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当时人口1.41亿,而日本当时人口3770万人口,俄罗斯拥有常备军140万人,日本拥有常备军37万人,俄罗斯海军主力舰艇达200多艘,日本海军主力舰艇只有70艘左右,但日本举国为了报复俄罗斯的干涉还辽东半岛之仇,准备了十年,而俄罗斯当年根本就没有把日本人放在眼里,因为俄罗斯在世界居五位,国土面积近日本四十倍,国家综合国力远远超越日本近四倍。

俄罗斯不知道,也想不明白,日本与俄罗斯一样是奉行军国主义,都是野兽国家,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厉害无比。

1904年底,日本采取了偷袭旅顺港,攻击彼得大地湾,这让沙皇俄国无法接受的现实,日本海军敢向老牌帝国不宣而战。

而且日本在陆战海战均是大胜沙皇俄国军队。让俄国人尝到了苦涩的的苦果滋味不好受。

所以讲对日本轻视,将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北方四岛争端,一直没有解决,日本又在扩军备战,突破专守防卫,也在军备竞赛中,也许只是时间问题吧!


日俄战争前俄国与日本之间的差距蛮大的。

由于那个年代处于工业时代,我们先从钢产量来看吧。1904年俄国钢产量为272万吨,位居世界第四(仅次于美国、德国、英国)。而同年日本的钢产量为6万吨,与俄国形成十分巨大的差距,不过仍可排进前十。接著煤产量,俄国是2,150万吨,位居世界第六。而日本是1,250万吨,位居世界第七。

而论总人口,根据俄国在1897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当时俄国人口有125,640,021人,到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夕时应该比这个数据略高。而当时俄国人口在世界上(不含殖民地人口)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清朝。至于日本人口,截止到1904年为47,219,566人。与俄国比差距也蛮大的,不过在世界范围内也算是人口大国。不过论人口质量日俄战争前夕,日本不输给俄国。

论国土面积,俄国是22,800,000平方公里,只谈本土面积俄国可说第一。而且资源丰富。至于日本难以排进前十。

在军事上,俄国陆军总体实力居于世界前三(仅次于德国和法国)。而日俄战争爆发前夕,日本陆军的实力在亚洲有没有奥斯曼帝国强还不好说。论海军实力俄国海军吨位一度排名第三,仅次于英国和法国。不过到日俄战争前夕被美国和德国赶超。但论实际战力世界前五没有问题。而日本能在日俄战争前夕海军吨位排在第七,与世界主要海军强国的实力相差较大,但是日本海军新型舰只比较多。论总体军事实力,俄国排在第四问题不大,而日本可能勉强位居第八。

至于综合国力,有人做过推测,俄国在日俄战争前排名世界第五,排在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之后。而当时的日本虽然在甲午战争后国势有所提升,但是也只是位居世界第八,排在英国、德国、法国、美国、俄国、奥匈、义大利、清朝之后。


那我说说日俄开战前,俄国和日本各方面数据及国力环境的对比吧。

一、俄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强国,俄国国力远远在日本之上,全国1.4亿人,光海军舰艇就200多艘,三倍于日本,陆军人数更是达到100多万。而且国土面积也是破纪录的一千多万平方公里。想想都觉得大的可拍。

二、日本:作为新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日本此时正全国激情高昂。在甲午战争中,击败了曾经的老师~中国,而且获得了丰厚的回报。更是在庚子国变中得到了诸多利益。但日本全国人数才4000万左右,军队总数就30多万,能够海外作战的也就20多万,舰艇80余艘。国土面积的话,日本本土加朝鲜加台湾(台湾和朝鲜已经割让给了日本)一起也就66万平方公里左右,和沙俄严重的不对等。

三、作战区域:由于作战地点定在中国东北,距离日本非常近。而且俄国防御重心是在欧洲,绝大多数的俄军都部署在欧洲。俄国海军有3部分组成: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波罗的海舰队。其中黑海舰队在对土耳其防御作战无法抽身,临时抽掉的波罗的海舰队赶往东亚驰援。由于西伯利亚铁路尚未修通,俄国的陆军军队调动一时间难以集结。

四、国际环境:由于庚子之变后沙俄赖著中国东北不想走,引起列强尤其是英国的不满,英日两国签订《英日同盟》,明确表示支持日本,还扬言谁敢帮俄国,就是与英国为敌,后来欧洲各国只有德国和法国暗中帮助俄国。中英美等支持日本。

日俄战争结果大家应该都知道了,日本战胜,清政府收回东北主权。同时日本在付出极大的伤亡后坐稳东亚第一的宝座。

感兴趣历史的可以关注我,每天都有不同的文章


楼主,你的提问太宽广(日俄战争前)前到什么时代?是沙皇尼古拉时代还是苏维埃布维什维克列宁斯大林执政时代?没有年月时间限定不知该如何回复,但不管怎么说~~日本与俄国的国力无论是沙皇时代还是斯大林时代都是差距甚远的。且不说国土面积日本(38万多平方公里)小于俄国(1千20O多万平方公里)将近四十倍,单是人口数量日本才接近4千万而俄国己经是1亿4千多万,军队在战前沙皇时代140多万斯大林红军时代280多万,日本军队战前总兵力人数40万左右 ,舰艇70余艘,而俄国已经具有200多艘战舰的战力了,综合各种国力、人力、财力日本相差7-8倍!这些数据不知能不能说明战前日俄的综合力量和战力对比!楼主你说呢?


谢谢悟空的邀请

俄国的太平洋战舰数量为俄国海军战舰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大约80艘,但是普遍为装备落后的战舰,日本的战舰多数是在英国建造的新型战舰,性能良好而且规格统一,加之日本军队兵役制度比较严密,官兵受军国主义和武士道精神毒害甚深,作战统一而且不怕牺牲,所以在作战的灵活性上日本占据了优势。战争不单单取决去军事实力,还取决于作战的指挥能力,比较之下,日军统帅大山岩的指挥要比俄国指挥高明许多,而且对于东北战场的了解上来讲日本也要强于俄国。所以总体来说,俄国人口和陆海军数量都大大超过日本,但是具体到远东战场,日本的实力则超过俄国,加上其他的有利条件,使得日本在这场帝国主义战争中取得胜利。


如果就综合国力而言:日俄战争前俄国远远强于日本

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前夕沙皇俄国的疆域高达2280万平方公里;这时的日本由于在甲午战争中侵占了我国台湾,实际控制面积为41.42万平方公里,连俄国的2%都不到。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而日本人口约为4400万,相当于俄国的31.2%。1904年俄国的钢产量为272万吨,在全世界仅次于美国、德国和英国,而同年日本的钢产量为6万吨,相当于俄国的2.2%。这一年俄国的煤产量是2150万吨,位居世界第六,日本则紧随其后位居世界第七,其具体数字为1250万吨,相当于俄国的58%左右。这年俄国的年财政收入是20亿日元,这大约相当于日本的9倍。战前俄国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为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俄国海军则拥有200余艘战舰;相比之下日本陆军总兵力约为37.5万人,这其中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25万人,日本海军也只有大约80艘战舰。在战争过程中俄军经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日军方面则动员了118.5万人。从面上的数据资料来看:日军无论在战争前、战争中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在疆域、人口、经济等支撑战争的潜力因素上也处于劣势。那么日本究竟有何底气敢于同俄国开战呢?为什么处于劣势的日本却赢得了战争的胜利呢?

事实上日俄战争中日本并没绝对的必胜底气,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日本是在进行一场豪赌。然而我们也必须看到日本的整个近代逐步崛起再走向崩溃其实就是一次次的豪赌:甲午战争面对清军、日俄战争面对俄军、日德战争面对德军其实日本都没绝对的必胜把握,可日本都赌赢了,直到日本试图在日美太平洋战争中再次复制以往的成功模式却招来了大败。尽管日本在近代史上的崛起过程本身就充满了豪赌的因素,但也不能说日本就完全没一丝一毫的把握,否则也不敢轻易发动挑起战争。表面上处于劣势的日本其实也有不少优势:沙俄的人口和经济中心位于欧洲部分,远东地区一直以来都是俄国兵力薄弱的地区,毕竟这里距离俄国的中央核心地带实在太过遥远,漫长的战线对俄军的兵力调度和后勤补给造成了严峻的挑战。此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竣工,所以要将俄军主力从欧洲部分调往远东的效率其实是极低的,而且即使调过去了也会面临严峻的后勤补给问题。当时沙俄在远东部署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装备有148门炮、8挺机枪,部署在远东的太平洋分舰队有排水量合计19.2万多吨的60余艘作战舰艇;相比之下日军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部队有25万人,装备有1140门炮、147挺机枪,海军方面有排水量合计26万多吨的80艘战舰。考虑到日本本土距离作为战场的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要比沙俄近得多,这意味著日本的战线要短得多,相应的后勤补给的难度也就小得多。这样一来在总体实力上呈劣势的日本在具体的远东战场上形成了明显的兵力、装备和后勤优势。

日本敢于发动战争的底气也不完全只是出于自己在远东地区的优势,事实上在此之前甲午战争的胜利已大大助长了日本的嚣张气焰——在甲午战争之前列强将北洋舰队列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九的舰队。当甲午战争爆发时列强普遍认为清军必胜——毕竟中、日两国的体量摆在那儿:一个是亚洲传统意义上的老大帝国通过洋务运动取得了诸多成绩,一个是弹丸小国刚经历明治维新还前途未卜。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日本成功战胜了亚洲传统意义上的第一强国,甚至还从这个昔日的老大帝国割走了台湾并取得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台湾的资源和两亿两巨额资金的涌入极大地促进了日本的发展,到日俄战争爆发时日本的国力早已突飞猛进。而甲午战争以小博大而取得成功的经历则助长了日本嚣张气焰。然而沙俄方面却对日本的发展视而不见——他们痴迷于自己看起来强大得多的实力以及固有的白人优越论。尽管他们也嗅到了一丝战争的气息,但几乎整个俄国都将他们眼中可能会爆发的日俄战争视为一次「军事散步」,以致于俄军总参谋部迟迟没有制订统一的对日作战计划。事实上日本方面则自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以来就进行了十年扩军计划,时刻准备对俄国发起打击,可以说这是日本方面一场蓄谋已久的准备充分的战争。1904年2月8日午夜日军以偷袭旅顺港内的俄国太平洋分舰队这一方式点燃日俄战争的战火时俄军军官正在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战争对他们而言:完全就是从天而降,他们根本没做好任何战争准备。

此时沙俄国内还存在著异常尖锐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本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国内、国外广泛同沙皇政府的反对派接触。1904年10月在明石元二郎的牵线搭桥下俄国自由党、俄国革命社会党、芬兰宪法党、波兰国民党、波兰社会党、亚美尼亚党、格奥尔基党等沙皇政府反对党派的代表在巴黎召开联合大会。会后俄国各地就不断爆发反抗沙皇政府的斗争,这极大牵制了沙俄的精力。与此同时当时的国际大环境也不利于俄国:沙俄的持续扩张已对英、美等国的利益构成了威胁,英、美不愿看到一个过于强大的俄国存在。尤其是英国一直以来对欧洲大陆始终采取军事外交策略——绝不允许欧洲大陆出现单一强权,因此欧洲大陆有任何国家出现将发展成为独霸欧陆的迹象时英国就会坚决反对;另一方面英、俄此事正在中亚进行博弈,在这一过程中俄国大获全胜——几乎征服了整个中亚,对此英国打算利用自己的海军优势封锁围堵俄国以制约其发展。日本正是看到了这点,才在日俄战争爆发前与英国结成英日同盟,这一同盟在相当程度上就是为了牵制俄国而诞生的。1905年5月27日-28日从欧洲远调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在对马海峡被以逸待劳的日本海军几乎全歼,至此日本方面大体锁定了日俄战争的胜局。

1905年9月5日在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的斡旋下日、俄两国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后签订了《朴茨茅斯和约》:俄罗斯承认日本对朝鲜「政治军事经济上均享有卓绝的利益;俄罗斯政府将俄国从中国攫取的旅大租借地及其附属的一切权益、公产均转让给日本;俄罗斯政府将从长春至旅顺段的中东铁路支线及包括煤矿在内的所属一切权利、财产均移让给日本;俄罗斯将北纬五十度以南的库页岛及其附近一切岛屿并该处一切公共营造物及财产之主权让与日本。至此日本通过日俄战争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南库页岛等地获得了领土、矿山、铁路、渔业等方面的权益,但这并没满足日本的全部胃口——在此之前日本向沙俄提交的最初的议和方案中包含有索要30亿战争赔款和割取远东土地等内容。然而此时日俄之间国力上的差距并没改变,日本只不过是利用自己在远东的优势以及俄国的国内矛盾、国际环境赢得了战争的胜利,而日本自身在战争中也损失惨重: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死亡82847人(其中战死35122,其余为病死、饿死、冻死者)、伤153584人、被俘约2000人,而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使日本的财政体系难以为继,可以说日俄战争对日本而言是一场十足的惨胜。当时的沙俄对此看得很清楚,所以明确表示:一个戈比也不会赔偿,否则就继续打下去。对当时人力物力财力已捉襟见肘的日本而言已无力再将战争继续进行下去,所以选择见好就收。由于日本得到的只是战略利益,而非民众指望的大笔赔偿金。失望的日本民众于《朴茨茅斯和约》签署的当天聚集在东京日比谷公园召开国民大会反对《朴茨茅斯和约》。群情愤怒的参会者与警察发生了冲突,参会者一度猛烈袭击了公园附近的内相官邸。这场骚乱持续了3天,最终被政府军警镇压,然而此后骚乱又从东京迅速波及到日本各地。在这一过程中参加骚乱者烧毁2所警察署、219个派出所或警察岗亭、13座教堂、53户民宅、15辆电车。参加骚乱者被捕1700余,起诉 300余,被判刑者87人。


这么说吧,开战之前没人会想到日本打赢了


战争前夕俄罗斯总人口达1.41亿人,1904年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其中将90%的兵力部署在西部地区,在远东只有正规陆军部队9.8万余人(148门炮、8挺机枪),同时,俄国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其中太平洋分舰队拥有60余艘作战舰艇(19.2万多吨)。整个战争期间进行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

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战时可动员200余万后备兵员(实际上动员了118.5万人)。战争初期,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1140门炮),其中25万人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火炮中37%为山炮,适于东北战场的地形特点。机枪147挺。海军是日本建军的重点。战争前夕日本海军有战舰约80艘(26万多吨),多数是在英国建造的新型舰只,性能良好,规格统一。

就总体而言,俄国人口和陆海军数量都大大超过日本。但具体到远东战场,则日本的实力超过俄国。加上其他有利条件,如后方近,训练和装备较好,指挥能力较强,对中国东北情况熟悉等等,则日本的优势更为明显。


日俄战争前日本政府经济堪忧,但是日本上下对这次争夺中国北方代理权的冲突是有准备的,双方的视角也不同毛子是战略方向可日本史输不起的国运之战,用军迷的话日本是要升「Z」字旗的。但是就算日本有准备整体上毛子体格比日本大多了,不过毛子重点是欧洲。证要双方拉开架势赌国运之战毛子陆地上能把日本打服了。


从直接国家力量数据看,俄国要比日本强大,但俄国过于轻视日本,而且贵族的腐败也使得国家机器运转不正常,人民痛苦不堪,进而大大影响了俄国综合力量聚合与使用。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