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好说,这个关键点在于崇祯帝能不能经此大难而痛改前非了,不然在大势面前,别说三足鼎立互相牵制了,就是南明与清朝划江而治的条件都没有。

为什么这样说呢,接下来宋安之具体来说说。

首先以大势来说,纵观中国历史,可谓是越往后改朝换代中间的乱世时间持续是越少。不信大家看看,东汉亡国以后,是魏晋南北朝的大乱世,一直到隋朝大一统,这段乱世持续了300多年。而唐朝亡国以后的五代十国大乱世,持续时间则是70多年。如果以宋辽金大分裂时期来看,持续时间更长了。从宋朝开始,宋元革鼎、元明革鼎、明清革鼎,相对来说前朝亡国以后,下一个大一统朝代马上确定,中间没有什么大的乱世的,只不过消灭割据政权浪费一些时间罢了,不会形成一盘散沙各自为政的大乱世的。

所以以这个趋势来看,明末清初之际,大势就是出现一个大一统政权,而不是分裂状态。所以崇祯帝想要打破这个趋势,形成三足鼎立的情况,很难很难的。

其次就是崇祯帝这个人的个人能力。

虽然崇祯帝以身殉国的风骨值得肯定,但是他这个人的帝王心术很差劲,像忠心的人诸如卢象升孙传庭都因为他的昏庸安排而被搞死,反正当时环境就是谁忠心谁卖力,谁就死的快。

结果是李自成进军北京,崇祯帝诏天下勤王,只来了唐通的八千人马,再无其他人勤王,这虽然与明末军阀化有关系,但更大的原因崇祯帝已经搞得是人心涣散了。

所以如果崇祯帝南迁以后,还是之前那套帝王心术,那么南明马上会分崩离析,因为军队已经开始军阀化,他如此作风,那些将领恐怕都要被吓得投降或者不听号令了。

因此崇祯帝只能是痛改前非,能做到知人善用赏罚分明的话,才可以有一定机会使天下形成三足鼎立的情况。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回答,欢迎吐槽、点赞、关注~


很难,但是出现一个短暂的南北朝的几率会更大。

假使,假使崇祯真的南迁,明朝会比南宋和东晋早期的局面更加稳定,而且抛开了吃钱的华北和关中,南明也能更好的集中江南地区的经济优势。然后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镇守宁远的吴三桂会不会被崇祯一起带到江南。考虑到吴三桂的五万关宁军是当时大明最后的精锐部队,而且有这样一支铁军在,还能对武汉的左良玉这个兵痞子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

虽然关宁军的家业都在辽西,但是就像吴三桂勤王那次一样,当时的吴三桂还是心怀忠君爱国之志的,所以十有八九还是会护送崇祯南下南京。而南京本就有一套成熟的政府体系,完全不会出现什么混乱的局面。就算北京群臣激昂,崇祯也完全可以下令群臣镇守北京,自己带著皇室成员南下,其实只要他能狠下心来力排众议,这些事情他都可以做到。

一旦崇祯到了南京,明朝以文统武的格局就不会被打破,武官不掌大权就难以割据成了藩镇,南明那种分裂局面也就不会出现了。

说完明朝再看大顺,从李自成的种种行为来看,他并不会治国,就和大齐的黄巢一样,大顺势必是一个昙花一现的王朝,最后李自成内部的将领会在华北形成一个个割据的军阀,而李自成也将直面北方满清的冲击。

自打1628年开始,八旗军就不止一次的突破了长城防线,到1644年为止,共有六次大规模的入塞劫掠行为,而且多次占据边境州县。一旦大明南撤,满清南下将会更加轻松,这点从山海关一战就可以看出,李自成的大顺军根本不是八旗军的对手。所以八旗军将以势不可挡之势迅速吞并黄河以北,并且开始试探南明的防线。就这样一个新的南北朝割据将会出现。但是考虑到南明的大多数军队都是战斗意志薄弱的军队,同八旗军相较量,又能撑多久,这也是个问题,毕竟大明的精锐边军主力,都是被凶残的八旗军消灭的。

而且明朝的藩王体制还是变不了,这种深入根基的制度,随便一动都是引起轩然大波的举动。而一旦南明这时发生内乱,那铁定清朝又能一统河山了。但是如果明朝保持原样,那最后还是会死在藩王制的压榨下,明廷经济破产。又一次被新的王朝取代。

再看清廷方面,因为八旗军不足20万人,即便占据了华北,也会陷入人手不够的尴尬局面。到时候清军还是得组建绿营军,而如此一来清军的整体战斗力又要被拉低。清朝不灭了明朝,就难以实施圈地和剃发令,因为随便一个一个大举动的政策都有可能导致华北遍地义军起,就和宋金对峙的格局一样。之后就看这个没有统一中国的大清是像金国一样被迅速汉化,还是不怕死的仍然保持异族风情。

而且清朝不可避免的还要面对蒙古主权的归属问题,同沙俄的交锋,同准格尔的战争。一个北方帝国疲于奔命,一个南方帝国慢性自杀,虽说按照中国王朝的特点,同一时间必然趋势,但最后天下归谁,还真是不好说了。


明朝末年的时候,大明王朝和崇祯皇帝可以说面临著内忧外患的巨大不利局面。内是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盛世壮大,并且正在不断的攻城略地,明朝已经然是无力应付;而在东北,已经与明朝在东北地区对峙近三十年的清朝,已经占据了绝对了优势,近乎于将明朝的势力逐出了整个关外地区,并且时常能够破关而入,南下劫掠。在这两股内外势力的夹击之下,已然是财政崩溃、吏治腐败且军队全无战斗力的大明朝,可以说是走在了濒临崩溃的边缘。

然而,历史也给了明朝两次喘息的机会。

第一次是在松锦大战后,皇太极主动求和,条件并不算是太过于「苛刻」,但是最终这件事情还是以破产告终,忠心耿耿的陈新甲还被崇祯给坑死了。

第二次是在北京城破之前,崇祯皇帝本有机会可以南迁,但是由于崇祯皇帝不愿承担的性格弱点,以及文官集团的阻挠,缺乏魄力的崇祯皇帝不仅自己没有走成,就连一众皇子也全被困在北京城内被李自成「一锅端」了。

于是,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北京城被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破,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正统明朝灭亡。而在短暂控制北京后,李自成又被清军一路追赶,最终灭亡,大清王朝成为最终的赢家,并由此实现了「明亡清兴」的朝代更迭。

在这里,我们做一个历史的假设,如果崇祯皇帝成功南迁南京,那么南明王朝,李自成的大顺政权以及清朝,能否在中原土地上再度上演如魏蜀吴般的「三足鼎立」的状态呢?

答案必然是否定的,「南北对峙」有可能形成,但是「三足鼎立」必然是无法实现的,原因就在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无法建立有效的统治。

李自成当时控制的北方地区已经是一篇糜烂。

自崇祯初年开始,清军就先后五次越过长城南下,在京畿附近以及北方的河北、山东地区一通烧杀劫掠,这一地区的百姓是深受其苦,不仅牲畜、财物损失无数,人口损失更是多达上千万。而在李自成起义军活跃的河南、陕西、山西一代,豪强富户被抢掠一空,再加上天灾人祸横行,百姓只得跟著起义军转战四方,成为了流民,土地荒芜、经济衰退。

面对这样一个控制的区域,李自成统治的财政系统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建设和补充,这就直接触及到了统治的根基。

事实上,当初明臣李建泰劝谏崇祯皇帝南迁的一个很重的原因就是要崇祯皇帝摆脱掉北方这篇糜烂之地,同时摆脱掉的是一个巨大的财政包袱。

而在李建泰的劝谏中,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也是接管北方地区的李自成所要面对的,就是要时刻处于两线夹击的境地。

三国之所以能够稳固,是因为魏蜀吴三国彼此交接,彼此间可以实现征战,进而在权谋平衡下实现局势的相对稳定。而明朝两线作战,可是李自成和清朝彼此又不接触,所以吃亏的就是大明朝,而崇祯皇帝一旦让渡出北方地区,那么李自成就将处于清军和明军的夹击之中,到时候觉得难受的就会是李自成。

而后来的历史证明,李自成大顺农民军的势力完全无法同清朝的八旗铁骑相提并论,即便没有后来的吴三桂投降,依靠清朝自身的实力,灭掉李自成也不成问题。况且明朝这面和李自成有著根本性的阶级矛盾,必然是无法形成联合,因而独立面对清军的李自成自然是无法招架的。

与此同时,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实际上不能算作是一个正式的政权,更像是一个「流寇组织」。

没有统治区域,没有文官体系,没有行政制度,这就是李自成的政权,财政收入和经费来源全靠打劫和抢夺,各种体系的建设也几乎什么都没有做。所以,这样的的政权仅需要「山海关大战」一场战败,就已然是士气全无,迅速的败亡也只是时间问题。

所以,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必然不能同清朝以及明朝这样有著完备体系的政权相提并论,更谈不上作为「一足」进行鼎立了。

如果崇祯皇帝真的南迁,那么历史真的很有可能就此改写。

纵观南明小朝廷,特别是其中南明建立的第一个政权——弘光政权,其迅速覆亡的根本便是在合法性上。

崇祯煤山自缢,正统明朝灭亡,而此时南明的朝堂上就拥立新君的人选问题上就已经发生了巨大的争执和分裂,而就是在这样的分歧下,弘光皇帝朱由崧上台了。然而对于朱由崧合法性的争论一直就没有停息,从「南渡三案」到左良玉、左梦庚父子的起兵反叛,都与其合法性密不可分。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行政体系的驾空以及军阀的横行,更是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左梦庚投降了清朝,江北四镇中除了高杰被害、黄得功战死,刘泽清和刘良佐相继投降,再加上此后投降的明军,前后位清朝这面输送了超过六十万人的军队,数量上是不到二十万清军总人数的数倍之多,而这些人也最终成为了攻灭南明小朝廷的主力。

试想下,如果真的是崇祯皇帝南迁,或者崇祯皇帝身死殉国,让他的太子或者其他皇子到达南京,那么必然不会有这样的结果。

首先,是皇位的合法性上不会有任何的问题,也就不会产生诸如「南渡三案」这样关于皇位合法性的争论问题,皇权必然相对稳固。

其次,皇权合法性不成问题,依托于南京的一套备份的行政系统,可以迅速的重新建立对于南方地区的统治,包括军事管理、经济建设、财政税收等,而包括此前对于军队管理的一系列举措也将继续贯彻,那么对于朝廷与军队的关系也必然不会像后来南明朝的时期那样。

再次,如果不是后来南明军队的大范围投降此消彼长之间葬送了明朝最后的希望,依托于当时数十万的明军,如果再加上吴三桂等人率领的北方军队,依托于南方密布的水网和黄河、长江天险,再加上水土不服、疾病疫情的阻挠,面对并不擅长在南方地区作战的清朝军队,明军并非没有一战之力。

所以,纵然当时的八旗铁骑在整个中国各方势力的角逐中,战力是最强的,纵观当时世界之上,其也算是最强的战力,面对一个统治相对稳固且各种硬体条件齐备的明朝,清军就算是能够最终取胜,也必然不会是如同正史中如摧枯拉朽的战胜南明,对南明长时间的对峙也将成为了必然。

然而,历史没有假设,崇祯皇帝最终没有离开北京,而是选择了在煤山自缢,清朝也就此非常「偶然性」的夺取了天下,并重新建立起了大一统的大清王朝,在此也只能为崇祯皇帝和大明王朝的最终结局倍感唏嘘了。


崇祯即便南迁,也很难成为东晋、南朝、南宋这样的割据政权,原因是多方面的:

第一,政治散沙化。崇祯时期朝廷党争就十分激烈,很大程度上左右了国家战略,弘光朝廷同样存在东林、复社、阉党;崇祯即便南渡,这种情况也不会有太大改善,相反,崇祯到南京后权威可能受到削弱,使党争更加激烈。

第二,军队军阀化。这是明末军队一个显著的特点,镇守长江防线的主力——江北四镇,几乎全是听调不听宣的军头,黄得功、刘泽清、左良玉这几位当初就不肯北上勤王。对比靖康之变时,广东的禁军都奉命北上勤王,就可见南明与南宋对军队控制力的差距了。

第三,清军火器化。明军最早将火炮用于守城,然而随著孔有德叛逃、清军战场缴获,清朝也拥有相当数量的火炮。红夷炮守城有用,攻城更好使,每次遇到坚城清军便用炮轰。清顺战争时,清军仅三天就用炮拿下潼关,吓得李自成连西安也不敢守,跑回山里打游击。对比南北朝、南宋时期,由于攻城效率低下,北方征服者屡屡被城池所阻,攻城技术的进步对战争格局的影响之大可见一斑。

第四,战略偏执化。崇祯即便在南方建立朝廷,他的战略很可能与弘光朝廷类似,即联清灭顺。崇祯这么一位好面子的皇帝,对待把自己赶出北京的李自成,灭之而后快是情理之中的事,即便不联清,也会采取中立坐壁上观,绝无可能主动与贼寇串联。

那么,崇祯南渡一点作用也没有吗,当然不是。

首先,政治上会相对稳定。能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帝位争夺和马士英、阮大铖之流把持朝政的局面,而且崇祯再不济也比朱由崧之流强得多,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政出多门,有利于整合力量进行防御。

其次,使清军入关的合法性大打折扣。清军入关一个很重要的政治口号就是为崇祯报仇,甚至以此为由把南明的求和使左懋第奚落了一番。这样的口号为自己赢得明朝士庶的支持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如果崇祯南渡,清军少了复仇大旗,明人对清军也会多几分抵触情绪。

事实上,南明要想真正稳住南方的基本盘,第一要务是联合农民军,如果放弃了这一条,无论何人主事都难逃灭亡的命运。


崇祯如果能南迁,短时间内会三足鼎立,从长远来看,明朝很可能再度统一。

从崇祯十七年的局势来分析一下。

帝位问题

南明时期,明朝国力其实依然很强,占据了大半个天下,理论上还有百万大军。但是南明最大的问题,就是皇帝的问题。

北京失守不要紧,明朝是两都制,还有个都城南京,同样具备全套政府班子,立马就可以运转。

问题是,缺个皇帝。

崇祯自缢,三个儿子也被一网打尽,没有了名正言顺的皇位继承人,得靠大家选。

南京为了选出新皇帝,闹出了很大风波。

选来选去,选出了福王朱由崧,也就是弘光帝。这个弘光帝,是个窝囊废,除了一头扎进后宫,什么事也不会干。

为了选帝,还闹出了拥立风波,结果是马士英勾结四镇总兵暗立福王,本来南京的头号文官,兵部尚书史可法被排挤出南京。四镇总兵因为拥立之功,得到很大利益,南明的藩镇问题,愈演愈烈。

如果崇祯南迁,帝位问题根本就不存在。

不管福王桂王潞王,哪个敢跟崇祯抢位子?朱由检要废了他们,是分分钟的事,要他三更死,他就活不到四更,更别说马士英和四镇总兵,借他们个胆子也不敢。

崇祯哪怕到了南京就崩了,只要太子在,帝位还是稳如泰山,没人敢动脑筋。

内政问题

崇祯如果南迁,必定有大批官员跟随,虽然这些官员们能力参差不齐,混日子的也大有人在,但其中总不乏一些忠臣良将。崇祯的能力虽说也不能算高,总比朱由崧强上百倍,两京的官员中,选出一套相对强干的政府班子,问题不大,肯定比马士英那套离心离德的草台班子要强不少。

崇祯一生节俭,不好女色。弘光朝的贪腐好色问题,也不会发生,内政效果如何不好定论,至少风气会清廉很多。

经济问题

这个问题比较重要。

我们看地图就可以看到,南明占据的,是全国最富裕的省份,江南和东南沿海一带,这简直是上天赐给崇祯的礼物。

富庶的江南向来是明朝重要的税源地,并且还有占尽海运之利的东南沿海地区。

现在明朝的地盘少了一半,而且是相对贫穷需要南方输血的北方,南京的财政状况,应该要比迁都前理想不少。

当然,这只是理论上。明末的税收是一笔烂账,应收款和实收款相差不少,不过以崇祯的正统性,收税总不会比弘光难吧,至于如何开源,当然还有许多办法,这里就不讨论了。

军事问题

崇祯的南迁,并不能完全解决军事问题,但相比弘光朝,那不要好得太多。

湖北的左良玉,虽然是个刺头,但崇祯如果在,谅他也不敢像弘光朝那样倾巢而出,兵发南京。左良玉手下号称有八十万大军,就算虚头不少,三四十万之数还是有的,这支兵力,是大明的湖广重兵集团。

好生安抚左良玉,这支兵大有可为,北上,可以直取河南,威胁陕西和北直隶,西进,可以扫荡张献忠,震动李自成的大本营西安,按兵不动,则可以成为一道屏障,无论是李自成、张献忠或者是多尔衮,都会如芒刺在背。

其他几镇,加起来也有几十万兵力,如果左良玉不再发兵南京,他们的兵力也不会被调到安徽与左军交战,这样就有兵力固守江淮防线,刘良佐、刘泽清之流固然不能依靠,黄得功还是值得信任,高杰虽然军纪很差,也还可以一用。

防线如果稳固了,四镇兵力也不会像弘光朝一样集体投降,并且这些军中不乏勇将,比如李成栋、李本深、金声桓等人的降清,并不是完全的心甘情愿,而是他们所代表的利益集团权衡之下的共同结果,至少在他们心里,还有一丝心向故国,这点从他们之后又反清的表现可以证明。

如果崇祯在,则内斗大为减少,客观上大大降低他们降清的条件。

清军入关,本来就是赌博,满清的体量经不起长期的消耗战,只要在一两场战役中能将他们击败,军事上的天平就将发生逆转。

民心问题

或许有人说,崇祯十七年,天下百姓和官绅都已对大明失去了信心,这话不能说错,至少在李自成的进军之路上,大批文武官员投降。李自成进入北京后,投降的明朝官员更是不在少数。

不过他们很快就会发现,相比之下,投降大顺才是个最糟糕的选项,李自成及手下毫无治国的理念和要求,想要的只是钱财。

投降了李自成,没有官做不说,大顺军拷打这些投降的官绅,逼著他们拿钱出来买命,这叫做「追赃助饷」。

这样的政策下,许多人家破人亡,李自成民心尽失,所以清军进入北京后,大家都集体倒戈,没人再选择为李自成卖命。

如果崇祯在南京,那么民心势必依旧倒向明朝,因为清军入关之初,并没有得到大众的支持,如果要百姓和官绅选,大部分人还是心向大明。

在南明时期,大顺和大清后方都不断有义军举旗反抗,一度给他们造成相当之大的麻烦,如果崇祯在,后方的抵抗力量将变得更为强大。

所以,如果崇祯南迁,在各方面都远远胜过南明的各个政权,他的对手,其实只有满清。因为事实证明,李自成占据北京后很快就自取败亡,不足为虑。而满清入关,就是打著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如果崇祯还在,以他们那十几万军队想要灭亡明朝,实在有点困难。

关于明末这段历史,小院有专栏文章详细讲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


不能,明朝没有南宋那样安定的南方。不安定有两方面,一是军事,二是政治。

1641年,张献忠攻陷襄阳,樊城,南阳。

1642年,张献忠攻陷庐州,威逼南京,后被明军击退。

1643年春,张献忠从庐州回师攻陷武昌,汉阳。

1643年秋,张献忠南下攻陷长沙,进军江西。

1644年,张献忠西进,六月攻陷重庆,八月攻陷成都,并在蜀地建国。

这只是张献忠的行动路径,当时所谓的南方安定,其实只是东南沿海一代安定罢了,除此之外的江西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到处是义军横行。

所以结论就是,即便南迁崇祯也无法像南宋那样构建一条从陕西开始,依托长江天险庇护整个南中国的防线。

除此之外,崇祯想要重整国局,势必要对江南的这群地主集团下手。而这群汉人大地主既然能够出卖底下的平民,那同样也能出卖崇祯,一旦朝廷下手太狠,触动了地主集团太多的利益,他们勾结李闯或是满清出卖南明是大概率事件。

所以结论就是,崇祯即便南迁,下场境遇恐怕还不如南宋,因为南宋能整合这个南方的力量抗衡,而南明,连江南之地都未必搞得定。


明末清初,天下大乱,北有后金雄踞东北、内有李自成、张献忠等农民起义军,可以说那个时候大明朝军队面对是多线作战,可以说局势十分艰难,但是,那个时候崇祯还是有机会就是南迁,虽然,历史给了崇祯机会但是崇祯没把握住,只能说如果崇祯把握机会,有可能形成「南明」李自成和满清是否会三足鼎立这个是有可能的。

我们可以看出来,崇祯如果迁都南京,可以形成三足鼎立,因为,崇祯是名正言顺的天下共主,不会出现历史上的南明内部争皇位的局面,而李自成控制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但是,李自成有可能会速亡,因为,李自成的农民军实际上是流寇,因此军队战斗力不强面对强大的满清,肯定是必败的,历史上局面也是这样的,有可能会出现李自成战败后,满清和大明南北对立的局面。

我们分析下如果到南京后可以改变他在北方的时候多疑的毛病,还有乘著李自成和满清在北方混战的时候修养生息,在稳住南方的局面,至少可以保障崇祯维持住现有局面,但是会出现南北朝对立的局面,如果,要崇祯北伐收复领土,可能是有一定难度,但是,守著长江以南还是有机会的,因为,江南基本未受到战乱影响,以及这个时候小冰河已过,崇祯完全可以守住半壁是有可能的。

但是,这时候崇祯可能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他南迁后,他的声望没有北方的时候那样高,而崇祯虽作为皇帝,但是在声望不高的情况下还有就是崇祯没有真正为自己效劳的人,因为,前期因为他的多疑不是战死就是罢免等原因,而没有真正可以帮助崇祯的人,因而南方已经形成巨大商业利益,并且各个方面都给东林党控制,如果崇祯没有有效办法迅速打败东林党以及相关控制局面的办法,可以说崇祯可能成为傀儡。

其实,如果那个时候崇祯可以果断点,南迁我觉得大明王朝至少可以延续百年,因为,那个时候崇祯的外部条件,比南宋好很多,一个因为当初朱棣北迁北京时候,南京作为南明的陪都拥有完整的六部体系,国家架构,可以在崇祯南迁后投入运营,根本不要和南宋那样要重新建立,还有就是崇祯如果可以封锁长江,依靠那个时候明军的水师力量,可以说满清无法通过长江,可以说崇祯可以先稳定南方,完全可以掌控南方,但是,那个时候南方也不稳定。

我们来看看那个时候崇祯是可以守著东南沿海地区,但是,四川、湖北、湖南、安徽等地很多地方都是农民军控制,如果,崇祯可以逐步击破这些地区的农民军,安稳住地方,才可以保住江南半壁江山,但是,崇祯会有个机会,就是满清在平定李自成后,肯定休战为主,那个时候崇祯可以先南北和谈,稳住满清,全力击破农民军。

但是,我们想想如果崇祯在李自成攻打北京前期逃到南京,可能局面还会有变化,因为,那个时候李自成可能不敢对北京里面的达官贵人胡来,毕竟他 的情况不妙,北有满清,南有南明还有张献忠,还有,就是如果他好好安稳北京关宁军家属,可以说吴三桂不会反,因为,那个时候皇太极刚去逝不久,他们肯定以安稳国内为主,不会大规模南侵,但是,国内局势稳定后和李自成必有一战。

可以说假如满清不进关,农民军南下可能会和南明一战,可以说清军入关导致了李自成双面夹击很快导致了李自成的打败,因为,那时候满清是亡天下,剃头,易服,才会导致那个南方的严重抵抗,因此,如果李自成南下,崇祯联合张献忠守著长江,共同对抗李自成。

因为,那个时候李自成和满清是不一样的,李自成作为汉人不会和满清合作,有可能和明朝合作,因为,第一个李自成作为汉人他会保住汉人文化的关键,而崇祯南迁他的局面肯定比弘光帝好,他可以团结内部的势力,因此,我们觉得在明朝和李自成合作去下,满清统一天下很难,但是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这个问题确实值得深思。

众所周知1644年崇祯皇帝上吊后,明朝宗室先后在南京、广州、福建、云南等地建立了四帝一监国的南明政权,但是南明政权即便算上台湾的郑氏也仅仅存在了不足四十年,最后一任南明皇帝朱由榔早在1662年就已经被吴三桂擒杀。

南明的消亡速度如此之快总结起来无外乎以下几个原因

1、没有最名正言顺的统治者,导致诸王争立,甚至自相残杀。

2、官员无能,以定策之功和自身利益为出发点,导致「联虏平寇」等错误政策误国。

3、明亡清兴是天命使然,大明王朝气数已尽。

在这三点原因中崇祯南迁能够扭转乾坤吗?

首先驱虏平寇恢复中原已基本无望,但是三足鼎立或许可以维持一段时间。

三足鼎立应该有一个演变过程

首先李自成攻破京城占据江北大批土地,满清还是占据关外,明朝则占据江南半壁江山,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则面临南北夹击,形势非常不利,随后李自成退居西北,满清入关占据华北和中原。

以崇祯皇帝的个性,将祖宗陵寝(十三陵),宗庙社稷拱手让给满清或李自成都是他无法接受的,所以崇祯假如逃回南京的第一件事绝不是固守,而是主动出击恢复故土。以明朝当时的领土,军队,财力来看,南迁已经摆脱了满清和大顺军的两面夹击,可以暂时松一口气。

崇祯南迁满清进取中原的速度不可能这么快。

由于衣冠南渡,明朝的正统朝廷还在,大批将领、士绅不会轻易投降满清,这就不会有满清打著给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入关后如入无人之境的势如破竹之势。

满清进取中原的战略是不断变化的,最初他们并没有定鼎中原的勇气,但是随著形式的发展南明自毁长城,才给了满清一统天下的机会,如果崇祯难逃,南明还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政权,满清更重要的任务就是稳定自己现有的地盘。

李自成的死是个意外,应该有他一席之地

虽然从山海关李自成一败再败,但是即便是退出西安后的李自成依然拥有不俗的实力,大顺军需要的是时间休整,再打处一片根据地。

由于南明的牵制,满清也不可能倾尽全力对付李自成,生怕崇祯抄了自己的后路,毕竟满清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确实有些先天劣势,所以得到休整的李自成依旧能在天下占据一席之地。

其实这个问题中还忽略了盘踞四川的张献忠,1644年张献忠已经基本控制四川,并在此地建立的大西政权,所以说如果崇祯南迁很可能是四分天下的局面,更可能进一步演变成天下大乱的局面。


在明朝末年的时候,崇祯皇帝如果能够南迁的话,我觉得应该会形成比较有利的局面,至少可以做到保住东南的半壁江山,和南宋当年比较类似。因为作为当时天下公认的皇帝,崇祯皇帝的号召力还是非常强的,就是因为他在眉山上吊自杀了,导致中原无主,名种力量无法统一起来,最后被满清各个击破。

虽然满清得到了天下,但是满清力量并没有那么强,假如不是时机碰到的特别好的话,满清应该不可能得到天下。满清在夺取了天下的过程中,实际上最关键的一战就是山海关与李自成进行的那场大战。可惜李自成当时对满清认识不足,所带的兵力也不够多,导致被满清打败。事实上当时农民军的战斗力还是相当强的,如果闯王能够带上10万以上的农民军的话,可能满清就进不了关了。因为说实话,满清夺取天下是相当容易的,真正的难关也就是山海关那一战。

事实上满清能够夺取天下,很大程度上就是打著崇祯的旗号,也就是为崇祯皇帝报仇。结果包括吴三桂为首的众多明军将领都纷纷投降满清,这些军队使得满清的力量得到迅速的加强,才真正有了夺取天下的实力,否则以满清关外总共10万人左右的兵力,是很难真正夺取天下的。因为满清入关的时候也就是满兵7万,汉军旗兵2.4万,蒙古兵2.6万,总共12万人。但是因为李自成率领农民军打进北京之后,对待原来的官僚阶级和地主阶级太狠。所以这些人在闯王被满清打败之后,都群起而攻之,导致李自成很快失败。崇祯还在的话,这些都不会发生,满清也不会有那个机会。

而且山海关一战中,满清军队事实上受了不小的损失。日后打天下,事实上主要靠投降过来的明朝军队。而崇祯皇帝真没有死,而是南迁的话,自然就可以将众多的军队号召到自己的旗下,他们也不敢那么轻易的去投降,满清也就没有那个能力能夺取天下。而崇祯皇帝死后,后面起来的南明的那些皇帝号召力远远无法同他相比。因为当时的明朝宗室还有很多,既然你能够当皇帝,为什么我当不了皇帝,所以谁也不服谁。

例如在鹿鼎记里面就提到过,当时出现了两个皇帝,并且都是明朝的宗室,谁也压不过谁,最后清军还没有打来,双方自己人已经先打起来了。南明的皇帝没有一个真正能够得到天下的公认,很多完全就是过家家。如是崇祯皇帝到了南方,自然可以得到南方的拥戴,所以满清再厉害,估计最后也只能想当年的金国一样止步于长江,最好的情况只能够占领北部半壁江山。何况当时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实力还比较强,说不定能够牵制住满清,最后双方同心协力将满清赶出关外。

事实上,只要崇祯皇帝没死或者崇祯皇帝是被满清人逼死,天下都不会落到满清人手里。如果崇祯皇帝是被满清逼死的话,闯王当时说不定就能够得到众多人的拥戴,大家在闯王的旗帜下共同抵抗外敌,以满清那点兵力,没有众多明朝军事力量投靠的话,最终只能够带著洗劫而来的财宝,如鹿鼎记说的一样,逃出关外。只不过恰好是闯王先打的北京,最终逼死了崇祯皇帝,导致清清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借口,就是所谓的替崇祯皇帝报仇,最后收拢了很多的明朝的军事力量,才能够一举夺取天下。因为当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时候,甚至得到了南明政府的嘉奖。这说明当时中原人没有看清满清的真正面目,还有很多人还真正认为满清是来做活雷锋的。

等到满清打败农民军,天下再没有人能够抵挡满清的时候,满清就真正的露出了獠牙,人们看清事实之后才悔之晚矣,假如崇祯皇帝还在的话,这一切都不会发生。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可以确定的是,崇祯在初期迁都到南京以后、肯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李自成黄河以北。(但李自成肯定速亡,可以忽略不计)满清关外。假设崇祯休养生息。智商有所提高的话。维持住局面是保持稳定是完全可以的,三足鼎立不大可能,新南北朝的形势很够有可能。但指望崇祯重新统一全国。则是有些妄想。因为这个时候,小冰河时期已经过去,高产作物(地瓜土豆)已经大面积推广了。崇祯应该能维持住现状。明朝有不和亲、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骨气(实际上作用不大)因为面对国家危机,是否应该有些变通?暂时的退让还是可行的、但历史没有给崇祯这样的机会。

但南迁以后的崇祯,无论威望和权力都肯定不如在北京,南方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商业利益,士绅官僚阶层可以彻底把控朝局,已经是彻底的东林党的天下了。甚至有可能出现权臣,崇祯或者是崇祯的继承人有可能是汉献帝的局面。妥协和谈基本免谈,汉贼不两立必然天天说,但由于和满清搁著李自成,但李自成的速败。让南北朝局面出现。如果李自成能够存活。崇祯完全有可能联络满清南北夹击李自成,许以裂土封王。满清则会静观其变。因为他人口少,汉人又不可信。维持住现有局面是他最佳选择。所以满清时候应该同意和谈的,但看谁给的利益大。就和谁谈,南明的经济与对外贸易的绝对优势,财政肯定丰厚,也一定会具有西方先进武器。南明自保首先肯定无虞,可以说,时间是崇祯和南明最有力的武器。

崇祯南迁如果没有巨大的变动肯定延续上百年 ,因为当时的崇祯的的外部条件,经济水平,都要比南宋好的太多太多,南宋窝窝囊囊都挺了一百多年,南明没有理由不如南宋,最关键的是南京有完整的六部行政体系,国家架构。立即可以投入运营,根本不需要过度和组建,而且南方是水军的天下,崇祯把把长江封锁,无论满清无法越过长江。而崇祯的劣势在于整个南方不完全在其掌控之中。而且南方也不是安定之所,实际上崇祯可以控制的也就是东南沿海地区,而像四川,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也跟北方一样到处都是农民军控制,处于独立状态,这样崇祯就有一个千古难题,攘外还是安内,哪一个先做。这是一个问题?这是一个巨大的战略选择?

南宋能够防住金和蒙古靠的是川陕,湖北与江淮以及强大的水军,地方安定。才保住江南半壁。可以说,崇祯要想稳住江南半壁,首先必须得消灭地方起义军。先安内。而满清在灭掉李自成以后,他也得消化长江以北的地区。双方有和谈的基础。一句话,考验崇祯政治智慧的就是先攘外还是先安内。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和点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