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商汤灭夏的经过。主要记载在《史记·殷本纪》、《诗经·商颂·长发》、《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梁惠王下》引《尚书》中,大致说的是,当时夏的政治中心在河南洛阳、偃师一带,商此时在夏的东方。商汤没有先打击夏桀,而是剪出夏国的盟国。先后灭亡了葛国、韦国、顾国、昆吾国后,才一举西征夏桀,夏桀战败后奔走南巢(或鲁、鸣条,记载不一)。

第一个灭的是葛。《孟子》说因为葛伯不祭祀,使人杀童子,才引得商汤征伐。葛国在今天河南宁陵一带,商汤攻葛自然是政治和战略考虑,葛国很快被灭亡了。接著是韦国(今河南滑县)、顾国(今河南原武、原阳)、昆吾(今河南濮阳),这三个忠于夏桀的方国很快也被灭亡。最后商汤才将利剑直指夏桀,史载商汤率领九夷之兵,得到了东方诸部落的支持。

而夏桀在西方诸部落中却名声不佳。《尚书·汤誓》是商汤伐夏的政治宣言。其中列举夏桀的罪恶又「虐政淫荒」「有夏多罪」「舍我啬事,而割政」等,《吕氏春秋》称夏桀「矜过善非」「迷惑于末嬉」、杀关龙逢等,古本《竹书纪年》称夏桀「筑倾宫、饰瑶台」,其中或许有层累夸大之词,但夏桀确因专制导致夏民不满,而这点就被商汤利用到了。

商汤能顺利灭夏,还要提到伊尹的辅助。伊尹其人在殷墟卜辞出现,而在战国时期传说较多,比如《孟子》说伊尹耕有莘而乐尧舜之道,商汤多次使人聘请;《吕氏春秋》说伊尹是作为陪嫁的小臣给送给商汤;《墨子》又说伊尹是有莘氏女的师仆。《国语·晋语》、古本《竹书纪年》提到伊尹间谍作用,据说他和失宠的末嬉结交,从而掌握了夏国的情报。

感谢阅读!


根据历史的记载,商朝的先王们先开始是居住在亳的,当时还是处在夏朝的统治之下。夏桀时期,由于商汤将自己的属地经营的有声有色,桀就封汤为东方诸侯之长。但是夏朝此时已经是处于末世。夏桀不仅为政暴虐荒淫,而且不辨是非还暴戾无常,迷惑于妺喜,杀良臣,并且不顾百姓修建瑶台倾宫等等,可以说是当时的暴君。商汤刚好有野心,因此利用了当时夏民对于夏桀的不满,推翻了夏王朝。

先是利用夏桀的暴虐来拉拢东方的诸侯们。夏桀为了控制东方诸侯,出兵攻击公然反夏的有缗,结果实力大减,商汤趁著这个时机,抓紧拉拢有缗、有莘还有薛国等东方的诸侯国,还结成了联盟。之后就是通过武力征伐夏朝。一开始并没有直接攻击夏朝,而是很有策略的先灭掉夏朝的邻国葛伯,接著继续攻打夏朝的与国,也就是依附于夏朝的三个附属国韦、顾和昆吾,接著一路向西,向夏朝大举进攻。这在《诗经·商颂·长发》中就有记载:「韦顾既伐,昆吾夏桀」,说的正是商汤灭掉了昆吾之后就直奔夏桀,大败夏军与鸣条,夏朝的末王桀也被流放到了南巢。夏亡,商朝正式建立。之后商汤又四处征伐,扩张商朝的领域。因此商汤也自称自己为「武王」,这在《诗经》中也有多处记载,甚至有一首就是叫做《诗经·商颂·殷武》。

在整个的征伐夏朝、建立商朝的过程中,商汤的辅佐伊尹功不可没,在甲骨文中就记载了商朝人民会在固定的日子举行仪式来祭祀伊尹,从祭品的数量以及规格来看,都很高,应证了他在商朝建立以及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的主业是读《史记》,就《史记》记载的历史素材,进行逻辑分析,挖掘历史背后的故事,为读者提供一个新的历史视角,希望能够对现代的生活、事业有所借鉴。

一、背景介绍

《史记·夏本纪》记载:帝桀之时,自孔甲以来而诸侯多畔夏,桀不务德而武伤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汤而囚之夏台,已而释之。汤修德,诸侯皆归汤。

1、夏王朝开始变得衰弱,很多诸侯相继叛离。

2、为什么囚禁汤?后来又为什么放了汤?《史记》中没有明确的记载,但大概也可以猜测的出来,无非是发现潜在威胁,就抓起来惩戒警示,认错态度不错,觉得可以拉拢,用来对抗叛离的诸侯,所以授以征伐诸侯的权力。但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记载下来的可能就是汤有德,夏桀无德,因为奸佞小人中伤汤,坏人容不得好人,所以夏桀囚禁了汤,后来汤的大臣为了拯救汤,讨好奸佞小人,献上了宝物,于是夏桀释放了汤,并封赏汤征伐诸侯的权利。当然作为圣君汤,这种脏活一定是不能自己干的,是他的大臣为了保全他而擅自做主。

3、各诸侯归顺汤,是因为他有品德?还是因为商实力较强,又取得了征伐诸侯的权力,而畏惧商的武力呢?

二、发展壮大之路

《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征诸侯。葛伯不祀,汤始伐之。汤曰:「予有言:人视水见形,视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听,道乃进。君国子民,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汤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罚殛之,无有攸赦。」作汤征。

1、汤攻打诸侯,开疆辟土。

(1)攻打葛伯,真的是因为他不祭祀鬼神吗?

(2)葛距离毫(商的都城)很近,商要扩张,自然是先找周边的诸侯下手,胜利了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土地,拥有他们的子民。不归顺且实力较弱的诸侯,自然是优先选择了。

(3)商的最终目标是夏,而夏在商的西面,葛则处于商西进的必经之路上。军队在攻打夏的时候,葛的态度非常重要。如果葛支持夏,商朝的军队就会陷入腹背受敌的困境;如果支持商,还好说;但即使是盟友,毕竟没有掌握在自己手上更踏实。

(4)至于攻伐的原因,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史记·殷本纪》记载: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汤而无由,乃为有莘氏媵臣,负鼎俎,以滋味说汤,致于王道。或曰,伊尹处士,汤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汤,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汤举任以国政。伊尹去汤适夏。既丑有夏,复归于亳。入自北门,遇女鸠、女房,作女鸠女房。

2、任用贤能,发展壮大国力。

(1)不管是伊尹负鼎,还是五顾茅庐,总而言之,是任用贤能人士治理国家,增强国家实力。

(2)伊尹去汤适夏,《史记》中没有太多的记载。但隐隐的感觉有些不合常理的地方。首先,以伊尹的贤能,肯定会对国内或国际形势了如指掌,很清楚夏桀、商汤分别是什么样的人;其次,不管是伊尹负鼎,主动归附汤,还是汤五顾茅庐,感动了伊尹,伊尹都被汤重用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这个时候为什么还要去汤适夏呢?熟悉谍战片的朋友就有了明确的想法:这是一次卧底行动。在商汤的暗中支持下,光明正大的去收集夏朝的一手情报,结交拉拢夏朝的官员和贵族,为商的发展争取利好政策等。这可能是历史记载中第一位高管间谍。

《史记·殷本纪》记载: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诸侯闻之,曰:「汤德至矣,及禽兽。」

3、利用政治手段来瓦解夏朝实力,同时壮大自身实力。

看起来是关于捕猎的论述,商汤的仁德泽及禽兽,但实际是一个政治隐喻。想往左边走的走左边,想往右边走的走右边,不听从命令的,就进我的罗网吧。对应到当时的政治环境,就是说:反对夏王朝的,跟我一起来造反吧,加强自身实力;心存疑虑的,保持中立吧,只要不碍事,我也不会跟你计较,减少不必要的阻力;但如果支持夏朝,那就受死吧,武力威胁。详细分析推荐阅读文章《打开「汤去三面」的正确姿势》。

三、建功立业

《史记·殷本纪》记载:当是时,夏桀为虐政淫荒,而诸侯昆吾氏为乱。汤乃兴师率诸侯,伊尹从汤,汤自把钺以伐昆吾,遂伐桀。桀败于有娀之虚,桀奔于鸣条,夏师败绩。汤遂伐三,俘厥宝玉,义伯、仲伯作典宝。汤既胜夏,欲迁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报。于是诸侯毕服,汤乃践天子位,平定海内。

1、为什么先攻打昆吾氏呢?

(1)昆吾氏在夏的东边,在商西进的必经之路上,要攻打夏,有必要先拿下昆吾氏。

(2)昆吾氏真的作乱吗?如果昆吾氏作乱,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可能成功后有利益分配的冲突,但当下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推翻夏朝的残暴统治,解救民众于水火当中,应该是「兵合一处,将打一家」。为什么要攻打昆吾氏呢?很有可能是昆吾氏造反的对象不同,是忠于夏王朝的,而不听从商的命令。

(3)通过攻打昆吾氏,打开了通往夏王朝的东大门。先剪除夏朝的羽翼,再集中精力对付夏朝。

2、夏桀本土作战失利。

(1)从夏桀的逃亡路线来看,第一次战争虽然白了,但损伤并不严重,还有比较强的实力,应该说不是逃亡,而是战略性转移,计划与忠于夏朝的诸侯三汇合,形成犄角之势,进可以袭击商的大本营毫,退有黄河天险可以守卫。

(2)商军紧紧追随,在鸣条与夏军再次发生战争,这次战争中,夏军主要力量被消灭,损失惨重。

(3)夏桀投奔诸侯三,绕过毫,向南夷地区迁移。这也说明三个问题:首先,商朝国内空虚,没有实力组织对夏桀的拦截,说明夏桀的军事战略是对的,但经过鸣条之战,夏桀也没有势力再次攻打毫;其次,很多诸侯还是支持夏王朝的,在夏桀战败转移的过程中,并没有诸侯落井下石,否则夏桀很难逃到南夷;最后,商当时的实力还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东西横向发展,并没有《史记》中说的那样,很多诸侯归顺商汤。

3、汤乘胜追击,消灭支持夏朝的残余势力,巩固胜利果实。

4、打败了老大,自己就成为老大,加大战争胜利的宣传力度,让其他诸侯臣服,汤登上天子之位。

总结:商汤灭夏是政治与军事完美结合的一个过程。评论:在恰当的时间做恰当的事,做好准备,等待时机。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政治是战争的前提,也可以把战争的果实扩大化。建功立业需要政治与军事的完美结合。

对比企业中的品牌建设与销售动作,销售是品牌的延续,品牌可以让销售收变得更加容易,企业在开拓市场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品牌与销售的结合。个人经营当中的社交与专业能力也是一样的道理。


按照新整理的《清华简-咸有一德》等篇记载,汤灭夏之前已经做了大量的间谍工作,像《竹书纪年》也记载到【谍】有夏。这无疑是非常关键的。

另外,以伊尹为主的贤臣特别注重【我克协我友】,即联络勾结夏朝的贵族阶层,作为内应。

再次,汤集团善于制造舆论,对夏桀做了很多妖魔化工作,最要害的是,汤集团号召【万姓复仇】,天下庶民均以夏朝为大仇人。

最后,汤集团一直在等待最佳时机,一直等到夏民有同归于尽之心时才有计划出兵,在鸣条之战打败了夏桀的主力部队。


简单说,桀贪婪暴虐,妹(此字两横应上长下短)喜乱朝,夏渐衰。商本是一诸侯国,但是汤招贤爱民,任治大国如烹小鲜的厨子伊尹为相,商渐强。最终商汤灭夏桀,建商朝。另加两知识点:商重贸易,商业一词有商朝而来;目前为止发现最早的甲骨文就是商朝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