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学-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若干译名问题

16 卷 第3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Vol . 16 No. 3

2005 6 月   Tongji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 Section Jun. 2005

【德法哲学】

黑格尔逻辑学中的若干译名问题

梁志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北京100732)

关键词: 逻辑学; 总体; 过渡; 映视; 发展

    摘 要: 本文以黑格尔逻辑学的整个思想为纲,讨论了他的逻辑学中的若干译名,诸如总体、存在、映现、反思、单调无限性等等。

中图分类号: B516. 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3060 (2005) 03 - 0001 - 04

收稿日期: 2005 - 04 - 18

作者简介: 梁志学(1931 - 2018) ,男,山西定襄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编者:该编除了省去原刊页数外,只校正了个别常用错别字及人名--皆为印刷错误。另作者译均统一后置)

在《哲学全书第一部分·逻辑学》的译后记里 ,我曾经表示, 「这类问题难度最大」,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能、并且也应该沿著贺麟先生开辟的途径前进,并在若干地方作出改进和修正」。此书问世以后,几位学友又与我讨论了这类问题。现在我把自己的意见写出来,求教于更多的同行好友。

第一, 黑格尔逻辑学的中心范畴大致有三个表述它的名称。一个是Idee ( §. 6 以下,14 ,70 ,213 以下) 。基于黑格尔对柏拉图的继承关系,我沿用国内传统的译法,将这个名称仍然译为理念。另一个是das Absolute ( §§. 14 , 85 以下,99 ,112 ,115 ,181 ,194 ,213) ,这个名称经常出现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的著作中,我继承贺先生的译法,将它仍然译为绝对。最后一个是 Totalitaet ( §§. 14 ,121 ,133 ,147 ,243) ,这个名称现在一般都译为总体。但在贺先生1954 年和1980 年的译本里, 它有两个译法,即整体和全体。我现在已经将它一律译为总体。重要的是如何理解黑格尔使用的这个Totalitaet 。按照我的理解,在黑格尔那里,来源于拉丁文totum 的Totalitaet 是表示宇宙的本原的,而这个本原正像相对于现实的东西被称为理念,相对于有条件的东西被称为绝对一样,相对于把各个部分机械地组合起来的整体,被称为把各个部分有机地统一起来的总体。因此,如果我们用现代自然科学的系统概念来理解黑格尔的Totalitaet ,从语义学方面来说是完全可行的。①[1]

第二, 正像现代自然科学讲的系统有一个从自调节到自学习的进化历程一样,黑格尔逻辑学讲的总体也有一个由简到繁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自在逻辑理念,纯粹的存在(das reineSein) 构成它的开端。关于Sein ,国内一直有不同的理解,因而也有不同的译法。近几年来就此进行的讨论对我同样有所启发。具体地谈到黑格尔逻辑学中的Sein ,我想说出自己已经形成的两点看法。首先,Sein 是超时空的、形而上的对象,它只能以思辨的方式加以思维,是不可感觉、不可直观和不可表象的;因此,当我们思考Sein 的时候,我们应当撇开Sein 在时空世界中具有的那层意思,而把握它的本体论含意,这个含意在黑格尔以前已经由费希特说过。他在《1804 年第二轮知识学演讲录》里将「存在与意识的原始统一」定为知识学的最高原理, 在1806 年《现时代的根本特点》里明确地指出,「这种存在是绝对超时间的存在」。②[2]所以,黑格尔把本论的Sein 界定为逻辑理念发展的开端,在德国古典哲学的进程里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现在有些讨论Sein 的文章说它来源于希腊文ousia ,也是在这层含意上讲的。但其次,纯粹的存在作为逻辑理念展开的起点是要从具有最简单、最贫乏的规定性的逻辑东西发展到具有最复杂、最丰富的规定性的逻辑东西,或更概括地说,是要经历一个一本万殊的创造过程的。我们由此看到,Sein 作为理念、绝对、总体发展的初始阶段就是要孕育宇宙万物的。从费希特到黑格尔,这个一本万殊的问题被认为在他们以前的哲学体系中都没有得到解决,而只有在他们的哲学体系中才能得到解决。①[3]我在迻译黑格尔逻辑学时曾经想到,如果我们能新创一个中文辞汇,表达这两层意思,那该多好啊! 很遗憾,至今还没有谁能作出这一创造。因此,我们现在也只能继续采用存在来翻译Sein ,而再以其他方式让读者了解Sein在黑格尔书中的含意。

第三,黑格尔逻辑学讲的总体展开的第二个阶段是自为的逻辑理念,即把存在阶段中的两个规定的潜在联系设定起来的本质阶段。在这个阶段,理念、绝对、总体的进展不再像在前一个阶段那样,是一方过渡到他方,而是一方映现到他方中( §§. 112 ,161 ,240) 。这时在本质范围里,我们首先遇到das Scheinen 和das Schein。贺先生一直主张把前一个哲学术语译为映现(1954 年译本第250 页与1980 年译本第241 页) ,这个译法正确地表明了本质范围里的范畴关系,不仅如此,他还按照这种关系,曾经把das Schein 译为映像(1954 年译本第250 与251 页) , 但在后来却受到列宁《哲学笔记》中译本的影响,把这个哲学名词错误地译成了假像(1980 年译本第241 与242 页) 。其实,黑格尔这里说的是:在Schein 中映现关系尚未得到发展,而得到发展的映现就是现象(Erscheinung) . 因此,这不是映现的真假问题,而是映现的深浅问题。但杨一之先生未受这种影响,还是把das Schein 译为映像(《逻辑学》(下卷) ,北京,1976年,第8~26 页) 。其次,我们还遇到Reflexion。贺先生把这个哲学术语有时译为反映,有时译为反思(例如,1954 年译本第251、256、284 页和1980 年译本第242、247、276 页) 。我过去向贺先生学习的时候,曾对这个译法表示过两点异议: 选用反映一词,容易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混淆;Reflexion 在本质论里大多是从本体论的角度使用的,而不是从认识论的角度使用的。因此,我在我现在的译本里改进了贺先生的译法。凡在讲本体论问题的地方,译为与das Scheinen 的意思相同的映现;凡在讲认识论问题的地方,译为与das Nachdenken 的意思相同的反思。这样翻译Reflexion 是否妥当,仍然需要学界同行加以评判。

第四,黑格尔逻辑学讲的总体展开的第三个阶段是自在自为的逻辑理念,即返回自身的存在中的和发达的自身存在中的逻辑理念或概念阶段。在这个阶段,理念、绝对、总体的进展既不是存在阶段的过渡,也不是本质阶段的映现,而是发展; 通过发展,已经在前两个阶段潜在地存在的东西才被发挥出来,所以,概念阶段的逻辑关系就是前两个阶段的逻辑关系在概念中的再现。把握了这个内容,就很便于妥贴地翻译概念论中的术语。例如,das Reflexion - Urteil 是在概念中再现映现关系的,就应该译为反思判断;如果译为映现判断,像有些友人主张的那样,则会看不出概念论的特点, 因为黑格尔所讲的判断是对应于和反映了前两个分阶段所具有的客观逻辑关系的。又如,der Schluss 也是对应于和反映了这种逻辑关系的,如果像威·瓦拉士那样,因为看到黑格尔所举的例证绝大部分是三段论,就译为三段论, 则会出现以偏概全的纰漏。关于这个内容,我们也许可以用控制论的语言说,存在论和本质论作为客观逻辑以自组织系统为其研究对象,概念作为主观逻辑则以自学习系统为其研究对象,而且这种最高系统学习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正是被自己历遍的自组织系统。

第五,黑格尔建立的思辨逻辑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门崭新的哲学逻辑,它与知性逻辑的关系有两个方面,一是从知性逻辑上升到思辨逻辑,一是把思辨逻辑还原为知性逻辑。关于后一方面,黑格尔曾说,只要把思辨逻辑中的辩证成分排除掉,就可以得到知性逻辑( §. 82) 。①[4]关于前一方面,黑格尔认为,思辨的任务就是克服知性抽象地坚持的对立,达到对于两个对立面的辩证统一的认识。从整个思辨逻辑来看,我个人觉得,完成这个任务的关键在于揭示真正的无限如何扬弃单调的无限。最能形象地说明这种扬弃的,是黑格尔人瑞士诗人阿·冯·哈勒尔《未完成的永恒颂》里援引的几行诗句:

我积累起惊人的数量,

用千百万堆成群山重峦,

我把时间加在时间之上,

当我从可怕的高峰,

用眩晕的眼再仰望您的时候:

这个数量的全部乘幂,

就是再增大万千倍,

还不及您的一个部分。

这是那种不断设定又不断取消一个界限,因而没有离开有限的单调无限进展。不过,这位诗人随后中肯地写了一行结束语:

我摆脱了它们的纠缠,

您就整个儿呈现在我面前。

黑格尔认为,这恰好说明,真正的无限不可视为是一种单纯在有限彼岸的东西,倒不如说,「真正的无限是在它的物中同时也在它自身,或作为过程来表达,是在它的他物中同时也达到它自身。」( §. 94)这样,与那种单调的直线无限进展的模型不同,黑格尔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返回自身的或圆圈式的无限过程的模型。②[5]但长期以来,我们国内一直把die schlechte Unendlichkeit 译为恶的无限性或坏的无限性。③ [6]我在开始学习黑格尔逻辑学时,曾经觉得这个译法不对头,因为这里并不存在好与坏、善与恶的道德评价问题;后来随著学习的进步,认识到了应该译为单调的无限性。所以在我现在的译本里,我修改了过去的译法。而且就schlecht 这个形容词的本意说,它有两个意思,一个是恶的、坏的,一个是简单的、单调的,而在现代德语中,它则只有前一个意思,由它演变来的schlicht 才是表示后一个意思的。我认为,按照黑格尔逻辑思想来说,他使用的schlecht 只有后一个意思。

第二,按照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原则,逻辑学中的范畴推演或逻辑理念的发展过程是体现于哲学发展的历史里的, 黑格尔经常以这种体现的特定形态解释逻辑范畴,而这就要求译者具备足够的哲学史和宗教史、甚至科学史和文化史的知识。。翻译此书的难度之大,当然可想而知。不过,有一些知识的获得是技术性的,只要肯费功夫,查阅历史文献,就可以知道黑格尔说的是什么事实。例如,他在评论直接知识时提到的希罗多德所说的俾格米人,我们只要查阅《历史》,就知道这是居住在尼罗河源头的一个以巫术为业的民族。但绝大部分知识的获得则需要经过充分的研究。我们的前辈在这方面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从而哺育了我们。而我现在发现,还有一些问题应该进一步得到正确的解决。例如,在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里,die Seligkeit 与die Glückseligkeit 是对立的, 前者表示理性主义者所追求的超凡脱俗的极乐,后者表示幸福主义者所谋求的幸福, 如果把Seligkeit 译为幸福,就把意思译反了。又如, derAnstoss von aussen 在费希特早期著作里指的是自我必须不断克服的外来障碍,在他后期著作里已经改用die Hemmung 来表示这层意思,把它译为外来的刺激是不妥当的。凡是遇到这类问题的地方,我都尽我的所能,作过了相应的改动。但我觉得,我的这类改动是否正确,仍然需要学界同行予以考虑。尤其是,肯定还有一些问题是我这个有限理性存在者没有发现的,而这就需要年轻的黑格尔研究家去努力了。

在最近谈到如何编译《黑格尔全集》的时候,有人常常以为,既然黑格尔的著作已有一半以上译为中文,那不很容易吗? 在这里且不谈那些错误百出的译本,就是许多比较好的译本, ①[7] 也应该重新加以修订。因此,我希望自己在条件成熟时把自己完成的这个黑格尔《逻辑学》译本,再吸收各方面的批评和建议,得新修订一遍。

Some Problems of Translated Terms in Hegels Logic

LIANG Zhi-xue

( Institute of Philosophy CASS , Beijing 100732 , China)

Key Words : Logic ; Totality ; Transition ; Reflexion ; Development

Abstract : This article takes the whole thought of Hegel』s Logic as key link for translating his logical terms , and in such a way discusses some translated terms , for instance , Totalitaet , Sein , Reflexion , schlechte Unendlichkeit and so forth.

(责任编辑:周淑英)

本刊被以下重要检索系统收录: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资料库》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 资料库》

《中国学术期刊(光碟版) 资料库》

《中国期刊网》全文资料库


[1] ①请参看德国黑格尔研究家卡·格劳怡(K. Gloy) 等编的《对应用系统论的哲学考察》,德国波恩,1998 年,第15 - 34页。这是用系统解释总体的有益尝试。

[2] ②《费希特全集》,第Ⅰ辑第8 卷第297 页。 [3] ① 在德国古典哲学家当中,费希特首先表示过这种看法。他说,「存在与意识本身就是同一个东西。」「如果我们真正表达出这种统一,我们将会真正理解太一中的万物和万物中的太一,而这向来是哲学的课题。」《费希特全集》,第Ⅲ辑第5 卷第246 - 247 页。 [4]①尼尔斯·玻尔1913 年建立的对应原理表明,现代物理学理论在其特征参量取极限值的条件下,可以得到相应的古典物理学理论的结果。黑格尔的这个说法可以说是对于对应原理的思辨预见。 [5] ②黑格尔看来已经认识到,建立这个模型对克服知性逻辑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他在《耶拿体系草稿·第二部分—逻辑、形而上学与自然哲学》(汉堡1971 年) 中详细地研讨了两种无限性。如果我们把这个模型与现代宇宙学的有界无限概念加以比较,那将是饶有趣味的。

[6] ③ 见贺麟《小逻辑》1954 年译本第216 页与第237 页,1980 年译本第206 页与第228 页;杨一之先生《逻辑学》上卷1974 年译本第135 页与第245 页。至于在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与列宁《哲学笔记》中出现的同类译法就不必列举了。重要的是瓦拉士英译本(牛津1892 年) 也有问题。他把那个schlecht 译为wrong(第174 页与第196 页) 。约翰斯顿和斯特拉茨施《大逻辑》英译本(伦敦1929) 上卷进而把它译为bad(第150 页与第244 页) 。20 世纪70 年代,凯德洛夫在德波林译本的基础上,又推出了《小逻辑》的新俄译本(莫斯科1974 年) ,他也是把那种无限性译为дурнаябесконечность(第232 页与第252 页) 。 [7] ① 关于前一类译本,例如魏庆征译的《宗教哲学》,有人已经进行过严肃认真的评论(见《博览群书》2002 年第6 期) ,这对于杜绝那些素质不高而胆量特大的译者闯入他并不熟于的领域,是很有好处的。关于后一类译本,例如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三卷,许多问题研究不够,也就难免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差错。其中最严重的是把古代怀疑派恩披里可的基本范畴Epoche 译成了时代。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