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遇到外敌入侵时,内部矛盾要搁置起来,团结一致,共同抗敌。这是被历史无数次证明了的正确选择。哥俩有矛盾,打得头破血流,一旦有外人欺负,马上就会联合起来,一致对外。这叫内外有别。

面对清兵入侵,崇祯皇帝联合李自成张献忠抗击清军,没什么好说的,但是崇祯格局不够,他做不到。

1644年李自成打到北京城外,大兵压境,围而不攻,而且要和崇祯皇帝议和,李自成提的条件两个,一是封他西北王,二是犒赏三军。满足这整个条件就退兵,而且帮助朝廷平内乱抗辽藩。崇祯没有答应,原因有以下几点。

李自成是流寇,崇祯瞧不上他们,现在他们要独立,要和崇祯平起平坐,崇祯心理上过不去那道坎儿。

李自成要当西北王,西北那也是祖宗留下的基业,让崇祯亲口答应送给李自成,他害怕留下败家子骂名,不愿承担责任。

李自成和张献忠都曾经多次被朝廷招抚,又多次反水,崇祯对他们失去了信任。崇祯觉得,即使答应李自成的议和条件,他也不见得帮自己镇压内乱对抗外藩。

崇祯认为,李自成主动提出议和是缓兵之际,议和成功,朝廷不打他了,他可以借口平内乱扩大地盘,增强实力。等朝廷和清军作战,两败俱伤,他可以趁机干掉朝廷建立新朝,到那时清军盛时已过,他就可以稳坐天下。

崇祯与李自成联合,李自成好处要比崇祯好处大,但是崇祯也不是一点好处没有,最起码不会灭亡那么快,其次清兵很难入关,中原还会继续汉人的王朝。崇祯与李自成联合,不管谁胜清兵不会胜,即便是李自成最终成为中原霸主,也比让清兵入关效果好,只可惜崇祯没那格局。

我是豫有得,欢迎加关注互动讨论!


让大壮来回答吧!

早期对后金形势不那么紧张之时,崇祯对李自成张献忠等人是恨之入骨,因为他们杀害了多位明朝王爷,李自成还挖了明祖陵,断了明朝的龙脉,被撅了祖坟,崇祯恨不得将李自成、张献忠千刀万剐,哪里还想联合他们抗金。再加上李自成、张献忠多次反复,形势不利时假投降,一旦明朝放松警惕即刻复举,个人信誉太差,崇祯也没法相信他们不是?!

再后来形势突变,后金占据优势之时,面对危局,崇祯自己不是没想过联合这招呀!

当年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曾经秘密派人给崇祯送信,提出议和条件。据记载,闯王提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不奉诏与觐耳!」

说白了,就是你崇祯皇帝封我当「西北王」,把西北割让给我管辖,再给我的部队犒赏百万银两,我就答应退守河南。作为交换,我愿意为朝廷出力,替你剿灭其他的反贼,如张献忠之流,还可以出兵干后金。但是呢,你别想召见我进北京!

咋样,这条件够赤裸裸了吧!可惜呀,崇祯皇帝死要面子活受罪,拉不下这个脸,想拉著大臣首先表态,自己再默许,这样,一旦事情有变,自己可以全然而退,又正好有替罪羊,不枉自己树立的为国家努力奋战,势不与贼寇妥协的形象!

可惜呀,群臣这个时候都已经看清了形势,看透了崇祯皇帝的为人,谁也不愿意接锅。要知道,当年兵部尚书陈新甲在得到崇祯暗地许可后,与后金秘密议和多年,却因家奴不甚走漏风声,被满朝诘问,此时,崇祯非但没有站出来表态,却将陈新甲斩首,以堵众人之口,从此,朝廷再无一人敢于提议和。而当年袁崇焕被杀,通敌议和也是罪名之一,但实际上,袁崇焕与皇太极之间的秘密议和,是得到崇祯默许的!此时的大臣,都选择了明哲保身,再也不愿意重蹈覆辙了!见此,崇祯只好作罢,一句「另其召」敷衍李自成!

就这样,先是刻骨的仇恨,不靠谱的议和对象,加上没有背锅侠背锅,死要面子活受罪,我们的崇祯皇帝只能国破身死!


崇祯帝朱由检是一个心高气傲的皇帝,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崇祯帝宁愿失败甚至灭亡也不愿意与对手妥协议和,无论是对皇太极还是对李自成张献忠。

李自成的大顺军兵临城下包围北京,李自成提出让崇祯帝封他为西北王,崇祯帝却毫不犹豫拒绝了。

让崇祯帝签订城下之盟,与多次打败自己让自己遭受奇耻大辱的死敌李自成议和,崇祯帝觉得还不如去死。

皇太极李自成张献忠都多次打败崇祯帝朱由检的明朝军队,但崇祯帝宁愿屡战屡败也不愿向对手低头求和,哪怕李自成给足了崇祯帝面子,愿意取消大顺皇帝地位向崇祯帝称臣,崇祯帝也不愿意。

崇祯帝是一个完美主义者,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真命天子,自己永远没有错,他就像一个宁愿经常割肉也不愿意接受被套牢折磨的股民。

这也是崇祯帝当初冤杀明朝头号抗金名将民族英雄袁崇焕的原因,皇太极绕道蒙古进攻北京,明明是自己不听袁崇焕的提醒反而逮捕袁崇焕派去协防遵化的关宁军将领造成的,崇祯帝却宁愿相信皇太极的反间计,认为是袁崇焕为了与后金议和引狼入室。

崇祯帝朱由检与宋高宗赵构的性格正好相反,朱由检宁死不屈,对李自成对皇太极都决不妥协议和。而赵构能屈能伸,不惜向活捉自己父兄,强奸自己母妻的仇人金朝称臣纳贡以保住半壁江山,结果却是朱由检的明朝彻底灭亡,而赵构的南宋却经济繁荣延续一百五十多年。


我觉得这个问题吧,还是要看本质。当时有最强大的三方势力,分别是农民军、明政权和满清集团,他们都是当时最强大的三股势力,而且他们的目标是一样的,都是成立自己的政权,当皇帝。由于其目标是一样的,所以说就存在著本质的矛盾,也就是你死我活的关系。所以从这一点来看,农民军不可能和崇祯联合。

但是崇祯作为皇帝,却想和农民军联合,因为此刻的他太艰难了,内忧外患于一体,压力太大,太累人了。其实在现实中,他也的确下旨招降过农民军,但是招降过好几次后,李自成等人又叛变了。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因为他的造反就是因为对于明政权怀著切齿仇恨才被迫走上这一步的,凭什么要接受你的招降。即使接受了,等到局面安定下来以后,最后也会像水浒传中的宋江一样,也是个死,只是死的方式和时间不一样。

其实,从现在的观点来看,这完全是农民阶级和大地主大官僚阶级之间的斗争,这种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是你死我活的,是必然的,一定会斗争到底的。我想即使在当时双方也应该很清楚。历史有时候好无奈,人生有时候好无奈。只能说人的内心太强大,太可怕了。


明朝兴于「农民起义」,亡于「农民起义」,莫非天意?

明朝自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改元洪武,建立明朝。至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明朝共历十二世、十六帝,276年。明朝也曾经开创了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等盛世。但是由于明朝一直没有解决蒙古问题,和北元并存。因此不能算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王朝,只能算南北朝时期。

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年号崇祯。明朝第十六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1627年-1644年在位,在位17年,年号崇祯,后世称为崇祯帝。

朱由检继位后曾经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生活节俭,曾六下罪己诏,是位年轻有为的皇帝。但是由于不能做到知人善任、用人不疑。在位期间滥杀严重,总督中被诛者七人,巡抚被戮者十一人。在处理所谓的农民起义,以及关外后金政权时,优柔寡断,战和不定,最终在内忧外患的境地之中,于1644年,李自成军攻破北京时,在煤山自缢身亡,终年34岁。

崇祯帝死后,昌平州吏赵一桂等人将崇祯与皇后葬入昌平县田贵妃的墓穴之中。清军入关后,将他移葬十三陵思陵。当时清朝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朱由检死后庙号怀宗,后改毅宗、思宗。清朝上谥号守道敬俭宽文襄武体仁致孝庄烈愍皇帝,南明弘光帝上谥号绍天绎道刚明恪俭揆文奋武敦仁懋孝烈皇帝。

顺治十六年十一月(1659年),以「兴朝谥前代之君,礼不称,数不称宗」为由,去怀宗庙号,改谥庄烈愍皇帝,清代史书多简称为「庄烈帝」。

李自成是1629年(崇祯二年)造反的。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识略。崇祯九年高迎祥牺牲后,他继称闯王。为剿流寇,朱由检先用杨鹤主抚,后用洪承畴,再用曹文诏,再用陈奇瑜,复用洪承畴,再用卢象升,再用杨嗣昌,再用熊文灿,又用杨嗣昌,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闯军的将领。这其中除熊文灿外,其他都表现出了出色的才干。然用人存疑,以至责无成效皆功亏一篑。李自成则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

1644年三月十八日(4月24日),李自成在围困北京之后,曾经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秘密谈判。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马强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内遏群寇,尤能以劲兵助剿辽藩。」但双方谈判破裂。不久李自成攻克北京。推翻明朝。

后金或称后金汗国,是出身建州女真的努尔哈赤在满洲(现今中国东北)建立的政权,为清朝的前身。1583年(明万历十一年)努尔哈赤袭封为指挥使,以祖、父遗甲十三副,相继兼并海西四部,征服东海女真,统一了分散在满洲地区的女真各部。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金国看到明王朝政治日益腐朽,边防日益废弛,就一再向明朝发动进攻,占领抚顺等地。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称汗,建立大金,改元天命。1618年(明万历四十六年),努尔哈赤公布「七大恨」的讨明檄文,开始公开起兵反明。1636年(明朝崇祯九年),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年号崇德,「大金」国号停止使用。清朝正式建立。

在崇祯时期,除了流寇之外,北方的皇太极也不断骚扰入侵,明廷苦于两线作战,每年的军费「三饷」开支高达两千万两以上,国家财政早已入不敷出,缺饷的情况普遍,常导致明军内部骚乱哗变。

崇祯时期,对于后金,群臣分为主战、主和两派。崇祯在用人方面,起用了主战派袁崇焕。文官集团使得军中之将只重出身门第,几次大规模对后金的军事活动均遭惨败,削弱了明朝的军事力量,最终无力镇压农民军起义,间接加速了明朝灭亡。

在崇祯后期,明军在与流寇和清军的两线作战中,屡战屡败,已经完全丧失了战斗意志。

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看待问题,明朝的覆灭不是坏事。因为对于当时的崇祯来讲,只有一条路可走,要么是割西北于李自成,联李抗清;要么割地于清,联清剿寇。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对中国来讲,都不是好事。因为中国注定要分裂。

想想一个四分五裂的中国在200多年后,遇到西方列强时,会是一种什么状况?


因为崇祯性格决定一切,心胸狭隘,怀疑任何人,不讲信用,爱秋后算账,死要面子活受罪等等!他怎么么可能与李闯为伍呢?最后在煤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感谢题主的问题,我想对问题作出以下回答,如有不恰之处,请给予修改。

公元1644年,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攻进了大明王朝的首都顺天府。崇祯皇帝朱由检因不忍背离祖宗基业与心中的政治理想于煤山自缢身亡,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同时也结束了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崇祯不能与农民起义军建立良好的政治关系呢?

首先我们看一下农民为什么起义?

总览中国历史我们能否知道什么人最是温纯?什么人最是能忍人所不能忍?又是什么人最是能做不能做之事?没错,这种人就是农民。当政者只要给他们一口饭吃,一口气喘,一块地耕。他们就可以舒舒服服,贴贴心心的过上一辈子,不去想那些是是非非,不会受那些妖人的蛊惑,因为他们的生活还有希望。可没有这个「只要」呢?他们是会疯的。明中后期的农民就是这种情况,在电视剧《大明王朝》中,嘉靖皇帝为了改稻种桑,严嵩父子下令以毁堤淹田的方式兼并土地,大水冲没了农民的土地。还好,他们还有一些积蓄可以足够用来买一块小田或者为员外帮工继续生活下去。但是坏事一来就会成双成对的到来,不说边关后金的挑衅,大明王朝或多或少的加重赋税。只说原先还手握土地能够勉强担负起赋税的他们,现在手中一无所有怎能担负起那承重的民役赋税。从「二八规律」上来看,占80%的农民要承担大部分的税负也就是人头税。虽然张居正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这一环境,可也很快被保守派推翻。因此他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了活下去的希望所以他们要去拼搏,要去和那些官老爷富员外讲一讲他们农民的道理。因此崇祯与农民起义军的矛盾是根本的土地矛盾,是不能够调和的。毕竟崇祯代表的是大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农民起义军代表的是广大农民的利益。

其次我们猜测一下崇祯皇帝的想法。

相对于崇祯来说,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打著的是颠覆大明王朝的政治目标「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他们不像是宋江打著的是「替天行道」的旗号。所以崇祯不可能对他们进行诏安的,如果诏安那就代表著大明王朝延续百年的政治就是错误的,而李自成他们是正确的。甚至皇帝的威严会被一扫而光,下次,下下次李自成或者多个李自成都会应运而生。此外「攘外必先安内」的军事政治远景也有一定的影响,外部后金的动乱在当时的大明王朝来说只是边疆问题,坏的是大明王朝的叶子,只要整肃边军,改革军备,解决只是时间问题,而内部的农民起义就不一样,他们坏的是大明王朝的根,他们想取而代之,更变皇帝。因此双方对比下来以李自成为首的农民起义军的危害更大。


崇祯活著时大明朝虽然摇摇欲坠,但山海关并未失守,满清鞑子只是在墙外转悠,虽然彪悍,但并不是我大明朝的对手!等到李自成打进北京,崇祯自尽后大明朝内部崩溃,互相猜忌内斗厉害,群龙无首!加之吴三桂放清兵入关,与鞑子合伙攻打李自成,长城不再起作用,然后长驱直入,导致我汉人政权泱泱华夏倾覆,坠于鞑子之手!


首先要考虑时代背景,在当时,崇祯和张自忠的矛盾可以理解为国内阶级矛盾,而和清军的矛盾是国家矛盾。在历史上,处理矛盾都有一个不公开但人人皆知的原则,攘外必先安内。总之内部权力必须集中统一,然后才能一致对外。参考当年的国共两党就明白了。


天鼻不通田无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