庸而无所创新。

萨阿德王朝统治下的摩洛哥建筑

瓦塔斯王朝时期的摩洛哥形势,黄色为欧洲人侵吞的摩洛哥土地

这一时期的摩洛哥正面临著外部势力的入侵和民族的危难时刻:在马林王朝衰弱后,取代马林王朝的是偏安一隅的瓦塔斯王朝(Wattasid dynasty,1472-1554)其权利只能控制菲斯和梅克内斯(Meknes)周边的少数地区。瓦塔斯王朝的统治非但没能挽救摩洛哥免受欧洲人的侵略,还让局势更加的恶化。在此情形下,来自南方的萨阿德(Saadi)家族站了出来,率领摩洛哥人反抗葡萄牙人的殖民统治并在马哈赞河一战(Battle of Alcácer Quibir)中取得了胜利,建立了统一摩洛哥的萨阿德王朝(Saadi dynasty,1549-1659)

尽管未能完全收复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建立的沿海据点,萨阿德王朝还是成功收复了大部分摩洛哥领土

马拉喀什在这一时期重新崛起,成为统一的摩洛哥王国的首都。本·尤素夫教经学院(Ben Youssef Madrasa)是萨阿德时期在马拉喀什地区所修建的规模最大的建筑,也是萨阿德时期仅存一所的教经学院。这所教经学院的体量给人一种很深刻的印象。不过由于没有突破此前摩洛哥地区教经学院的传统范畴,这所教经学院也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亮点。

本·尤素夫教经学院中庭院落

马拉喀什 本·尤素夫教经学院 平面及剖面 (据 Jose Pereida,1994年)

萨阿德时期所修建的另一处著名建筑是萨阿德的苏丹们为自己所修建的家族陵墓(Saadian Tombs)陵墓中使用了非常精美的灰泥、大理石、马赛克和木雕装饰,是这一时期最为精美的装饰。

马拉喀什 萨阿德家族墓寝(1557-1603年)。平面(由位于花园内的两栋建筑组成:早期的是一个两面敞开的方形结构,1590年进行护建:同时还建了另一个由三个厅堂组成的西陵,中央大厅立12根柱子,前为一个装饰华美的祠堂)

萨阿德家族陵墓的内部装饰

阿拉维王朝统治下的摩洛哥建筑

17世纪末,统治摩洛哥的萨阿德王朝陷入内乱,居住在塔菲拉勒特(Tafilalet)绿洲的阿拉维人趁乱崛起,推翻了萨阿德王朝的统治,以梅克内斯(Meknes)作为都城,建立了统治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阿拉维王朝(Alaouite dynasty,1631-今天)

梅克内斯 帝王城(宫殿建筑群,17世纪后期和18世纪)。总平面(左,据Sheila S. Blair和Jonathan M.Bloom, 1994年)和穆莱伊斯梅尔宫平面(右,据Ge-orge Michell, 2000年 )

阿拉维王朝在梅克内斯修建了宏伟的帝王城(Royal city),而这给梅克内斯留下的最大遗产就是环绕梅克内斯古城的城墙和城门。建造于1732年的曼苏尔城门(Bab Mansour Gate)是摩洛哥地区遗留下来最大最宏伟的古代城门,也被称为摩洛哥的「凯旋门」。

梅克内斯的曼苏尔城门

由于地理上的闭塞所导致的缺乏创新,这一时代的摩洛哥建筑开始步入了固步自封墨守成规的泥潭。尽管如此,凭借自身富有的财力,统治摩洛哥的君主们还是能建造出相当精美和宏伟的大型建筑,其中有些也不乏魅力所在。随著摩洛哥王国在19世纪的逐渐衰弱并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摩洛哥的伊斯兰建筑和艺术也将进入相当长的一段沉寂时期,直至重新获得独立……


写在后面:

1:你知道吗?在英语中,「摩洛哥」(Morocco)一词来源于西班牙语的"Marruecos",意思就是马拉喀什(Marrakesh)。直到几十年前,对欧洲人来说,摩洛哥还被广泛的称作马拉喀什王国。摩洛哥的欧洲名称(Marruecos、Marrocos、Maroc、Marokko等等)是直接源于柏柏尔语单词Murakush,而在许多南亚的语言中这个国家就实际上仍然被称作马拉喀什。

在阿拉伯语中,摩洛哥的名称al-Mamlakah al-Maghribiyyah 意思就是「马格里布王国」("Kingdom of the West")

马拉喀什有摩洛哥最大的柏柏尔人市场(露天市场),也有整个非洲最繁忙的广场。

2:继续说回摩洛哥的另一座名城菲斯,菲斯号称有著全世界最大的步行街——菲斯老城区。提到菲斯,就不能不提菲斯城的标志,连接菲斯老城区和新城区的菲斯门(Bab Bou Jeloud)了。这座城门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2世纪。1912年,当时的法国殖民政府开始对这座城门进行翻修,才有了今天漂亮的花纹。

有意思的是,城门外侧是「菲斯蓝」,而城门内侧镶嵌的马赛克花纹图案几乎与外侧一模一样,但整个色调则呈现出一种淡淡的绿色,人们称之为「伊斯兰绿」。一个「菲斯蓝」,一个「伊斯兰绿」,它们成了这座古城最具代表性的颜色。

菲斯城门的另一侧

下期预告:

参考资料:

《世界建筑史 伊斯兰卷》王瑞珠

《世界建筑史丛书 伊斯兰建筑》约翰·D·霍格

从边疆重镇到一文不值——奥斯曼-阿尔及尔的边缘化

Bou Inania Madrasa

Ben Youssef Madrasa

文章中所用所有建筑平面图均扫描自王瑞珠《世界建筑史 伊斯兰卷》

图片来自英文维基百科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