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这本小说的时候不自然的把巴士底狱为代表的封建统治力量同旧时期中国的地主阶级相比较

就小说中的情节来说,在封建王朝统治下的法国人民饱受压迫的暴政,些许是基于复仇的目的,在封建王超被推翻以后,许多贵族流亡海外,过上了居无定所的生活。大批法国本土的贵族甚至过去曾与贵族统治阶级有过瓜葛的法国人也被处决。小说的主人公达奈也是一个封建贵族出身,但是他不愿意用压迫劳动人民的方式来破得自身的利益,他选择了放弃家族的继承权,并只身到了英国开始了自己的人生。 主人公达奈从来就不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份子。但是在法国封建王朝破产之后却无法避免的成为了牺牲品和受害者。 应当如何评价大革命前和大革命后的这种普通民众对贵族的仇恨和大开杀戒?


这是一份从个人角度和需求出发的纯干货阅读笔记,但我希望也能对你有用。

阅读体验:

刚开始读闻到了世界名著几乎都有的那种冗长而古典的外国味儿,语言华丽、夸张而又啰嗦。

但是当进入节奏之后越来越感受到狄更斯出色的叙述能力。其故事架构、线索布局和节奏把握都是令人称道的。尤其让人敬佩的是在思想上,狄更斯并没有一边倒地支持平民、批判贵族,他在批判贵族剥削之后又开始批判革命的失控和过度,总之,他批判一切非理性和恶性的行为。

理性解析:

(一)人物关系

(二)故事架构设计

整体上基本采用双线叙事。一条线是马奈特医生一家人在英国的生活,一条线是以德法日夫妇为首的圣安东尼区的革命活动。两条线前期并行,到法国大革命爆发、查尔斯·达内回到法国开始汇合为一条线,马奈特医生一家与德发日夫妇为代表的革命派进行斗争,以卡顿成功营救达内为结束。查尔斯·达内和马奈特医生的身份是两条线索的纽带。马奈特医生则是全书人物关系的核心。

(三)艺术技巧

本书比较出彩的艺术技巧主要体现在对「象征」和「伏笔」的运用以及对叙事节奏的把握。

象征:

「从德发日酒店门口打破酒桶,到雷电交加的暴风雨之夜,都暗示著那血与火的日子即将来临;象征爱的金线、寓意历程的足音,还有蒸蒸的雾气和熊熊的烈火,伐木人和庄稼汉,能发出回声的街角,整日编织的命运之神,无不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和象征主义的隐喻。」

——《双城记·译版序》

时间关系不再选取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伏笔:

「本书中用了较多悬念和伏笔,如洛瑞先生的答复「复活」以及杰里对这两个字的担忧,马奈特医生在露西婚礼前和达内的密谈,德发日太太的编织,罗杰·克莱的出殡,达内的神秘身世,马奈特医生在狱中的揭发材料,卡顿的突然出现在巴黎,等等,都是作者的苦心安排,既是故事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使情节更加曲折离奇,增加读者的阅读兴趣。」

——《双城记·译版序》

最大的悬念和伏笔是一开始就抛出的马奈特先生被囚禁的原因,而对这一悬念的解答同时全书结构的高潮——大革命中对达内的第二次审判。狄更斯把隐藏的信息像一颗炸弹一样在这里引爆。这一节同时回答了三个问题:

1. 马奈特医生入狱的原因。

2. 马奈特医生为什么会在女儿婚礼当天与达内谈话后犯病。

3. 德发日太太为什么会告发达内,欲致其于死地。

在解开这些悬念的同时还引出了情节高潮:卡顿舍己为人的行动。而这一情节又建立在另外两个伏笔的基础上:

1. 卡顿对露西深沉的爱与告白;

2. 卡顿与达内相貌极为相似。

从《双城记》这里我对伏笔的理解更加深刻了:

故事的艺术效果本质上就是对信息的隐藏与呈现。其中重点不是呈现而是隐藏。

把隐藏的信息结合矛盾冲突像打绳结一样编织起来,各种伏笔汇聚到绳结处就会引发爆炸般的艺术效果。

另外,在整体节奏上,《双城记》还是比较干净利落的。

从以时间为标准的线性叙述来看,常常出现「一年后」「五年后」之类的叙述,对无意义的内容直接带过。

从章节与章节的衔接来看,狄更斯并不求衔接自然平稳,有时候新的一章仿佛开始读另一部作品似的,与前章的联系逐渐开始显现,经常令人出乎意料:「哦,这不是前面的达内吗?原来他还是侯爵的侄子啊!德发日先生不是马奈特医生的仆人吗?哦,原来他还是革命党啊!德法日太太原来就是当年那个家庭被毁的小姑娘啊,原来如此……」

狄更斯很少在某一个章节把一个人物的全部面貌或身份展现出来,用多个章节叙述时往往刻意减少与前章此人物形象的联系,看上去就像重新塑造另一个人,让读者把这些形象碎片像拼图一样拼起来。这样做的好处是行文干净利落,又给读者惊喜感和参与感。

在人物塑造上,狄更斯最棒的是对于卡顿的塑造方式:放荡甚至堕落的私生活与深情、利他的灵魂的对比,使人物立体化而又尤为感人。

经典语句:

1. 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个睿智的年月,那是个蒙昧的年月;那是信心百倍的时期,那是疑虑重重的时期;那是阳光普照的季节,那是黑暗笼罩的季节;那是充满希望的春天,那是让人绝望的冬天;我们面前无所不有,我们面前一无所有;我们大家都在直升天堂,我们大家都在直下地狱——简而言之,那个时代和当今这个时代是如此相似,因而一些吵嚷不休的权威们也坚持认为,不管它是好是坏,都只能用「最……」来评价它。

2. 饥饿到处横行,饥饿被推出高楼大厦,钻进挂在竹竿和绳子上的破衣烂衫;饥饿和麦秆、破布、木片、废纸一起成了衣服鞋帽;饥饿也附在那男人锯下的小柴片上;饥饿从不冒烟的烟囱上朝下俯视著,从满是找不出半点可供充饥的残渣余屑的垃圾堆的肮脏街道上冒出来。饥饿刻在面包店老板的货架上,存货不多的每块劣质面包上,都写著「饥饿」二字;在腊味铺里,每一根待售的死狗肉腊肠上,也有饥饿的印迹。在炒栗子的转筒里,饥饿的枯骨和栗子一起咯咯作响;饥饿碾成了粉末,撒在那一小碟用几滴舍不得放的油煎出来的带皮土豆片上。(拟物,化抽象为具体)

3.太阳悲悲切切、切切悲悲地冉冉升起,它所照见的景物,再也没有比这个人更悲惨的了。他富有才华,情感高尚,却没有施展才华、流露情感的机会,不能有所作为,也无力谋取自己的幸福。他深知自己的症结所在,却听天由命,任凭自己年复一年地虚度光阴,消耗殆尽。(适合引用)

4. 这些平民百姓就是在这样的淫威下过日子的。多年来的惨苦经历告诉他们,这种人能够凭借法律手段,乃至超出法律的手段,对他们做出怎样的事来。

5. 泉水潺潺流动,河水湍急奔流,白天流入黄昏,城市里有这么许多生命按照规律进入死亡,时间不等人,那些老鼠又在他们那黑暗的洞穴里挤得紧紧地睡著了,化装舞会在晚餐时分欢天喜地地开场,一切事物都在按自己的规律发展著。(于无声处听惊雷)

6. 许多好心肠的人,往往会一厢情愿地过分夸大自己所做的好事,从而产生了过分乐观的幻想。(适合引用)

7. 在瘟疫流行时,我们中有些人,就会暗暗受那种病吸引——有时会闪过一个想要死于那种病的可怕念头。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埋藏著类似的奇怪东西,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才会暴露出来。(适合引用)

8. 这年头是个冒险玩命的时代,要下冒险玩命的赌注,才能赢得这种冒险玩命的赌博。让医生去打稳牌,我来打险牌吧。(适合引用)

9.他徘徊过,挣扎过,迷途过,如今终于踏上了正路,并且看到了路的尽头。(适合引用)

10.我看到巴塞德、克莱、德发日、复仇女、那个陪审员,还有那法官等一大批从旧压迫者的废墟上兴起的新压迫者,在这冤冤相报的机器被废除之前,一一被它消灭。我看到从这个深渊里升起一座美丽的城市,一个卓越的民族。经过未来的悠悠岁月,在他们争取真正自由的斗争中,在他们的胜利和失败里,我看到前一个时代的罪恶,以及由它产生的这一个时代的罪恶,都逐渐受到惩罚,消亡殆尽。
首先,我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把它同中国的去几千年普通劳动人民对封建统治阶级的痛恨,记得在中国的文革时期,由于对过去的历史的恐惧使得在普通劳动人民心目中的「资产阶级统治力量」成为了众矢之的,大批本来和这件事没有关系的人,成为了受害者 《双城记》中的主人公达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也是一个封建统治家庭出身的青年,他不愿意用这种方式去压榨获得利益,在同自己叔叔的一番谈话之后愤然离开了法国前往英国开启了自己的人生。 小说的开头成为了举世瞩目的经典,狄更斯的那一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被无数人引为名言 在刚读这本书的时候,读到小说中的那些中那些贵族处决的情节的时候,我想起了同态复仇这个名次,在过去的高压中敢怒不敢言的人民终于有了自己的发言权,按照街头巷尾的痛斥声或者赞叹的鼓掌来评价你个人究竟是旧王朝的余孽还是个高举正义大旗的反对党。今天我们中的一些人乍一看会把这当做按照民意来看待政治议题,只是处理方式简单而已。 可是我们如果深入的读到这些的时候会发现当前一秒达奈还在被当做卖国贼送上监狱法庭审判,下一秒就因为他岳父的被封建迫害的一封信而获得了法庭上上下下的鼓掌,赢得了来自「公众」的眼泪和欢呼拥抱。真的可谓是一句话柳暗花明一句话十面埋伏 就我的观点来看,这--法国大革命后那由居民在街头巷尾组织起来的社会,就是混乱的一场狂欢,狂欢于自己获得了话语权,自己真正当家做了主人,这本来是好事,不过矫枉过正对于封建贵族的仇恨使得他们把大批贵族送上了绞刑架和断头台,连国王王后也不能幸免。可是,在看那些为这些「清洗」而夜夜围著巴黎狂欢的居民,他们的生活真的有了改观么?贫穷的人照样贫穷,一伙人刚刚为了处决了一个流亡贵族敌人而围在一起唱歌跳舞,转过身又要为了今晚如何填饱肚皮而发愁。平静的生活还是在平静的街头巷尾度过…… 换句话说,我觉得大革命后的社会由人的「热血」组建起来的「不像人的社会」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