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有30人回答这个问题了,大家答的都挺好!闲来看到这个题目,想闲扯、闲聊几句:

一是每看《三国》,前头看著特来劲,可关羽、张飞、刘备一死,特别是诸葛亮又一去世,后边的章节是,越看感觉越衰气,越读越感得没有味道了,甚至有时随便翻翻,快快看完,有时更加是浏览而过。早年,还怪自己没有耐心,太浮躁,可每每如此,发现与年龄、心性相关不太大。根源,《三国演习》中,罗贯中是倾向于刘备的,可刘、关、张,尤其是诸葛孔明在《三国》故事中,一谢幕,的确主角走了,谜底揭开了,后边的故事确也让人看不到希望的。

二是我有历史缩命主义观。儿童时看过《中国远古故事》,觉得都如神话一般,后边初、高中学历史,愈发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感兴趣,教材之外,历史人物、故事、演义类书还真不算少看。及至成年,社会的阅历磨练,再后来又研究起《易经》。本不迷信的,可自从研究《易经》,以《易经》理论的推理、逻辑思维,再反观历史。大禹治水,启开夏朝,商汤灭夏舛,又到」文王囚而演《周易》」,武王伐纣,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都城东迁,春秋、战国到秦始皇一统中国,《六国论》、《过秦论》,刘邦灭项羽而建西汉………直到大清灭亡,国民党溃退台湾,新中国建立。反正是,对这些历史越琢磨,却觉得这一切似乎都是历史的必然,只更象以前的历史,都是拍好的长篇历史活剧,未来的历史仅仅只是我们还不能看到。??????

三是迷信点讲,三国是定数,刘备是没有天下的。《三国》中卧龙、凤雏都具相当安天下的才略,故事情节也多有证明。《三国》中言明刘备是中山靖王之玄孙,现世东汉中山靖王墓考古出土,及其它历史材料、故事,都佐证了中山靖王刘胜的奢华。作为《三国演义》当代读者,我感觉曹操无论文治武功,尤其是曹操在节俭勤勉上,应该是比刘备更适合当一个开国之君的。反观西汉、东汉两朝,中间新莽篡证,外戚专权,后宫干政,太监舞弊,王候将相比之百姓,奢华有余,体恤不足,阶层垄断,所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东汉未年,朝气衰微,智者不可逆洪流,力者不能抗趋势。因此,历史演义在往往神化人的同时,玄机又往往放到题外,不然故事就没人看了。??????

晚间砍大山,砍不正既砍偏。《三国演义》中,刘备绝对是了不起的领袖级英雄人物,诸葛孔明一生呕心沥血,也都是后世做人的榜样。人活著都是应有一种精神的,他们有志于乱世中崛起,争雄一世,称霸一方,萌妻封子,也是人之常情。其实,周期、逻辑、趋势、因果、转化,许多事物,又的的确确存在缩命。猴子变不成人,玉米长不成大树。蛙鸣田野,虎啸山林。刘备、诸葛亮、庞统,《三国》的其他人物、故事和结局,应该是有缩命的。缩命并非不客观,很多时候客观反倒集合出必然来。您怎么看呢???????


《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水镜先生司马徽告诉刘备:「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里说的「伏龙」也就是卧龙,是指诸葛亮;「凤雏」也就是指庞统。水镜先生告诉刘备的这句话是为了突出诸葛亮和庞统的才华,但这句话也引起很多人的误解,他们把「可安天下」这句话理解成了「必安天下」,认为只要刘备得了诸葛亮或者庞统,就必定能够安定天下。其实,水镜先生「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的准确意思是:只要刘备得了诸葛亮或者庞统中的任何一个人,就具备了安定天下的条件。

后来,刘备不但得了诸葛亮,连庞统也被纳入其麾下,为何没有安定天下,甚至后来到了刘禅手里,蜀汉还被魏给灭了。这又该怎么理解呢?我认为主要原因有四:其一,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曹操已经基本平定了北方,天下大势的走向,主要决定权已经落在了曹操的手里,这是当时的形势,诸葛亮再怎么杰出,也改变不了这种大的形势;其二,庞统存有私心,对诸葛亮明尊暗斗,其胸襟气度不比诸葛亮,他投到刘备帐下,没能和诸葛亮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反倒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和抵消了诸葛亮的作用;其三,诸葛亮和刘备是最佳搭档,而庞统和刘备不是最佳搭档,既是刘备不知如何驾驭庞统,也是庞统不知如何服务刘备,庞统才华虽高,但他的作用却因此而大打折扣;其四,关羽被杀、荆州被夺之后,刘备一心只想著为义弟关羽复仇犯了急躁冒进的重大错误,被东吴陆逊打得大败,损失惨重,把诸葛亮苦心经营好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蜀汉元气大伤,这种实力上的此消彼长,注定了蜀汉被灭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其一,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曹操已经基本平定了北方,天下大势的走向,主要决定权已经落在了曹操的手里,这是当时的形势,诸葛亮再怎么杰出,也改变不了这种大的形势。

诸葛亮27岁出山辅佐刘备时,曹操已经53岁,经过大半辈子的奋斗,曹操已经扫平北方诸多势力,初步平定了北方,并通过挟天子以令诸侯,使朝政大权完全掌控在曹操手里,并自任为汉朝丞相。此时,曹操将主要用兵方向由北方调整为南方,开始著手南征。在这种形势下,天下大势的走向,基本上完全取决于曹操了。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水镜先生在得知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之后,禁不住责怪徐庶:「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来呕心血也?」临走前,水镜先生还哀叹一句「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他预见到了即便是诸葛亮这样的大才,也不可能逆转当时的大势走向,只能是徒劳一场,可见,诸葛亮虽还未登场,但已经暗示了他今后悲情的命运。

其二,庞统存有私心,对诸葛亮明尊暗斗,其胸襟气度不比诸葛亮,他投到刘备帐下,没能和诸葛亮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反倒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和抵消了诸葛亮的作用。

庞统号称「凤雏」,和号称「卧龙」的诸葛亮共享盛名,两人的赫赫名声难分伯仲。也就是说,在两人都还未出山之前,私底下,庞统其实已经在内心把诸葛亮当作了潜在的竞争对手,甚至是当作了自己最强劲的敌人。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已经被刘备请出山,并成为刘备最为倚重的头号谋士,赤壁一战,诸葛亮名震华夏。此后,庞统辗转东吴,再到了刘备帐下。心高气傲的庞统手握著诸葛亮的推荐信却不示人,几经曲折,才获得刘备的高看与器重。可以说,正是这种坎坷曲折的经历,让庞统有了私心:时不我待!必须要尽快建功立业,让世人知道我「凤雏」绝非浪得虚名!正是庞统不如诸葛亮的胸襟气度,才让他有了这种急躁的私心,使得他在刘备麾下并没有能和诸葛亮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反倒变成1+1<1的负面作用,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和抵消了诸葛亮的作用,必然对刘备的事业产生了严重的不良后果。

其三,诸葛亮和刘备是最佳搭档,而庞统和刘备不是最佳搭档,既是刘备不知如何驾驭庞统,也是庞统不知如何服务刘备,庞统才华虽高,但他的作用却因此而大打折扣。

诸葛亮和刘备绝对可以称作最佳搭档,刘备自从得了诸葛亮,他常言道,得诸葛亮,如鱼得水。这种鱼水关系的确是刘备和诸葛亮关系的贴切写照。一方面刘备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另一方面诸葛亮出谋划策总是直接给出最佳方案,只要照做就行,不需要刘备从中甄别、判断、选择。刘备但凡照做,无不万事顺利。反观刘备和庞统,一方面刘备不知该如何驾驭庞统,就像是手里拿著一把锋利无比的宝剑,却不知该怎么用一样,非常别扭;另一方面,庞统也不知该怎么服务刘备,庞统为刘备出谋划策时,总是喜欢提出上中下三策,让刘备从中甄别、判断、选择,要知道刘备之才怎可比曹操?他怎么可能自己作出最佳的选择呢?所以,庞统虽然才华很高,但他的作用却因此而大打折扣。

其四,关羽被杀、荆州被夺之后,刘备一心只想著为义弟关羽复仇犯了急躁冒进的重大错误,被东吴陆逊打得大败,损失惨重,把诸葛亮苦心经营好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蜀汉元气大伤,这种实力上的此消彼长,注定了蜀汉被灭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刘备称帝后,屁股还没有坐热,那边就传来荆州失守、义弟关羽被东吴杀害的消息,刘备大受刺激,方寸大乱,把复兴汉室的宏伟目标抛诸脑后,就连向来视同鱼水关系的诸葛亮说话也听不进半句,只是一个念头要发兵征讨东吴为二弟关羽报仇,这架势十足的绿林好汉火并的派头,眼里只有兄弟情与复仇观念,政治家的格局与胸怀丧失殆尽,主动打破诸葛亮定下的「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之策,直接把「孙刘联盟抗曹」变成了「曹孙联盟灭刘」。接下来一出出悲剧开始上演,蜀国由此开始急剧走下坡路,刘备身为蜀国之君却如此惶惶不可终日,急切东征孙权要拼个鱼死网破,带走蜀军精锐,却无良将,也无得力参谋跟随左右,一夕惨败,精锐尽失,自己也命丧黄泉,把诸葛亮费尽心血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大好形势毁于一旦。此后,蜀汉元气大伤,魏蜀吴三国实力上的此消彼长,注定了蜀汉被最强的曹魏灭掉只是时间早晚的事情了。


很高兴回答您这个问题。我是天狼星,我也谈一下自己的拙见吧!说的不好,您多见谅!《三国演义》里说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可是刘备两个人都得到了,蜀国还是灭亡了,那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看过《三国演义》的,都知道有一句话叫「卧龙凤雏得其一可安天下」。可还有一句话,叫「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一山不能容二虎,诸葛亮和庞统都是天下杰出的奇才,伦军事韬略,运筹帷幄,二人不相上下。但论其综合能力,诸葛亮远胜于庞统,二人智商不分伯仲,要论情商,庞统就不如诸葛亮了。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诸葛亮柴桑吊孝,祭奠江都大都督周瑜,当时东吴举国上下都对诸葛亮恨之入骨,是诸葛亮三气周瑜把周瑜给气死了,诸葛亮满怀诚意,来给周瑜吊孝,目的是缓解孙刘两家的矛盾,使孙刘两家联盟得以延续。就在吊孝完毕后,诸葛亮遇到庞统,结果庞统大声戳穿诸葛亮的计谋,差点让诸葛亮命丧东吴,要知道这是在东吴的一亩三分地啊?多说一句就会遭到杀身之祸。您想,这个放到谁谁乐意啊?二人本是惺惺相惜,结果背后给捅了一刀,看透不说透,还是好朋友。想必诸葛亮再沉稳大度,听到庞统这么说,心里肯定不乐意。

第二,庞统长得其貌不扬,相貌丑陋,还有些争强好胜,急于证明自己的实力,情商低,不懂推销自己,他投靠孙权,当著孙权的面,大骂周瑜,周瑜是孙权最喜欢的人,孙权听到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当众污蔑自己喜欢的爱将,岂能不急?肯定遭到弃用,庞统被冷落侮辱,转投刘备,刘备这时又有诸葛亮辅佐,诸葛亮在刘备心里根深蒂固,加之庞统情商比较低,不善于包装和推销自己。

当刘备攻取西川时,诸葛亮给刘备和庞统的一封信,「燥进之心,不可不戒」。庞统知道自己再怎样,也得活在诸葛亮的光环笼罩之下,这会儿庞统急于在刘备面前证明自己不比诸葛亮差,要给刘备面前树立自己的形象,早日拿下西川,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劝谏,结果中了计,被张任乱箭射杀,惨死在西川落凤坡,年仅36岁。

庞统的死,对于刘备军团的人员调配上,有一定的影响,使诸葛亮不得不抽身离开荆州到西川助刘备一臂之力,但荆州这个让曹操和孙权都垂涎三尺的肥肉,面临无合适人选据守的窘境,权衡利弊,诸葛亮觉得谁都不太合适驻守荆州,他熟知自己手下这些将领的性格特点。关羽武艺高强,军事韬略不弱于他人,但此人刚愎自用,狂傲非常。张飞有些过于莽撞,不体恤下属,酒后鞭挞士卒。赵云当惯了警备司令,领兵独当一面的能力,诸葛亮和刘备可能不太放心,再加上诸葛亮和刘备对赵云非常偏爱,不舍得放开,就留在自己身边。黄忠和魏延同是降将,而且两人都好争功,难堪重任。至于其他将领,只能辅佐,并不具备领兵统帅,独当一面的能力。再三思考,才决定让关羽留下驻守荆州,并让马良辅佐。并再三嘱咐」东和孙权,北据曹操「的战略思想。

也许吧!事在人为,性格决定命运!庞统是因为急功近利,急于证明自己,导致惨死,则关羽心里不太服诸葛亮,狂妄自大,唯我独尊,心里只有自己的大哥刘备,诸葛亮一走,关羽自己就是荆州的老大,后来发生的事,一再证明,关羽性格的致命缺陷,导致大意失荆州,被孙权杀害。可以说关羽之死,丢了荆州,使得蜀汉政权江河日下。最终无力扭转乾坤,也是蜀国由鼎盛到衰亡的转折点。

则刘备又不能审时度势,顾全大局,为给关羽报仇,将蜀国几乎全部家底儿都带走,去和孙权拚命,结果被陆逊火烧连营,75万人马几乎全军覆没,导致蜀国元气大伤,从而再也没有与其他两国抗衡的实力。再加上蜀国疆域狭小,地形封闭,贫穷落后。刘备死后,后主刘禅昏庸无能,蜀国人才凋零,诸葛亮尽管再有才能,也回天乏术。根本无法摆脱蜀国灭亡的命运。

综上所述,卧龙和凤雏得其一者得天下,诸葛亮和庞统都具有经天纬地之才,但庞统情商太低了,再加上想过于显示自己的才学,刘备在处理这件事情上,没有做好,导致才有这样的后果。如果二人相辅相成,有人当红花,另外一个人甘当绿叶,顾全大局,理智对待,则会呈现另外的一番景象。关羽也一样,个性太过鲜明了,狂傲自大。

反观曹操,曹操本身就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身边也拥有一大批才能不次于这两人的谋士,而且这些谋士,从来不互相拆台,都已大业为重,性格都不是特别鲜明。而且曹操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比如曹操死后,后来出现的司马懿,曹真等人。

孙权军团同样如此,即周瑜之后,鲁肃,吕蒙,陆逊等连续几任的大都督,都非常优秀,而且孙权知人善任,也注重人才的培养,到后期的诸葛恪,陆抗等人。相比这两国,蜀国在人才培养方面相对来说就差一些了,要不然,蜀国到后期,无人可用,要么也不会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的说法。

所以个人认为,蜀国的这些谋臣猛将很优秀,可以说是三国里面顶尖的配置,但是,也许这些精英们本领太高的原因!都不愿甘心当陪衬,都愿意争先恐后的立功。 各自展现了自己鲜明和致命的性格。没有顾全大局,由此葬送了大好形势。再加上没有培养好后备人才,是蜀国最后人才凋零,过早的灭亡。还是那句话,性格决定命运,性格决定成败!虽然卧龙和凤雏都是当时顶尖的人物,可人物鲜明的性格决定了自己的走向,决定了国家的命运。再有一点,后备人才培养也是国家兴亡的重要一环。


三国演义中说,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为啥刘备两个都得了,还会灭亡?

提问有瑕疵,刘备卧龙、凤雏都得到不假,可刘备那时,只是一个挂名的左将军,有了卧龙、凤雏,陆续攻占江南四郡,平定益州、打下汉中,进位汉中王,后来又升级成皇帝,尽管只是个残缺的、三分之一还欠的、有点名不副实,但总算圆了皇帝梦,没有虚来人世走一回。起码刘备自己手里,并没有灭亡,还病病殃殃地延续了四十年。

确实,司马徽精心设计,先给刘备灌上心灵鸡汤 : 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把刘备说的心里痒痒的,恨不能当时就拉两人入伙。但请注意读后面,在刘备还没去隆中时,司马徽就仰天长叹,自个自说 : 「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天时,惜哉」!扬长而去,留下意味深长的猜测联想。这里实际已经埋下伏笔,在面对面的隆中对时,诸葛亮的一席话,就说的非常明白 : 今操已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此可用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非其主不能守。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国,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这个伏笔,就是天时,即最好机会已经失去。还有,刘备当时蜗居的新野,是荆州一个小地方,而荆州「非其主不能守」,就是说刘表不可能守住荆州,虽没再详细说,可意思很明白,刘备不知是没听懂,还是装糊涂,反正在荆州这个问题上,屡犯错误,以致最终因为荆州,损失惨重,一蹶不振,多亏诸葛亮力挽狂澜,才避免直接亡国。

刘备犯的第一个错误,就是从新野一路撤退,到达襄阳城外时,刘表已死,刘琮投降曹操,刘备在城外呼叫,刘琮并没有出面,也不开城门,拒放吊桥,而这时魏延已经杀下城,打开城门,呼叫刘备赶快入城,然刘备不顾诸葛亮劝诫,毅然决然,不顾魏延招呼,直接就转头走路了,这多伤魏延自尊,多辜负魏延一颗衷心?如果刘备冲进城去,在诸葛亮辅佐下,依靠荆州内部魏延、伊籍等,控制蔡瑁、张允,扶大公子刘琦上位,改组荆州军政体系,荆州是大洲,军力、经济、人口都可圈可点,那时曹操主力还没出动,就是后来追击的骑兵,也是好多天以后的事,有了这么个大变化,曹操整个南征计划,肯定会重新部署,也许时间会大幅推后。这就给联吴抗曹回旋余地,提升在吴蜀联盟中地位。这时候荆州是刘表的,刘备直接协助刘琦,以叔父助侄子,而且,立长立嫡,就是那时候的规则,与东吴何干?那里会有荆州许多麻烦。

刘备第二个错误,就是夺取汉中,自称汉中王后,本来应休养生息、先观察动静,不应该显摆威风,接著就给关羽下达命令,叫出兵攻取襄樊,当然这时,诸葛亮也是有责任的。不仅没阻止,还火??上浇油,说了些助威的话。这时,即使曹仁南征,关羽如只采取防御态势,就能避免咄咄逼人、曹操孙权勾结就不一定,不会多面树敌。

此外,人才也有个磨合、沟通适应,职位、战绩、能力、部下评价等等,都可能激起冲动、引发矛盾,处理不好,就会激化,形成反作用力。庞统在落凤坡中箭身亡,就有急于表现,争功上位的意思。刘备拒绝卧龙意见,甘居一隅,这不是卧龙凤雏能改变的。但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时机一失,后来的奋斗,就不是短时间能见效,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然刘备的独苗刘禅,显然难以胜任,诸葛亮只是参谋长,虽有专权,毕竟得注意分寸,加上操劳过度,早早谢世,不能统一三国就很正常。(015)


刘备的所有资源条件就不如曹操,孙权的强,不管在《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中,虽然刘备有几个能力很强的助手,但是数量远在吴,魏之下。

单从得到卧龙、凤雏的前提下,本身本身两个人的职责,和擅长领域是重叠的。卧龙的工作作风力求沉稳,不打没有把握的仗,凤雏大胆激进,喜欢搞高风险,求高收入,但是两个人的目的都是一样的,两个人的工作作风不同,必然导致两个人意见不同,出现争执,两个顶尖人才出现内耗,从而不能使国家发挥出最好状态。前期凤雏死于落凤坡,是为了和卧龙抢功导致,即使不在落凤坡死,还会在其他地方出现争执,所以得到两个人顶尖人才,并不代表会使国家团队发挥出最大能量。


感谢邀请,我是会飞的露,一个热爱分享国内外新鲜事的自媒体创作者。反复阅读过三国原著的我可以很明确的告诉你....

凤雏死的早

卧龙凤雏得其一必能安天下,此话不假。但刘备在得到二人后不久凤雏就在落凤坡惨死于乱箭之下。这可以说是断了刘备的一只手臂,凤雏在三国小说里出现的篇幅不长,大概在赤壁之战时向曹操献铁锁连环计

才出现。凤雏先生庞统因长相丑陋,去投孙权被怠慢。去投刘备,开始也只是当了个小小的县令,虽然后来刘备重用了他,却封凤雏为副军师。显然,庞统一直是憋著一口气的。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急著要立功的他最终在落凤坡死于乱箭之下。 刘备舍大义而取小义

其实在卧龙的精心辅佐下,刘备混的可谓是风生水起。先是借荆州不还以此为根据地,后来得陇望蜀取了西川,这些刘备当年只有在梦里才能实现。诸葛先生对于国家的治理有著自己独特的见解,不得不说他对蜀国作出的杰出贡献完全称得上「卧龙」 这个称号。可就在一切都进展顺利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关二爷水淹七军斩庞德捉于禁威震华夏,同时吕子明白衣渡江使得云长败走麦城最后牺牲。亲兄弟的死对刘备造成了极大的刺激,使得他不管不顾地要征讨魏吴。

可以说,关羽的死使得局势发生了大逆转。原本的孙刘联合抗曹变成了曹孙联合灭刘 ,刘备的冲动举动使得诸葛亮的「如意算盘」被彻底打乱。最后刘备被陆逊一把大火烧的焦头烂额最终病死于白帝城之中......

我的观点是,水镜先生所说的:「卧龙凤雏,得其一人可安天下。」此话不假。但是刘备并没有好好珍惜凤雏先生庞统,在大义与小义面前枭雄刘备却选择了取小义而失大义,没有听取卧龙先生诸葛亮的良言。我认为是终归是刘备自己亲手断送了蜀国的未来……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你有一定的帮助,最后别忘了关注我,大家对刘备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我会在评论区抽取一名幸运儿送现金红包哦!


下面还有一句:子初孝直亡一人则汗室难兴。

蜀汉没有得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

1,军事失误。

刘备夷陵之战,关羽荆州之失,以及后面六出祁山虽然胜多败少,但却连年征战,穷兵黩武,人民厌战情绪极高。

2,经济不济。

蜀汉后期,诸葛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连年征战打的不仅是人口,更是粮草,也就是经济。第四五次兵出祁山已经明显的出现补给困难的情形。

3,人才匮乏。

诸葛事无巨细,亲力亲为。这导致对后期人才培养方面极度缺失,因此才会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为先锋的局面,试看蜀汉后期,文不过费祎,杨仪,董允,武不过魏延,关兴,张苞,姜维。尤其在关张二将亡后更是无人可用。

4,领导不行。

刘禅胸无大志,一心只想偏安。没有乃父天下为己的志向,更加上事事诸葛全赖诸葛,毫无主见,才会导致蜀汉的倒塌。

个人见解,不喜勿喷。


一个和尚挑水吃,2个和尚抬水吃


得一可安,注意这里的一。


三国演义是小说,不是历史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