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是春秋时期第一小霸,为何会沦为了末流小国?

提起「郑国」就不得不提起「郑庄公」,郑庄公可以说是第一个敢叫板「天朝周天子」的诸侯,历史上的「祝耽箭射周桓王」就是公元前720年「郑国」打败了「周桓王」及蔡、卫、陈联军,在追杀中「祝聃」射中了「周桓王」的左肩,郑庄公不想落个杀害天子的罪名,就没有让祝聃捉周天子,并完事了还让大夫「祭仲」去慰问了周天子。当然,周天子也拿郑国没办法。

公元前706年,北戎伐齐,齐国向郑国求援,郑国就派了「太子忽」援齐国,齐国君想把女儿嫁给郑太子,「郑太子忽」可能是有些自卑,觉得他是个小国的太子,不配与大国联姻。事后大夫「祭仲」也规劝「太子」说;得不到大国的援助将不能继位,太子的弟弟们也可为君。

郑庄公死后,太子忽继位,为昭公。大夫「祭仲」所以力挺太子忽,是是因太子忽的母亲嫁给庄公是「祭仲」保的媒。

而「宋国」支持的「突」是「郑昭公」的弟弟,「突」的母亲是「宋国」人,于是「宋国」就把「祭仲」骗去逮捕了,并威胁「祭仲」不立「突」为国君就把他弄死,祭仲不得已答应了,且还盟了誓。

这样「突」得到祭仲的支持,上位成了「郑厉公」,昭公不得已逃到了「卫国」。

郑厉公上位后,祭仲专权。厉公就想除掉祭仲,并让祭仲的女婿「雍纠」来杀死祭仲。不想秘密泄露。雍纠被「祭仲」杀死,厉公被赶到边境「栎邑」,祭仲又迎回了昭公。

厉公在「栎邑」杀死了栎邑大夫「单伯」,定居在了「栎邑」,之后「宋国」又赠予了「厉公」很多军队。

这样「郑国」朝局不稳,先是厉公被赶走,诸诸侯伐郑。不久,迎回的「昭公」被臣子「高渠弥」所杀,之后「子亹」继位,与齐会盟被齐侯杀。公子婴继位。在栎邑的「厉公」挟持了大夫「甫假」帮助厉公复位,甫假就杀死了郑国当朝国君和国君的俩儿子,那时祭仲已死俩年。厉公再次复位,那时「齐桓公」已称霸。

郑国从「郑庄公」强悍,郑庄公死后,郑国频换国君,加之被赶跑的「厉公」在边境得到宋国支持,随时虎视眈眈复夺君位,牵制郑达十七年之久,双重原因迟滞了「郑国」的称霸脚步。

之后「郑国」已失去了称霸的时间,但郑国还不算弱,经「厉公」之后的「文公、缪公」时期又遭到了秦和晋的敲打,郑国就变得衰弱了。到了「灵公」郑国内讧「灵公」被杀,到了郑襄公,在晋楚俩大国间摇摆,被楚国彻底打垮,从此,就沦为了末流小国。


如果现在有人突然「穿越」到郑国的第一任君主郑桓公的身上,那他会一定立马会做两件事,一是停止把都城由陕西棫林(今陕西省华县)东迁。二是要立即立下祖训:确立王位继承嫡长制,并且要子孙后代加入春秋会盟,与各国国君定下禁止篡弑的盟约,凡在同盟之内的国家,如果某国有篡弑行为,诸国皆不承认,并且出兵平乱。

做这两件事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免以后郑国因为这两件事走上衰弱并且灭亡。

郑国在春秋时期开始之时的几位君主还是比较英明的,也有良臣辅佐,所以开局不错,在第三任君主的时候发展到了顶峰,在其之后则迅速走向衰落,主要是两方面因素。

一是外因。

就像开头时所讲的。如果有如果,郑国的君主一定不会选择国都往东迁,而是就在现在陕西省华县的一带发展,然后向西扩展,顺道把还没有发展起来,在渭河流域西部与少数民族苦苦争战的秦国收拾掉,然后在关中平原大发展,实现争霸天下。不错,这就是秦国的崛起之地。而郑桓公却听从了手下史伯的建议,认为现有的地方四周少数民族比较多,形势危急,而在「济(济水)、洛(洛水)、河(黄河)、颍(颍水)之间」比较安全,土地肥沃、物产丰富,还都是小国家,容易图谋。但此时郑桓公却不知道一个词「四战之地」,就这样郑国由占据适合闷头发大财、缓缓图之的风水宝地一下子跳到了四周强国林立的中央地带。虽然在初期灭掉了周围几个小国,但由于地处中心扩张困难,并且还要经常应付与周边国家的纷争,无形中就消耗了太多的精力,以致于发展缓慢。

二是内因。

如果说外部因素是造成郑国衰弱的客观因素。而内因则是纯自己作死。郑庄公死后,各公子争位严重,郑国从此陷入内乱。郑庄公之后是郑昭公,即位不久,权臣祭仲就改立公子突为国君,即郑厉公。郑昭公则是出逃到卫国。郑厉公后不满祭仲专权,设计想杀掉祭仲,但事情败露,祭仲又迎回郑昭公。但郑昭公与大臣高渠弥有私怨,在一次狩猎时被高渠弥射杀。高渠弥和祭仲不迎郑厉公复位,又立了公子亹为君。齐襄公会盟诸侯时,郑子亹去参加会盟,结果被齐襄公杀了郑子亹,此后公子婴于陈被立为国君。不久,齐国攻郑,郑子婴、祭仲和高渠弥等皆被杀,又由郑厉公复位。经过这几次君位来回争夺,严重消耗了国力。郑襄公时又有「七穆」轮流执政,掌控国家大权。郑国国势江河日下,而此时周边的楚国已发展到直接与郑国接壤。晋国也发展了起来。齐国齐桓公开始称霸。郑国位置处于四战之地,无险可守,且夹于大国之间。因此列强争霸,常把郑国作为战场。更加使郑国的国力衰弱。以致于最后灭亡。


郑国是姬姓诸侯国,最初封于郑(在今天陕西华县东)。第一代君主郑桓公在河洛地区政绩突出,因此在百姓中间很有声望,在认识到西周社会可能会爆发的危机后,决定将其统治下的百姓迁往洛东,为郑国的未来做打算。果不出郑桓公所料,犬戎入侵西周杀死了周幽王,桓公本人也死于其中。

自从周幽王被杀后,周平王率领著家众和文武大臣们,就迁到了周公所营建的东边的洛邑来,这之后的周史称「东周」。郑国崛起的故事就从这时候开始,已经在此扎下根基的郑国,凭借自身的实力成为了春秋时期第一个敢于同周的王权对抗的国家,并且郑庄公在与周王的战争中,射伤了周王获得了战争的胜利。郑国一跃成为了春秋早期的一个小霸主,在当时都诸国中郑国处于一流水平,连齐、鲁这样的大国都需要郑国的帮助。

郑国崛起的时间十分短暂,在郑庄公死后其诸子之间发动了激烈的政治斗争,在长达十数年的混乱中,郑国丧失了继续发展的机会。此消彼长,郑国发展停滞不前,齐、楚、晋等国家却在这个时期迅速发展壮大,特别是晋国和楚国的强大使得郑国彻底发展的空间丧失了。

郑国地处中原腹地,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郑国的东面就是鲁、宋、卫,西北是成周、晋,南面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小国,可见郑国在失去发展机会后如果在想寻求发展已经是不可能了。在晋国和楚国崛起后,郑国就成为了一个左右不讨好的国家,时而亲晋、时而亲楚,在晋楚争霸的局面下,郑国成了两国征战的主要地区,从此郑国彻底降为了二三流国家。他的存在只不过起到各国交战缓冲的作用,公元前前375年韩国彻底吞并了郑国 ,郑国正式灭亡。


首先感谢今日头条平台

郑国是春秋早期最早的霸主,当时可以说打遍天下无敌手,连周天子带众诸侯与它对战,也成为其手下败将。然而最终却很快是衰败了,究竟是什么原因?咱们今天来聊一个郑国的大臣原繁,从他身上,我们或许能找到答案。

周天子东迁后,郑国经过前几任国君不断开疆拓土,到郑庄公继位时,已经取得了春秋霸主的资格。郑国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成就,郑庄公的庶兄原繁可以说出力不少。

公元前718年春天,卫国因国君之争,引发内乱。因卫国曾与宋国、蔡国等联盟,攻打郑国,于是原繁建议郑庄公趁此机会,讨伐卫国。郑庄公认为可行,整兵前往讨伐。

卫国不是郑国的对手,于是向燕国借兵与郑国作战。郑庄公任命原繁为统帅,率三军与燕军在虎牢关决战。在原繁的指挥下,郑军大败燕军。卫国没辙了,只得向郑国求和。

郑庄公继位时,也世袭了在周王室的卿士之职。这时候,东迁后的周王室余威难存。为了重振周王室号令天下的威信,周桓王有意打压风头正猛的郑庄公,于是找了个由头,取消了郑庄公的卿士之职。

周桓王的行为让郑庄公很不高兴。原繁见郑庄公不悦,为郑庄公打抱不平,率郑军割了周王室的麦子。

割周王室的麦子,那就是打周天子的脸,这下周桓王只能与郑庄公兵戎相见了。

在周桓王的号令下,陈国、蔡国和卫国等四个诸侯国参与了讨伐郑国的行动。

郑庄公毫不畏惧,亲自领兵作战。原繁是其前锋大将。战斗中,周桓王求胜心切,派人到郑军阵前叫骂挑战。原繁却只是摆好阵形,不予理睬。

周军骂到下午,还不见郑军接受挑战,不免松懈下来。原繁见此,立刻擂鼓舞旗,郑军军心大振,一鼓作气杀了周军一个措手不及。大将祝聃还射伤了周桓王。祝聃要追,被原繁拦住,示意千万不要伤害周桓王,毕竟周天子是天子,如果有个三长两短,那就是把郑国放在火上烤,到时各诸侯国共同讨伐,郑国就很难抵挡了。

正是因为原繁有勇有谋,所以他很受郑庄公器重。郑庄公不仅封他为大夫,还任他为大将军,将兵权都交付给他。

然而国君也会有让人发愁的家事。

郑庄公有十一个儿子。按周礼,理应立世子忽为太子。但是郑庄公深知次子公子突有才智,绝非能久居人下之人。为了郑国的长治久安,郑庄公将公子突送到宋国。

但是,郑庄公也知道,只要自己一死,公子突必然作乱,于是临死时拜托原繁,希望他能辅佐好世子忽继任国君。

郑庄公去世后,世子忽继承国君之位,是为郑昭公。果然公子突借助宋国力量,最终赶走郑昭公,继承了国君之位,是为郑厉公。

郑厉公继位后,宋国自认为拥立有功,成天向郑国勒索财物,再加上当时的大臣祭足专权,于是郑厉公便想暗杀祭足,并攻打宋国,但是暗杀失败,郑厉公仓皇出逃。

后来,祭足又拥立公子为国君,不过公子很快就被齐国杀死。祭足于是又立公子仪为国君。

郑国几经政权变迭,显然大不如前。

郑厉公故伎重演,趁乱诱捕了大夫傅瑕,并逼迫他帮助自己复辟。傅瑕为了活命,向郑厉公发誓:只要能放了自己,一定会帮助他杀掉公子仪,拥立他为国君。后来,傅瑕果然杀了公子仪和他的两个儿子,迎回了郑厉公。

郑厉公复辟成功后,见郑国朝堂和百姓都因国君更迭惶然不安,于是立刻杀掉了傅瑕,又将祭足等对国君进行废立的大臣一一治罪,以此安定民心。

接著,郑厉公召见了原繁,郑厉公做出一副正义凛然的样子,说:「傅瑕是个对国君不忠心的叛臣,我已按周天子设定的责罚,处置了他。」

原繁听了只是不言语。

郑厉公见此气恼地说:「凡是拥护国君的臣子,必然会得到国君的赏赐,你是我的伯父,我对你自然更信赖一些。可是,当初我被迫逃离郑国后,您却从不曾给我通报国内的消息,现在我重新坐上了国君之位,你依然没有拥戴我的诚意。你这是为什么?」

原繁抬头看了一眼郑厉公,才不疾不缓地说:「有国君在位,臣民就应当忠于国君,这话一点也没有错。既然如此,子仪在位,我自然应该一心一意辅佐子仪。若是我身为子仪的臣子,却又像傅瑕那样杀子仪迎奉您,那不是对国君不忠心吗?庄公的儿子有十一个人,要是个个都以官爵厚禄贿赂我,让我对您有二心,您会怎么办?」

郑厉公听了此话,也不好再说什么。也没再治原繁的罪。不过,不久后,便传出原繁自缢身亡的消息。

@倾鸾阁——池鱼 原繁为什么会自杀?他是觉得愧对郑庄公,没有尽到托孤大臣的责任,还是对郑国的国事失望,我们不得而知。但是郑厉公不能辨别是非,不重国计民生,不尊重忠直之臣,只一味争权夺利,使得郑国终于昙花一现,最后没成大气候,也实在是可惜。

参考资料于《左传庄公十四年》


春秋时代实际上是历史的一个缩影,那个时候由于周朝天子已经没有能力去号令这些诸侯了。各个诸侯就有了自己的主见,于是就有了郑国震慑诸侯,成为一个小霸主。

就像周天子一样,古代的朝代总是会有历史的变迁的,郑国虽然强,但是只是一个时代的强,随著历史的行走。

郑国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也就变成末流小国了,除了历史变迁,还有就是统治者的不同,不是每个国王都是王。


首先,郑国(公元前806年—公元前37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诸侯国,国君为姬姓,伯爵。对于郑国来说,和晋国、鲁国、卫国、燕国等诸侯国一样,都是周王室的后代。公元前806年,郑国的开国君主郑桓公建都陕西棫林,第二任君主郑武公跟随周平王东迁到虢郐之间(今荥阳市东京城遗址公园),第三任君主郑庄公迁都到郑韩故城遗址,直到灭亡。在周朝这一历史阶段,郑国立国共计432年,传位24君(有争议),公元前395年,建都郑(今河南新郑),主要的版图位于今天的河南省中部。在周平王东迁洛邑后,郑国迎来了自己的强盛阶段。

在周平王东迁洛邑后,郑国因为出力不少,所以获得了周王室的重用。在此基础上,郑庄公充分利用王室大臣的身份,经常利用王室之名为自己谋私利。比如兼并了周边的小国,侵夺许国,干涉宋、卫、鲁等诸侯国。并且,郑庄公在位时的郑国,还帮助齐国抵抗了入侵的北狄。除此之外,郑庄公还和周王室的交战中赢得了胜利,以致「周郑交质」(即互相交换质子,郑国以世子郑昭公,周王室以太子王子狐)。由此,郑庄公在位时的郑国,在春秋时期率先称霸,郑庄公也因此获得了「春秋小霸」的称呼。

不过,在郑庄公之后,郑国迅速衰落。在齐国、晋国、楚国、秦国等大国的争霸战争中,郑国只能选择依附于其中的大国。及至战国初期,郑国被韩国消灭。那么,问题来了,郑国为什么会突然衰落呢?对此,在笔者看来,原因主要包含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根据史料记载,郑庄公多宠子,在其死后,郑国即陷入内乱。经过几次君位争夺,郑国国势大不如前。由此,内乱问题是导致郑国迅速衰落的重要原因。在郑庄公之后,郑国几乎没有什么比较有作为的君主,这和齐桓公之后的齐国比较类似。

最后,郑国之所以能在郑庄公在位时称霸中原,是因为获得了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彼时,晋国分成了翼(晋)和曲沃两部分,内战频繁;楚国还没有北进中原,齐国也不够强大。在此基础上,郑国获得了称霸的短暂时机。不过,在此之后,晋国完成了内部的整合,并且兼并了众多诸侯国,而楚国也开始北进中原。对此,地处今河南省中部的郑国,因为地处四战之地,特别是加在晋国和楚国这两大强国之间,根本没有什么扩张的空间。再加上齐国、秦国等大国的崛起,导致郑国的四面都存在较大的压力。如同战国七雄中的韩国,郑国的地理位置导致其难以扩张,并日渐衰落。


郑庄公能力再强也只是他一个人,他死后,郑国内乱。最后,郑国变成摇摆在晋楚之间的依附国。而且郑国本身就是小国,国力有限还夹在晋楚两个大国中间,再怎么发展也发展不过晋楚这样的大国。而且,晋楚这样的大国也不会让周边小国过度发展。小霸郑庄公一箭射伤周天子,虽然将自己推向顶峰。但也让其它诸侯国认识到周天子的影响力很弱了,于是其它诸侯国就开始发展扩张,攻伐。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