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宫女和太监一样,是皇权架构下的一种特有「产物」,其大致就相当于皇宫这个大宅院的女仆。

这些宫女从哪来呢?

这个得分时代,封建社会之前,宫女其实就是女奴,她们一般是战利品,没有一点自己的人身权力。

而到了汉朝,宫女一般是就是从民间征召选取了,当时每年皇宫中要招宫女了,都会从民间进行贴告示,海选。这就是所谓的「选美」、「采女」

那时候的宫女也不是谁想去就能去的,最起码你的出身要过关,古代宫女出身必须是良家。所谓「良家」,就是家庭背景一定要正,即非医、非巫、非商贾和百工。

「如淳云『非医、巫、商贾、百工也』。」——《史记》

这些人家的孩子被称为「良家子」,在古代,想当「公务员」,那最低标准得是良家子。

「吕太后时,窦姬以六郡良家子入宫侍太后。」——《史记》

一般的良家子,男的可以从军,女的可以入宫。

当然了,容貌也得要过关。因为,你每天不是服侍皇室,就是后宫的娘娘等,所以,要让别人看著你顺眼才行。

而这些宫女进入宫后,还可以再继续进修的。我们熟知的那个电视剧《陆贞传奇》里的陆贞,就是从最底层的宫女慢慢考到女官的。

当然,这不是所有的宫女都可以有这样的机会,女官除了宫女本人有这样的才艺和天分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的。

比如,你的娘家的势力,如果你的娘家人势力不强,那么,等待你的就不是什么女官不女官的,而是繁重的劳动。

或者说你跟随的主子,像清朝传奇宫女苏麻喇姑,她本身就只是一个普通牧民家的女孩儿,没什么背景,更没什么才艺,甚至连选秀进宫都谈不上。但她跟了一个好主人,她的主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孝庄皇后。

所以,像苏麻喇姑这种也是宫女的另一种来源,跟著主子「嫁进来」的,属于陪嫁!

当然了,宫女还有一种出身,那就是「罪奴」。这些宫女一般是受到了家人或者族人的连累。比如家人或者族人犯罪了,以前如果犯罪很重的话,是要诛九族的,为奴为婢还算轻的了。

不过,这样的宫女在宫中的地位很低。他们要干著后宫最苦、最累的苦力活,做著最下等的手艺。即使如此,也不能改变他们在宫中的地位,她们依然是宫女的最底层,就此,伴著漫漫长夜,孤苦青灯,伴著每日辛苦劳作,就这样孤独终老。

相对于那些到了年纪便可以出宫的「良家子」们,这些「罪奴」无疑是最惨的。

还有一种宫女,是一些地方官员或者其他进贡者进献而入宫的,由于她们本身就带著一些富贵的气质和更好的态度礼仪,就更容易受到皇上喜欢,有的宫女命运就此发生改变,成为了宠冠六宫的妃嫔。这就是所谓的「延禧攻略」吧!


古代皇宫之中,除了皇帝和后宫嫔妃之外,通常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太监和宫女,他们负责照顾皇帝一家的衣食起居和皇宫的日常管理。那么这些宫女又是从何而来呢?在汉朝以前,宫女大多来源于战后的女俘,而汉朝之后到清朝之前,则主要由朝廷从民间选拔出的良家子,清朝则来源于内务府包衣佐领下的女子。

历朝历代的宫女人数

宫女作为古代皇权社会的产物,按照职责和地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种是皇宫中负责管理帝王日常生活事务之人,例如负责侍候嫔妃的尚宫,负责节仪的尚仪等,其中有身份者便是我们常说的女官;另一种则是黄公正负责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地位普遍较低。

在秦朝以前,宫女的数量相对较少,从十多人到数百人不等,西汉初期,宫女也仅有十几人而已。直到汉武帝时期,宫女的数量才开始猛增到一千多人,此后历朝历代的宫女数量,开始呈几何倍的增长。

到东汉桓帝时,宫中的女子便已经达到了五六千人之众,而晋武帝司马炎在灭掉东吴之后,将东吴宫中的五千美女充入后宫,使得宫中美女数量开始突破万人。到了唐朝天宝年间,宫女人数更是一度达到4万人,此后历朝历代宫女人数基本维持在一万至数万之间,直到明朝时期,才下降到九千余人。当时,仅宫中每年的脂粉钱,便达到了四十万两白银之巨。

随著宫女人数越来越多,为了保证宫中秩序的正常运转,皇宫中通常有著严格的奖惩制度,宫女一旦犯错,轻者罚跪挨板子,重者则立即被打杀。

历朝历代的宫女来源

宫中的宫女数量如此众多,那么她们又是从何而来呢?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明朝之前基本来自于战俘,汉朝至明朝则来自于从民间选拔的「良家子」,清朝则由内务府包衣佐领下女子通过选秀产生。

早在秦朝之前,宫女通常由战争中的女俘来充任,这些女俘,运气好些的会被纳入后宫成为嫔妃,运气差些的便就此沦为宫女。这些女俘的成份比较复杂,有的只是普通民女,有的则是对方宫廷的宫女,还有帝王嫔妃、宗室之女和官员家眷之类。

而从汉朝之后,在宫女数量剧增,但朝廷又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为了维持宫廷的正常运转。朝廷开始派出大批人员,于百姓家中挑选年龄13岁以上20岁以下的良家女子,经过挑选之后充入宫中,这些女子被称为「良家子」。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良家子是指从军不在七科谪内者或非医、巫、商贾、百工的子女,这里的「良」不是指犯罪与否,而是指「良民、贱民」。

这种从民间选拔女子充入宫中的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明朝灭亡。这些女子一旦被选为宫女,便就此进入宫中,过著与世隔绝的日子,不仅无法像普通女子那样结婚生子,就连和家人团聚都不能。

清朝虽然沿袭了明朝的宫女制度,但与历朝历代的选择范围和选择方式却有很大不同。清代选入宫中的女子有两种,一种是秀女,一种是宫女,在清初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才将秀女和宫女分开。秀女是八旗官员的女儿,可以选为妃嫔或指配给宗室王公大臣的子弟。宫女则是内务府包衣佐领下的女子,地位较低,供内廷役使。

以上便是历朝历代宫女的来源,只是不管是何来源,一旦进入宫廷,便等于被关入了牢笼一般。运气好一些,或许能够被帝王临幸后成为嫔妃,运气差的则就此孤独终老。唐代曾有诗曰「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由此可见一斑。


古代宫廷中除了皇帝一家子,还有大量侍奉皇族的太监宫女等仆佣群体,而相对于太监,历朝历代对于宫女的拣选还是非常严格的。宫女,也就是在宫廷服役劳作的女子,也被称作宫人,她们大多随身侍奉,选择起来自然也就要求更多。

历代宫女出身不尽相同,主要分成三种:

  • 第一,出身清白平民人家,经选入宫;

  • 第二,出身贵族宦官人家;
  • 第三,清朝等情况特别,宫女出身上三旗的世代包衣。

最早的宫女,由女奴、征战之中失败一方的俘虏女眷以及罪犯家眷充当,随著时代变化与发展,王族开始从民间征选宫女。汉朝以后,宫中派遣使者到各地去挑选面容姣好而出身清白的年轻女子入宫充当宫人,称作「良家子」。汉文帝皇后窦氏最初也是汉宫的宫女出身。

虽然不考虑家境贫富,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入宫,比如古代医者、巫者、商贾百工家庭的女子是被拒绝的。由于这些职业在古代属于非常低贱,所以这类家庭出的女子没有成为宫女的资格。

宫女做的都是伺候人的活,一般来说贵族宦官家的女儿自然不肯,但的不绝对,有些朝代的宫女有很多都是贵族出身。比如中原南北朝时期,以及朝鲜半岛的李朝都是如此。唐朝等朝代的「采女」既是储备妃嫔,说白了也是宫女,出身自然不会太差。

南北朝时代,宫廷之中设立女官诸司,不少贵族宦官为了攀附皇恩获得荣华富贵,将家里的女儿送入宫廷做女官。在李朝,一般都是两班贵族或者富有的中人家庭将女儿送入宫。非平民女儿入宫做宫女,无非是为了接近皇族或者迫于无奈。

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有很多特殊之处,比如清朝的后妃、宫女的采选。清朝后妃选自于满蒙汉的八旗家庭,而宫女则只从内务府各佐领所属上三旗包衣任职的佐领、管领以下家庭的女儿中选择——镶黄旗、正黄旗与正白旗。除此之外,还有辛者库籍的女子也可入宫为宫女甚至妃嫔。

在清朝,宫女都是上三旗出身,所以其地位低也仅仅是刚对于她们的主子,实际上清朝宫女地位要高于寻常百姓,甚至辛者库籍也压根儿与什么罪奴没啥太多关系,只不过也是包衣的一种而已。包括康熙帝良妃卫氏、德妃乌雅氏,雍正帝裕妃耿佳氏、乾隆帝孝仪纯皇后魏氏等在内,清朝出身上三旗包衣乃至辛者库的后妃比比皆是。


宫女的出身要看朝代的,并不是随便一个女子就能做宫女的。

不过早期的宫女确实是从奴隶,俘虏或罪犯的妻女中选出来的。但是随著朝代的更迭越来越有自己的一套制度。

汉人当权的时候,一般不选商人和工人因为他们的地位低,选的宫女基本出自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良家,他们的子女叫良家子。

少数民族当权时,比如清朝,虽然选择的制度延续明朝,但是选择范围是有规定的,一般是内务府包衣佐领的子女,而且是上三旗,十三岁以上就要登记备选,别看是宫女,其实地位低是相对的,毕竟是上三旗啊!

历朝历代选出来的宫女非常多,唐开元和天宝年间后宫居然有四万人左右,清朝时一般要25岁才能离宫,在那些年代,早已错过了最佳结婚年龄,很难嫁出去,命运悲惨!


初期,宫女是通过征战战败一方的女俘成为战胜帝王的嫔妃和宫女。汉代以后,改为由朝廷派出大批人员,于百姓乡土之中挑选良家之美女,年龄13以上20以下,择入宫内。美女一旦被选为宫女,便再也不能同家人团聚,深锁宫中,与外界隔绝。其中只有极个别的受到帝王宠爱的才可升为嫔妃,绝大多数的宫女是在寂寞、凄清中孤独度日。唐代曾有诗为:「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由此可见一斑。

为防止宫女反抗,宫中订有严酷刑罚。宫女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打杀。明成祖朱棣爱妃暴死,因怀疑宫女在茶中掺毒,一次就杀掉宫女、宦官几百人。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宫女们回归人间,才算重见天日。


宫女,又通称宫人,按其职责和地位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在宫中管理君主日常生活事务的人,其地位较高授予官职者被称为女官;一类是在宫中服劳役而被役使的侍婢、织婢等。宫女,泛指被选入宫中供帝王声色享用的女子。大致上由三部分人组成:一是礼法允许,历代沿制的嫔妃类。

初期,宫女是通过征战战败一方的女俘成为战胜帝王的嫔妃和宫女。汉代以后,改为由朝廷派出大批人员,于百姓乡土之中挑选良家之美女,年龄13以上20以下,择入宫内。美女一旦被选为宫女,便再也不能同家人团聚,深锁宫中,与外界隔绝。其中只有极个别的受到帝王宠爱的才可升为嫔妃,绝大多数的宫女是在寂寞、凄清中孤独度日。唐代曾有诗为:「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由此可见一斑。

为防止宫女反抗,宫中订有严酷刑罚。宫女随时随地都有可能被打杀。明成祖朱棣爱妃暴死,因怀疑宫女在茶中掺毒,一次就杀掉宫女、宦官几百人。直到清王朝覆灭后,宫女们回归人间,才算重见天日。

古代宫女的数量自汉代始,随著朝代的更替不断增加。西汉初年,宫女只有十几人。汉武帝时,宫女则突破1000名。东汉桓帝时,后宫聚集美女达五六千人。晋武帝司马炎将宫女数量突破1万。唐开元、天宝年间,后宫人数跃升至4万。时至明代,宫女的数量为9000。宫中每年仅花费的脂粉钱便达到40万两银子。历史上,各朝各代从民间挑选宫女已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了。

清承明制,基本沿袭了明代的宫女制度,但是在选择的范围和方式上有很大的改革。比较而言,更为严格。

清代选入宫中的女子有两种,一种是秀女,一种是宫女,在清初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到顺治十八年(1661年)后才将秀女和宫女分开。秀女是八旗官员的女儿,可以选为妃嫔或指配给宗室王公大臣的子弟。宫女是内务府包衣佐领下的女子,地位较低,供内廷役使。

清代宫女选择的范围只限于内务府各佐领所属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包衣任职佐领、管领以下家庭的女儿。初期选宫女是一年二次,时间为每年的二月和八月,从顺治十八年后改为每年一次,时间是二月初二日。凡年龄在13岁以上者,便造册送内务府会计司备选。在选期的前一天晚上入宫,第二天天明时由敬事房太监带到皇帝或皇后、太后前选阅。以6人为一排,每人身上挂一木牌,上面写有旗分和姓名,被选中者唤出排,入选后当日留宫内,否则立即遣出。若有妃嫔的姐妹或亲族女子则另组一排检选。如果此次已经入选,但是在所选名额之外,就令会计司记名,即「记名宫女」,下次再选时先以记名者入选。若是记名后未到下次选阅时父母就将其嫁出去,则属于抗旨。

宫女的身份也不尽相同,上层的为宫中女官;下层的为普通奴仆。对于女官除了年龄、身体、品行诸条件外,还必须掌握女工等技艺。据史料记载:「宫廷岁选秀女,凡选中者,入宫试以绣锦、执帚一切技艺,并观其仪行当否,有不合格者命出,以次递补,然后择其优者,教以掖庭规程,日各以一小时写字及读书。写读毕,次日命宫人考校,一年后授以六法。」这些宫女中比较优秀的就成为宫中的女官。据史料记载:「乾清宫置夫人一人,秩一品;淑仪一人,秩二品;婉侍六人,秩三品;柔婉十二人,芳婉二十人,俱秩四品。」她们各司其职,有的负责侍候嫔妃(尚宫);有的负责节仪之事(尚仪);有的掌管衣服,掌管三餐……但是由于清代内务府管辖著宫廷内部的人事、财务、礼仪、保卫及帝、后、妃、嫔日常生活的一切事物,所以女官的执掌也就形同虚设了。

被选中的宫女一部分被分配到皇帝、皇后、嫔妃、公主、阿哥等各宫中随侍。不同等级的人配给宫女的数量也不同,在清朝的典制书里,康熙朝规定:皇太后12名宫女、皇后10名、皇贵妃8名、贵妃8名、嫔妃6名、贵人4名、常在3名、答应2名。其余的部分就分配到六局处服役。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