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大秦帝国南北面存在两大威胁,北方的匈奴和南方的百越,可是为什么对待匈奴仅仅是派蒙恬北击使「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抱怨」而不将其一举消灭。对待百越却是将其踏平纳入版图了。

秦始皇是个征服欲极强的统治者,消灭百越不消灭匈奴,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匈奴是北方游牧民族,骑兵骁勇,来无影去无综,而秦军以步兵为主,要想彻底消灭匈奴几乎是不可能。百越人多习水战,不喜陆战,骑兵更是没有,所以消灭百越是一件能够办到的事。 第二,百越和匈奴实力差距很大,秦始皇统一的时候,匈奴也在「头曼单于」的带领下统一,是有正规化骑兵的军队,各部统一作战,实力极强。反观百越,虽然地盘大,但是各部落,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岭南越族虽然人数众多,但农业经济不发达,多数处于刀耕火种的原始状态,没有充足的物质条件作为用兵和大规模战争补给。所以这样看来,征服百越要比匈奴容易的多

第三;是经验决定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秦国君主就征服南方的巴蜀进行开发,也多次和北方游牧民族交手,所以以秦始皇这么优秀的能力,他肯定是明白,漠北地区打下来也没什么大用,而百越地区地盘大,又能开发,最重要的好大,肯定会选择征服它,所以派五十万大军南征百越,派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所以征服百越就显得那么容易。


这跟两地的民族组成和地理环境有关系。

1、战争方式:匈奴人是骑兵部队,自古中原王朝就一直与他们发生战争,之所以消灭很难无非是中原王朝的士兵并不善于骑兵和草原远征。中原王朝可以击败游牧民族但是想完全消灭和大量杀伤他们是很难的。那时候还没有马镫,大秦士兵无法在马上使用弩,马匹的质量也无法与匈奴人比拼。

2、资源问题:南方还有大量的富饶的土地等著开发,没有必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去消灭匈奴,只需要把战国时期各国已经建好的长城连接起来阻止匈奴人南下即可。

3、南方百越民族众多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政权。

4、南方百越民族没有马骑,失败了就意味著可能灭族,更容易被剿灭。

5、南方百越民族没有更多的接触中原文化、没有学习到更先进的冶炼和铸造技术,科技经济全面落后。


想看懂这个问题并不难,因为人们往往认为匈奴人就是一个弱势力,只要轻轻用嘴一吹就搞定了,然而实际上则完全相反,游牧民族属于耕战一体,他们的人从小就既是牧民又是战士。这是一点,另外一个关键地方就在当时游牧民族很少有固定的定居点,都是要随著季节进行不停的迁移,所以军队出了长城以后想要找到他们非常的艰难,游牧民族当时也没有马镫和更多的重甲骑兵,作战实力未必有想像的那么厉害,只是他们特别难以找到。

相反南越国本身就没有什么开发,与其说他是如同中原的大国,不如说是一个城邦的国家,比如今天的广东番禺就是当时的据点,秦军向南进攻过程中需要一个据点所以营建番禺,这使得这个区域成为一个主要的城邦,谁占据这里就对于周围形成了很大的压力,而且,南越国城邦是固定的地点,并不能像匈奴那样到处迁徙。

这就导致了在进攻的过程中目标是非常清晰的,对抗的能力就很差了。只要打下这些据点很快周围就难对抗了,所以真正解决匈奴要等到汉宣帝时代了,而汉武帝时代就搞定了南越国。


主要是后勤能不能跟得上。

秦朝为了征服百越,修建了灵渠,联通了湘江和漓江水系。有助于物资的运输,大军的后勤能够保证,作战反而不算难。

秦朝为了征服匈奴,修建了驰道,联通了咸阳和长城一带。有助于军队在长城沿线的补给。但是驰道也只是到了长城沿线,并没有深入草原。所以军队如何深入草原的话,补给就比较困难了,所以难以集中优势兵力对阵匈奴。

根据后世测算,把1升米运到长城边境,路上需要消耗的14升米,即1:14的关系。如果运送到草原,消耗更大,中原王朝很难负担的起。

所以后来的汉朝、唐朝都是以精锐骑兵突进的方式对付北方游牧民族的,尽量避免步兵大兵团进入草原。


在战国时期,中原还没有统一,名将李牧出现之前,匈奴对常年南下屠杀百姓,抢劫财物,对经济生活造成很大困扰,李牧将军崛起之后,战无不胜,堪称战神!甚至是李牧早出现二十年,长平之战都有可能逆转。

不过,自秦朝同意六国后,又出现了一位不世名将,他就是蒙恬,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派蒙恬帅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一举攻占内蒙大片土地,并修建了万里长城,所以个人认为匈奴在秦朝时期并未给中原造成大的困扰,反而是蒙恬率军击溃匈奴,向北逃窜到贺兰山高地!

(图片出自百度百科)


其实原因很简单。

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是马场,马一天能跑多远,就能打多远。 蒙古人能打到欧洲,靠的正是骑兵,从不修长城这种东西。

就是因为汉人中有某些就知道个种地,丢汉人脸的存在,所以汉人在秦以后三千年历史中,始终没有提前占领蒙古大片的马场。 否则打到欧洲,占领莫斯科的,早就是汉人,而不是蒙古人成吉思汗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