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是战国时期的杰出人物,他出生于楚国,先是在楚国做个小官(丞相府长史),后觉得一身才华无法施展,而来到秦国。当时的秦国宰相吕不韦任命其为郎(也是打杂的),后屡次提出好建议,被秦王赢政任命为长史、客卿,最后成为丞相,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秦始皇东巡中途死亡时,李斯为了权力,联合赵高、胡亥,隐瞒消息,伪造诏书,逼公子扶苏自杀,从而扶持胡亥继位,立下大功。但赵高忌惮李斯的功劳,多次进谗言,最终李斯被腰斩。

在牛娃看来,李斯的悲剧,根本在于:心黑,但不够黑,太在乎所谓的名声而做事情畏首畏尾,不懂的灵活变通。这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通病。

(▲李斯)

1.因为心黑,所以当了丞相

李斯是一名政治家,而政治家的突出优点就是擅长利用权谋,排除异己。李斯和韩非是同学,都是荀子的学生,关系很好,按理说不应该嫉妒自己的小伙伴,可当秦王非常喜欢韩非,多次邀请他来秦国,甚至不惜打动战争逼韩国交人时,李斯就怒火中烧,在秦王面前挑拨离间,暗中用计,最终除掉了韩非这个心头大患。

(▲韩非)

可怜,对于政敌,李斯心很黑的,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任何人,只要威胁到他的权力,就一定要想法设法打击报复,除之而后快。比如,支持扶苏的蒙恬,也是被他设计处死。

2.因为心不够黑,所以死于非命

中国知识分子有个普遍问题,就是:内心有底线,看不起太监。

李斯是儒家和法家学派的杰出代表,是一国丞相,可谓国之柱石。他固然也因为个人欲望,杀了一些人,如蒙恬、韩非,但那是因为威胁到他的利益。在他看来,还是希望培养人才、发掘人才,大家携手共同把秦国建设的更加强大的。所以,他的做事,是有很明确的底线的。

可赵高是没底线的。对于一个太监,他可以为了权力,无所不用其极。虽然,他和胡亥、李斯一起互相合作,辅助胡亥继位,可二人的境界是完全不同的。赵高的很多建议,纯粹是出于个人利益,所以经常都被顾全大局的李斯给挡了回来。一次,两次……最终,赵高觉得,李斯再也不是那个言听计从、亲密合作的小伙伴了,而是必须除掉的绊脚石了。双方关系,于是进去你死我活的阶段。

(▲赵高)

而恰恰胡亥,也不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皇帝。他当皇帝,就是为了贪图享乐,根本不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他和赵高便一拍即合,玩的不亦乐乎。同样,他也越来越不能理解李斯所谓的底线,所谓的为国为民,那么,既然看不惯,就除掉他吧。

(▲胡亥)

这时候,对李斯来讲,就很危险了。要么他灵活变通,假装和他们同流合污,这样子可能会留下千古骂名,但是可以保存自己的性命,实做一些为国为民的好事实事。要么就只能等待被杀的命运,因为在一个皇权至上的社会,不管你是辞官离开朝廷,回乡隐居,还是在朝为官,只要皇帝一句话,你都有可能被杀。

最终,知识分子的底线,让李斯选择不同流合污。208年,一代杰出政治家、文学家、知识分子李斯,被腰斩于市,三族之内被全部诛杀。

总结语:中国的知识分子,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心中有信仰,做事情往往有底线。可政治是复杂的,是冷冰冰不讲个人情感和底线的,所以既然从政,就应该抛弃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更多在乎结果而不是过程。只要能为民造福,必要的时候,可以灵活变通,妥协乃至退让,忍辱负重,而不是一味固守所谓的底线。为了一个光明的结果,又何必在乎手段呢?


大家好,我是执著的放牛娃。我喜欢从人性角度作为切入点,和您一起分析历史上的那些人和事,一起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还原一个尽可能真实、鲜活的历史。有兴趣的朋友,请关注我并加入我们的讨论,谢谢!????


李斯之死是死于赵高的陷害,也是死于自身罔顾道义一味追求个人富贵的错误选择。

年少时的李斯本来只是楚国郡衙门的一名小吏,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从厕中鼠和仓中鼠的不同境遇中悟出了「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改变所处的环境」的道理。之后,他求学于当时的大思想家荀卿,学习帝王之术,借此作为追求个人功名利禄的进身之阶。

李斯看准了秦国是当时最有发展潜力的大国,辞别荀子后,他离开楚国西入秦,先是在秦国权臣吕不韦门下当舍人,后来因为才能出众,得到了秦王的赏识,仕途进入快车道,从长史升为客卿,从廷尉到丞相。

李斯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政治生涯中,为秦国的一统天下和秦朝建立后的政权巩固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个人和家族的尊崇地位也达到了顶点。

李斯、秦始皇、蒙恬塑像

然而,李斯命运的转折从秦始皇的突然驾崩开始了。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始皇在巡游途中病重不起,经过河北沙丘台时让随行的中车府令兼行玺符令赵高笔录遗诏,命令远在北方监军的长子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事实上就是让扶苏主持葬礼,继承皇位。

当时随同始皇出巡的除了赵高之外,还有丞相李斯、秦始皇的幼子胡亥。皇帝在外突然死去,李斯为了稳定局势决定暂时封锁消息,而赵高却开始策划一个大阴谋。赵高劝说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胡亥自立,在取得胡亥的同意后,又试图说服李斯参与这个政治阴谋。李斯出于保住个人名位的考虑,竟然被说动,赞同杀扶苏、立胡亥的「沙丘之谋」。

李斯虽然在此后的秦二世政权中保住了丞相之位,但由于胡亥的昏庸和赵高的擅权,朝政日益腐败,朝中大权尽归赵高。赵高还诱使李斯经常在胡亥玩乐的时候奏事,导致胡亥对李斯的不满,还多次在胡亥面前进馋言陷害李斯。李斯竭力辩护,但胡亥哪会听他的呢?李斯终于以谋反罪被逮入狱,成为赵高砧板上的鱼肉。

在狱中,李斯自认有功于大秦,拒不认罪,向胡亥上书被赵高扣留,失去了自我辩白的机会。赵高还轮番折磨拷打李斯,年老体衰的李斯终于被迫招供认罪。听到消息后,胡亥还说:「微赵君,几为丞相所卖。」胡亥的愚蠢昏聩如此,李斯焉能不败?

秦相李斯之墓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七月,李斯被判处受五刑,最后被腰斩于咸阳市,夷灭三族。五刑指的是什么呢?据《后汉书》记载:「昔高祖令萧何做九章之律,有夷三族之令,黥、劓、斩趾、断舌、枭首,故谓之具五刑」。这里记载的虽然是汉朝的制度,但是汉承秦制,可以作为秦朝「五刑」的根据。也就是说,经过五刑的先后折磨后,李斯最后被腰斩。

大秦帝国的一代名相李斯的结局如此悲惨,可悲可叹!

关于李斯之死的更多分析,详见拙作:https://www.toutiao.com/i6708960535771087372/


感谢您的阅读,觉得有用的话欢迎点赞、评论,记得关注我的帐号~


公元前210年,李斯和赵高合谋篡诏改立,拥胡亥为帝;同时以「不忠不孝」之罪赐死公子扶苏和蒙恬,史称「沙丘之变」。

政变过后,李斯本就官拜丞相,同时挟拥立之功,风头一时无两。殊不知此时的他已经被某人给惦记上了,这个人就是赵高。

人无害虎心,虎有伤人意。这话用在李斯和赵高身上再合适不过了。李斯没把赵高当对手,而赵高却把李斯视为通往权力顶峰的绊脚石。确实,李斯手上的牌太多了,根本没把区区一个宦官放在眼里。

「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庭车骑以千数。」—《史记·李斯世家》

李斯长子为三川郡守,其他儿子都是驸马,女儿都是王妃,满屋子的皇亲国戚。他压根就没想过赵高敢动他。二者有心算无心,李斯和赵高之间的争斗刚开始就失了先手。

可笑李斯自认为拥立有功,可胡亥不这么想啊。胡亥是赵高从小教到大的,在他看来,如果没有赵高,他根本无缘帝位。而李斯,只是赵高请来的一个帮忙的,亲疏有别。这方面来看,李斯又被赵高压了一头。

后面发生的一切对李斯来说就悲剧了。在赵高的怂恿下,胡亥为巩固帝位杀了一众兄弟姐妹,李斯在皇家势力被连根拔起。又是在赵高的教唆下,胡亥隐居深宫整天吃喝玩乐,赵高成了胡亥和群臣之间唯一的沟通桥梁。李斯根本连皇帝的面都见不著,又谈何反击?

再者当时农民起义爆发,天下大乱。李斯位列三公却无力镇压,在胡亥眼中有著不可推卸的责任。加上赵高一直在边上煽风点火,李斯被处死就不奇怪了。

李斯最后被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随意分享一下见解,不喜勿喷。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李斯是怎样死的:

秦始皇死后,他与赵高合谋,伪造遗诏,迫令始皇长子扶苏自杀,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于秦二世二年(前208年)被腰斩于咸阳闹市,并夷三族。

而这一结果也是他自己的一手导引的。下面列举几点缘由:

1.一山不容二虎。秦始皇死后与赵高矫诏立少子胡亥为二世皇帝,获得二世重用,但是李斯为赵高所忌。李斯一开始为了保住权位对胡亥那是各种逢迎,胡亥对他也很放心,毕竟是一条绳上的蚂蚱,李斯是当时朝廷职位最高的一位,但是却有个人对他的位子念念不忘,于是又一场阴谋爆发了。赵高通过自己离胡亥更近的方便,设计让胡亥一步步对李斯产生了怀疑,每次李斯上奏,赵高总在胡亥享乐的时候才通禀,让胡亥对李斯心生厌恶。

(赵高与李斯)

2.迫害长子扶苏,为百官不容。赵高修改诏书,杀死嬴政嫡长子扶苏,当时身为宰相的李斯没有阻止赵高,反而还和赵高狼狈为奸,帮助赵高害死扶苏。然随著事件的逐步发展,扶苏的支持者自然能明白事情的缘由。所以在其倒台之后自然是,火上浇油加以攻击。

(扶苏与蒙恬)

3.农民起义爆发,李斯无能力镇压至皇帝厌恶。李斯将蒙恬赐死。巨鹿之战项羽之所以能击败秦军,是因为秦国将士已经厌倦战争,因为关中朝廷的内斗而离心离德,主将蒙恬之死,就是长城军团内部涣散的根源。

(狱中李斯)

所以综上几点,在沙丘之变李斯矫诏的那一刻起,它不仅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整个国家的命运。一念之差,最终被施以五刑。看著自己一点一滴慢慢死去的,同时他也看到了自己为之追逐一生的荣华富贵、权势地位也随之而去。


李斯,战国末期楚国人。师从荀子。学成入秦。


初始,吕不韦任命其为郎。后劝说亲王嬴政灭诸侯成帝,被提升为长史。后其献计离间六国群臣,被升为客卿。政十年,李斯因间谍郑入秦,上《谏逐客书》被秦王采纳,升为廷尉。

在秦王嬴政灭六国时,李斯起到了较大的作用。秦统一天下后,尊秦王证为始皇帝。李斯被委任丞相。

李斯走上了权力的中心。 建议始皇帝统一文字、通过度量衡、统一货币发挥了自己的才智。


赵高,本是秦宗室远亲。因其母犯刑法受处刑身残。被收入秦宫内做隐官。始皇帝听说其为人勤奋、精通法律提携其为皇帝车舆,被教胡亥断狱判案。赵高精于察言献媚得胡亥信任。


胡亥,始皇帝十八子。

扶苏,始皇帝长子。为人仁、宽厚刚毅勇武,因劝谏始皇帝「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一世事,始皇帝将其派到蒙恬处协助抵御匈奴、修筑长城。

沙丘之变,又称沙丘之谋。始皇帝嬴政最后一次出巡。李斯、赵高、胡亥一同前往。出巡中始皇帝突然去世。遗照令大公子扶苏主持葬礼。此时,大公子还在蒙恬处督修彻长城。管理遗照的赵高发动了阴谋。威胁李斯矫诏处死扶苏和蒙恬。并隐瞒始皇帝驾崩的事实。用咸鱼堵人口舌。回到咸阳后拥立胡亥为秦二世。


李斯被赵高胁迫沙丘之谋。赵高拥立胡亥,不能依诏书传位扶苏。扶苏和蒙恬蒙毅关系非常,赵高胁迫李斯以官位堵起口舌。若扶苏登记必用蒙恬蒙毅。李斯何地处之。李斯然赵高此话有礼。便于起共谋诈称始皇帝遗照立胡亥为太子。并篡改遗憾令扶苏、蒙恬自尽。扶苏接到诏书自尽身亡,蒙恬不肯死被囚阳周。逮捕蒙毅囚至代郡。


二世胡亥继位后,疯狂杀戮。杀兄弟杀姐妹。杀蒙毅。逼蒙恬自尽。李斯于二世胡亥即位第二年被处以极刑。先是脸上刻字、割鼻子、砍掉左右脚、腰斩,最后剁成肉馅。具五刑也。李斯一家被杀。


李斯被杀,完全是赵高和李斯的政治斗争的结果。最后赵高技高一筹胜了李斯。赵高得宠胡亥,担心李斯得胡亥宠信。千方百计陷害李斯。李斯落如此下场完全是政治争斗。权力斗争的结果。赵高用指鹿为马的事件考验人心。把不合自己意愿的人都杀掉。最后逼二世胡亥自杀。当然赵高也没有善终,被扶苏的儿子子婴杀死。


李斯为赵政统一六国,兼并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他是秦始皇建立秦朝的最大工功臣。他原是楚国人,二十出头的时候就认识到了,卑贱是人类最大的耻辱,贫穷是人类卑贱的源头。他对事物观察细致,从厕所和粮仓的老鼠的区别就决定了自己今后奋斗的目标。他跟随荀子行游天下,学习本领增长知识!

他做人可以说是十分真实毫不做作,能清楚直白的表达自己对权势权利钱物的追求。他本只是为吕不韦提建议的小小门客门,但他年轻著呢!不甘平庸逐渐崭露头角,开始为秦王出谋划给始皇上书。为巩固皇权提出焚书坑儒愚化百姓,还有设置郡县制等政策都一一的被采纳。

所以秦始皇赋予他权势,给他尊贵的地位,而他最终得以位极人臣成为秦国的宰相。李斯他志骄意满,洋洋得意。我们这些上帝视角的看客禁不住为他叹息一声「李斯,慢行这就是你人生的巅峰,是你攀登的最高点了」!《史记》记载,秦始皇在巡行出游时病死在途中。当时是只有赵高、李斯、胡亥三人在场。秦始皇曾下诏传位给扶苏,但胡亥在他的老师赵高的劝说下与赵高沆瀣一气狼狈为奸,游说李斯合伙篡改诏书。李斯本也想忠于嬴政,但他是法家的坚定支持者,而扶苏观点中带有儒家的成份,与李斯立场不一政见不合。所以三人密谋,二世胡亥上位已成定局。李斯满心以为,他能辅佐这个年轻的帝王成为新的霸主,没想到他低估了赵高的野心也没预料到皇权和相权从来都是对立的。他想要巩固的皇权反而夺了他的相权,他看不起的赵高反而把持著朝政,他提出的严苛的刑法反而最终夺取了他的性命


自己作死的。

秦始皇死后,赵高与胡亥(秦始皇幼子)联手,胁迫李斯,逼其同意篡改诏书,把「立扶苏(秦始皇长子)」改为立胡亥之时,隐患就已经埋下了。

当时,李斯是丞相,赵高是中车府令,相当于政府秘书长。

而赵高的野心,是自己做丞相,所以一定会把李斯干掉的。

李斯是有能力的人,赵高则除了阴险,没有什么能力,完全置全国大起义的局势于不顾,只考虑一己私利。

为打垮李斯,他采取了好多措施,都是自己作死的措施。第一项,是掣肘章邯,导致章邯投降项羽。

起义军攻入关中后,因为主力部队在长城,过不来,于是章邯临时组织了几十万民工,组成部队,击溃了起义军。章邯当时主动请缨,得到了李斯的大力支持。因此,在赵高眼中,章邯是李斯的人。

而此时,章邯手握重兵,长城军支援前线后,他实力更强,让赵高极不放心,故而采取种种措施掣肘。这也是章邯兵败的重要原因。

但打击章邯,显然动摇不了李斯。于是,他在李斯之子身上大做文章。李斯之子,在一个地方做太守,陈胜吴广起义后,起义军长驱直入,杀奔关中。

路过李斯之子辖区时,因为城防坚固,起义军目标在关中,不留恋一城一地,所以绕过城池,直扑关中。这本是起义军的策略,赵高大做文章,说其子通敌。

秦二世派人调查此事,却阴差阳错,被赵高欺上瞒下,坐实了通敌的所谓证据。

李斯也受此牵连,大为震惊,开始放弃明哲保身的策略,企图面见秦二世,说出真相。然而,秦二世已经被赵高控制,在赵高的劝说之下,他躲入深宫,拒见大臣。大臣见他,必须经由赵高。

李斯只得求赵高,让自己见见皇帝。赵高再耍阴谋诡计,每次总是在皇帝玩得最开心的时候,让李斯去汇报政事,让皇帝大为扫兴,连续几次,皇帝恼了。赵高趁机进了谗言,皇帝大怒。

最终,李斯被以通敌叛国罪名,和儿子一块被处斩。


李斯能从一个不起眼的文人跃居成为万人之上的丞相,这不得不佩服当年秦国包容四海,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秦朝建立后,李斯在秦国实施了一系列先进的改革,一些改革成果至今为我们所遵享,不得不说他是个少有的能臣。当然,他的改革及那些先进的理念之所以能有那么大的成就,与他所倚靠的明君有绝大关系。在秦始皇一朝,政争不是主要的,始皇始终给自己的丞相绝大的权力,支撑著他进行那些有利于国的治国措施。这个时期,是李斯一生中最好的时光。秦始皇死了,新君上台,政治面貌焕然不同。原来的能臣与新君的关系远比不上老师与新君的关系,于是,政争不可避免。李斯有著卓越的治国能力,这是勿庸致疑的,但是新君看重的并非这点,他的当务之急是稳定自己的帝位。谁在稳定帝位一事上做得最好,自然就最受青睐。铲除异己方面,李斯的手段远比不过赵高,也就是说阳谋的结果远没有阴谋的结果来的快。就这样,善于谋划远景,善于运用阳谋的李斯在赵高的阴谋里一步步走向末路,最后身死就戮。

权力侧重于谁,谁得利。权力疏远谁,谁失利,自古如此。始皇侧重于李斯时,李斯风光无限,二世侧重于赵高时,赵高天下无敌。说来说去,都是为权力而死。


李斯死于非命的根本原因在于贪恋丞相之位,和赵高合谋篡改秦始皇传位诏书,拥立胡亥称帝。

胡亥本人昏庸无能,赵高一面投其所好,满足这位皇帝各种荒唐需求,一方面慢慢把权力握在自己手上,自指鹿为马之后更是无人敢反对赵高,李斯虽位拒丞相却无可奈何。

李斯虽和赵高合谋篡改诏书,但作为丞相,他还是忧心帝国前途的。看著胡亥纵情享乐,不断征发徭役修建阿房宫,导致反秦起义此起彼伏,李斯就联合大将军冯去疾劝谏胡亥停建阿房宫,少征发一些徭役。当时胡亥正与宫女宴饮作乐,见李斯等人上书十分恼怒,便下令将他们逮捕入狱。李斯在狱中多次上书,都被赵高扣留,赵高又借机说李斯与其儿子李由谋反,对李斯严刑拷打,刑讯逼供。李斯被迫承认谋反,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七月被杀死,夷灭三族。

李斯当年若是不和赵高同流合污,那么称帝的公子扶苏可是一位仁爱贤能之君,即便不重用李斯,也断然不至于杀了他。因此李斯只能说是选错了人,贪一时相位,毁家族基业,可悲可叹。其实我们也一样,跟对人很重要,嘿嘿。


说法不一。只仅有的历史记载,又很难考证出新发现,也可以猜想以解历史疑问:

如以现代人所想丞相李斯在战国秦时候的人和事儿认为丞相李斯不该杀,是错误的。古代那个时候官场中的激烈时候,一般谁的命都不保,以现代人人性善良心理去对照,不成立。我们以整体认识当时,秦王瀛政家人口那么多被杀(记载),项羽被逼自杀,中车令赵高也死于官场之中(记载),我们现在人仍然天天感恩的商鞅全家被杀(专家讲的)等等。——那猜想的结论是这样的,丞相李斯如果不会遁术不是孙悟空,必然也被杀。

短暂的秦朝在中国和世界的伟大,最伟大的当然又应是那些残死的人,那些华夏祖先。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