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有30人回答這個問題了,大家答的都挺好!閑來看到這個題目,想閑扯、閑聊幾句:

一是每看《三國》,前頭看著特來勁,可關羽、張飛、劉備一死,特別是諸葛亮又一去世,後邊的章節是,越看感覺越衰氣,越讀越感得沒有味道了,甚至有時隨便翻翻,快快看完,有時更加是瀏覽而過。早年,還怪自己沒有耐心,太浮躁,可每每如此,發現與年齡、心性相關不太大。根源,《三國演習》中,羅貫中是傾向於劉備的,可劉、關、張,尤其是諸葛孔明在《三國》故事中,一謝幕,的確主角走了,謎底揭開了,後邊的故事確也讓人看不到希望的。

二是我有歷史縮命主義觀。兒童時看過《中國遠古故事》,覺得都如神話一般,後邊初、高中學歷史,愈發對歷史人物、歷史故事感興趣,教材之外,歷史人物、故事、演義類書還真不算少看。及至成年,社會的閱歷磨練,再後來又研究起《易經》。本不迷信的,可自從研究《易經》,以《易經》理論的推理、邏輯思維,再反觀歷史。大禹治水,啟開夏朝,商湯滅夏舛,又到」文王囚而演《周易》」,武王伐紂,周幽王」烽火戲諸侯」,都城東遷,春秋、戰國到秦始皇一統中國,《六國論》、《過秦論》,劉邦滅項羽而建西漢………直到大清滅亡,國民黨潰退臺灣,新中國建立。反正是,對這些歷史越琢磨,卻覺得這一切似乎都是歷史的必然,只更象以前的歷史,都是拍好的長篇歷史活劇,未來的歷史僅僅只是我們還不能看到。??????

三是迷信點講,三國是定數,劉備是沒有天下的。《三國》中臥龍、鳳雛都具相當安天下的才略,故事情節也多有證明。《三國》中言明劉備是中山靖王之玄孫,現世東漢中山靖王墓考古出土,及其它歷史材料、故事,都佐證了中山靖王劉勝的奢華。作為《三國演義》當代讀者,我感覺曹操無論文治武功,尤其是曹操在節儉勤勉上,應該是比劉備更適合當一個開國之君的。反觀西漢、東漢兩朝,中間新莽篡證,外戚專權,後宮干政,太監舞弊,王候將相比之百姓,奢華有餘,體恤不足,階層壟斷,所以「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東漢未年,朝氣衰微,智者不可逆洪流,力者不能抗趨勢。因此,歷史演義在往往神化人的同時,玄機又往往放到題外,不然故事就沒人看了。??????

晚間砍大山,砍不正既砍偏。《三國演義》中,劉備絕對是了不起的領袖級英雄人物,諸葛孔明一生嘔心瀝血,也都是後世做人的榜樣。人活著都是應有一種精神的,他們有志於亂世中崛起,爭雄一世,稱霸一方,萌妻封子,也是人之常情。其實,週期、邏輯、趨勢、因果、轉化,許多事物,又的的確確存在縮命。猴子變不成人,玉米長不成大樹。蛙鳴田野,虎嘯山林。劉備、諸葛亮、龐統,《三國》的其他人物、故事和結局,應該是有縮命的。縮命並非不客觀,很多時候客觀反倒集合出必然來。您怎麼看呢???????


《三國演義》第三十五回水鏡先生司馬徽告訴劉備:「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裡說的「伏龍」也就是臥龍,是指諸葛亮;「鳳雛」也就是指龐統。水鏡先生告訴劉備的這句話是為了突出諸葛亮和龐統的才華,但這句話也引起很多人的誤解,他們把「可安天下」這句話理解成了「必安天下」,認為只要劉備得了諸葛亮或者龐統,就必定能夠安定天下。其實,水鏡先生「伏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的準確意思是:只要劉備得了諸葛亮或者龐統中的任何一個人,就具備了安定天下的條件。

後來,劉備不但得了諸葛亮,連龐統也被納入其麾下,為何沒有安定天下,甚至後來到了劉禪手裡,蜀漢還被魏給滅了。這又該怎麼理解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四:其一,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曹操已經基本平定了北方,天下大勢的走向,主要決定權已經落在了曹操的手裡,這是當時的形勢,諸葛亮再怎麼傑出,也改變不了這種大的形勢;其二,龐統存有私心,對諸葛亮明尊暗鬥,其胸襟氣度不比諸葛亮,他投到劉備帳下,沒能和諸葛亮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反倒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和抵消了諸葛亮的作用;其三,諸葛亮和劉備是最佳搭檔,而龐統和劉備不是最佳搭檔,既是劉備不知如何駕馭龐統,也是龐統不知如何服務劉備,龐統才華雖高,但他的作用卻因此而大打折扣;其四,關羽被殺、荊州被奪之後,劉備一心只想著為義弟關羽復仇犯了急躁冒進的重大錯誤,被東吳陸遜打得大敗,損失慘重,把諸葛亮苦心經營好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蜀漢元氣大傷,這種實力上的此消彼長,註定了蜀漢被滅只是時間早晚的事。

其一,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時,曹操已經基本平定了北方,天下大勢的走向,主要決定權已經落在了曹操的手裡,這是當時的形勢,諸葛亮再怎麼傑出,也改變不了這種大的形勢。

諸葛亮27歲出山輔佐劉備時,曹操已經53歲,經過大半輩子的奮鬥,曹操已經掃平北方諸多勢力,初步平定了北方,並通過挾天子以令諸侯,使朝政大權完全掌控在曹操手裡,並自任為漢朝丞相。此時,曹操將主要用兵方向由北方調整為南方,開始著手南征。在這種形勢下,天下大勢的走向,基本上完全取決於曹操了。正是在這種背景之下,水鏡先生在得知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之後,禁不住責怪徐庶:「元直欲去,自去便了,何又惹他出來嘔心血也?」臨走前,水鏡先生還哀嘆一句「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他預見到了即便是諸葛亮這樣的大才,也不可能逆轉當時的大勢走向,只能是徒勞一場,可見,諸葛亮雖還未登場,但已經暗示了他今後悲情的命運。

其二,龐統存有私心,對諸葛亮明尊暗鬥,其胸襟氣度不比諸葛亮,他投到劉備帳下,沒能和諸葛亮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反倒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和抵消了諸葛亮的作用。

龐統號稱「鳳雛」,和號稱「臥龍」的諸葛亮共享盛名,兩人的赫赫名聲難分伯仲。也就是說,在兩人都還未出山之前,私底下,龐統其實已經在內心把諸葛亮當作了潛在的競爭對手,甚至是當作了自己最強勁的敵人。赤壁之戰時,諸葛亮已經被劉備請出山,並成為劉備最為倚重的頭號謀士,赤壁一戰,諸葛亮名震華夏。此後,龐統輾轉東吳,再到了劉備帳下。心高氣傲的龐統手握著諸葛亮的推薦信卻不示人,幾經曲折,才獲得劉備的高看與器重。可以說,正是這種坎坷曲折的經歷,讓龐統有了私心:時不我待!必須要儘快建功立業,讓世人知道我「鳳雛」絕非浪得虛名!正是龐統不如諸葛亮的胸襟氣度,才讓他有了這種急躁的私心,使得他在劉備麾下並沒有能和諸葛亮形成相得益彰的效果,反倒變成1+1<1的負面作用,在某種程度上阻礙和抵消了諸葛亮的作用,必然對劉備的事業產生了嚴重的不良後果。

其三,諸葛亮和劉備是最佳搭檔,而龐統和劉備不是最佳搭檔,既是劉備不知如何駕馭龐統,也是龐統不知如何服務劉備,龐統才華雖高,但他的作用卻因此而大打折扣。

諸葛亮和劉備絕對可以稱作最佳搭檔,劉備自從得了諸葛亮,他常言道,得諸葛亮,如魚得水。這種魚水關係的確是劉備和諸葛亮關係的貼切寫照。一方面劉備對諸葛亮言聽計從;另一方面諸葛亮出謀劃策總是直接給出最佳方案,只要照做就行,不需要劉備從中甄別、判斷、選擇。劉備但凡照做,無不萬事順利。反觀劉備和龐統,一方面劉備不知該如何駕馭龐統,就像是手裡拿著一把鋒利無比的寶劍,卻不知該怎麼用一樣,非常彆扭;另一方面,龐統也不知該怎麼服務劉備,龐統為劉備出謀劃策時,總是喜歡提出上中下三策,讓劉備從中甄別、判斷、選擇,要知道劉備之才怎可比曹操?他怎麼可能自己作出最佳的選擇呢?所以,龐統雖然才華很高,但他的作用卻因此而大打折扣。

其四,關羽被殺、荊州被奪之後,劉備一心只想著為義弟關羽復仇犯了急躁冒進的重大錯誤,被東吳陸遜打得大敗,損失慘重,把諸葛亮苦心經營好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蜀漢元氣大傷,這種實力上的此消彼長,註定了蜀漢被滅只是時間早晚的事。

劉備稱帝後,屁股還沒有坐熱,那邊就傳來荊州失守、義弟關羽被東吳殺害的消息,劉備大受刺激,方寸大亂,把復興漢室的宏偉目標拋諸腦後,就連向來視同魚水關係的諸葛亮說話也聽不進半句,只是一個念頭要發兵徵討東吳為二弟關羽報仇,這架勢十足的綠林好漢火併的派頭,眼裡只有兄弟情與復仇觀念,政治家的格局與胸懷喪失殆盡,主動打破諸葛亮定下的「北拒曹操,東和孫權」之策,直接把「孫劉聯盟抗曹」變成了「曹孫聯盟滅劉」。接下來一出出悲劇開始上演,蜀國由此開始急劇走下坡路,劉備身為蜀國之君卻如此惶惶不可終日,急切東徵孫權要拼個魚死網破,帶走蜀軍精銳,卻無良將,也無得力參謀跟隨左右,一夕慘敗,精銳盡失,自己也命喪黃泉,把諸葛亮費盡心血形成的「三足鼎立」的大好形勢毀於一旦。此後,蜀漢元氣大傷,魏蜀吳三國實力上的此消彼長,註定了蜀漢被最強的曹魏滅掉只是時間早晚的事情了。


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我是天狼星,我也談一下自己的拙見吧!說的不好,您多見諒!《三國演義》裏說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可是劉備兩個人都得到了,蜀國還是滅亡了,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有一句話叫「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可還有一句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喫,兩個和尚抬水喫,三個和尚沒水喫」一山不能容二虎,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天下傑出的奇才,倫軍事韜略,運籌帷幄,二人不相上下。但論其綜合能力,諸葛亮遠勝於龐統,二人智商不分伯仲,要論情商,龐統就不如諸葛亮了。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諸葛亮柴桑弔孝,祭奠江都大都督周瑜,當時東吳舉國上下都對諸葛亮恨之入骨,是諸葛亮三氣周瑜把周瑜給氣死了,諸葛亮滿懷誠意,來給周瑜弔孝,目的是緩解孫劉兩家的矛盾,使孫劉兩家聯盟得以延續。就在弔孝完畢後,諸葛亮遇到龐統,結果龐統大聲戳穿諸葛亮的計謀,差點讓諸葛亮命喪東吳,要知道這是在東吳的一畝三分地啊?多說一句就會遭到殺身之禍。您想,這個放到誰誰樂意啊?二人本是惺惺相惜,結果背後給捅了一刀,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想必諸葛亮再沉穩大度,聽到龐統這麼說,心裡肯定不樂意。

第二,龐統長得其貌不揚,相貌醜陋,還有些爭強好勝,急於證明自己的實力,情商低,不懂推銷自己,他投靠孫權,當著孫權的面,大罵周瑜,周瑜是孫權最喜歡的人,孫權聽到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當眾污衊自己喜歡的愛將,豈能不急?肯定遭到棄用,龐統被冷落侮辱,轉投劉備,劉備這時又有諸葛亮輔佐,諸葛亮在劉備心裡根深蒂固,加之龐統情商比較低,不善於包裝和推銷自己。

當劉備攻取西川時,諸葛亮給劉備和龐統的一封信,「燥進之心,不可不戒」。龐統知道自己再怎樣,也得活在諸葛亮的光環籠罩之下,這會兒龐統急於在劉備面前證明自己不比諸葛亮差,要給劉備面前樹立自己的形象,早日拿下西川,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諫,結果中了計,被張任亂箭射殺,慘死在西川落鳳坡,年僅36歲。

龐統的死,對於劉備軍團的人員調配上,有一定的影響,使諸葛亮不得不抽身離開荊州到西川助劉備一臂之力,但荊州這個讓曹操和孫權都垂涎三尺的肥肉,面臨無合適人選據守的窘境,權衡利弊,諸葛亮覺得誰都不太合適駐守荊州,他熟知自己手下這些將領的性格特點。關羽武藝高強,軍事韜略不弱於他人,但此人剛愎自用,狂傲非常。張飛有些過於莽撞,不體恤下屬,酒後鞭撻士卒。趙雲當慣了警備司令,領兵獨當一面的能力,諸葛亮和劉備可能不太放心,再加上諸葛亮和劉備對趙雲非常偏愛,不捨得放開,就留在自己身邊。黃忠和魏延同是降將,而且兩人都好爭功,難堪重任。至於其他將領,只能輔佐,並不具備領兵統帥,獨當一面的能力。再三思考,才決定讓關羽留下駐守荊州,並讓馬良輔佐。並再三囑咐」東和孫權,北據曹操「的戰略思想。

也許吧!事在人為,性格決定命運!龐統是因為急功近利,急於證明自己,導致慘死,則關羽心裡不太服諸葛亮,狂妄自大,唯我獨尊,心裡只有自己的大哥劉備,諸葛亮一走,關羽自己就是荊州的老大,後來發生的事,一再證明,關羽性格的致命缺陷,導致大意失荊州,被孫權殺害。可以說關羽之死,丟了荊州,使得蜀漢政權江河日下。最終無力扭轉乾坤,也是蜀國由鼎盛到衰亡的轉折點。

則劉備又不能審時度勢,顧全大局,為給關羽報仇,將蜀國幾乎全部家底兒都帶走,去和孫權拚命,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75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導致蜀國元氣大傷,從而再也沒有與其他兩國抗衡的實力。再加上蜀國疆域狹小,地形封閉,貧窮落後。劉備死後,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蜀國人才凋零,諸葛亮儘管再有才能,也迴天乏術。根本無法擺脫蜀國滅亡的命運。

綜上所述,臥龍和鳳雛得其一者得天下,諸葛亮和龐統都具有經天緯地之才,但龐統情商太低了,再加上想過於顯示自己的才學,劉備在處理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導致纔有這樣的後果。如果二人相輔相成,有人當紅花,另外一個人甘當綠葉,顧全大局,理智對待,則會呈現另外的一番景象。關羽也一樣,個性太過鮮明瞭,狂傲自大。

反觀曹操,曹操本身就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身邊也擁有一大批才能不次於這兩人的謀士,而且這些謀士,從來不互相拆臺,都已大業為重,性格都不是特別鮮明。而且曹操注重後備人才的培養,比如曹操死後,後來出現的司馬懿,曹真等人。

孫權軍團同樣如此,即周瑜之後,魯肅,呂蒙,陸遜等連續幾任的大都督,都非常優秀,而且孫權知人善任,也注重人才的培養,到後期的諸葛恪,陸抗等人。相比這兩國,蜀國在人才培養方面相對來說就差一些了,要不然,蜀國到後期,無人可用,要麼也不會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說法。

所以個人認為,蜀國的這些謀臣猛將很優秀,可以說是三國裡面頂尖的配置,但是,也許這些精英們本領太高的原因!都不願甘心當陪襯,都願意爭先恐後的立功。 各自展現了自己鮮明和致命的性格。沒有顧全大局,由此葬送了大好形勢。再加上沒有培養好後備人才,是蜀國最後人才凋零,過早的滅亡。還是那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成敗!雖然臥龍和鳳雛都是當時頂尖的人物,可人物鮮明的性格決定了自己的走向,決定了國家的命運。再有一點,後備人才培養也是國家興亡的重要一環。


三國演義中說,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為啥劉備兩個都得了,還會滅亡?

提問有瑕疵,劉備臥龍、鳳雛都得到不假,可劉備那時,只是一個掛名的左將軍,有了臥龍、鳳雛,陸續攻佔江南四郡,平定益州、打下漢中,進位漢中王,後來又升級成皇帝,儘管只是個殘缺的、三分之一還欠的、有點名不副實,但總算圓了皇帝夢,沒有虛來人世走一回。起碼劉備自己手裡,並沒有滅亡,還病病殃殃地延續了四十年。

確實,司馬徽精心設計,先給劉備灌上心靈雞湯 : 臥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把劉備說的心裡癢癢的,恨不能當時就拉兩人入夥。但請注意讀後面,在劉備還沒去隆中時,司馬徽就仰天長嘆,自個自說 : 「臥龍雖得其主,不得天時,惜哉」!揚長而去,留下意味深長的猜測聯想。這裡實際已經埋下伏筆,在面對面的隆中對時,諸葛亮的一席話,就說的非常明白 : 今操已擁兵百萬,挾天子以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此可用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東連吳會,西通巴蜀,非其主不能守。益州沃野千里,天府之國,高祖因之以成帝業……。

這個伏筆,就是天時,即最好機會已經失去。還有,劉備當時蝸居的新野,是荊州一個小地方,而荊州「非其主不能守」,就是說劉表不可能守住荊州,雖沒再詳細說,可意思很明白,劉備不知是沒聽懂,還是裝糊塗,反正在荊州這個問題上,屢犯錯誤,以致最終因為荊州,損失慘重,一蹶不振,多虧諸葛亮力挽狂瀾,才避免直接亡國。

劉備犯的第一個錯誤,就是從新野一路撤退,到達襄陽城外時,劉表已死,劉琮投降曹操,劉備在城外呼叫,劉琮並沒有出面,也不開城門,拒放弔橋,而這時魏延已經殺下城,打開城門,呼叫劉備趕快入城,然劉備不顧諸葛亮勸誡,毅然決然,不顧魏延招呼,直接就轉頭走路了,這多傷魏延自尊,多辜負魏延一顆衷心?如果劉備衝進城去,在諸葛亮輔佐下,依靠荊州內部魏延、伊籍等,控制蔡瑁、張允,扶大公子劉琦上位,改組荊州軍政體系,荊州是大洲,軍力、經濟、人口都可圈可點,那時曹操主力還沒出動,就是後來追擊的騎兵,也是好多天以後的事,有了這麼個大變化,曹操整個南征計劃,肯定會重新部署,也許時間會大幅推後。這就給聯吳抗曹迴旋餘地,提升在吳蜀聯盟中地位。這時候荊州是劉表的,劉備直接協助劉琦,以叔父助侄子,而且,立長立嫡,就是那時候的規則,與東吳何干?那裡會有荊州許多麻煩。

劉備第二個錯誤,就是奪取漢中,自稱漢中王后,本來應休養生息、先觀察動靜,不應該顯擺威風,接著就給關羽下達命令,叫出兵攻取襄樊,當然這時,諸葛亮也是有責任的。不僅沒阻止,還火??上澆油,說了些助威的話。這時,即使曹仁南征,關羽如只採取防禦態勢,就能避免咄咄逼人、曹操孫權勾結就不一定,不會多面樹敵。

此外,人才也有個磨合、溝通適應,職位、戰績、能力、部下評價等等,都可能激起衝動、引發矛盾,處理不好,就會激化,形成反作用力。龐統在落鳳坡中箭身亡,就有急於表現,爭功上位的意思。劉備拒絕臥龍意見,甘居一隅,這不是臥龍鳳雛能改變的。但這些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是,時機一失,後來的奮鬥,就不是短時間能見效,需要幾代人不懈努力。然劉備的獨苗劉禪,顯然難以勝任,諸葛亮只是參謀長,雖有專權,畢竟得注意分寸,加上操勞過度,早早謝世,不能統一三國就很正常。(015)


劉備的所有資源條件就不如曹操,孫權的強,不管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中,雖然劉備有幾個能力很強的助手,但是數量遠在吳,魏之下。

單從得到臥龍、鳳雛的前提下,本身本身兩個人的職責,和擅長領域是重疊的。臥龍的工作作風力求沉穩,不打沒有把握的仗,鳳雛大膽激進,喜歡搞高風險,求高收入,但是兩個人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兩個人的工作作風不同,必然導致兩個人意見不同,出現爭執,兩個頂尖人才出現內耗,從而不能使國家發揮出最好狀態。前期鳳雛死於落鳳坡,是為了和臥龍搶功導致,即使不在落鳳坡死,還會在其他地方出現爭執,所以得到兩個人頂尖人才,並不代表會使國家團隊發揮出最大能量。


感謝邀請,我是會飛的露,一個熱愛分享國內外新鮮事的自媒體創作者。反覆閱讀過三國原著的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你....

鳳雛死的早

臥龍鳳雛得其一必能安天下,此話不假。但劉備在得到二人後不久鳳雛就在落鳳坡慘死於亂箭之下。這可以說是斷了劉備的一隻手臂,鳳雛在三國小說裏出現的篇幅不長,大概在赤壁之戰時向曹操獻鐵鎖連環計

纔出現。鳳雛先生龐統因長相醜陋,去投孫權被怠慢。去投劉備,開始也只是當了個小小的縣令,雖然後來劉備重用了他,卻封鳳雛為副軍師。顯然,龐統一直是憋著一口氣的。也正因為這個原因,急著要立功的他最終在落鳳坡死於亂箭之下。 劉備舍大義而取小義

其實在臥龍的精心輔佐下,劉備混的可謂是風生水起。先是借荊州不還以此為根據地,後來得隴望蜀取了西川,這些劉備當年只有在夢裡才能實現。諸葛先生對於國家的治理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不得不說他對蜀國作出的傑出貢獻完全稱得上「臥龍」 這個稱號。可就在一切都進展順利的時候,意外發生了。關二爺水淹七軍斬龐德捉于禁威震華夏,同時呂子明白衣渡江使得雲長敗走麥城最後犧牲。親兄弟的死對劉備造成了極大的刺激,使得他不管不顧地要徵討魏吳。

可以說,關羽的死使得局勢發生了大逆轉。原本的孫劉聯合抗曹變成了曹孫聯合滅劉 ,劉備的衝動舉動使得諸葛亮的「如意算盤」被徹底打亂。最後劉備被陸遜一把大火燒的焦頭爛額最終病死於白帝城之中......

我的觀點是,水鏡先生所說的:「臥龍鳳雛,得其一人可安天下。」此話不假。但是劉備並沒有好好珍惜鳳雛先生龐統,在大義與小義面前梟雄劉備卻選擇了取小義而失大義,沒有聽取臥龍先生諸葛亮的良言。我認為是終歸是劉備自己親手斷送了蜀國的未來……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對你有一定的幫助,最後別忘了關注我,大家對劉備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會在評論區抽取一名幸運兒送現金紅包哦!


下面還有一句:子初孝直亡一人則汗室難興。

蜀漢沒有得天下,原因是多方面的。

1,軍事失誤。

劉備夷陵之戰,關羽荊州之失,以及後面六出祁山雖然勝多敗少,但卻連年徵戰,窮兵黷武,人民厭戰情緒極高。

2,經濟不濟。

蜀漢後期,諸葛六出祁山,姜維九伐中原,連年徵戰打的不僅是人口,更是糧草,也就是經濟。第四五次兵出祁山已經明顯的出現補給困難的情形。

3,人才匱乏。

諸葛事無巨細,親力親為。這導致對後期人才培養方面極度缺失,因此才會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的局面,試看蜀漢後期,文不過費禕,楊儀,董允,武不過魏延,關興,張苞,姜維。尤其在關張二將亡後更是無人可用。

4,領導不行。

劉禪胸無大志,一心只想偏安。沒有乃父天下為己的志向,更加上事事諸葛全賴諸葛,毫無主見,才會導致蜀漢的倒塌。

個人見解,不喜勿噴。


一個和尚挑水喫,2個和尚抬水喫


得一可安,注意這裡的一。


三國演義是小說,不是歷史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