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商湯滅夏的經過。主要記載在《史記·殷本紀》、《詩經·商頌·長發》、《孟子·滕文公下》、《孟子·梁惠王下》引《尚書》中,大致說的是,當時夏的政治中心在河南洛陽、偃師一帶,商此時在夏的東方。商湯沒有先打擊夏桀,而是剪出夏國的盟國。先後滅亡了葛國、韋國、顧國、昆吾國後,才一舉西征夏桀,夏桀戰敗後奔走南巢(或魯、鳴條,記載不一)。

第一個滅的是葛。《孟子》說因為葛伯不祭祀,使人殺童子,才引得商湯征伐。葛國在今天河南寧陵一帶,商湯攻葛自然是政治和戰略考慮,葛國很快被滅亡了。接著是韋國(今河南滑縣)、顧國(今河南原武、原陽)、昆吾(今河南濮陽),這三個忠於夏桀的方國很快也被滅亡。最後商湯才將利劍直指夏桀,史載商湯率領九夷之兵,得到了東方諸部落的支持。

而夏桀在西方諸部落中卻名聲不佳。《尚書·湯誓》是商湯伐夏的政治宣言。其中列舉夏桀的罪惡又「虐政淫荒」「有夏多罪」「舍我嗇事,而割政」等,《呂氏春秋》稱夏桀「矜過善非」「迷惑於末嬉」、殺關龍逢等,古本《竹書紀年》稱夏桀「築傾宮、飾瑤臺」,其中或許有層累誇大之詞,但夏桀確因專制導致夏民不滿,而這點就被商湯利用到了。

商湯能順利滅夏,還要提到伊尹的輔助。伊尹其人在殷墟卜辭出現,而在戰國時期傳說較多,比如《孟子》說伊尹耕有莘而樂堯舜之道,商湯多次使人聘請;《呂氏春秋》說伊尹是作為陪嫁的小臣給送給商湯;《墨子》又說伊尹是有莘氏女的師僕。《國語·晉語》、古本《竹書紀年》提到伊尹間諜作用,據說他和失寵的末嬉結交,從而掌握了夏國的情報。

感謝閱讀!


根據歷史的記載,商朝的先王們先開始是居住在亳的,當時還是處在夏朝的統治之下。夏桀時期,由於商湯將自己的屬地經營的有聲有色,桀就封湯為東方諸侯之長。但是夏朝此時已經是處於末世。夏桀不僅為政暴虐荒淫,而且不辨是非還暴戾無常,迷惑於妺喜,殺良臣,並且不顧百姓修建瑤臺傾宮等等,可以說是當時的暴君。商湯剛好有野心,因此利用了當時夏民對於夏桀的不滿,推翻了夏王朝。

先是利用夏桀的暴虐來拉攏東方的諸侯們。夏桀為了控制東方諸侯,出兵攻擊公然反夏的有緡,結果實力大減,商湯趁著這個時機,抓緊拉攏有緡、有莘還有薛國等東方的諸侯國,還結成了聯盟。之後就是通過武力征伐夏朝。一開始並沒有直接攻擊夏朝,而是很有策略的先滅掉夏朝的鄰國葛伯,接著繼續攻打夏朝的與國,也就是依附於夏朝的三個附屬國韋、顧和昆吾,接著一路向西,向夏朝大舉進攻。這在《詩經·商頌·長發》中就有記載:「韋顧既伐,昆吾夏桀」,說的正是商湯滅掉了昆吾之後就直奔夏桀,大敗夏軍與鳴條,夏朝的末王桀也被流放到了南巢。夏亡,商朝正式建立。之後商湯又四處征伐,擴張商朝的領域。因此商湯也自稱自己為「武王」,這在《詩經》中也有多處記載,甚至有一首就是叫做《詩經·商頌·殷武》。

在整個的征伐夏朝、建立商朝的過程中,商湯的輔佐伊尹功不可沒,在甲骨文中就記載了商朝人民會在固定的日子舉行儀式來祭祀伊尹,從祭品的數量以及規格來看,都很高,應證了他在商朝建立以及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我的主業是讀《史記》,就《史記》記載的歷史素材,進行邏輯分析,挖掘歷史背後的故事,為讀者提供一個新的歷史視角,希望能夠對現代的生活、事業有所借鑒。

一、背景介紹

《史記·夏本紀》記載:帝桀之時,自孔甲以來而諸侯多畔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已而釋之。湯修德,諸侯皆歸湯。

1、夏王朝開始變得衰弱,很多諸侯相繼叛離。

2、為什麼囚禁湯?後來又為什麼放了湯?《史記》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大概也可以猜測的出來,無非是發現潛在威脅,就抓起來懲戒警示,認錯態度不錯,覺得可以拉攏,用來對抗叛離的諸侯,所以授以征伐諸侯的權力。但歷史是勝利者書寫的,記載下來的可能就是湯有德,夏桀無德,因為奸佞小人中傷湯,壞人容不得好人,所以夏桀囚禁了湯,後來湯的大臣為了拯救湯,討好奸佞小人,獻上了寶物,於是夏桀釋放了湯,並封賞湯征伐諸侯的權利。當然作為聖君湯,這種臟活一定是不能自己乾的,是他的大臣為了保全他而擅自做主。

3、各諸侯歸順湯,是因為他有品德?還是因為商實力較強,又取得了征伐諸侯的權力,而畏懼商的武力呢?

二、發展壯大之路

《史記·殷本紀》記載:湯徵諸侯。葛伯不祀,湯始伐之。湯曰:「予有言: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作湯徵。

1、湯攻打諸侯,開疆闢土。

(1)攻打葛伯,真的是因為他不祭祀鬼神嗎?

(2)葛距離毫(商的都城)很近,商要擴張,自然是先找周邊的諸侯下手,勝利了就可以佔領他們的土地,擁有他們的子民。不歸順且實力較弱的諸侯,自然是優先選擇了。

(3)商的最終目標是夏,而夏在商的西面,葛則處於商西進的必經之路上。軍隊在攻打夏的時候,葛的態度非常重要。如果葛支持夏,商朝的軍隊就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困境;如果支持商,還好說;但即使是盟友,畢竟沒有掌握在自己手上更踏實。

(4)至於攻伐的原因,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史記·殷本紀》記載:伊尹名阿衡。阿衡欲奸湯而無由,乃為有莘氏媵臣,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或曰,伊尹處士,湯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後肯往從湯,言素王及九主之事。湯舉任以國政。伊尹去湯適夏。既醜有夏,復歸於亳。入自北門,遇女鳩、女房,作女鳩女房。

2、任用賢能,發展壯大國力。

(1)不管是伊尹負鼎,還是五顧茅廬,總而言之,是任用賢能人士治理國家,增強國家實力。

(2)伊尹去湯適夏,《史記》中沒有太多的記載。但隱隱的感覺有些不合常理的地方。首先,以伊尹的賢能,肯定會對國內或國際形勢瞭如指掌,很清楚夏桀、商湯分別是什麼樣的人;其次,不管是伊尹負鼎,主動歸附湯,還是湯五顧茅廬,感動了伊尹,伊尹都被湯重用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這個時候為什麼還要去湯適夏呢?熟悉諜戰片的朋友就有了明確的想法:這是一次臥底行動。在商湯的暗中支持下,光明正大的去收集夏朝的一手情報,結交拉攏夏朝的官員和貴族,為商的發展爭取利好政策等。這可能是歷史記載中第一位高管間諜。

《史記·殷本紀》記載:湯出,見野張網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網。」湯曰:「嘻,盡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網。」諸侯聞之,曰:「湯德至矣,及禽獸。」

3、利用政治手段來瓦解夏朝實力,同時壯大自身實力。

看起來是關於捕獵的論述,商湯的仁德澤及禽獸,但實際是一個政治隱喻。想往左邊走的走左邊,想往右邊走的走右邊,不聽從命令的,就進我的羅網吧。對應到當時的政治環境,就是說:反對夏王朝的,跟我一起來造反吧,加強自身實力;心存疑慮的,保持中立吧,只要不礙事,我也不會跟你計較,減少不必要的阻力;但如果支持夏朝,那就受死吧,武力威脅。詳細分析推薦閱讀文章《打開「湯去三面」的正確姿勢》。

三、建功立業

《史記·殷本紀》記載:當是時,夏桀為虐政淫荒,而諸侯昆吾氏為亂。湯乃興師率諸侯,伊尹從湯,湯自把鉞以伐昆吾,遂伐桀。桀敗於有娀之虛,桀奔於鳴條,夏師敗績。湯遂伐三,俘厥寶玉,義伯、仲伯作典寶。湯既勝夏,欲遷其社,不可,作夏社。伊尹報。於是諸侯畢服,湯乃踐天子位,平定海內。

1、為什麼先攻打昆吾氏呢?

(1)昆吾氏在夏的東邊,在商西進的必經之路上,要攻打夏,有必要先拿下昆吾氏。

(2)昆吾氏真的作亂嗎?如果昆吾氏作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可能成功後有利益分配的衝突,但當下的目標是一致的,都是為了推翻夏朝的殘暴統治,解救民眾於水火當中,應該是「兵合一處,將打一家」。為什麼要攻打昆吾氏呢?很有可能是昆吾氏造反的對象不同,是忠於夏王朝的,而不聽從商的命令。

(3)通過攻打昆吾氏,打開了通往夏王朝的東大門。先剪除夏朝的羽翼,再集中精力對付夏朝。

2、夏桀本土作戰失利。

(1)從夏桀的逃亡路線來看,第一次戰爭雖然白了,但損傷並不嚴重,還有比較強的實力,應該說不是逃亡,而是戰略性轉移,計劃與忠於夏朝的諸侯三匯合,形成犄角之勢,進可以襲擊商的大本營毫,退有黃河天險可以守衛。

(2)商軍緊緊追隨,在鳴條與夏軍再次發生戰爭,這次戰爭中,夏軍主要力量被消滅,損失慘重。

(3)夏桀投奔諸侯三,繞過毫,向南夷地區遷移。這也說明三個問題:首先,商朝國內空虛,沒有實力組織對夏桀的攔截,說明夏桀的軍事戰略是對的,但經過鳴條之戰,夏桀也沒有勢力再次攻打毫;其次,很多諸侯還是支持夏王朝的,在夏桀戰敗轉移的過程中,並沒有諸侯落井下石,否則夏桀很難逃到南夷;最後,商當時的實力還是非常有限的,更多的是東西橫向發展,並沒有《史記》中說的那樣,很多諸侯歸順商湯。

3、湯乘勝追擊,消滅支持夏朝的殘餘勢力,鞏固勝利果實。

4、打敗了老大,自己就成為老大,加大戰爭勝利的宣傳力度,讓其他諸侯臣服,湯登上天子之位。

總結:商湯滅夏是政治與軍事完美結合的一個過程。評論:在恰當的時間做恰當的事,做好準備,等待時機。戰爭是政治的延續,政治是戰爭的前提,也可以把戰爭的果實擴大化。建功立業需要政治與軍事的完美結合。

對比企業中的品牌建設與銷售動作,銷售是品牌的延續,品牌可以讓銷售收變得更加容易,企業在開拓市場的時候,一定要注意品牌與銷售的結合。個人經營當中的社交與專業能力也是一樣的道理。


按照新整理的《清華簡-鹹有一德》等篇記載,湯滅夏之前已經做了大量的間諜工作,像《竹書紀年》也記載到【諜】有夏。這無疑是非常關鍵的。

另外,以伊尹為主的賢臣特別注重【我克協我友】,即聯絡勾結夏朝的貴族階層,作為內應。

再次,湯集團善於製造輿論,對夏桀做了很多妖魔化工作,最要害的是,湯集團號召【萬姓復仇】,天下庶民均以夏朝為大仇人。

最後,湯集團一直在等待最佳時機,一直等到夏民有同歸於盡之心時纔有計劃出兵,在鳴條之戰打敗了夏桀的主力部隊。


簡單說,桀貪婪暴虐,妹(此字兩橫應上長下短)喜亂朝,夏漸衰。商本是一諸侯國,但是湯招賢愛民,任治大國如烹小鮮的廚子伊尹為相,商漸強。最終商湯滅夏桀,建商朝。另加兩知識點:商重貿易,商業一詞有商朝而來;目前為止發現最早的甲骨文就是商朝的。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