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之死,死于道德品质,荀彧之死,死于政见不同,两人的死因是完全不同的 。

许攸在年轻时就与袁绍和曹操交好,本来这也没什么,但是许攸这个人干了不少离谱的事,这些事足以说明许攸是一个怎样的人 。

许攸干的第一年离谱的事就是阴谋废除汉灵帝,那还是在黄巾起义的当年,也就是公元 184年,许攸联合冀州刺史王芬及沛国人周旌想趁汉灵帝巡游冀州时,干掉汉灵帝,然后立合肥候为皇帝 。

这叫什么事?废除皇帝另立,许攸他们以为自已是谁?伊尹和霍光吗?许攸这是大逆不道,这是谋反重罪,在当时还人心思汉的情况下,许攸就胆敢阴谋废除皇帝,实在是胆大包天 。

许攸还想叫曹操一起跟他干,但曹操没有参与,也没有告发,曹操的这一举动有些意味深长。

这第一件事说明许攸道德败坏,两汉以法治国,以儒治世,尤其重视道德品质,比如想要做官首先被举为孝廉,考察的就是道德。

曹操没有参与是因为这事不得人心,而且违背封建道德,会被天下人耻笑怒骂,曹操没有告发是因为曹操自已也认为汉灵帝这个皇帝不称职 。

许攸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在官渡之战中投降曹操,并且向曹操献计火烧乌巢,就能击败袁绍军队,曹操照办,果然大败袁绍 。

这事原本也没有什么,毕竟那时候打仗时投降的人可多了,可是许攸投降后多少有卖主求荣的嫌疑,为曹操献计打败袁绍,还劝曹操杀死了曾经的同事淳于琼,许攸可是够歹毒了 。

曹操身为一方诸候,其实是非常忌讳卖主求荣之人,尤其喜欢忠诚之人,比如曹操就非常喜欢关羽这样的忠诚之人,在关羽想离开时,不仅大开绿灯,而且向自已的部下显示关羽忠诚,言外之意就是希望自已的部下像关羽一样忠诚 。

曹操可以接收降将,但极少接收卖主求荣之人,曹操作为一方诸候,必须宣扬忠君家的封建思想,以利于自已的统治和管理,但许攸显然不是这样的人 。

许攸表面上看,是因为居功自傲而被杀,实际上是因为曹操厌恶许攸这样卖主求荣的人,在一次许攸故意羞辱曹操后,被曹操下令杀死 。


荀彧之死与许攸则完全不同,荀彧是曹操的萧何,为曹操在后方足兵足粮,并且处理曹操与汉献帝的关系,为曹操推荐了大量的人才,比如郭嘉、荀攸、陈群、杜袭等人。

荀彧死于曹操称公的前夕,荀彧死了就没多久,曹操就称魏公,向篡位的最后步骤冲锋,荀彧坚决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与曹操产生政治分歧。

因为一旦曹操称魏公,就能独立建立『』魏公国『』,而有一套完全不同于汉朝的政府班子,等于是国中之国,并且魏公的爵位和权力可以世袭,一代代传下去,这是曹操曲线篡位,改朝换代的手段。

荀彧当然明白称魏公意味著什么。在此之前的曹操,虽然偶尔会对皇帝有所不敬,但并没有实质性的篡位举动,曹操迈出这一步,等于是彻底决裂。

虽然两人在此前已经合作了二十年,曾经亲密无间,彼此尊重,惺相惜,虽说荀彧是人臣,但曹操是主公,臣就得忠君。但荀彧是与诸葛亮一样忠君爱国的人臣。

荀彧忠心的以汉献帝为代表的东汉朝廷,而不是曹操,虽然之前荀彧也曾反对过曹操恢复九州制,虽然曹操听从了意见,但两人矛盾不断扩大。

荀彧此时与曹操矛盾无法调和,在不能实现自己理想,同时又不能改变现状的情况下,荀彧除了自杀,别无选择。

而曹操也无法停止篡位的一系列步骤与操作,因为曹操在打江山一系列过程中,背后站满了利益集团和士族势力,曹操也没有选择,无法停下,只能牺牲荀彧的性命。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曹操为什么非得处死许攸和荀彧?这个问题很复杂。许攸和荀彧准确来说,不是直接死于曹操手中,但是也和曹操脱不了关系。

首先先说许攸。许攸原本是冀州袁绍帐下的谋士,后来因为家中的缘故,加上袁绍不听他的建议,他一怒之下就叛袁投曹,而这一举动给了曹操一线生机。当时曹操军中基本上已经断粮了,若非如此,许攸也不会向袁绍建议率大军直取许昌,可惜袁绍这厮刚愎自用,没听进去。心灰意冷下的许攸最后投了曹操。

随后乌巢被烧,袁绍大军大溃败,可以许攸给了曹操一场及时雨,加上冀州城的攻破,许攸可以是在这场官渡之战最大的功臣,按道理,曹操非但不能杀他,反而是要重重有赏。可是结果却是许攸被杀,原因很简单,许攸被举报,太过恃宠而骄。

这个理由太过牵强,其实咱们心里都明白,曹操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杀他,而是因为许攸犯了曹操的大忌。因为这个大功,许攸总是人前人后叫他曹操阿瞒,说重些,没有把曹操当主公看。这也倒罢了,曹操也能一笑置之。可是许攸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在进邺城时,当著众人的面,声称没有我许攸,你曹阿瞒进不了此城。于是乎,在曹操的暗示下,很多人对许攸群起而攻之,最后被处死。

至于荀彧,他的情况和许攸不一样。荀彧作为曹操的老臣,跟随曹操已经几十年了,算是曹操帐下第一谋士,素有「王佐之才」的称号,可是临到了,因为曹操的猜忌,而忧愤而死。因为什么呢?荀彧一直反对曹操称王,由此被曹操调离了中枢,很明显,曹操已经不再信任他这个老臣了,任何阻碍他称王的人,都要一一清除,即使荀彧这样的人,也不例外。


一、许攸不作不死

在三国众多谋士中,南阳人许攸极富才华和战略眼光,孔融称他为「智计之士」。许攸与袁绍、曹操少有交情,早年就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黄巾起义爆发后,他曾同王芬等地方豪杰联手,密谋废黜汉灵帝,改立刘氏宗亲合肥侯为帝,原以为能得到实力派曹操的支持,不料却因遭拒而流产。王芬自杀,许攸等人逃亡。袁绍在讨伐董卓过程中谋得冀州,许攸跟随袁绍并成为其谋士,后因所献计谋不被看重,一怒之下,许攸转而投奔曹营。

这当口,正值官渡之战相持阶段,袁军兵强马壮,稳居上风,曹军兵少粮缺,难以为继。许攸对袁绍的底细一清二楚,建议曹操派轻兵急袭乌巢烧其粮草,结果战局峰回路转,袁军大败。接下来,许攸又献计引漳灌城,平定冀州,袁绍基业彻底崩塌。许攸自恃功高勋著,口没遮拦,不仅不把同僚放在眼里,还时常轻慢曹操。他曾在大庭广众之下,直呼曹操的小名说,阿瞒,要不是我,你得不到冀州!众将闻言,皆愤愤不平,尽管他有所不恭,但讲的是实话,曹操也就不好翻脸,然而内心底处,却逐渐心存芥蒂。

后来,许攸在邺城东门遇到许褚,大大咧咧地说,你们这伙人,如果没有我,怎能出入此门?许褚忍无可忍,遂拔剑出手,提著许攸的头颅来见曹操谢罪。曹操狠狠地责备了许褚一通,下令厚葬许攸。按照《三国志·崔琰传》的说法,许攸等人恃才居功,狂傲过甚,屡出狂言,亵渎了曹操的尊严,终究不会有好果子吃。即便曹操不会亲手处治,也会借刀除之。但不管怎么说,才华可溢不可横,荣宠当谦不当矜。一个人纵然是才华盖世,功勋齐天,也不可骄矜傲慢,狂妄任性。

二、荀彧蹈节死义

曹操处死的谋士中,最令人扼腕痛惜的是荀彧之死。此前,论者往往将荀彧之死作为曹操害贤的主要论据之一,这固然不错,但是,问题并非如此简单,究其实,曹操之所以要逼死荀彧,关键在于他此时已经视荀彧为异己分子了。在史传中,荀彧是病死的:「以忧薨」。当然,其忧的原因的确是与曹操要「进爵国公,九锡备物」有关。

当曹操「密以咨彧」时,荀彧认为曹操「不宜如此」。对此曹操也非常不满:「太祖由是心不能平」。但无论怎么说,荀彧并非曹操所杀,这与《三国演义》的结局有本质的不同。

在《三国演义》中,荀彧则是被曹操赐死的:建安十七年冬十月,曹操使人送饮食一盒至,盒上有操亲笔封记。开盒视之,并无一物。彧会其意,遂服毒而亡。年五十岁。

曹操将自己千辛万苦打下的天下基业传给儿子,是任何时代都可以理解的。为此,他就要不遗余力地扫除阻碍此目标实现的任何障碍。荀彧此时的阻止曹操进魏公加九锡,就成为了曹操实现远大目标的障碍,他怎么会把这一障碍留给羽毛未丰、难以与前朝老臣相抗衡的儿子呢?曹操的「深恨之,以为不助己也」,即认为荀彧已是异己分子,担心留下荀彧会妨碍儿子曹丕称帝。从荀彧的角度说,他不惜生命的劝阻曹操进魏公加九锡,是认为这有违其「匡扶汉室」的初衷,也有违「忠贞之志,因此荀彧是正义的行为,其骨气、人格也令人佩服。


许攸是曹操处死(曹操忍无可忍才杀的),荀彧不是曹操直接下令杀的(自杀)。

许攸的死其实是自己想死了,许攸是何许人也?他能不了解曹操?飞扬跋扈在曹操面前不是作死?他会不知道!许攸投降曹操帮助曹操打赢了官渡之战,直接导致袁式集团的衰败。代价就是许攸全家被杀,如今孤身一人,睹物思人,许攸在曹操进入冀州之后,借酒消愁多次口出狂言,最终被人告发,而被曹操下令斩杀。也许死是一种解脱吧!

荀彧是曹操逐鹿三国路上得力的谋士,对曹操一统北方起来很大的帮助。为什么最后和曹操决裂?就是因为荀彧一直以为曹操是「汉臣」不会篡汉自立,当曹操称魏王时,荀彧极力反对,但是毫无作用。荀彧此时已经对曹操感到十分不满,曹操同样也对荀彧不在信任。曹操便令人给荀彧送了一个空的食盒(盒中无食请君自裁),荀彧看了后便自刎而死(终为汉臣)。曹操称魏王,厚葬了荀彧 。曹操至死未称帝,可能是因为荀彧吧!

注:图片来源网路


许攸,荀彧本都不该死,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不死又不行,何况他遇到的老板又是曹操,那就只有死路一条啦,只不过荀彧死的体面些,无奈一些罢啦。

01

职业杀手

政治就是屠宰场,政治家从事的就是杀人的职业,一定意义上啊!曹操欲成就霸业,就必须大开杀戒。遇神杀神,遇鬼杀鬼。杀董卓,杀吕伯奢,杀吕布,杀袁绍,杀袁术,杀刘备,杀孙权,杀孔融,杀杨修,自然也杀了许攸,荀彧。当然也有许多想杀没有杀得了的,有时还差点被人家杀啦。这就是游戏规则,你不把他干掉,他就把你干掉。在那个时间节点上,有点想法的人,几乎不是在杀人,就是在杀人的路上。我不玩三国杀,不知道其游戏规则,我猜想是否也是这个套路呢?

被杀的人不仅仅是对手,还有一种人,那就是耽误你杀人的人。在杀人的道路上,谁成为绊脚石,谁就会被踢开,无一例外。不把绊脚石踢开,就会被绊脚石绊倒。何况杀人这个活,不是去赶集,绊倒了再爬起来。杀人时被绊倒,就再也爬不起来啦。

「宁教我负天下人,决不教天下人负我。」这是曹操说的,时人及后人对曹操诟病较多,视其滥杀,多是因为这句话,多是因为杀了不该杀的吕伯奢一家。杀人是不对,啥时候杀人都不行。但他是曹操啊,他想干大事啊!在曹操眼里只有两种人,一是帮手,二是对手。不能成为帮手,那就作为对手来对待,无一例外。

知道「问路杀樵」的故事吧,那是韩信干的!韩信行军打仗,找了个樵夫问路,问明白了就把他杀啦,部下惊问其故,韩信说怕泄露行动机密。看我军抓个舌头,堵上嘴,捆起来,战斗结束就放了,多么仁义啊。

不比较就没有伤害,曹操是不太仗义,但项羽仗义啊,鸿门宴把刘邦放跑了,自己玩完了。

如果曹操不杀吕伯奢而被其告密,丢性命的就是曹操,果真如此,又作何评论哪?岂不又说曹操你傻啊!

说了半天,我就想说,不杀许攸,就可能被许攸所杀。曹操深知许攸不是吕伯奢,更不能留著,留著就是祸害,好比是怀里揣著个地雷,不定哪时就会爆炸。

02

杀许攸

许攸,曹操,袁绍是一起光屁股长大的发小,小时候经常玩「两个撒尿,一个和泥」的游戏,那时玩玩还是很开心的。到了官渡大战,再撒尿和泥就不行了。

许攸先是鼓动冀州刺史王芬、沛国周旌等,连接豪强谋废汉灵帝,改立合肥侯为帝造反,失败后让王芬顶锅,自己跑了。看到曹操袁绍也反了的时候,就投靠了势力较为强大的袁绍,出谋划策想把曹操做掉。官渡大战时,曹操与袁绍对垒。恰恰许攸家人犯事被抓,看看不好,就投奔了曹操,出了些馊主意,火烧乌巢,掘漳淹邺,把袁绍做掉了。

曹操之所以看到许攸到来「跣足相迎」,是因为「君从敌营来,必知敌营事」啊。曹操正愁拿袁绍木办法呢,来了个叛徒投靠,叫谁谁不高兴那?人家曹操说「我想死你啦,这几年找不到你可把我急坏啦,不想你在这里啊,来得正是时候啊。」那是人家曹操会做人,你还真以为他念旧情啊。就你许攸那个小性格,荀彧都知道你「好贪不治」,难道曹操就忘啦,你几斤几两,曹操不知道吗?这是杀许攸的主要原因。你昨天能废汉灵帝另立新帝,能背叛袁绍,将来说不定哪一天有个风声草动,你就会割下我的脑袋去做投名状啦。

可许攸不明白啊,还在那里嘚瑟呢!一次聚会上,许攸叫著魏公的小名说: 阿瞒啊,不是我,你能坐在这里哈酒啊!曹操当时就想,我想把你脑袋挂腰上当酒壶,可嘴上却说:是啊是啊,不是你的话,我的脑袋现在就成了本初的尿壶啦(袁绍,字本初)。

许攸还以为是在撒尿和泥,不小心把尿滋在曹操脸上的时候哪!攻下邺城后,许攸出邺城城门,继续跟守门的将士得瑟,不是我许攸,你们会在这里吗?守门的就把许攸抓啦,曹操就把他杀啦。

许攸之死,在于他做人没有底线,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屁股坐不到该坐的地方去,只生活在美好的记忆里,屁股不动,那就只好脑袋换个地方啦。

03

荀彧之死

荀彧说许攸「好贪不治」,意思是贪图利益,又没啥能耐,官渡之战之所以能出奇计是因为对袁绍的情况熟悉啊。无能而不自知,必有一死。既然这么清楚,那为何自己的事就没整明白呢?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有一定威望,汉桓帝时被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而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宦官中常侍唐衡的养女为妻。汉末宦官权势很大,但毕竟地位卑微,是以曹操跟荀彧这对小兄弟自然有了阶级感情,一个战壕奋斗有了共同的阶级基础。

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避难冀州,袁绍待为上宾。后投奔曹操,为曹操除吕布保全兖州三城出计谋立下大功,又出奇谋扼袁绍于官渡,被曹操奉为首席谋士,称之为:「吾之子房」(刘邦的谋士张良)。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也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等等。同时,举荐钟繇,荀攸,陈群,杜袭,郭嘉等大量人才,为曹操的霸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都是地位显贵。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曹操之女)许配荀彧长子荀恽为妻,成了儿女亲家。建安十二年,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两千户。还要授以三公之职,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这些都不是许攸那个财迷所能做到的。

建安十七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荀彧认为:「(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因此惹怒了曹操。

曹操做皇帝的心思都有,何况做个魏公。当时持荀彧这个意见的不在少数,荀彧又是第一大佬,也就成为曹操成就霸业最大的绊脚石,那就只好借荀彧的脑袋用用啦。

同年,曹操征孙权,荀彧到谯县劳军,曹操趁机把他留在军中。后因病留在寿春,不久忧虑而死。史书有种说法:曹操送荀彧一空食盒,荀彧因而服毒自杀。

不管是否属实,荀彧的死与曹操脱不了干系。荀彧一直以为跟曹操是一起背靠背战斗的兄弟,同为汉家高管,至多就是级别高一些罢啦。不曾想,到了到了,曹操想自己做老板。而荀彧不想给曹操打工啦,而且导致了员工们产生了情绪波动。问题很严重,后果也就可想而知啦。既然不想食魏禄,那汉家的饭也别吃啦。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荀彧之死跟许攸不同,情势所迫,无法选择啊,荀彧死于自己坚守的道义,也算死得其所。


许攸是死不足惜,荀彧的死,就颇为惋惜,两个的死完全不能相提并论。

先说许攸,虽说许攸为曹操立过两次大功,一次是官渡之战中,献计烧毁袁绍粮草,另一次是水淹邺城,帮助曹操建立权利中心。但许攸这个人人品不咋地,自恃功高,一点儿不尊重领导,没有做下属的本分,所以曹操杀了他也没觉得心疼。

许攸在官渡之战的时候也曾给袁绍献计,只是袁绍没听他的,他很不满意。另外许攸还很贪财,袁绍也满足不了,才投奔曹操。《三国志》记载:「绍谋臣许攸贪财,绍不能足,来奔,因说攻击琼等。」可以看出许攸这个人的人品不咋地,没啥忠诚度,一不顺心就跳槽。而且贪财的欲望是无止境的,保不齐哪天有更大财路诱惑时候,会再跳槽,是个极其不稳定的分子。

许攸是曹操的发小,小时候关系还不错,肯定知道不少曹操的隐私。立过大功之后的许攸整个人就开始飘,觉得自己很了不起,经常跟别人吹嘘炫耀,不分场合,不分时间的直呼曹操小名,「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 阿瞒,要不是我,你怎么能夺到冀州呢!

面对这种人曹操也很无奈,身为领导很没有面子,太较真容易被人以为慢待功臣,只能一笑置之,内心一定恨得牙痒痒。所以当许诸一怒杀了许攸的时候,曹操只是佯装惊讶,并没有处置许诸。

再说荀彧,荀彧可比许攸厉害多了,帮曹操战略规划统一大业,事业版图,「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荀彧的主意,还帮曹操举荐了荀攸、钟繇、郭嘉这样的人才,居功至伟,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张良)」,即便如此,当他跟曹操的政见不和的时候,曹操抛弃他也毫不留情。

荀彧自认为是汉臣,想当初帮助曹操也是因为有能力复兴汉室。那成想曹操自己强大了之后,野心也跟著膨胀,做丞相已经不能满足,想做魏公、魏王,甚至夺了汉室的天下。荀彧反对曹操进爵「魏公」,引起了曹操的不满,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曹操就把荀彧调离中枢,调到寿春劳军去了,荀彧心灰意冷,这一年就抑郁而终,年仅50岁。《三国志》有记载,「太祖军至濡须,彧疾留寿春,以忧薨。」

关于荀彧的死还有另一种说法,《魏氏春秋》里写:「太祖馈彧食,发之乃空器也,于是饮药而卒。」曹操很爱玩猜谜游戏,送给荀彧一个空食盒,荀彧一看这是告诉他以后没有他的饭了,于是服毒自杀。

无论哪种说法,荀彧都已经不被曹操所容,不光自己努力一辈子的事业变了模样,倍感灰心,无力改变,只能一死成全了自己的忠义之心。


小小小百科全书观点

首先纠正一点,许攸的死曹操是乐见其成的。也是非常愿意去做的。但荀彧虽然和曹操后期在汉室问题上势同水火。曹操却并不希望荀彧死。也从没有杀过荀彧。历史上荀彧是病死的。不要被小说演义影响。

许攸可以算是曹操的发小了,也是东汉末年时期最了解曹操的人之一。后来诸侯争霸时期,在两个好兄弟,好朋友曹操和袁绍两人中,许攸选择了实力强大的袁绍辅佐。虽然许攸这人怕死,贪财。但是不可否认许攸还是很有能力的。否则许攸也不可能坐稳袁绍的头号谋士之一。

官渡之战本来袁绍如果按照许攸的计谋行事,那么官渡之战曹操必败无疑 如果官渡之战曹操失败,那么很可能曹操就会丧失诸侯争霸天下的机会。但就因为许攸家人犯法,再加上袁绍阵营之中谋士离心离德互相陷害。导致许攸被袁绍猜忌。后来许攸一怒之下投靠了曹操。之后凭借自己对袁绍军阵的了解。许攸出谋划策替曹操击败了袁绍。但击败袁绍之后许攸开始居功自傲起来。经常当著众人的面揭曹操的短,搞的曹操下不来台。后来许攸的狂妄终于引起众怒,许攸被曹操收押斩杀。 而荀彧可以说是曹操的最大功臣。曹操能成为天下势力最大的诸侯荀彧功不可没。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使得曹操百战百胜受到曹操嘉奖。迎奉天子又使得曹操占尽了主动权。每每曹操大军出征,其背后最劳苦功高的功臣就是荀彧。正是因为荀彧的原因才导致曹操粮草充足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其次曹操之所以能笼络东汉末年绝大多数的人才也全靠荀彧的帮助。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等曹魏重臣都是荀彧一手给曹操推荐的。这也是曹操为什么会把荀彧比成汉初张良。虽然在后来荀彧和曹操因为汉室的问题闹的差点翻脸。但是两人依旧关系如初。曹操并没有想过杀害荀彧。曹操东征孙权的时候,荀彧在劳军途中病死在寿春县。所谓的荀彧服毒自杀并没有历史佐证。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评论支持一下。


曹操是一个有能无德的奸雄。没有荀彧之前曹操到处打败仗,有了荀彧给他制定了战略规划和把天子接到身边,出兵都是以天子的名誉发号施令,慢慢的壮大了,野心渐渐的变大了。荀彧是汉臣是爱国名仕,不忘初心。而曹操是随著实力野心疯狂。荀彧为汉而走了,曹操为权活著。再说许攸和曹操童友,许攸从袁绍来投曹操是雪中送炭,如果没有许攸来投曹操官渡之战曹操十有八九是失败,因为实力相差甚远,正是因为许攸通报信息,出谋烧了袁绍的军粮,对袁绍而言军无粮自乱直接导致失败的根本原因。如果没有许攸来投,曹操不一定统一北方。许攸虽然口无遮拦但是曹操不该借刀杀许攸。这两大谋士都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但下场可辈,古人品曹操是奸雄一点不错。今天虽然有人抓住曹操的优点肯定他,相信以后的能人多的是,一定还会说曹操是一个奸雄,为什么曹操死后司马懿家族篡位那么容易,就是因为曹操的品德失去了民心,能人都隐退了的根本原因。刘帮死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能臣帮助.他的后人,刘帮虽粗不奸。曹操就是太奸,得道者多助,失道寡助。


《魏略》:攸字子远,少与袁绍及太祖善。初平中随绍在冀州,尝在坐席言议。官渡之役,谏绍勿与太祖相攻,语在《绍传》。绍自以强盛,必欲极其兵势。攸知不可为谋,乃亡诣太祖。绍破走,及后得冀州,攸有功焉。攸自恃勋劳,时与太祖相戏,每在席,不自限齐,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内嫌之。其后从行出邺东门,顾谓左右曰:「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人有白者,遂见收之。

许攸确实在官渡之战中为曹操立了了决定性的功劳,在关键的时候提供了致胜的信息。但是他为人狂涓,不知进退。即使有这么大的功,但指著上司的脸喊他小名说:阿瞒,没有我,你无法战胜袁绍,无法夺取翼州。这个也太过分了,更过分的是,还见人就说:没有我,这个门进不来。

要知道,曹操能战胜袁绍,固然许攸在关键时刻有建言献策之功,但是并不是功劳的全部,只是提前了袁绍的覆灭而已。这样大言不惭,置在前线战斗的将士于何地?置其谋臣于何地?苟攸、郭嘉、程昱等人都论述过袁绍的必败,袁绍虽然一时有点兵力优势,但他自己多谋无断,粮草早晚不继,几个儿子还会争斗不休,早晚会被曹操擒杀。

至于荀彧,简单的说,他并不是个单纯的汉室忠臣,他辅佐曹操统一北方,其实已经默认了汉室衰微,由曹操行使丞相职权,挟天子以令诸候。他不是个傻子,不可能看不出曹操的野心,辅佐曹操20多年,眼看著曹操坐大,统一北方,这个时候,曹魏代汉是势在必行的了。

荀彧是颖川士族荀家的领袖,对这些士族来说,最好的体制当然是天子垂供而治,由士族协助皇帝治理天下。曹操实行唯才是举的制度,对士族并不是十分的友好,所以荀彧多次反对曹操加封魏王,加九锡,说什么君子爱人以德,这些都是表面理由。

作为曹操的首席谋臣之一,反对曹操代汉,实际上就是挡了功臣集团的路,新君上位都会加官进爵。在这个时候,即使曹操要当汉室忠臣,挡了这个利益集团的路,曹操本身都会粉身碎骨,更不用说荀彧了。所以荀彧是非死不可,另外荀彧不是曹操处死的,而是自杀的。


我一个人吃饭旅行旅行到处走走停停……

大家好,我就是那个有时呼之即来;有时不请自来;一直坚持原创和厚著脸皮求赞求关注的小小三国迷——暮雨夜行归何处,大家也可以叫我归何处!

曹操杀荀彧和许攸的原因不同,但是两个人的死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必然的。

阿满发小 许攸

许攸是袁绍手下的谋士,为人很有智谋,但是却不修私德,贪财好利,因为自己的亲戚贪污被审配抓住,担心审配发难、袁绍搞自己而投降了曹操,给了曹操一个重要的军事信息——乌巢是袁军粮草重地,而且兵力不多。

进而促成了曹操火烧乌巢,重创袁军。

许攸在官渡之战起的左右真的是很重要的,对曹操帮助很大。

但是许攸也不得不死,为什么?因为他太傲,居功自傲,而且还还自己的老大曹操没大没小,这样真的让曹操很不爽,让曹操很没有领导的威严,所以许攸必须死!

王佐之才 荀彧

荀彧是曹操手下的文臣之首,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大管家,是东汉大士族颍川荀氏大族的代表人物。

荀彧虽然一直帮曹操做事儿,但是终荀彧一生,他却一直都是汉臣,和曹操名义上只算同僚而不是上下级。

荀彧是个典型的古代士族,一心为汉,忠贞无二,因此上,荀彧在曹操有了篡汉的念头之后就和曹操越走越远了,至于最后的死亡,也算是必然了吧。

说的不好,希望大家多多指正,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希望大家点一下关注,多多点赞,我会不定期的推送关于三国的小文章,谢谢!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