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有王佐之才之称的荀彧事袁绍后毅然选择曹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荀彧在曹操那里更无限地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虽然晚年不愿接受天下已变,大汉之势已去,兴汉之愿已空,看错了曹操,被曹操杀于无形。但不能因此就说明荀彧的选择是错的,因为如果没有曹操,天下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的这句话是很正确的,而汉室始终没能兴复,这又是历史潮流所决定的,而荀彧只是主观上的不相信或者客观上的不愿接受这一历史事实罢了。荀彧最正确的选择就是曹操,他错就错在没有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社会潮流,历史大势,在实现抱负上也没能实事求是!


大家好,这里是小青春,一个热爱文史的小青年!

荀彧为什么选择追随曹操?我感觉这个问题很简单,荀彧选择追随曹操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曹操拥有独特的气质和能力,能办成荀彧办不到的事情,实现荀彧的志向!而荀彧的志向就是——兴复汉室!当时能有这个潜力和能力的,也只有曹操!

熟悉历史的朋友都知道,荀彧是心向著汉朝的!虽然他在曹操的队伍中,但无论是曹操还是荀彧,都是自称汉臣的,而曹操早期也没有其他野心,所以当丞相时,也说了不会篡位,而是死后墓碑上刻「汉故征西将军曹侯之墓」!所以,当曹操称王和加九赐的时候,曹操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荀彧就与曹操产生了矛盾!

我们都知道,曹操成名,是在刺杀董卓的事件之后!董卓祸乱汉室,当时的大臣们都是敢怒而不敢言,只有曹操,只身进入董卓的卧室,想要刺杀董卓,恢复汉室!这就是曹操的胆识和气魄!也正是因为这种气质,吸引了许许多多的谋臣将士来投奔他!

荀彧是追随曹操最早的一批人当中的代表!正是因为有荀彧为曹操出谋划策,才有后来曹操的一统北方的功业!荀彧早年被称为"王佐之才",初举孝廉,任守宫令。后弃官归乡,又率宗族避难冀州,被袁绍待为上宾。其后投奔曹操。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曹操也曾经说过,荀彧就是他的张良萧何!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

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讨论,记得关注我哦,谢谢!


三国时期唯有曹操才匹配荀彧这样的顶级人才。


荀彧:徐庶之才十倍于我,甚至数十倍。

徐庶:孔明之才胜我数倍

到底谁更厉害


荀彧跟随的是汉献帝,不是曹操。曹操迎汉献帝回许昌到赤壁之战结束之前,汉献帝跟曹操两股势力还算相处融洽。好多人说,赤壁之战曹操输了,其实曹操占据荆湘四个郡,一点也不亏。眼看无法统一全国,那就集中精力发展自身势力,曹操多次发布求贤令,不拘一格降人才。曹操与汉献帝之间的斗争其实就是新旧势力之间的博弈


曹操能够建立霸业,首席功臣及谋臣非荀彧莫属,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可见曹操对荀彧之倚重。

除此之外,更加令后人钦佩的还是他高尚的品格。

司马懿高度评价过荀彧「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这里的「荀令君」就是荀彧。

其实世人对荀彧评价之高又何止司马懿一人。

(图)荀彧影视形象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氏家族是当时有名的名门望族,荀子便是荀彧的祖先,而荀彧的祖父荀淑学识渊博,在东汉极有人气,可以说荀彧很受其祖父的影响,无论是学识还是品行,都有祖父的影子。而荀彧的父亲和叔父都在汉朝为官,叔父荀爽更是位列三公。

所以说良好的家风和家教对个人成长之重要性,可见一斑。

关于荀彧的容貌,是有字可寻的,史书中的「为人伟美」和碑文上的「瑰姿奇表」,都可见荀彧相貌不凡,而且有记载荀彧有使用香薰的习惯,其作用应该相当于现在的香水,可见荀彧是一个生活品味很高且温文儒雅的大帅哥。

关于荀彧之才能,那就更是了得,早在年轻时,就被名仕何颙冠以「王佐之才」之美名,事实证明何颙眼光确实了得,荀彧之才绝对堪称「经天纬地」!假如曹操没有荀彧,我相信曹操不可能有如此成就。就荀彧的才能,笔者大致归结为两点:

1. 洞察人心,慧眼识人

荀彧早先因举孝廉在朝廷为官,后因董卓祸乱而弃官回家,因躲避战乱来到冀州,成为袁绍手下的一名谋士,袁绍荀彧为座上宾。然而,荀彧竟然看出如日中天的袁绍成不了事,毅然决然离开袁绍,投奔了「创业起步期」的曹操,曹操见荀彧到来辅佐自己,真是高兴的不得了。那句「吾之子房」正语出此时。事实验证了荀彧的选择,真是不得不佩服荀彧的高瞻远瞩!

不但如此,曹操麾下谋士如云,有才能者比比皆是,而这些人大部分都是荀彧举荐的,五大谋士除贾诩外,荀攸、郭嘉以及程昱都是荀彧举荐(另外一人是荀彧本人),这些人在前线为曹操出谋划策,还有正气凛然的陈群等人也是荀彧举荐的,负责监管与察举,这些人都是曹操创业之中流砥柱。

司马懿也因荀彧举荐才得到曹操的赏识,也许正因如此,荀氏家族在西晋王朝时期,都一直在朝中担任要职,很受司马家族倚重。

曹操曾说:「荀文若之进善,不进不止;荀公达(荀攸,荀彧的侄子)之退恶,不退不休。」这是荀彧举荐人才态度的最佳总结和佐证。

2.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

袁绍击败公孙瓒,佣兵十万,雄踞北方,士气正盛。显然,袁绍的下一步就是要攻打曹操,曹操集团内部就此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孔融以袁绍兵多将广,谋士才能出众为由,主张不战。但是,荀彧一一列举袁绍团队之人的缺点,认为以曹操为核心的我方团队,能力远在袁绍团队之上,主张力战。最后,曹操力排众议,采纳荀彧意见,官渡之战爆发在即。

官渡之战期间,荀彧主要负责后勤补给工作,但是曹操经常写信给荀彧,各种重大决定都要问询荀彧的意见。最关键的一次就是曹操粮草殆尽之时,本打算退兵许昌,遂写信咨询荀彧意见。荀彧当即回信阻止曹操退兵,荀彧信中说到:主公以敌十分之一的兵力已经镇守要塞半年多了,此时正是敌人的疲惫不堪之时,倘若这时主公先撤退,那么必然失去大好战机并处于被动。倘若主公再坚持一下,战机不久必定到来。曹操遂决定暂缓撤退计划。

要知道,假如因为没有及时撤退而导致被袁绍击败,荀彧很可能会受到重惩,可见荀彧对自己的判断那是相当自信的。

果然,没过多久,许攸背叛袁绍来投降曹操,并献计偷袭乌桓(袁绍军粮草存储之地)。曹操趁夜偷袭乌桓得手,袁军粮草尽失,军心溃散,曹操一举歼灭袁军,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

虽然荀彧不在前线,但是依然能够对战局之状况做出准确的判断,才能真是堪比张良。

荀彧去袁留曹,并助曹灭袁,正是映射出曹、袁二人为人处世的差距。有关袁绍与荀彧交集的文字我们很难找到,但是像荀彧这样的天才名仕,也许通过一两次简单的交谈,或者些许小事,便将曹、袁二人天壤悬隔尽览眼底。所以我个人认为,曹、袁二人,绝对可以以胜败论英雄!

(图)袁绍影视形象

荀彧一生留下最大的谜团,那就是荀彧之死。这个谜团主要是死因,那么荀彧究竟因何而死?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荀彧去世的背景故事:

曹操一统北方,官至丞相,「挟天子以令诸侯」,是到了加封爵位的时候了。当曹操刚接到晋魏公,加九锡的诏书时,荀彧竟然第一个反对,而且态度坚定。荀彧上表曹操:「(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演义》将这段话总结为「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这段话柔中带刚著实让曹操难堪。要知道,荀彧可是曹操嫡系班底,是曹操最为敬重、倚重的老臣,荀彧的反对不仅朝野震惊,就连曹操本人都是万万没想到。曹操因此记恨荀彧,荀彧也因此远离曹操集团核心。

关于荀彧的死有两个版本,一说是荀彧被排挤后留在寿春,抑郁成疾而终;另一个版本是《魏氏春秋》所记载,裴松之注《三国志》时而引用之:曹操送给荀彧一个食盒,荀彧打开一看是空的,于是便服毒自尽(高手之间的对话,真是一切竟在不言中),享年五十。

核心问题根本不是这两个版本孰真孰假,而是荀彧为何会跳出来反对曹操?还有就是曹操真的是要荀彧死吗?

关于这两个问题,观点有二

观点一:

荀彧尽心辅佐曹操的主要目的是匡扶汉室,而当曹操真实面目彻底暴露并将其边缘化时,荀彧也已经认识到,自己已经无力阻止曹操,汉室之倾颓以成定局。正是自己极力辅佐之人,毁了自己匡扶汉室的奋斗目标,自己也成了协曹灭汗的主要推手,其内心的痛苦是可以想像的,再加之曹操的暗示,便服毒自尽。所以,荀彧之死乃死于心灰意冷,并且死于曹操之手。

观点二:

当时汉王朝已经名存实亡,荀彧乃王佐之才,不可能不知道曹操的僭越之心,那么荀彧不遗余力的献计曹操本意就是要帮助曹操完成霸业。而荀彧上表反对曹操加九锡,其实是一种自我救赎,以此来掩盖自己助曹为虐的人生污点,乃沽名钓誉之所为。

(图)曹操影视形象

笔者个人还是倾向观点一,原因有三:

1、

曹操早年真心是一腔爱过热血,在自己实力远不及董卓十分之一情况下,决意征讨之。而袁绍、袁术之流虽手握重兵,讨伐董卓流于形式,所想的都是如何获得自己的利益,毫无真心匡扶汉。因此荀彧弃袁投曹之举,很大原因是因为自己匡扶汉室之理想。

2、

曹操「取而代之」之心,是随著自己实力的强大而变化的,更是荀彧无法左右的。那为什么荀彧不选择离开曹操呢?当时的人(尤其是名仕)是很讲究忠诚的,当时的价值观就是:不到万不得已是绝对不能侍奉二主。曹操并没有亏待荀彧,荀彧有什么理由离开曹操?你说曹操要篡位,曹操表态了吗?所以荀彧没办法离开。其实从荀彧生平记载来看,荀彧为曹操出奇策,多是在曹操创业初期。官渡之战曹操做大之后,已经鲜有荀彧主动献计的记载了,荀彧多是做本职工作,只有曹操问到荀彧,荀彧才简单表述一下己见。并且曹操极力推举荀彧为三公之位,荀彧却是尽力推辞,侧面也反应出荀彧的心态。

再者从荀彧上表反对曹操文字来看,其言辞柔中带刀,深刻揭露曹操道貌岸然之本质,足以让曹操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荀彧这么做,无疑是将生死置之度外,真有为挽回汉室荣誉和维护自己的初衷,做最后一搏的架势!

3、

以死来沽名钓誉,代价明显过高,不符合常理。其实当时绝大多数德高望重之人,都已经「忘记」汉朝而归顺曹操,所以荀彧彻底归顺曹操也无可厚非,并无值得世人非议之处,正所谓大势所趋,识时务者为俊杰。说荀彧为了名誉,不惜豁出去性命,真的很难说得通。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正是荀彧为人处世恪守之道,我们有理由相信,荀彧真乃德才兼备之真君子也!

(图)三国演义影视剧照

不管怎么说,当曹操得知荀彧去世的消息后,还是十分悲痛和深深自责的,这份悲痛与自责应该是发自真心的!

荀彧与自己,虽是臣主之别,但是其亦师亦友之关系,加之荀彧为自己建立的功绩,绝对有理由相信曹操的真情实意。曹操追封荀彧为敬侯(「敬」乃尊重、敬佩之意),由其长子荀恽(yun四声)承袭爵位,后又追赠荀彧为太尉,圆了自己封荀彧为三公之夙愿。


因为曹操虽然说最后失败了但是前期他确实是唯一一个有希望一统三国的人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