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不上纰露,世界上不存在完美的策略,任何一种策略都是为了发挥某一方面的优势,而劣势就是这个采取这个策略要付出的成本。

努尔哈赤虽然知道明军要打过来,但其实也不知道明军具体的军事部署。按照杨镐发给他的宣战书,明朝发天兵47万人,如果兵对兵将对将的分散部署,他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抛去战场随机因素,兵力劣势一方集中兵力在局部实现优势的做法也是兵力劣势一方战胜兵力优势一方的唯一办法。

萨尔浒之战明军开进路线

努尔哈赤是一个战场直觉很强的军事家。按照兰彻斯特方程理论,战场上双方暴露,都可以充分发挥己方火力的情况下,假设双方人数为x,y,战斗力为a,b(可以理解为单兵单位时间内杀伤能力),那么可以建立兰彻斯特方程:

按照此方程,双方的伤亡率和对方的初始兵力和战斗力是有关系的,但是,单兵战斗力对总输出的影响是线性的,而己方初始人数对总输出的影响却是呈平方律增长的,这个规律被称为兰彻斯特平方律。在这个方程里,假如双方的兵力对比是2:1,那么要打成平手(即双方的兵力都消耗至0),双方的单兵战斗机就要打到1:4才可以,而实际上在冷兵器时代这是不可能的。按照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投入的总兵力6万人,而明军的四路大军里人数最多的杜松部也不过是3万人,剩下的几路只有2万人和1万多人不等。所以即便双方单兵作战能力相等的情况下,理论上努尔哈赤全部消灭杜松部也只需要减员8千人,消灭其他几路减员人数更少。更不要提后金军占有熟悉地形,单兵作战实力强悍的因素。所以「任他几路来,我只一路去」,是一个非常适合后金的战术。

当然,以上论述是非常理想的情况。假如萨尔浒之战明军出动人数更多,那么即便是分兵,每路军队人数也会更多,那么很有可能会出现努尔哈赤还没有吃掉一路大军时,另一路已经赶到战场支援,那么这个时候兰彻斯特方程的初始条件也将被修改,他的胜算就不大了。


没纰漏啊。是个很完美的战略!后金骑兵机动性强,而且擅长打野战,这个战略正好发挥后金军的优势,是个很好的战略啊!

明军的战略是四路围歼,会师赫图阿拉,但是有个问题很难做到,四路人马同时到达指定地点,同时发起攻击,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明军肯定能赢,但是古代通讯不发达,这样的战略很难达成既定目标,因此努尔哈赤凭借自己对地形的熟悉,准确的判断敌方动向以及带队总兵的性格,采用骑兵优势各个击破!最终赢得萨尔浒战役的胜利!

其实这个战略是汉奸李永芳提出来的,他对明军比较了解,准确判断了明军不可能同时到达的情况,这个战略正好符合后金军的特性,完全发挥了后金军的优势,堪称完美!

而且明军四路人马,最多的一路也就是杜松的西路军,人数大概三万人马,而后金方面大概六万人马,以六万打任意一路也是绰绰有余了,而且后金骑兵还有野战方面的优势。打完一路,再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紧急打另外一路!因此此战略的关键在于速战速决,打完一路迅速奔赴下一个战场,不能打胶著战,否则也很危险!

这与八路军打日本,以及解放军对国军的战略如出一辙,在运动中寻求战机,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有生力量!

不管战争也好,做事也罢,任何时候做到知己知彼,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才是致胜关键!


当然,奴儿的萨尔浒之战的战略前提在于两方面:一:奴儿了解明军的行军线路,二:突袭发生的突然性。显然奴儿手中有明军的集结图和行军线路,并且提前知道了各个部队的到达时间,如此机密之事,奴儿怎么知道的哪?答案是奴儿并不是萨尔浒之战的明军假想敌,这也就解释了萨尔浒之战的明军各种闷的操作,真相接近于奴儿号称倭寇来袭,明军备战,给了同样的友军奴儿相关的行军线路,然后奴儿就装作被倭寇打得丢盔弃甲的和某路明军汇合,攻其不备,战争没有开始就结束了,因为任何人都不会防备友军。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