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朱厚照是一位比较聪慧并极度崇尚自由的皇帝,崇尚自由到什么程度呢?自由到不像皇帝,做了很多比较荒唐的决定,其在位期间有过两次御驾亲征。一次是应州之战,另一次是宁王造反。

- 应州之战(应州大捷)

正德十二年十月,蒙古鞑靼部落首领小王子再率五万人进犯明朝边境,与自称威武大将军「朱寿」的武宗朱厚照调集的长城一线军队作战。整个战事持续了五天,最终以蒙古鞑靼部小王子败退告终。

这一战役也颇有争议,在《武宗实录》和《明史.鞑靼列传》中对其记载很少,战果也是一笔带过。实录一百五十四卷中记载「蒙古军阵亡十六人,明军阵亡五十二人,重伤者五百六十三人」。这个内容的记录就很让人值得推敲了,按照战后回来的武宗对自己的老师杨廷和所说,此战大捷并且自己亲手消灭了一个蒙古军官。

《明朝那些事儿》的作者明月也在书中对此战做了推测,认为应州之战以及周厚照被抹黑了。在明朝的诸多战役中,本来不起眼的应州之战在人为因素作用下变得更加可有可无,就这毫不起眼的战争,成了朱厚照勇猛无畏的唯一证明。

个人认为这场战役,没有史书中描述的那样打败了,也没有朱厚照战后吹嘘的那样大捷,应该算是击退了蒙古鞑靼部落小王子的进犯,在一定程度上打击并抑制了蒙古鞑靼部落的气势并且有所忌惮,在此后十年间对明朝边境未有大规模深入进犯。可以从几方面来看:

1. 结合史书记载推测,此战对蒙古鞑靼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反击

就书中记载,战斗约持续五日。朱厚照召集了大量的周边军队前来会合决战,主要有三批。第一批是阳和王勋和来援的"辽东参将萧滓,宣府游击将军时春,先是第一批与蒙古鞑靼决战等待大部队到来。然而实力使然,王勋部很快便被包围了,可能运气好吧,第二天早晨下了大雾,王勋等人居然钻出了包围圈溜进了应州。期间第二批的援军陆续到了,王勋部看到胜利曙光,意图同援军夹击蒙古鞑靼,然而,蒙古鞑靼小王子久负盛名,分兵击之,两批明军再次被分割包围。这样一日又过,次日一早,大雾依旧,朱厚照也等来了宣州总兵朱振等第三批援军。与此同时,蒙古鞑靼小王子也列好阵准备雾散后出击。这次则到了最后的决战时刻,朱厚照在这最后的决战中应该也是在多重保护下冲上了火线与敌人厮杀的,在三批军队同时出击的情况在击退了敌人。

2. 在此战之后蒙古鞑靼进犯的情况看,这场战役是起了作用的

我们先看一下此战之前蒙古鞑靼小王子的记录:

正德六年三月,小王子侵河套。……十月,小王子侵犯陕西,……。十二月,小王子攻宣府,杀守备赵瑛、都指挥王继。

正德七年五月,小王子攻大同,陷白羊口。

正德九年九月,小王子攻宣府,破怀安、蔚州。

本次小王子进犯是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而鞑靼再次进犯则是十年后了,不得不说这次战斗对当时明朝的边境安稳是有积极影响的。

3. 为什么要抹黑这一场战役

一方面,这和朱厚照这位皇帝的极度崇尚自由并不时的付诸行动而往往做出让人感到荒唐的事的性格有很大关系。这位皇帝做的好多事情是与大臣心中的皇帝形象不符的,也不是一位皇帝应该做的,在他们看来,朱厚照做的事情像是一个顽童。就是说,在诸多大臣心中不认同这位皇帝同时又不得不认可这个皇帝的存在,毕竟血脉在那儿呢。

另一方面就要具体到这场战役本身了。自开始,这位顽童一般的皇帝就没有像朱棣亲征那般的流程,就是说朱厚照的御驾亲征是有违体制的,没有按照流程走,参杂著胡闹的成份在里面。

视察长城的御史被朱厚照被解除职务,而后又不得任何文官出关,进而导致应州之战时朱厚照身边没有能记载当时具体战况和战果的文官,皇帝不能自己亲自记录,身边的武官基本指望不上。要记载当时的情况只能回京城后,想想当时的情况,朱厚照回京后激动的向老师杨廷和孩子般炫耀自己干掉了一个鞑靼军官。然而不久之后,京城就流传出应州之战败了,皇帝撒谎吹牛。这肯定有大臣在参与传播,随后,朱厚照就下诏称自己要休息,辍朝十天。这分明就是在报复大臣。由此可见,当时朱厚照和大臣是有很大的矛盾的,再加上应州之战实际情况缺乏实时记录,在史料记载春秋笔法一笔带过也就顺理成章了。

应州之战后还发生了一件宁王造反的事情,从这件事情看这位正德皇帝的表现,比较起应州之战来,更加荒唐,完全像是对上次应州之战没有被大臣心中认可而肆意胡闹以报复大臣的举措。

- 宁王造反

正德十四年(1519年),怀有野心的宁王朱宸濠借口明武宗荒淫无道,在六月十四日这天在南昌兴兵造反。这里提到的这个宁王就是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中的那个要造反的宁王,想像电影中的宁王充满了喜感,电影中唐伯虎干掉了夺命书生,历史中唐伯虎还是去给宁王朱宸濠做了幕僚。而现实中的宁王则更多的是充满故事性,其实从更深的因素来讲,宁王朱宸濠造反这个种子还是来自于朱棣。怎么回事呢?早年间朱棣起兵造反时力量远远不及建文帝,以燕王所辖的一隅之地的兵力对抗全国兵力没有胜算。所以在起兵之前通过胁迫加利诱手段联合了当时节制北方沿边兵马、驻守大宁(今赤峰市宁城县)朱元璋的第17个儿子,即朱棣的十七弟宁王朱权出兵相助,同时许诺说攻下国都南京后,与其分天下而治。由此开始了「靖难之役」。

经过四年的武力争夺,朱棣最终打败建文帝,夺取皇位,是为明成祖,年号永乐。然而,朱棣即位之后,对起兵之初提到的分治天下的事情似乎忘记的一干二净,只字不提,还将朱权徙迁至江西南昌,并夺其兵权。这事儿成祖朱棣办的不地道,宁王朱宸濠乃是朱权后裔,对于祖上朱权与成祖朱棣的这些事肯定都是知道的,同时从祖上传下来的还有对于这件事的愤恨与不甘,这就把一颗造反的种子也代代传了下来。到了宁王朱宸濠这代,有了好时机,造反也就必然了。

宁王朱宸濠的这一造反,成就了一位大牛人,这个人就是王守仁(也就是现在比较火的王阳明)。叛乱波及江西北部及南直隶西南一带(今江西北部及安徽南部),未来得及进一步扩大,就被时任赣南巡抚的牛人王守仁平定,其时距离宁王朱宸濠造反不过仅仅过了四十三天。

正德皇帝得知宁王朱宸濠造反后,应该是十分兴奋的,崇尚自由的他恨不得立即离京赶去平叛,终于,在八月,正德皇帝明武宗朱厚照自封「奉天征讨威武大将军镇国公」,自称还是朱寿,这里在威武大将军后面多了个镇国公,也算是朱厚照对自己应州大捷的自我肯定吧。大明凡封侯皆是来于军功,朱厚照对自己的好倒是真的一点也不含糊。当月二十二日率兵南下「亲征」。当到达涿州时,王守仁平叛捷报就传到了。相比这位正德皇帝十分不甘心吧,「亲征」一回寸功未建就回朝,简直是岂有此理,装做没收到捷报,继续南征。

一路走走停停、玩玩乐乐,没有一点出兵平叛的样子,这样折腾了几个月,到了次年闰八月时,才到南京,此时,王守仁已经早在六个月前就把宁王朱宸濠押到了南京。献浮当日,正德皇帝与诸位近侍身著戎装,摆开阵势,将俘虏朱宸濠除去束缚,在军队的包围圈中重新伐鼓鸣金而生擒之,然后重新戴上枷锁,列队于前,凯旋而归。

《明史》中对明武宗朱厚照给了评价:

明自正统以来,国势浸弱。毅皇手除逆瑾,躬御边寇,奋然欲以武功自雄。然耽乐嬉游,昵近群小,至自署官号,冠履之分荡然矣。犹幸用人之柄躬自操持,而秉钧诸臣补苴匡救,是以朝纲紊乱,而不底于危亡。假使承孝宗之遗泽,制节谨度,有中主之操,则国泰而名完,岂至重后人之訾议哉!


正德皇帝,就是明武宗 朱厚照,年号正德,所以称之为正德皇帝。他的一身也是比较纯粹的,那就是「耍过去的」。

他是一位喜欢运动和动物的人。在做太子的时候,他就在宫里饲养狮子,老虎,大象,长劲鹿等等国家级保护动物,活生生的搞出一个动物园来。后来还因为自己属猪,又姓朱,便颁布了「禁猪令」,不准杀猪吃肉,但是猪肉是当时最重要要的肉食,导致宫内宫外的菜肴油水稀少 ,其中包括皇帝的也是如此。最终这条「禁猪令」在三个月之后被废除了。

当初宁王叛乱,消息传到了京城,正德皇帝朱厚照不怒反喜,著手御驾亲征,捉拿叛首,任凭朝中大臣百般劝阻,一意孤行。当他带军出征刚出京城就收到南昌传来的捷报,宁王的叛乱已被巡抚王守仁镇压,可朱厚照扣下了这捷报,依旧南下出行,一路上是悠哉悠哉,游山玩水,甚至把活捉的俘虏放了,然后自己又再次去打,一定要自己抓住这些俘虏,最终凯旋而归。这样的做事方式能不被黑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